第 1页 共 10 页 第 2页 共 10 页
2021 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 A 卷(新课标版)
(本卷共 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
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
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
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
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泪水流成一条爱的河流
徐 东
自从发生震灾以来,我几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感到自己有太多感受,而
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天天关注着有关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泪水在我心里和眼中涌动。我相信
这几天,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了太多。
社会各界对震灾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国家、爱、人生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在苦难
中认识到我们的脆弱与坚强,而这种脆弱之后的坚强又是何等的铿锵有力。每个人,哪怕是平时淡
漠世事人情的人都会被震撼,被感动,都会愿意为受灾的地区和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祝愿,一份力
量。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
而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他动情地说:我们要建最好的学校,
震不塌的学校。在这次震灾中,我们看到有太多正在上课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下,我们的心被揪痛
了;我们将近七十岁的温总理在考察指导救灾时失声痛哭的时候,我们的心被揪痛了;在社会各团
体与个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的心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被悲伤与爱一次次
地揪痛!
在我的感觉中,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
团结一致过,从来没有这样感动过,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我相信有更多的人在这次灾难中会
想到,我们的屋可塌、路可断,但人间的真情与爱心是震不坏的。我们在这次灾难中对爱会有新的
认识,对我们的国家和同胞,对我们自身也会有新的认识。面对这样的灾难,举国同悲,面对这样
的困境,一起承担。当我看到那么多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
无力,但我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在反省自己,我想自己
平时我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国家,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呢?而我自己又为我们的国
家,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呢?我在想,我们对爱,对每个人,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不
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普及一种爱的思想。我们要相信爱,敢于付出爱,维护爱。这次大地
震,震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原来我们大家都是有爱的,我们都是愿意
付出的,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
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我们几十个人,可以花上几十个钟头去
营救一位受伤的,甚至可能不能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老人——因为他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同胞。
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国家的力量与荣誉,我们的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医护
人员,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我们听从国家的号召,凝聚成国家的力量,
我们团结在一起,共抗灾难,我们相信会最终会取得胜利,而这样的一次胜利,是属于每个中国人
的荣誉。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更加清楚什么叫公民的责任,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向捐款箱投放
爱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是做为一个国人应该做的一件事,在捐献爱心或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同时,
我们会发觉我们活得特别有价值。大爱无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也会感到自己个人小情小调
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而所有的人,也
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心一次次被揪紧,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人,那些为了他人的
生,付出自己的死的人,那些受伤甚至将要成为残疾人的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
母,那些日夜不停地救人的人,为灾区捐献爱心的人。我的心一次次掀动泪水的波浪,同时也仿佛
看到了中国人的眼泪已经流成了一条爱的河流。让我们祈祷与祝福灾区的人们从灾难中坚强地站起
来,重建家园。让我们通过这次灾难,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祖国。
1.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3 分)
A.这次灾难让我们认识到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战胜,我们平时不应该对国家,
对自己,对他人有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
B.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捐款捐物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于是我们总被
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
C.这次大地震,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已不再孤独,我们清楚自己同时也是别人。
D.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好久以来没有这么团结,没有这样感
动,也没有如此相互关爱过了。
2.下面不是说明“追求物质利益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相互关爱过”的一项是( )(3 分)
A.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去为灾区捐款。
学
校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班
级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姓
名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考
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第 3页 共 10 页 第 4页 共 10 页
B.两三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为灾区捐款。
C.一位天津的企业家,在捐款三千万之后,又追加了七千万。
D.将近七十岁的温总理在考察指导救灾工作时失声痛哭。
3.针对第 3 自然段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将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同那些为了灾区贡献自己的资财与力量的人进行了对比。
B.将自己的抱怨与不满同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进行了对比。
C.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人间真情与爱心的伟大,号召在全社会普及一种爱的思想,
倡导一种大家都愿意为爱而付出的理念。
D.“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的。”这句话是针对缺少爱的现实社会而发出的心灵的呼
