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附:现学现练及思路点拨)
【概念阐释】
半命题作文,是与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并列的一种命题形式的作文。该
命题形式的最大特点,在于题目的半开放性。写作者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均拥有一
定的选择权,能在不脱离给定的半个命题的基础上,依照自身的知识储备,相对灵活地选
择写作内容。
从题目构成上看,半命题作文的命题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直接以半命题的方
式出现,题目前没有任何提示性话语,半命题也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另一种是由提示语和
半命题两部分构成,其中提示语对半命题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帮助写作者
把握题旨,打开思路,激活思维。至于限定半命题的选择范围,或是为半命题预设若干可
供选择的关键词等等,都是这两种类型的变体。
【技法点拨】
写作半命题作文,需处理好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全面审读命题材料,正确理解命题材料中隐含的导向性意义。
无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一切信息皆来自半命题本身;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最重
要的写作信息,则来自于提示语。面对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时,准确把握提示语中
隐含的导向性意义,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它既可以使原本虚化的半命题具体化,帮助写作
者透过半命题中隐藏的信息,正确把握命题人的真实命题意图;又可以充分利用半命题的
开放性,引导写作者全面审视可选择的写作内容,从最佳视角立意构思。
且看下面这个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
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
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
心醉神迷。
请以“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②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这个半命题,如果不考虑提示语的限制,则横线上可以填写的内容将十分丰富,既可
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有了提示语,范围便缩小且固定了下来。因为,这里的提示语,将
写作者的写作范围限定到了“自然”这个概念中,写作者能够填入横线的,只能是某一个
具体的自然景致。如果无视这一限制,写一个让自己陶醉的人,一件让自己陶醉的事,都
不能算是切题。
第二,从熟识点立意,以精巧的立意展示个性才华。
半命题作文在内容、主题、文体等方面为写作者提供了相对广阔的选择空间,在此空
间内,写作者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从最熟悉的内容、最有意义的主题和最拿手的文
体入手,写作出最能体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文章。
比如,面对《____很重要》这一半命题作文时,写作者该在横线上填入的内容,
必然应该是自己最熟悉、写出来最有意义、文体感最清晰的文章。这时,酷爱阅读,并对
阅读的意义有着深刻思考的人,就可以写一篇《阅读很重要》;热爱体育,并立志在体育上
有所建树的人,便可以写一篇《体育很重要》;钟情自然的人,可以写《旅游很重要》;感
恩父母的人,可以写《亲情很重要》……其实,无论是什么人,这些都很重要,但落到作
文中,却只能写其中之一。既然是自由选择,当然就选最能写出神采的那一个。
第三,向精巧处构思,舍大求小,把文章落在实处。
半命题的开放性,在为写作者提供丰富的可选择内容的同时,也提供了空洞说教、盲
目抒情的风险。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必须确立“舍大求小”的写作意识,自觉舍弃大话
题,主动选择小切入点。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贴近生活,才能细节生动,才能
让文章落在实处,展示出独特的生活感悟。
例如,写作《拥抱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时,必然会有一些写作者从最抒情的视
角出发,去《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青春》,但这样的拥抱,很难把文章落到实处,
也就很难写出真情实感。一个善于写作的人,绝不愿意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儿,他必然
会另辟蹊径,去“拥抱”一个真实的人,一份真实的情感。相比较而言,《拥抱妈妈》总是
更能够写活细节,更有利于表达细腻的情感,也更能打动读者。
【现学现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近历史,我们可以在盛衰规律中寻找成功之道;走近他人,我们可以以人为镜,发
现自身的优劣长短;走近自然,我们可以在山水风光中陶冶情操。走近,需要的是心灵的
感悟,没有了真实的感悟,即使置身其中,也仍旧不会真正懂得。
请以“走近 ”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
该半命题的补充部分,在导引材料中已经作了较为明白的指点。考生只需从历史、他
人和自然三个概念中,精选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便容易写出符合命题需要的文章。
具体构思时,如果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语
文、《红楼梦》、高考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网络等;从自然考虑,可选择
大山、海洋、大漠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责任、进取心等。无论写什么,都应从
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来补充题目。
【佳作展示】
走近云端上的陶渊明
高子未
我向往恬静、灿烂、柔软的古典美,梦想着自由、美丽、悠然的生活。
一个人坐在雨中昏暗的东屋,外面是白水茫茫的世界尽头。空气中氤氲着新酿好的米
酒醉人的香气。东园的枝头正着上翠绿和粉白,栖息在庭前的飞鸟鸣唱相和。那样一种温
和的清新和惬意,穿透雾气而来,直抵人的心扉。
这是陶渊明的中国。在官场黑暗、鱼龙混杂的魏晋南北朝,陶潜为了追逐自由、美和
真诚,抛弃了功名利禄,归隐山林,过上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可以抡锄亲手种下自己喜欢的瓜果;他可以摆下酒菜,然后坐在竹
椅之上,闭目慢慢等待一个云端之上的亲友;他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赏花,饮酒,
促膝交谈,述说人生志趣;他可以让手指在琴弦上行走,随意的拨弄出音乐,“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他可以悠然地研磨,提笔,在薄薄的宣纸上留下润泽淡远的心情的痕迹……
陶渊明的中国,如此美好,让我无比羡慕和向往。
然而,我逃离不了手机、电视、电脑。我相信还有很多人也像我一样,依赖它们,迷
恋它们。这些现代科技的产品,就像锋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割开了那些古典的、悠远的、
咏叹调般的美好情感。它们就像苹果里的虫子,钻入了我们生活的内核,窃取着我们生命
的甜美汁液。
在如今这个城市化进程加速的 21 世纪,城市的噪声、人群的纷争以及四面八方潮水般
涌来的压力,让人心变得浮躁不安。许多的嘈杂纷争、黑暗怨愤、贪念欲望借助着先进的
技术传播进人群里,迅速地弥散开来,遮住了人们的眼,蒙昧了人们的心,于是人们再看
不到那些美好,再找不回那些感动。当陶渊明的悠然被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所取代,心中那
片柔软的土地便如一股青烟,风一吹,便消失得干干净净。
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要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我觉得,天地万物的美和
诗意,首先源自内心的安宁。而现代中国人缺少的,也就是那一颗能够安守宁静的心吧。
我梦想着人们都能有一颗陶渊明的心。在雨后的山坡上,看到一朵花,像是见到摇篮
中一个刚睡醒的婴儿,像是见到门口站着一个被雨淋湿了的小姑娘;坐在书桌前,看着室
内暖黄色的灯光与窗外正在变得浓稠的暮色,看它们小心翼翼的背对背,约会在窗玻璃上;
夜里醒来,倾听风儿低吟,雨儿浅唱;早晨打开窗户,草色遥看近却无,海棠着雨胭脂透……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我梦想中的中国。温和、大气,编织灿烂未来的同时不失一颗愿意珍
惜现在的、安宁的、柔软的心。
然而现在,我也只能借着陶渊明的诗歌,来慰藉自己一颗焦躁不安的心灵了。就让我
低吟这首《停云》吧,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魏晋南北朝时的田
园乡村,眼见着一场洗净心灵的冷雨就哗啦啦下了起来。
【点评】
本文言在陶渊明而意在现实人生的困顿,凸显出极高的写作悟性和志向情怀。全文以
题目为线索,将古典与现实、希望与失望、历史人物与自身价值诉求串联成一个彼此交融
的有机体,从而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深刻哲思。这样的构思立意,辅之以精妙的语言,
自有一股穿透力,能给读者带来美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