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内含9篇时评+高考角度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内含9篇时评+高考角度

ID:677823

大小:31.8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内含 9 篇时评+高考角度 01 高考角度 精神力量 生命的顽强 知识改变命运 理想信念 抗争命运 青春奋斗 角度一:精神力量。 在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的今天,寒门贵子之“贵” 并不局限于他们现在职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 ——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 不息、百折不挠,始终葆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 追求,哪怕身处困境也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 角度二:生命的顽强,知识改变命运。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 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 的种子,历经各种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 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把书念下去,然 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如此简单的信念,是他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又何尝 不是当下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恰当认同。 角度三:坚定信念 命运抗争。 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被抱怨左右,被 苦难击垮,放弃了和命运抗争的努力。有句格言说得好:“你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你 自信,人们会待以敬畏;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办法总 比困难多,相信自强和奋斗的人会被世界温柔相待、人生终能跨过沟壑迎来光明。 角度四:青春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热情洋溢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 坚定信念。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境并不怎么好,甚至如《致谢》作者,家境十分地困苦艰 辛。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会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奋斗,去拼搏。一个志 存高远的人,必将执着地去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 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 那这辈子就赚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02 精选时评 01.这篇《致谢》 让人看到了奋斗最好的样子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赵静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 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一篇博士 论文的《致谢》部分引得无数读者热泪盈眶。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黄国平面对命运捉弄无能为力、却又从未放弃过抗争的人生经 历。其实,让人热泪盈眶的,从来都不只是苦难,还有苦难背后的坚守与奋斗。这是昨天 努力的成果,也是对明天最好的馈赠。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黄国平形容自己的信念就是这样“很简单”。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中科院 自动化所,再到现在任职于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黄国平从人情冷暖、生离死别、贫 穷等无数条荆棘之路中跋涉而来,只因苦难中一直存有希望,他的路才得以越走越宽。 这样的“简单”,怎能不让人叫好?一路泥泞,却始终有束信念的光指引向前。有网友 留言:我们真的不必吝啬感谢自己,要感谢自己历经千辛万苦仍然能笑着坚持。 黄国平的文字虽然朴实,带给我们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在得知文章火了之后,他回应 “希望能够安安静静的就好了”。网友们纷纷写下祝福,希望他能凭借过去的千辛万苦,来 换取未来的美满与幸福。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我们吃过的苦,终将变成让我 们受用终生的财富。 简单的信念,完成起来,却从来都不简单。黄国平的经历,也是很多从小山村一路奋 斗走进大都市的人们的缩影,今天,他在写给网友的一封信中说,自己受益于国家、政府、 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才能走到今天,对此深表感谢。进入高中后,学校 免了全部学杂费,有好心人资助了生活费,他说自己抓住了“命运给他的一丝怜惜”。 黄国平还说,“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让别 人生活更美好,原来,当个人理想与国家搭建好的奋斗平台实现了完美结合,与当今时代 共同奋斗的主题达成了完美契合,我们的奋斗与信念才拥有了最好的样子。 02.中科院博士致谢走红,知识改变命运永不过时 来源:澎湃网 作者 :方圆 “上清北真的可以改变一生吗?”最近一段时间,知乎上这个话题浏览量近千万。不少 网友都从自身经历出发参与讨论。有人上了清华北大,感觉人生就此“开挂”;有人虽然无 缘清北,但依然感觉实现了成功;还有人觉得清华北大高山仰止,进而嗟叹人生多艰。 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热议,源于其本身有很强的代入感——不仅是因为传说中清华北大的 “金字招牌”,更是因为现实中对“改变一生”的渴望与追求。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缘清北, 但几乎所有人都有“改变一生”的终极理想。因此,在数以千计的个性化回答中,实际上 只有一个共性的问题:知识是否仍足以改变命运?或者说,命运如何才能实现“华丽转身”? 古今中外,“知识改变命运”留下了太多励志佳话,也使之成为寒门学子勠力向前的最大动 力。有人说,在所有改变命运的方式中,“知识改变命运”是最容易实现的。这显然有些言 过其实了。实际上,“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最容易实现的,但却是最容易被自主把握的, 因为命运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这两天,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黄国平在文中写道: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 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作为大山里的孩子,黄国平“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 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但他“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不枉活一世”。朴实无华的文字,渗透着生活的艰辛,不仅让观者为之感动,也让每个人都 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个人命运,因什么而改变? 多年前,互联网上曾流传一篇题为“我奋斗了 18 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 在社交媒体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这篇文章的传播效果是现象级的,因为其中真实记录 了一种现象——就像黄国平所说:“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 平常的东西”。 命运对于寒门学子来说,似乎总是显得格外残酷。他们不仅需要耗尽心力去争取“那 些稀松平常的东西”,而且微弱的理想之光很容易被现实所浇灭。惟其如此,他们的成功才 更加璀璨夺目,也更加让人肃然起敬。与其说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不如说在获取知识 的过程中,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促成了个人命运的华丽转身。虽然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每一次却总能触动人心,因为每一个人都能很轻易地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那些破蛹成蝶 的转变,关乎知识,更关乎信念。 知识是一个空乏的概念,为了获取知识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则是直观而生动的。讨论 清北是否足以“改变一生”的时候,清华北大显然是作为知识殿堂形象出现的。能够考上 清北,对大多数人而言,必然意味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展现了惊人的毅力,而这种品质, 才是“改变一生”的关键动力。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虽然上了清北,却仍感觉 没有“改变一生”。他们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却失去了继续拼搏的毅力与胆识——这才是丈 量命运的标尺。 “知识改变命运”永远都不会过时,因为在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命运本身也在蓄积 着能量。无论见或不见,命运总在不断发生着转变,“上清北”既非起点,也远远谈不上“终 点”。没有人能定义命运的模样,命运之可贵,不在于必然,而在于应然——你所有的坚持 与努力,终将成就你想要的命运。 03.博士论文致谢走红,道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来源:红星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 :赵志疆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 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中国 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 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 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据媒体报 道,2017 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黄国平已赴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就职,担任高级研究 员。