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记叙文如何做到“感情真挚”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记叙文如何做到“感情真挚”

ID:677661

大小:26196

页数:8页

时间:2021-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记叙文如何做到“感情真挚” 感情真挚,实际上就是要求同学们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不造假,不做 作。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叙事时落实三件事: 写真事,说真话 ,抒真情。 1.写真事 记叙文中的真挚情感,首先来自精当的写作素材。面对一道作文题时,总有无数 的素材,可以服务于该作文。什么样的素材,最能体现真情实感呢?当然应该是印象 最深,最让自己心有触动的人或事。只有那些每每想起便偷着乐、偷着哭的人或事, 才能在一次次感动自身的同时,也感动读者。相反,自己内心无动于衷的人或事,写 到作文中,又如何打动他人呢。 需要注意的是,真实的事件,不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而且指作者依照他人的生 活真实适当加工而成的“艺术真实”。也就是说,凡是在记叙文中所叙之事,能够体 现出“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即为作文中允许的真事。 2.说真话 真话指向的是日常生活语言,非套话、空话、官话。真话,从记叙文的叙事角度 而言,需要作者用符合自身身份的语言行文,遣词造句要情真意切;从事件中塑造的 人物形象而言,则作文中的人物语言,也必须符合人物身份,能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 征。 说真话要讲究策略。俗话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跳。要 通过叙述描写的语言传达出真挚的情感,就必须对笔下的每一句话仔细斟酌。叙述性 的语言,一定要精练。描述性的语言,一定要生动。 3.抒真情 真情必然来自心灵的真实触动。真情的抒发,需要以真事、真话为基础,却又高 于真事、真话。记叙文中,情感的抒发,一般不宜通过大段的直抒胸臆予以呈现,而 是需要将浓烈的情感融入写景、状物或叙事中。这样,文章中的情感,才经得住品味, 才更能打动读者。 抒真情的过程,就是对真事、真话去粗取精的过程。它要求精当地处理详略、合 宜地筛选词语、巧妙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可以通过 一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感情、通过适宜的修辞手法来强化情感、通过语句和词汇的雕 琢来体现情感。 动人心者,莫外乎情。记叙文要想实现“感情真挚”的写作目标,可以从如下五 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创设情节,让情感在故事中自然流淌。 情节是情感的推动剂。好的情节,在引人入胜中逐步俘虏读者,使读者跟着情节 的发展而或喜或悲;差的情节,则不但不能感染读者,且往往让人不愿阅读,表达意 义尚且做不到,又怎么去用情感点燃读者灵魂。 什么样的情节才属于好情节呢? 首先当然应该符合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物精神与情感的理性诉求。其次 必须适应读者的认知习惯,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追求。第三应该有波澜、有矛盾 冲突,能在必要的冲突中展示人物的细腻情感,并进而以这样的情感触发读者内心中 的“善”的神经,使读者乐意于沉溺到作品情节中。 例如,《背影》之所以打动人心,重要一点,就在于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细节符 合了上述三方面的要求。没有了这样的情节,作者无论如何抒情,也难以获得震撼心 灵的艺术效果。 二、努力放大细节,让情感在细节中发酵酝酿。 细节的真实与生动,是文章能够撼动心灵的基础。粗枝大叶的概述、无病呻吟的 抒情,都无法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要想让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愿意回头品 读,就必须写好细节,必须努力放大细节,充分调动每一个感觉器官去感知,去描绘。 具体地讲,就是要选取鲜活、典型、感人的细节去表现文章的中心。 下面这组语句,就很好体现出细节描写对于传情达意的重要意义。 ①她笑了。 ②她含着泪笑了。 ③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④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 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娇媚。 这组语句中,第一句为客观介绍,无法体现“笑”的背后的细腻情感;第二句增 添了具体情境,为“笑”增设了“含着泪”的情态。如此,语句便开始有了耐读性; 第三句,两个比喻句的运用,以虚写实,具有了画面感,读者大脑中的“她”的形象 开始清晰;第四句,两个拟人句的添加,又将“笑”的感染力强调了出来。读第四个 句子时,一种审美的愉悦感觉,便能够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渗透至读者的每一个毛 孔中。于是,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便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 在文字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所设之境、所绘之景、所写之人、所抒之情等展 开全方位、立体式的描写,对于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确实有着重要的帮扶 作用。 