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材料作文思路点拨三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材料作文思路点拨三例

ID:677663

大小:19.3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材料作文思路点拨三例 材料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路金波曾感叹过:“‘求爱’‘求婚’是多糟糕的词,求不得的。在小说中要设计情节, 但真正的相遇,不管是十五岁还是五十岁,不管是在即将沉没的大船还是一直虚无的比特 海,只因一起看过夕阳又看过星空,默契中互相想念。就相爱了。后来分享过一只苹果或 茶叶蛋,决定一起生活。从未求过,只是所得。” 阅读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悟或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这则材料的核心意义,并不是“爱”,而是“求”。路金波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求不 得”,不仅爱情和婚姻“求不得”,天下万事,多数情况下,也是“求不得”。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因为,但凡是“求”,首先便失去了平等对话的资格,而且,“求” 是一种消极的行动,缺乏积极的、开创性的力量。爱情、婚姻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应该 建立在积极创造的基础上,如果不愿意付出自己的行动,只依靠恳求甚至哀求,便无法真 正拥有这些美好。 写作这篇文章时,立意一定不能偏移到爱情和婚姻上,如果大谈特谈如何爱,则势必 偏离了材料意义,而且文章也难以拓展到更广泛的生活中。 当然,也最好不要反弹琵琶,不要在文章中为“求”唱赞歌。如果确实能够找寻到一 个新的写作意义,能够从“求”的正面价值上挖掘出共性化的积极价值,则另当别论。表 现不出新意时,就干脆依顺了材料中的价值取向来确立文章的主题意义。 文体上看,当然既可以写作议论文,也可以写作记叙文。写作议论文时,不妨从材料 本身的解剖入手,先探究为什么爱情和婚姻“求不得”,然后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事件上, 再放大到一些社会问题的探究中。如此,文章便能够层层推进,写出深度。如果写作记叙 文,则要注意表现“求”的行为背后的人格问题,不能只是简单介绍一个故事。 材料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荀子 (2)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 (3)伟大的人不窃取别人的作品,而是借取别人的灵感。——(美)乔布斯 上面的三则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自选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技法导航】 将三则名言并列在一起,并要求考生针对这三则名言,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联想,这样 的命题,显然需要考生吃透三则名言的真实内涵,并能从三则名言中提炼出最具共性化特 征某种意义,作为统领全文的核心内容。 三则名言中,荀子的这段话,重心显然落在“善假于物”四个字上。荀子的观点很明 确,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牛顿的话,以假设关系领起,在陈述 自身“看得更远”这一客观实际的同时,强调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强调的,依旧是“善假于物”。只是,这里的“物”,特指“巨人”。乔布斯的话,更是 直接点明“借取”的价值与方法,强调“借取”灵感,成就伟大的重要意义。 将这三则名言中拥有的共性化价值指向汇集起来,便可以发现,三则名言,指向的目 标只有一个:善假于物。既然写作要求中强调“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构思立意,那么, 作文也就只能正面认同“善假于物”这一观点,然后从多角度论证“假于物”的可行性办 法,分析“假于物”的价值和意义。 审清了材料意义后,考生面对的,便是四个对文章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的问题:立意、 文体、构思、可读性。这四个问题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作文的优与劣。 1.立意。把握了材料的核心意义,并不等于确立了自身的写作意义。同样是正面认同 “善假于物”的观点,有人可能只通过罗列一大堆客观事例来验证“善假于物”能够成就 辉煌人生这一论题,有人则会站在更为高远的哲学高度上,多角度解剖这个“善”字,从 无数的“借取”行为中,发现最有价值、最有尊严、最低消耗、最大效益的“借”的方法。 能够从后一种角度立意的文章,显然深刻丰富得多。 2.文体。有了好的想法还不行,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来承载这种想法。材料作文文体 自选的宽泛要求,使得考生可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来挑选最理想的文章体裁。这里所说的 “最理想”,并非是说不同文体存在着价值上的高下差异,而是指最适宜承载考生的思考、 最切合考生的实有写作能力。 “善假于物”这个论题,通常情况下,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写成记叙文则有一定的 难度。如果写作议论文,摆出观点后,最好能够采用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地阐述事理。 