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一面人生的
镜子,一堂生动的写作课 素材运用角度 精选时评 6 篇
背景事件:
近日,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在网络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
和命运抗争的故事,全文无一字言谢,却打动了大批网友,人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这篇
“致谢”,不仅是一位寒门学子的情感表达,也应该成为许多青少年应该经历的精神成长。
黄国平今日通过深圳商报/读创独家发文,讲述自己成长经历,并向网友留言和朋友关心表示
歉意和谢意。他在文中称,网络流传的致谢是被人节选后发布到网上的,现将完整版本附后(隐私相关
的敏感信息已被隐藏)。在黄国平附上的致谢完整版本中,已将相关人员姓名隐去。 黄国平自述,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先后就读于炬光小学和大寅镇中学;2004 年升入仪陇中学,2007 年在绵阳南
山中学复读;2008 年进入西南大学,2012 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
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为宗成庆研究员,并在 2017 年 7 月毕业。现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
讯 AI Lab),继续博士期间确定的研究课题,持续向目标靠近。
附全文:
各位网友好:
我是黄国平,因博士学位论文致谢意外受到大家的关注。网络流传的致谢是被人节选后
发布到网上的,现将完整版本附后(隐私相关的敏感信息已被隐藏)。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先后就读于炬光小学和大寅镇中学;2004 年升入仪陇中学,
2007 年在复读;2008 年进入西南大学,2012 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
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为宗成庆研究员,并在 2017 年 7 月
毕业。现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 AI Lab),继续博士期间确定的研究课题,持续
向目标靠近。
作为众多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
士的帮助,包括但不限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西南大学、
中科院自动化所,尤其是博士导师宗成庆老师的悉心培养,我才能走到今天。还有许许多多
我没办法列举的好心人,在此一并感谢!
目前科研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网上的留言与讨论,朋友的问候与关心,很多无法回复。
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歉意和谢意!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
黄国平敬上
2021 年 4 月 19 日
精神力量 生命的顽强 知识改变命运
理想信念 抗争命运 青春奋斗
角度一:精神力量。
在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的今天,寒门贵子之“贵”并不局限于
他们现在职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没有怨天尤人、
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葆有
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哪怕身处困境也理想之火不
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
角度二:生命的顽强,知识改变命运。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
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的种子,历经各种
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
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不枉活一世”,如此简单的信念,是他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当下我们对人生意
义的恰当认同。
角度三:坚定信念 命运抗争。
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被抱怨左右,被苦难击垮,
放弃了和命运抗争的努力。有句格言说得好:“你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你自信,人们会待以敬畏;
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自强和奋斗的人会被
世界温柔相待、人生终能跨过沟壑迎来光明。
角度四:青春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热情洋溢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境并不怎么好,甚至如《致谢》作者,家境十分地困苦艰辛。但他们都
怀揣着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会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奋斗,去拼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将执着地去
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
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励志金句:
01.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02.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
吃过的苦。
03.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04.没有被苦难打败,就已是生活的王者。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盼。
05.谁说寒门无贵子?这就是当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06.如果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径 ,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
07.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化作生活馈赠的惊喜。人生不易,唯有努力。
0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0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国演义》
12.愿你平安喜乐,一生顺遂。愿每一个你都有迹可循。愿你所问终有所答。
13.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土耳其诗人塔朗吉(余光中 译)
14.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
精选时评:
01.博士论文致谢走红,道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来源:澎湃网 作者 :方圆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
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
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
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
究与实现》,作者是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据媒体报道,2017 年从中
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黄国平已赴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就职,担任高级研究员。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一路过来,吃尽了苦头,甚至“他已记不清
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但是最终实现了梦想,收获了幸福。从这个意义上
说,《致谢》所道出的道理,就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很多网民觉得《致谢》是“直抵人心”。这话不错,这“直抵”的正是《致谢》作者那种“梅花香自
苦寒来”,为追求幸福之梦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热情洋溢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有人说,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感觉满意的心理感受,既与资源占有、物欲满足
相关,也与主观感知、心理体验相关。确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梦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境并不怎么好,甚至如《致谢》作者,家境十分地困苦艰辛。但他
们都怀揣着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会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奋斗,去拼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将
执着地去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一些网民在留言中说,“大家都活得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苦衷”。这样的感叹,
不能说是什么“消极情绪”,而是中国人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美好生活不是免费午餐,不是天上掉馅饼,更不是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只有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奋斗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奋斗的过程又是极为艰辛的。如有哲人所言,“历史总是抛弃那
些前进路上的懒惰者、懈怠者、无为者,而将那些奋进者、搏击者、有为者镌刻在丰碑上。”《致谢》
的走红,不正说明这个理吗?