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7 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
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
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
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
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
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12 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 duì,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
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ì”的字,应当为
“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
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
“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
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
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
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
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
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
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
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
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
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
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
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 2017 年 9 月 11 日半月谈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
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
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
《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
至“一夜而火”。
5.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
第 5页 共 10 页 第 6页 共 10 页
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
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
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
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6.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
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
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
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
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
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
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
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
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
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更有勇
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
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
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1888 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
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
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
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
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
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
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
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
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
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
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
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
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
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
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节选自《云烟过客》,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为了表
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 8 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
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集中,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到当下,
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文章的最后两段都写到时令和景物的对比,为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了铺垫。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 分)
9.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文中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第 7页 共 10 页 第 8页 共 10 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
哙为舍人。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
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
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
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
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
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
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明日,项羽入
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攻项籍,屠煮枣。
击破王武、程处军于外黄。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
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
益食八百户。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荼,虏荼,定燕地。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
列候,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
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
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节选自《史记·樊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B.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C.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D.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
B.项羽既飨.军士 飨:犒劳。
C.项伯常屏蔽.之 蔽:遮挡。
D.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樊哙出身寒微,官至封侯。他曾隐居乡间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后追随高祖南征北战,建功
立业,食邑封地,晋为列侯,世代承袭。
B.樊哙临机果断,勇气可嘉。高祖身处鸿门宴的危险境地时,他带剑拥盾,直闯军帐,慷慨陈
词,项羽无言以对,高祖化险为夷。
C.樊哙忠心不二,屡平叛乱。他跟随高祖打下西汉基业,并追随高祖征讨叛军,攻打燕王臧荼,
平燕地;又攻打韩王韩信,平楚地。
D.樊哙骁勇善战,军功卓著。他跟随高祖攻打秦军时,身先士卒登上敌人城池;他曾独自带
兵打垮七支敌军,攻下五座城池,平定了六个郡,五十二个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 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②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赵嘏,楚州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为求功名而奔走。大和七年预
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②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3 分)
A.首句的“寂寞”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衰败荷花的余香,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B.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自己的际遇,表现了他人生漂泊,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C.颈联化用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诗句,用南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离愁。
D.“衰荷”“残月”“阴云”等意象的组合,描绘秋意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15.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写“小年”寿命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反问句表现秦对人民剥削和掠夺,又挥霍无度的语是名句是:__________,
第 9页 共 10 页 第 10页 共 10 页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在一簇一簇瘦叶下生长根须,只
为了少向母体________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
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________。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
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
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________的间隙里。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
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的躯干扭曲着,旋转着,每一寸树衣上都结
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
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
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乎要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
的缆绳紧紧地缚住。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________。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吮吸 扼制 狭隘 凄凄艾艾
B.吮吸 抑制 狭长 期期艾艾
C.吸取 抑制 狭隘 凄凄艾艾
D.吸取 扼制 狭长 期期艾艾
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而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雄伟苍劲、巍
峨挺拔的参天松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 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 分)
①网络时代催生了规模庞大的电子商务极大拓展了“市场”的概念和消费者的选择,②同
时也加大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难度。③据统计,仅 2020 年上半年就受理了消费者投诉大约 50
多万件,为消费者挽回巨额经济损失。④我国现行《价格法》等一些法律法规虽然对价格违法
行为有严格规定,但类似的价格欺诈事件仍屡禁不绝。⑤之所以这种“宰人”现象久治不绝,
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多方合力,市场“宰人”现象才能得到根除。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5 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0 年 6 月 4 日,济南、郑州、成都等城市,以及上海、江西等省份
先后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
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
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表示,放开地摊经济发展,能满足民众消费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
间,地摊经济给民众购物带来便利,同时又增加了城市的烟火气。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疫情未去,毕业已到。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 874 万,有人惊呼“史上最难就业季”
来了。
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突破。考研、考公务员人数骤增,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学生去
街道办工作,零元薪酬就业成了新的求职方式。
有人说,需要更优秀,才能在激烈角逐中胜出;也有人说,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于展
示特长;还有人说,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今天俯下身子,明天才能挺直腰杆。
作为一位面向未来直面人生的中学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写一篇作
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1 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 A 卷(新课标版)
参考答案
【答案】1.B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总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错。原文说“我们
的心感受到有太多的心被灾情牵引,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揪痛”,据此可知,“被悲伤与爱一次次地
揪痛”的应该是“太多的心”。故选 B。
【答案】2.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D 项,论述不能证明观点。原文说“我们将近七十岁
的温总理在考察指导救灾时失声痛哭的时候,我们的心被揪痛了”,作为几个并列句当中的一个,作
者列举温总理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的心被揪痛了”。故选 D。
【答案】3.D
第 11页 共 10 页 第 12页 共 10 页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段的分析能力。D 项,“这句话是针对缺少爱的现实社会而发出的心灵的