三、关注生活真实,让情感因真诚而真挚动人。 很多学生喜欢在作文中编造故事,以为只有那种凭空编造出的故事,才能体现人 物的高尚情感。于是乎,写老师,则多是老师下雨天把雨伞送给学生、放学后帮学生 补课、到学生家家访;写同学,则要么是如何刻苦勤奋,如何聪明能干、如何乐于助 人;写母亲,则多是自己半夜里发高烧,母亲撑着瘦弱的身体把自己背到医院,或是 如何在不经意间看见母亲头上的白发,突然间便因为感动而激发出了学习的全部热 情……凡此种种,尽管有些原本属于生活真实,却也因为太多学生的编造而蒙冤受屈。 这样的作文,是无法打动读者的。胡适的《母亲》,并无任何超越寻常生活的内 容,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莫过于真实呈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情感。可以说,所有 的优秀作品,无不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即使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其情节发 展与人物性格塑造,也离不开生活真实的影响。事实上,真挚的情感,也唯有在真实 细腻的情节中才能呈现。因为,只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才能写好细节,才能凭借细节 处的震撼,带来心灵的震撼。 四、巧用修辞技巧,让情感因言辞而震撼心灵。 写作中采用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显得匠心独运。例如,比喻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排比可以使文章一气呵成;夸张则易于宣泄情感…… 下面这个片段,就借助排比、反复和对比,很好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情感。 我不知道,少年丧父有多苦楚;我不知道,盛夏的日头有多毒辣;我不知道,二 百斤的担子有多重。我只知道,那年二十岁的少年,在海滩上泥泞的滩涂里挑着二百 斤的担子来回拼命挣钱;我只知道,那年那个二十岁的少年揣着这些血汗钱去读书了; 我只知道,那个二十岁的少年日夜兼程却仍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我只知道,那个在 灵前让全乡人动容的少年就是我父亲。 我不知道,他是怎样一点一点地靠自己的力量撑起家,撑起事业,撑起我的天空。 我只知道,那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那是无数个忙碌的白天,那是无数个从正月初一 吃过团圆饭就要工作的年头。 他,就是我的父亲,百炼钢。 (节选自《百炼钢,绕指柔》) 这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反复运用,一方面以高度概括的话语,凸显 了父亲的辛劳;另一方面,也把“我”对父亲的感恩与挚爱,一览无余地倾诉出来。 读这样的文字,便如同倾听一颗感恩之心在静静诉说,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接受作者的情感。 五、抒写真实感受,让情感在体悟中自然释放。 记叙文中的情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作为习作,只要能将彼时彼地的真实感受 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特定氛围中的特定行为,就符合写作要求。这里强调的 真实感受,无需夸大,无需虚拟。 抒写真实感受,就是提倡在写作中表达真实的喜怒哀乐。很多学生喜欢在作文中 隐藏真实情感,采用高大全手法,人为拔高作文中人物的品性,这其实是一种不良文 风。比如,很多学生为了突出作品中人物,往往不惜故意贬低自己。这样抒发出的情 感,便透露着虚假痕迹,无法打动读者。 好的记叙文,情感必然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生成的。而这情感,又反过来推 动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常说的“情不能自已”,用在写作中,也就是强调写作 时“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 日常写作中,很多中学生已经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养成了编造故事、不说正常人 的话语、虚假抒情的坏习惯。这些习惯,具体体现为下述三种类型: 一、为文造情,虚假做作 生活中的自主写作,常常是情动于心,便借助文字记录下来。考场作文却不具备 这样的特点。于是,考场作文中,虚假的故事和虚假的情感便随处可见。相当数量的 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面对灾难的勇气,常常不惜将自己设计成孤儿,或者将亲人设计 成残疾、重病患者。考生以为这样的故事,便能够打动阅卷老师,从而获得高分。却 不知,阅卷老师无数次在试卷中见到这样的故事,早已对此深恶痛绝。 下面这段文字,就体现了这一点: 低分作文 失分探究 《笑靥千秋》(节选) 笑靥千秋的我在众人眼里快乐而美丽! 时尚的衣着让我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学习上的成功让我完美无缺。 但,藏匿在这无限美感之后的是一颗充满 忧伤的心,因为我觉得我的命运不美! 我曾充满希望地登上前往武汉的客车,那 时我对未来充满希冀,我想象己将成为武汉这座大 城市中的一一名骄傲的学予。那时的我笑得多么灿 烂! 在那所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全省重点中学, 我完成了我的考试,尽管我没好所有的题,但我始 终坚信:大门永远会向我敞开! 回家的客车也载着我的梦想和希望,依旧 是我一路高歌!我依旧充满希等待。 但厄运还是降临到我的头上,我终于因 1 分之差落选了! 问题 1:作为记叙文,这 样的开头有何不妥? 