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备豫不虞,方能不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
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百度百科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
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2020 年 4 月 13 日习近平讲话。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作为高三学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同龄人说?请
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材料审读
本次作文给出了四则材料。第一则是百度百科关于“底线思维”的定义及其意义,
关键句是“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说明这里的
“底线思维”是风险意识;第二则材料是习主席的讲话,关键句是“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里的“底线思维”也指“最坏
的情况”;第三则材料是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中的话,意思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
是治理国家的常道”,可见此句同样强调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有“底线思维”;第四则
材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话,意思是“狂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也有终止的时候”,此句意
在强调任何艰难困苦都会过去,人应当有希望,有信心。综合来看,这几则材料告诉我们,
人应当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做好最坏的打算,但是也要有信心战胜困难,迎来胜利
的曙光。
参考立意
1.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2.坚守底线;
3.没有跨不过的坎,趟不过的河;
4.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素材积累
1. 居安思危彰显王者气概,创造太平盛世。一代明君李世民,在其统治下的大唐王朝,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是何原因使其如何此作为呢?他统治期间不止
一次问大臣问题,当魏征回答没有危机时,他没有很高兴反而很担忧后世君王会贪图安逸。
这不正是他居安思危的体现吗?
2. 或许人总需要这样一个时刻,触及自己的悲伤和失落,明白自己的敏感和本真,才
能在日后抹平眉间褶皱,继续前行。正如日剧《四重奏》所展示出的人生“小确丧”,不是
为了让人绝望,而是奉劝人们丢掉无谓的幻想,对自己的生活有清醒的认知。做最坏的打
算,是为了迎接最好的可能,这是一碗鸡汤、一碗糖水都不能媲美的慰藉。罗曼·罗兰说,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当你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3. 越是艰苦,越能彰显出乐观的可贵。茫茫雪山,异常艰险,红军指战员深一脚浅一
脚爬到山顶,除畅叙“盛夏赏雪”之诗情外,有人把撒了糖精的雪当作“冰淇淋”,大家你
一缸、我一碗地吃了起来。“这比上海冠生园的冰淇淋还好!”埃德加·斯诺把红军的“革命
乐观情绪”比作烈焰,这团烈焰在敌军面前、大自然面前、死亡面前,都不曾熄灭。靠着
乐观精神,红军抱团取暖、共克时艰,成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最佳
注脚。
范文展示
备豫不虞,方能不败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备豫不虞,方能不败”。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告诉我们,要提前做好防范,以备不测。《中庸》说“凡事豫
则立,不豫则废”,正是此意。只有还在安乐之时预先谋划,做好抵御风险的各种准备,才
能建立更大功业。因此我说,备豫不虞,方能不败
在我国传统军事理论中,“备豫不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孙子兵法》说:“用兵
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要克敌制胜,要先
胜、全胜或不战而胜,不能寄托于别人不来攻击,而是要依靠自己充分的防范。《孙膑兵法》
也说“无备者伤,穷兵者亡”,我们不能喜爱争战打仗,但不能不准备打仗。《墨子》则说:
“备者,国之重也。”预先谋划筹备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上,“备豫不虞”是长期积淀的深邃智慧。“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这句话出现在唐朝,但早在春秋时期,此类表述就已有很多,《左传》说:“备豫不虞,古
之善教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完其守备,以待不虞”“且盍多舍甲于子之门,以备
不虞”。后人深刻而明确地指出:“备之有无,是成败之分也。《左氏》屡书之,示后人儆戒
深矣。”鲁国正卿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他先派随从向人请教:出使期间,如果晋国发生国
丧,应该用怎样的礼节。当时没有这种情况,随从很不理解。但季文子认为,做了准备而
没有发生并没关系,如果出现了再临时请教就困难了。谁知,当年晋襄公去世了。虽然突
遭晋国国丧,但因为早有充分准备,此次出使得以顺利完成。
“备豫不虞”是一种忧患意识,它让人心存敬畏,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易经·系
辞下》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左传》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都提醒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高枕无忧。《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也是提醒人们要有敬畏、心存忧患,从而避免祸患,长治久安。
《诗经》有“未雨绸缪”的典故,“备豫”更多表现为明察秋毫的敏锐、高瞻远瞩的谋
虑,让人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正如《老子》所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孔子
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赞赏“未雨绸缪”的精神,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
称赞周先公太王亶甫,说他“敦以德让,其树根置本,备豫远矣”。古公亶甫以德行和礼让
治国,树立根本,见识长远,奠定了周朝兴盛的基业。
“备豫不虞”还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自尧舜以来,中国历代都强调“敬”,政治管
理中要“敬德保民”,个人处世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都是“备豫”观念的体现。《孔子
家语》和《礼记》都有《儒行》篇,记载了孔子心中儒者的“备豫”品格:日常起居严肃
庄重,坐立举止都很恭敬;言谈话语必以信用为先,行为举止不偏不倚、忠诚正派;行走
在路途不争平坦之便利,严寒暑夏不争冷暖调和之地。人修行如此,就可待时而起;为国
者做到这些,就会谋划全局,事有所备,从而始终稳扎稳打,冲破各种艰难险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
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
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同学们,古人的智慧提醒我们,要深刻认识“备豫不虞”的重要性,无论当下的学习,
还是将来的工作;无论是我们个人的生活、工作,还是治国大计,只有懂得“备预不虞”,
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