当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仅需要个人的进取,也需要国家以制度搭建让人们奋斗的
良好平台、有利环境。比如,要更好发挥政策托底的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但是,在追求美好生活
的征途上,政策托底不能代替个人奋斗。
《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
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
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02.博士论文“致谢”文章何以走红
来源: 四川新闻网 作者:傅彪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
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上述文字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
《致谢》部分。这篇情感真挚的《致谢》近日在豆瓣、知乎、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文中回
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4 月 18 日中国新闻网)
这不是一篇博取公众眼球的鸡汤文,而是一位学子在其博士论文结尾部分的内心独白。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
作者是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对于黄国平而言,可谓“命运多舛”,但令人
感动的是,“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被苦难压倒,而是坚定信念和命运抗争,“把书
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人生之路,漫长曲折,波澜起伏,坎坷不平。现实中,许多人面对多舛的命运、苦难的岁月,
或气馁,或抱怨,或退却,这都不是对待苦难人生应有的态度。冰心赠葛洛的一首诗中说,“爱在左,
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清华致一位命运多舛的考生及求学路上荆棘丛生的学子
们,“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相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正如作者在《致
谢》文中回忆道,“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
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因为有着“把书念下去”的信念,有着“走出大
山”的目标,就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做一个勇者、一个坚强者、一个跋涉者、
一个奋斗者,选择坚强和努力。
生命因苦难而丰腴,人生因自强而出彩。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
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黄国平踏着荆棘,最终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愿
望与目标。而对其一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
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致谢》更是作者向苦难“磨刀石”致谢,
这或许正是它带给人们的感动之处。
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被抱怨左右,被苦难击
垮,放弃了和命运抗争的努力。有句格言说得好:“你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你自信,人们会待以
敬畏;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自强和奋斗的
人会被世界温柔相待、人生终能跨过沟壑迎来光明。(付彪)
03.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的精神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朝清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岁时,他因
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
面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络平台走红。
博士论文通常有不少专业名词、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难免会看
不懂。然而,在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博士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不论是感谢师长家
人,还是感谢恋人,抑或感谢给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说博士论文的正文主要是“说理”,致谢部
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简单朴素的话语,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来的述说具有打动人心的
力量。透过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人生的悲苦、命运的多舛和
求学的不易。面对种种苦难,他没有被击倒,而是用难能可贵的拼劲和韧劲坚持了下来。
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一直盼着
走出大山”的黄国平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正是对读书有笃定的
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同样是博士,有人求学道路轻松而顺畅,有人则是艰辛而坎坷。实际上,“博士论文走红”
只是一个缩影,在黄国平背后,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为了“飞得更高”,他们付出了比普通人
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悲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信仰和坚持,寒门学子终究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在高等教育
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的今天,寒门贵子之“贵”并不局限于他们现在职位有多高、
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
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葆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
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哪怕身处困境也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
“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该使我们伟大!”托马斯·曼的这句名言,无数次激励了《平
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同样也激励着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寒门学子。“博士论文走红”不仅是一位
寒门学子的情感表达,也应该成为许多青少年应该经历的精神成长。不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
家境如何,青少年都需要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加坚强。(杨朝清)
04.在《致谢》里照见每一个自己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黄静
他就像一面镜子,在这个急躁而纷繁复杂的世界,让人驻足停留,审视自己。
近日,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看得人热泪盈眶,在这篇无一字言谢的文章里,人们收获
了满满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
据报道,这篇《致谢》来自博士学位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为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黄国平。
在文章的开篇,他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
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一段话奠
