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如何解决思路不开阔的问题(附:写作示例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如何解决思路不开阔的问题(附:写作示例及范文点评) 作文指导课上,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您好!您引导我们分析作文题目时总是强调思维的开放性。我也知道思维开放的 重要价值,但就是每次面对一个新题目都无法打开思路。请问,审题立意时如何才能解决 思路不开阔的问题呢? 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也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于是给该生写了一篇短文,并附上 写作示例一则供参考: 某某同学你好!写作思路开阔与否并非一个衡量。对于高中生而言,受生活阅历和阅 读体验的限制,对相关材料的思考肯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写作中追求思路的开阔,其 实只要求我们依托现有的思维认知学会多角度思考分析相关问题。只要我们能够知晓大多 数文章的常见行文思路,也就能够参照他人的写作思路而不断拓展自身的写作思路。具体 来说,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 跟课文学思路,在借鉴中提升。 选入教科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出自著名作家之手。这些文章往往具有“上下五千年, 纵横九万里”的开阔思路。学习这些课文时,只要我们留心其行文思路,并将这思路储存 到大脑中,便可以在遇到适宜的作文题目时参照这思路构思立意。 比如,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先由朋友约看菅芒花这一生活小事而引出菅芒花可以 预约;然后联想到前些年一同看菅芒花的人的命运变化,引出人生无常的生命感触;接着 从“常”与“变”两个角度作纵深分析,突出生命的“因缘”这一主题。这样的文章,由 具体而抽象,由实例而人生哲理,思路十分开阔。 面对很多作文题目时,我们都可以依照《可以预约的雪》的行文思路而构思立意。例 如,以“智慧”为话题写作时,可以先简述与智慧相关的一件生活小事,引出智慧对生活 的价值;然后联想到近些年经历的事件中因“智慧”而引发的各种命运变化;接着从“智 慧”的恒常价值和时代变化发展两个角度作纵深分析,突出智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 代特征。这样去思考时,思路不就打开了吗。 2. 跟考卷材料学思路,在解题中感悟。 做论述类文本的试题时,你一定经常遇到归纳文章论证思路的题目。其实,考试卷中 的论述类文本,每一篇都是极好的作文范文。你归纳出的论证思路,不就是帮助你打开写 作思路的金钥匙吗?比如,你发现某篇材料先由一种生活现象的描绘而引出论题,然后围 绕该论题而形成观点,接着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分析某些现象的成因,最后形成结论。 那么,你就完全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路写作一篇作文。借鉴别人的思路而不引用他的内容, 就不是抄袭。有了这样的借鉴,就等于用他人的智慧为你打开了思考和发现的若干扇窗子。 3.跟日常生活学写作,留心处处皆思路。 如果我们每看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次谈话都留心其中的起承转合的技巧,则日常 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包含着值得学习的思维路径。比如,为什么有的小品特别吸引人, 为什么有的相声特别幽默,为什么有的散文特别精美等等。任何一种现象能够吸引住我们 的眼球,便必然具备超越常规的表现路径。把这些东西都琢磨琢磨,日积月累,思考问题 的角度便越来越多元,思维也会越来越敏锐,再写一篇文章时,便会有无数个精彩的例子 涌入大脑中供你选择,那样的话,还愁什么思路打不开呢? 某某同学,拓展写作思路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联想想象、正反对比、类比归纳等等。 这些就属于具体的运用技法了。在上述三类可以借鉴的文章中,都会被作者们经常性运用 的。 【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层进式论证法,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要求:立意自 定,题目自拟,不脱离材料意义作文。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只 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其实,“有路”与“无路”的关键只在于,人与人不同,路与 路也不同。 【下水作文】 “此路”与“彼路” 路,从“足”,从“各”。足,强调的当然是行走;各,强调的只能是个性。 从“路”的汉字构成,已经可以大体推知,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个符号时,已然将 路与人的行走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人在路上,不但需要不停地行走,而且要顺应了个性 需要,走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形态。 有些路,在我们尚未学会行走之前,已经客观存在。这样的路,是先辈赐予我们的财 富。在这样的路上行走时,我们需要知晓,眼前的坦途,最初却是坎坷或荒芜。是先辈们 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没有路的地方,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地行走,最终才走出了这些路。 有些路,却需要我们去开拓。 生活中,我们总会如愚公那样,遭遇“出入之迂”的行走困境。我们当然也可以像愚 公那样,拿起我们的锤子、铁锹和箕畚,凭借了一股坚强的信念,竭尽全力开辟属于我们 的路。我们还可以稍加变通,顺应了山势,用脚踏出一条小路。在这条小路上,我们可以 春看山花,夏听蝉鸣,秋观红叶,冬赏腊梅。 俗语说,风景在别处。有了路,别处的风景,才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很多时候, 我们相信风景的存在,却缺乏抵达它的路径。为了一探它的真容,我们只能迈开双脚,朝 向那神秘的处所跋涉。在这跋涉中,我们的脚落在何处,路便延伸到了何处,风景也拓展 到了何处。 这让我想到了佛家的移山之法。佛曰“山不过来,我过去”。“我过去”的精髓,不在 于山,在于脚和路。迈开双脚,将一切艰难险阻抛之身后时,路便成了移山的最强大工具。 只跟在别人身后行走的人,当然成不了开拓者。倘若这样的行走,再失去了预设的目 标与方向,失去了观赏与体验,只是随大流而动。则路也必然消失。“条条大路通罗马”的 前提,永远是前方有罗马城在召唤着。没有了罗马城,自然也就没有了通往罗马城的道路。 罗马城虽在,但对罗马城一无所知,同样也没有了通往罗马城的道路。 世间的路永远都是这样,你迈开双脚,踏踏实实地奔着它而去,它便存在;你只是跟 着别人跑着玩,或者只想从别人的利益中分一杯羹,它便离你而去。 世间的人也永远都是这样,朝向一个目标,认认真真地走,每落下一步,路便延伸一 步;如果丧失了目标,或者被利益遮蔽了双眼,错把邪念当成了目标,则每落下一步,路 便短了一截。 此路与彼路,你分清了吗? 【点评】 文章的前两段,由“路”的释义引入,旨在解答“是什么”这一问题,为后文的分析 确立目标。 第三段,转换视角,变换层次,将论述的重心,转移到前人开辟的路。此段中的路, 显然已包含了自然之路、社会之路、生命之路等多种类型。 第四段起,围绕需要开拓的路而渐次展开剖析。这些内容,立足于“为什么”“怎么样” 两大核心,将命题材料的意义,一步步拉到了哲学思辨中。其中,愚公移山的论据,来自 课文,意义指向较浅;佛家移山之法的论据,来自哲学,意义指向颇深。 “只跟在别人身后行走的人”段,再次变换层次,将思维触角,放到命题材料的另一 层意义上。这段文字中有关罗马城的分析,隐藏了较为丰厚的哲学韵味。 最后三段文字,旨在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这样的安排,简约又不失深度,且 给读者留下了一定量的思考与回味空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