呼唤”错。原文说“我们要相信爱,敢于付出爱,维护爱。这次大地震,震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孤独,原来我们大家都是有爱的,我们都是愿意付出的,我们是渴望生活在有爱
的世界里的”,这是对灾情后社会各界人士表现的一种赞扬,说明现实社会中大家都有爱,都愿意付
出,选项说“现实社会”“缺少爱”是错误的。故选 D。
【答案】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 项,“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错误。
原文说的是“会意字”,“心”部,从“对”声。故选 C。
【答案】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怼这个”,指批
评、指责这个观点。B 项,“沈眉庄”指责“安陵容”。C 项,“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中的“怼”
是“怨恨”的意思。不是我们今天对“怼”理解的意义,是以前的意思。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
批评、斥责。D 项,指“众人”批评吐痰男子。故选 C。
【答案】6.①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②双方立场敌对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往往有非理性
的成分。③双方不敌对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是轻松,友爱的互动。④作为维护正确价值观,
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
相关内容,本题的主要依据是材料三,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怼”的相关信息。结合“单个字直捣黄龙,
情绪十分饱满”分析,“怼”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结合“‘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
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
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分析,双方立场敌对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结合“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
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分析,双方不敌对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结合“当
‘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
的张扬”分析,“怼”有时候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个性的张扬等。
【答案】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
有为的崇敬之情”分析错误,从全文看,依据“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
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
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本该是万木葱茏的
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
个句号中”等内容可知,作者的情感除了有对康有为的祟敬之外,也含有对其保守思想的惋叹,以及
对经济浪潮冲击下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故选 C。
【答案】8.“不忍”本指康有为创办的《不忍》杂志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此处是“不甘心”之义。“句
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他生命的终结。整句话表现了康有为对自己至死也未能实现其政治
理想的不甘,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有为的理解和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本题应注意抓住句中“不忍”是“不甘心”之
意。“句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他生命的终结。然后分析句子的含义,重点分析情感。在“我
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中,“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
形状。通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又可知“不忍”是借杂志之名代指康有为一生,“句号”是康有为生命
的终结,以此寓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不忍”意思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这
句话还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结局;“不忍”还有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
生命结束,本句还指康有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的意思。
【答案】9.“活到七十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想。康有为在四十
一岁以前,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
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不
再开阔和深刻。他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融入了历史倒退的逆流中。从这个角度看,可
以说“在四十一岁时,他的生命已经终结”。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明确“活到七十
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想。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从“四十一岁
之前”和“四十一岁之后”分析原因。康有为四十一岁之前,虽然曾经“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但他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在磨练自己,“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后来,康有
为离开西樵山,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历史的、文学的,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同时,他对西学也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共同感召下,使自
己的视野开阔起来,进而才有后来的“百日维新”。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浑身
透着“勇气和锐气”,积极接受新思想,锐意改革,促成“百日维新”,“‘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
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康有为四十一岁之后,“他身上的勇气
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百日维新”失败
后,他反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他“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甚至,“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
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种种的一切表明,此时的康有为已经融入到了历史潮流的逆流之中,由
此来看,“在四十一岁时,他的生命已经终结”。
【答案】10.D
第 13页 共 10 页 第 14页 共 10 页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项
羽引而东”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都是讲樊哙的了,所以在它后面断开,排除 B 项、C 项。“下阳
夏”指攻取了阳夏,句意完整,在它后面断开,排除 D 项。“围项籍于陈”是状语后置句,是一个完整
句子,中间不宜断开,在它前后断开。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与楚军相持一年之后,项羽带兵东去。
樊哙又跟从汉王攻打项羽,攻取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围困在陈县,大
败楚军,血洗了胡陵。故选 D。
【答案】1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 项,“沛公从百余骑”中“从”是使动用法,