定全文基调,也揭开了这个年轻人“隐秘”的过往。
全文以平静淡然的笔调,描述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和遭遇。年幼时亲人一一离去,靠着
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一路的努力,他终于博士毕业。那些无法言说的苦难,那些因贫穷而被触及的自尊,
被他寥寥数笔勾勒。在这平实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少年背着书包,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
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他的
路越走越宽阔。
人们唏嘘,生活给他一个又一个重担,都他被用小小的肩膀扛了起来;人们感叹,命运给他
一次又一次暴击,都被他勇敢的内心克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大多网友对他的评价,但
这都不足以来概括他的全部人生。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
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的种子,历经各种
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
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不断城市化的几十年里,他的成长之路,又何尝不和万万千千从小山村
走向繁华大都市的我们一样,一样有着无法言说的经历,一样有着看不见的内心挣扎。这就是我们这几
代人共同共通的情感。因而,我们能与他共情,能明白他那句“可能早已放弃”,更能想象他在无数的暗
夜仰望星空。那穿越云层投来的每一束光,打在我们身上,最终点亮希望。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不枉活一世”,如此简单的信念,是他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当下我们对人生意
义的恰当认同。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回顾那随风而逝的过往。他就像一面镜子,
在这个急躁而纷繁复杂的世界,让我们驻足停留,审视自己。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经历过的苦难,有人
在他身上看到了曾经付出的努力,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一个
人的力量也许很渺小,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很伟大。
他说:“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
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无一句豪言壮语,
无华丽辞藻,但相信,这将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间,被反复咀嚼、回味,发酵成一壶人文醇酒,香飘四溢。
05.致谢生命之“痛”报之以感恩和“歌”
来源: 科技生活快讯 作者:段官敬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
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在网络
走红,作者命途多舛、跌宕起伏,饱受了亲人离去、求学之难,讲述了个人心路历程和成长之旅,最后
期待用自己所学为世界美好增色,“那这辈子就赚了”。
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作者曲折艰辛的求学路,我们深深都得坚持、坚韧、
坚挺、坚拔精神品质,是迎接人生之光的动力之源。“致谢”是向人生历程的过去致别,感谢那些打磨自
己的“磨刀石”,方能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更是感恩那些曾经不可打败你的磨难和荆棘,方才成
长起今天的一片蓝天。作者身上看到了“光”的定义,更看到了感激与回报的意义,经受生命之痛,却意
愿用毕生所学回报这个社会,“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加美好的事”。这是一种人格的升华、道德的聚变、
生命的传承,正因为感触到生活之不易,比平常人更懂得美好的真谛。
生活吻之以痛,让我报之以歌。从作者二十多年的求学路途,看到一颗顽强的种子,逆着狂风
暴雨生长,朝着内心的太阳和梦想,顶着生活的贫困、精神的刺激、尊严的摩擦,终究回答了那一句颠
扑不破的真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世界上改变命运最低的门槛是读书、求学,加持和进阶
个人的能力、格局,才能在真正蝶变、破茧的路上掌握人生启动键。可见,“致谢”内容有对知识的感激,
唯有知识才是生活的大道理,也唯有知识能够阻挡这种“痛苦”代际传递,正如作者立志为他人美好贡献
能力一样,何尝不是一种知识“反哺”。
简单的信仰,蕴藏无限的动能。“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人生的灰暗是暂时、
还是长久,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动、还是被动。被动的人生,把钥匙扔给生命决定,逆来顺受、随
波逐流、自我放弃,必然沉寂在灰暗中不能自拔;主动积极、昂扬向上、永不言败的人生,必然能让灰
暗吹散、雾霾隐退,在人生之路上最终遇到绚烂风景,让悲痛生长出鲜花。信念、信心、信仰,一个简
单的设定,花费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浇灌,茁壮起一份坚毅的果实,“致谢”之外更有感动的价值、人生
的启迪和奋斗的精气。
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始于平凡。那些打败不了你的,终究为在你前进的路上伏笔。“理想不伟
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胸怀
一个笃定的理想,朝着这个理想用尽一生、毕尽全力,努力的人终究不会被辜负,这是新时代中国每一
个少年内心的所发,也值得新时代中国每一个少年所行所为。伟大时代,给每一个平凡的人创造了机会、
设下了挑战,坚强不息者、奋勇当先者、砥砺进取者,必定能够手把红旗旗不湿、直挂云帆济沧海!
06.《致谢》 奋斗是对生命最好的注脚
来源: 时评界评论 作者:王鸣镝
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
博士黄国平撰写的博士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中的《致谢》部分,作者在文中回
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4 月 18 日 中国青年网)
最是真情动人心。一篇真情流露的《致谢》,道出了黄博士一路求学的艰难历程,从小饱受生
活的磨练、命运的催残,却始终心怀感恩、砥砺前行的励志故事,直抵人心。而那句“最后如果还能做
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更是涤荡人心、催人奋进。
短短的致谢信,满满的奋斗史。从家徒四壁、自谋生计;到半夜落水、被催学费。小小少年,
经历了太多难以想象的苦难。然而,他却未被生活压倒,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成为最开心的事。
让一个战天斗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少年跃然纸上,是奋斗的力量,更是生命华丽的绽放。
不论是即将来临的中高考,还是重点大学并不多的学位,都透露了当下严峻的升学形势,在城
里孩子各种补习班、名师指导加持的竞争环境下,一个农村少年一路逆袭至中国科学院,其中需要付出
的艰辛与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正是凭着超人的毅力与拼命的学习劲头,让这个少年走出大山,
更深刻的诠释了奋斗的现实意义。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黄博士热烈的情感和执着的追求,成为了他不断前
行的动力,更再次应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铁律,读书或许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但是读书却是改
变命运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幸福不会从天降,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每一个奋斗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我们心疼黄博士一路
走来的艰辛与不容易,感动于黄博士的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时,我们也深深的祝福黄博士,希望他
保持“年过半百之时,归来仍是少年”的初心,将奋斗进行到底,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不辜负这一生吃
过的苦。
黄博士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怎样,都要记得对它报之以歌。愿我中华之少年,永存
高远之志,续民族奋斗之魂,在风雨中磨练,在奋斗中升华 ,铸就一双坚强有力的翅膀,逆风飞翔,绽
放不一样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