【参考答案】情感无着 落,为文造情。 问题 2:作者在叙述武汉 赶考这件事时,情感表达上有 哪些缺陷? 【参考答案】缺少对事件 本身的叙述描写,过多笔墨倾 注到抒情中。文章情感泛滥, 细节缺失。详略安排不当。 点评:本文是一篇因“情感空泛,缺少抒情的载体”而沦落的三类文。仅从节 选部分看,作者的情感脉络应当是清晰的。去往省城武汉赶考——考场归途——l 分之差名落孙山,即作者的心情由希望到失望。但品读节选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 空泛的嫌疑。如文章开头写自己去武汉赶考和考场归途,作者的心胸是荡漾的,是 怀着美好的希冀的,此时文章写到“我笑得多么灿烂”“回家的客车也载着我的梦 想和希望,依旧是我一路高歌!”此类过多的直接抒情,很难让读者与作者的情感 共振,引起共鸣的效应。 【避误对策】 1.激活生活,找准切口 写作失败的根源,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胡编乱造;少数情况,是因为缺乏必要的 写作技能。其实,对于高中生而言,只要找准了写作切口,唤醒了记忆中沉睡的某种 情感,便不难从生活中捕捉适宜于表达主题、传递情感的故事。依旧以《背影》为例, 倘若需要我们写作《背影》这一命题作文时,便可以参照背影中的审题立意构思的方 式方法,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寻一两个有关“背影”的真实素材。应该相信,不会 有人没见过父母的背影。为什么写不出好作文呢,只能因为没有用心去品味这样的背 影。现在,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了,便可想一想父亲帮自己排队缴费时的背影,母 亲在家中忙前忙后时的背影……多动大脑捕捉了,情感也就慢慢被唤醒了。 2. 文随心动,杜绝编造 除非有十分丰富的人生经验,否则永远编造不出高质量的动人故事。文章要表达 出真挚的情感,就必须让写作的内容首先打动写作者自己。自己每写一个字,都处在 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中,那么,即使文章的表达技法不够精到,文章依旧会具备震撼 心灵的穿透力。所以,要想消除作文中的低分,落笔之前,就需要认真想一想,将要 写的内容,自己真的熟悉吗?真的被她感动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还是不要写 为好,还是老老实实去寻找生活中那些确实感动过自己的素材。 二、空洞抒情,言之无物 记叙文中的情感,主要融注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好的记叙文,就如同好的影视 作品,无需画外音来强化感情,只需设计好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即可。考场作文中, 许多考生,或是因为平时积累的欠缺,或是出于紧扣题旨的目的,唯恐阅卷者读不明 白自己的文章,喜欢在记叙文的开头或结尾处,通过直接抒情议论的方式,把原本应 该隐藏起来供读者慢慢感悟的情感直接告诉给读者。如此,文章便如咀嚼过的甘蔗, 读者不但失去了通过自己的咀嚼品尝味道的快乐,而且还因为情感与主题的过于直白 而丧失阅读兴趣。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低分作文 失分探究 如果大海失去了惊涛骇浪,也就失去了壮观; 如果沙漠失去狂沙飞舞,也就失去了雄伟;如果天 空失去了云蒸霞蔚,也就失去了多彩。(《必须跨 过这道坎》) 思考:这是记叙文《必须 跨过这道坎》的开头,从表达 情感的角度看,它有什么样的 不足? 参考答案:无病呻吟,看 似很华美,其实纯属花拳绣 腿,无实在内容。 点评:这样的开头,即使语言再美,抒情味再强烈,也不会得高分,因为这是 早就准备好的文章开头,是什么文章都可套的开头。这样的开头,和后面要记叙的 内容间,也根本没有任何必然的关联。 【避误对策】 好的记叙文,只需要使用描写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就足够传情达意了。省去了抒 情议论的内容,可以为情节的细节描绘提供空间。 有些考生,担心阅卷老师看不明白自己作品的主题意义,便在结尾处硬性点题, 这往往属于画蛇添足。好的点题,完全可以由作品中的人物来完成,比如借作品中人 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意义。这一点,在许多高分作文中被运用着。 三、缺乏细节,无处生情 三类及三类以下的作文,在写人记事时,总容易流于内容的干瘪和情感的粗枝大 叶。形成此种弊端的最重要原因,是作品中缺少必要的细节渲染。因为没有细节,其 人物便容易脸谱化,事件容易流水账化。这样的文字,常常是作者自己都不知表达的 是什么,又如何征服阅读者?任何一篇记叙文,无论是一般性记叙,还是文学作品中 的叙事,都无法脱离生动可感的细节。可以说,没有细节,便没有记叙文。我们读《疯 娘》之所以感动,面对街市上的一位精神病患者却常常无动于衷,根本原因,就在于 《疯娘》中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细节刻画,将疯娘内心深处的本能性的母爱全部激 活在读者面前。读这样的细节,读者想到的不仅是疯娘这一形象,更多感受的是自己 的母亲的形象。这种通过细节描绘来勾起读者情感共振的手法,才是记叙文写作成功 的关键。 【避误对策】 学会渲染,写好细节 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写好细节呢?这就离不开渲 染了。细节不等于实况录像,细节需要经过筛选提炼,剔除无关宏旨的部分,留下震 撼心灵的内容。这样的细节,在具体写作时,要舍得花笔墨铺陈开来描绘,要综合使 用多种手法。《琵琶行》为了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就不惜从正面与侧面多角度来 记叙描写。如果没有了大量的比喻、烘托,又怎么能将其技艺渲染至极致状态? 当然,渲染中,还可以适当借助景物来传达情感,也可以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词 汇来表达情感。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