“使……跟从”,“跟从”这个动作不是主语沛公发出的,是主语使宾语发生了这个动作,所以必须翻
译成使动。故选 A。
【答案】1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又攻打韩王
韩信,平楚地”说法错误,平定楚地攻打的是楚王韩信,而非下文出现的韩王信。故选 C。
【答案】13.(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他说明并没有拒绝
他入关的事。
(2)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谴责项羽,沛公就十分危险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关键词:“从”,带领;“因”,通过;“谢”,
告诉,说明。(2)句关键词:“微”,如果没有;“谯让”,谴责;“殆”,危险。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和汉高祖一起隐居。最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
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樊哙经常跟随在沛公的身边,沛公在濮阳攻打章邯
的军队,攻城时他率先登城,斩敌首二十三级,被赐爵为列大夫。他跟从沛公攻打城阳,又是率先
登城,还攻下了户牖,打败了秦将李由的军队,斩敌首十六级,被赐上闻爵。项羽驻军戏下,准备
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
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
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
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
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
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
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
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
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
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
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谴责项羽,沛公就十分危险了。第二天,项羽带领军队进
入咸阳,大肆屠戮,立沛公为汉王。汉王也就封樊哙为列侯,号为临武侯。后又升任郎中,跟随汉
王进入汉中。跟从汉王进攻项羽,血洗了煮枣城。在外黄,击败了王武、程处所带领的部队。樊哙
回军到荥阳,汉王又给他增加了平阴两千户作为他的食邑,以将军之职守卫广武。与楚军相持一年
之后,项羽带兵东去。樊哙又跟从汉王攻打项羽,攻取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
把项羽围困在陈县,大败楚军,血洗了胡陵。项羽死后,汉王做了皇帝,因樊哙坚守城池和出击作
战有功,又加封食邑八百户。跟随高祖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并俘虏了他,平定了燕地。楚王韩信
发动叛乱,樊哙随从高祖到陈县,逮捕了韩信,平定了楚地。高祖改赐列候的爵位,与其他诸侯一
起受封,爵位世代相传不绝。把舞阳作为他的食邑,号为舞阳候,废除以前的封邑。又以将军名义
跟随高祖前往代地讨伐了反叛的韩王韩信。樊哙跟从高祖征战,共计斩敌人首级一百七十六个,俘
虏敌兵一百八十八人。他自己单独带兵打仗,打垮过七支敌军,攻下过五座城池,平定了六个郡,
五十二个县,并俘虏过敌人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以下到三百石的官员十一人。
【答案】1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 项,“表达了送别好友的离愁”有误,本诗并非送别
诗。而是诗人考试失意、功名未就的落寞,让诗人内心彷徨抑郁,这里所表达的应是放下自己对功
名的追求。关系 C。
【答案】15.①诗人在异乡漂泊,借用故园的松菊,抒发了思乡之情;②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
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③ 尾句以八月长安的长夜漫漫,无人交谈,抒发漂泊异乡内
心的孤苦与郁闷。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全诗、注释和尾联关键字,分析尾联情
感。翻译:清风吹动着这满池塘衰败的荷叶,只散发出淡淡的荷叶余香,被风吹散的孤烟和那残缺
不圆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广阔天际下相互映衬,共同生出那凄静又苍茫的夜色。入秋的夜总是格外清
冷,心中亦是顿生寒意,凄凉之感袭来,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摇撼着这楚国寺,屋外的红叶也在独
自旋转、飘零落地,也有那些误落入屋内,散落在床塌之上。不知何处的棹声惊动了草丛中的睡雁,
大雁纷纷从南浦中飞起,漫天的阴云笼罩在那高高的北楼之上,似乎是想要遮盖那瓦片上的冷霜。
江边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经枯败荒芜不见了吧,可怜了这八月的长安的漫漫长夜,该如何度过。
尾联“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江边松菊”的分析。如“词句注释”中对
“江边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园松菊,在漂泊途中,诗人回想故园的松菊,从中可以知道诗人的思
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也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尾联中诗人再次点明时
第 15页 共 10 页 第 16页 共 10 页
间、地点,漫漫长夜却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
【答案】16.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
如泥沙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晦朔、蟪蛄、鹜、锱铢。
【答案】17.A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吮吸”意思是合拢嘴唇吸取液体或半流体。“吸取”解释是
用不同方法吸收;采用,采取,得到。结合划横线句子后的“乳汁”,故选“吮吸”。“扼制”重在把守、
控制。“抑制”表控制、约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机”搭配,应选“扼制”。“狭隘”指不宽阔,更多的引
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狭长”意思是狭窄,路长。结合文章内容,石缝
的间隙,强调不宽阔,故选“狭隘”。“凄凄艾艾”形容情绪悲伤凄凉,自怨自艾。“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结合文章内容,表现的是生命的态度,故选“凄凄艾艾”。故选 A。
【答案】18.①句中把石岩缝隙间生长着的松柏的根比作犀利的鹰爪,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树根
缚住岩石和鹰爪的抓握状态相似;③松柏的根遒劲有力,和鹰的爪子强壮有力相似。
【解析】本题学生考查分析比喻相似性的能力。结合文意可知,本体是“石岩缝隙间生长着的松柏的
根”,喻体是“鹰爪”,两者的相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树根“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
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体现了根的锋利,这和鹰爪的锋利相似。二、“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
似乎要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写出了根缚住岩石的状态,这种状态和鹰爪的
抓握状态相似。三、根“紧紧地缚住”岩石,表现了根的遒劲有力,和鹰的爪子强壮有力相似。
【答案】19.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松柏”上,强调石缝间生长着松柏这一现象;原句
两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句,重点落在“雄伟苍劲、巍峨挺拔”上,强调石缝间的生命顽强、伟大,令人
赞叹,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句式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四字短语单独成句,节奏铿锵,更好
地表达松柏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提取主干为“最令人赞叹
的是松柏。”“松柏”是其赞叹的对象,强调石缝间生长着松柏这一现象,重点落在“松柏”上;原句“雄
伟苍劲,巍峨挺拔”单独成句,强调石缝间的生命顽强、伟大,令人赞叹,重点落在“雄伟苍劲、巍
峨挺拔”上。②句式不同:改句选用长句句式,比较普通;原句多用短句,“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四
字短语单独成句,节奏铿锵,更好地表达松柏生命顽强、伟大的特点。