倘若只是并列式结构,则文章很容易流于肤浅。如果写作记叙文,则要注意表现出故事中 的“借”的多层意义,切不可一个故事从头说到尾,“借”只停留在一层意义上。 3.构思。写作议论文时,可以这样思考:人人皆知“善假于物”的道理,为什么绝大 多数情况下,却并不能做到“善假于物”呢?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才 能克服种种错误,真正将“善假于物”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动中?“善假于物”中的“物”, 一定是外物吗?自身的思想、经验甚至教训,是否也是一种可贵的“物”?把这条思路理 清楚了,文章的层进式结构也就确立起来了。 写作记叙文时,则不妨编写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发达了之后,甲乙丙丁四人一起来到 某人的家中。甲向某人借钱,乙向某人借物,丙向某人借身份,丁向某人借智慧。四人各 自从某人处借到了自己想要拥有的那份“物”之后,各自拥有了一种不同的生活。这样的 故事,编写的难度不大,“借”的行为也包含了多层意义,“善假于物”中的“善”,也容易 在比较中凸显出来。 4.可读性。构思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可读性。除了构思,语言的使用、 详略的安排、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也都对可读性形成影响。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注意 语言的逻辑性,要贴近文体特点,多用典雅的书面语言阐述事理。写作记叙文时,则需要 注意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概述性语言,更尽量不用抒情议论性的语言。要善于凸显细节, 将人物放在特定细节中进行表现。此外,文章的首尾都要力求简约,切忌盲目抒情、空洞 议论。 材料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马年春晚上,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其中,“记忆中的小脚 丫,肉嘟嘟的小嘴巴”,和“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的形象反差, 既展示了时光的流逝,又讴歌了浓浓的亲情。两代人之间难以割舍的关爱、体贴与感激, 一览无余地宣泄而出。 节目播出后,腾讯微博上出现了一个晒两代人合影的热潮。众多网友,将他们与父母、 与子女的照片展示出来,用以表达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感恩、对子女的期盼。一个节目,成 了表现两代人间亲情的最佳纽带。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脱离材料 意义;⑤文体特征鲜明。 【思路点拨】 写作材料作文时,需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整体感知材料,理清材料的中心意义。要想从材料中捕捉住最有价值的话题,就要 全面阅读材料,理清材料意义,找到思维的聚合点。 上面这则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谈歌曲的内容、主题以及直接影响,后一 部分谈节目引发的后续故事。两部分内容中,后一部分不但进一步揭示了歌曲本身的意义, 而且凸显了它的巨大影响力。相比较而言,后部分才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意义所在。围绕该 材料审题立意时,只有紧扣住这一点,才能确保作文主题鲜明,不脱离材料意义。 2.把握关键句,探明材料编写者的写作意图。相当数量的材料,为了突出核心意义, 会在材料中设置一个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 把握故事主旨,准确理解故事,正确立意。 上面的命题材料中,第一段文字的结尾句,和第二段文字的结尾句,共同指向两代人 间的情感这一核心内容,抓住这两个句子,便可以发现,围绕该则材料写作时,不能将思 维定位在亲情这一泛化的概念上,一定要注意凸显“两代人”这一具体意义。也就是说, 以该材料写作时,能够表达的情感,只局限于两代人间的情感,兄弟情、同学情等,就不 符合材料的原初意义。 3.理清作者的情感倾向,用正确的情感导向引领写作。有的材料编写者在叙述材料时, 明显地流露出自身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比如 2013 年湖南卷的两则故事中,“我愿意”三个字的背后,是故事编写者对“它”和“儿子”两者 行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考生在作文时,如果忽视了这点,故意反弹琵琶,批评“它”或 “儿子”的行为,那么,文章肯定不符合要求。同样,上面这则命题材料中,材料编写者 对两代人间的亲情也持有明显的价值认同感。围绕该材料写作时,应尽量尊重并顺应这样 的情感。 4.辨明材料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关系构思立意。构成材料的内容,通常有几个不 同角色存在其中,审题时,必须理清角色间的关系,把握不同角色身上体现出的不同的形 象意义。如 2013 年高考辽宁卷中,老人与年轻人这两个形象身上,就分别凝聚了不同的存 在意义。从老人身上,可以解读出教育的智慧、人生的经验等意义;从年轻人身上,可以 归纳出做好自己、让生命成为珍珠等意义。上面的命题材料中,也存在着歌曲中的两代人 形象、社会生活中的两代人形象和写作者自身生活的两代人形象这样一些概念,只有把握 住这些意义,理清这些形象背后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主题意义,才能写出切合材料含 义的好文章。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