【答案】20.①“选择”后加“范围”或“空间”等;③去掉“大约”或“多”;④“虽然”放到“我国现行……”
之前;⑤去掉“之所以”。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拓展了‘市场’的概念和消费者的选择”错误,成分残缺,
“选择”后加“范围”或“空间”等;③“大约 50 多万件”错误,不合逻辑,去掉“大约”或“多”;④“我国现
行《价格法》等一些法律法规虽然对价格违法行为有严格规定”错误,语序不当,“虽然”放到“我国
现行……”之前;⑤“之所以这种‘宰人’现象久治不绝,原因是多方面的”错误,句式杂糅,去掉“之所
以”。
【答案】21.截至 2020 年 6 月 4 日,各省市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地摊经济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满足
民众消费需求(或“给民众购物带来便利”),增加城市的烟火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报道可以先找导语句段了解主要内容,再填补其他重要信
息。如本段第一句“截至 2020 年 6 月 4 日,济南、郑州、成都等城市,以及上海、江西等省份先后
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主体就是“截至 2020 年 6 月 4 日,多省市鼓励发展地摊经济”。第二句介
绍地摊经济的不利影响,这显然不是鼓励其发展的因素,可忽略。第三句介绍其“独特的优势,一定
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这是各省市鼓励的原因;最后一句引用教授的话,指出“,放开地摊经
济发展,能满足民众消费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地摊经济给民众购物带来便利,同时又增加了
城市的烟火气”,可以概括出“满足民众消费需求”“增加城市烟火气”。据此归纳概括,并注意字数限
制即可。
【答案】22. 突破就业困境,迎人生的春天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该
怎样突破就业困境,迎接人生的春天?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导致自身
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
择职业,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时势造英雄,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
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我们在报考专业时,要以社会需要为自己选择专业的指引。
如新能源,电子商务等近些年发展势头良好的职业,是我们报志愿时的重要依据,只有把社会需要
放在首要考虑,大学毕业后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提升学习能力要做到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另外,职业选
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择业时,要善于发掘
特长,更要善于展示特长,这样则会增加被聘任的机会。
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要适当降低择业标准。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
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
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大学刚毕业,进不了世界五百强,可以先选择中国五百强;进
不了公司高层,我们可以从基层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先迈进职业的大门,经过
第 17页 共 10 页 第 18页 共 10 页
锻炼,将来能行千里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
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职业突破。比如考公务员,参加与自己喜欢的工作相关的招聘考试。
我觉的大学生也村官很好啊,这为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也给了大学生锻炼和展示的舞台,在
强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何乐而不为呢?
大学生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做事,就一定会突破就业难题,迎来自己职业生涯中的
春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是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从审题立意角度看,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围绕大
学生就业来谈;第一则材料提到“史上最难就业季”,因此可概括材料的中心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面临就业难题;第二则的中心是“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突破”,材料中为大学生指明了道路,比
如“考研、考公务员”“去街道办工作”等;第三则材料内容是“需要更优秀”“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
于展示特长”“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因此可概括中心为:如何让自己突破就业困境。因此综合三
则材料,可立意为:完善自我,突破就业难题等。
从任务设定来看,“作为一位面向未来直面人生的中学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就要求在写作时是
以中学生的身份来写,所以写作要站在未来,谈“我们”的就业问题;另外写作应围绕材料所给角度
写作,应就事论事,围绕“大学生就业”的各个角度构思、选材、行文,不能脱离材料侃侃而谈。
立意:
(1)完善自我,直面就业难题。
(2)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
(3)面对就业困境,大学生们应尝试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
素材:
1.大学生就业观不合理。当今不少大学生过高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于薪酬较少或者工作强度较大较辛苦的工作岗位,不愿意“屈尊”任职。许多同学一味地追求高报
酬,高水平的工作岗位,但往往这些工作岗位少,竞争激烈,一些竞争实力较弱的同学就常常处于
劣势地位,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与此同时,一些选择创业的同学,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市
场行情,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经不起时间的磨练,往往创业失败。
2.不要过度追求地区和物质条件。刚毕业大学生正处于由依赖向独立,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过渡
的时期,应尽早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然而,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过于理想化。在择业的
过程中,不考虑升值空间和自我价值实现,而是把工作地点和工资收入作为首选,经笔者调查统计,
比例各为 8% 、31%。毕业大学生的预期与实际差距越来越大
3.社会方面,降低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面对繁杂多变的社会,面对强手如林的职场,面对残酷严
峻的竞争,企业通常想要招聘经验丰富的人,而不愿对新进员工二次培训。经笔者调查统计,有 28%
的大学生担心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岗位对工作经验要求高的问题。希望用人单位增强人才储备意识,
降低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
结构层次:文章开头,以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出大学生要突破就业困境,迎来人生的春天的
总论点;接着,举例论证,以新型产业指导报考,论证“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
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的分论点;接着论证了“打
铁还需自身硬”,以突出在大学中,应不断完善自己,学好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增加就业几率;引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证了“调整心态,降维应聘”的必要性;有以“考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等为例,
论证“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职业突破”的重要性;结尾总结全文,回扣题目,结构完整而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