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一路过来,吃尽了苦头,甚至 “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但是最终实现了梦想,收获 了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谢》所道出的道理,就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很多网民觉得《致谢》是“直抵人心”。这话不错,这“直抵”的正是《致谢》作者 那种“梅花香自苦寒来”,为追求幸福之梦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热情洋溢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 坚定信念。 有人说,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感觉满意的心理感受,既与资源占有、 物欲满足相关,也与主观感知、心理体验相关。确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 梦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家境并不怎么好,甚至如《致谢》作者,家境十分地困苦艰 辛。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未来梦想的追求,会用比他人更多的付出去奋斗,去拼搏。一个志 存高远的人,必将执着地去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一些网民在留言中说,“大家都活得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苦衷”。这 样的感叹,不能说是什么“消极情绪”,而是中国人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 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美好生活不是免费午餐,不是天上掉馅饼,更不是一夜暴富、不劳 而获,只有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奋斗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奋斗的过程又是极为艰辛的。如有哲人所言,“历史总 是抛弃那些前进路上的懒惰者、懈怠者、无为者,而将那些奋进者、搏击者、有为者镌刻 在丰碑上。”《致谢》的走红,不正说明这个理吗? 当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仅需要个人的进取,也需要国家以制度搭建让人 们奋斗的良好平台、有利环境。比如,要更好发挥政策托底的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但是,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政策托底不能代替个人奋斗。 《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 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 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04.博士论文“致谢”文章何以走红 来源: 四川新闻网 作者:傅彪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 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上述文字 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这篇情感真挚的《致谢》近日在豆瓣、知乎、微博 等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 了大批网友。(4 月 18 日中国新闻网) 这不是一篇博取公众眼球的鸡汤文,而是一位学子在其博士论文结尾部分的内心独 白。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这篇论文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 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对于黄国平 而言,可谓“命运多舛”,但令人感动的是,“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 被苦难压倒,而是坚定信念和命运抗争,“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人生之路,漫长曲折,波澜起伏,坎坷不平。现实中,许多人面对多舛的命运、苦难的 岁月,或气馁,或抱怨,或退却,这都不是对待苦难人生应有的态度。冰心赠葛洛的一首 诗中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 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清华致一位 命运多舛的考生及求学路上荆棘丛生的学子们,“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相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正如 作者在《致谢》文中回忆道,“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 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因为有着 “把书念下去”的信念,有着“走出大山”的目标,就是再苦再难,也要坚定地相信自己、 相信未来,做一个勇者、一个坚强者、一个跋涉者、一个奋斗者,选择坚强和努力。 生命因苦难而丰腴,人生因自强而出彩。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 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黄国平踏着荆棘,最终实现 了“走出大山”的愿望与目标。而对其一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理想不伟大, 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致谢》更是作者向苦难“磨刀石”致谢,这或许正是它带给人们的感动之处。 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被抱怨左右, 被苦难击垮,放弃了和命运抗争的努力。有句格言说得好:“你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 你自信,人们会待以敬畏;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办法 总比困难多,相信自强和奋斗的人会被世界温柔相待、人生终能跨过沟壑迎来光明。(付彪) 05.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的精神力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朝清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岁 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 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 部分在网络平台走红。 博士论文通常有不少专业名词、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难免会看不懂。然而,在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博士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 达。不论是感谢师长家人,还是感谢恋人,抑或感谢给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说博 士论文的正文主要是“说理”,致谢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简单朴素的话语,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来的述说具有打 动人心的力量。透过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人生 的悲苦、命运的多舛和求学的不易。面对种种苦难,他没有被击倒,而是用难能可贵的拼 劲和韧劲坚持了下来。 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 “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 了,正是对读书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把书念下去,然 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同样是博士,有人求学道路轻松而顺畅,有人则是艰辛而坎坷。实际上,“博士论 文走红”只是一个缩影,在黄国平背后,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为了“飞得更高”, 他们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悲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信仰和坚持,寒门学子终究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 在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的今天,寒门贵子之“贵”并不 局限于他们现在职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 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始终葆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哪怕身处困境也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 “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该使我们伟大!”托马斯·曼的这句名言,无数 次激励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同样也激励着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寒门学子。 “博士论文走红”不仅是一位寒门学子的情感表达,也应该成为许多青少年应该经历的精 神成长。不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家境如何,青少年都需要精神上强大起来,变 得更加坚强。 06.在《致谢》里照见每一个自己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黄静 他就像一面镜子,在这个急躁而纷繁复杂的世界,让人驻足停留,审视自己。 近日,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看得人热泪盈眶,在这篇无一字言谢的文章里, 人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 据报道,这篇《致谢》来自博士学位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 作者为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黄国平。 在文章的开篇,他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 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 才团聚过。”一段话奠定全文基调,也揭开了这个年轻人“隐秘”的过往。 全文以平静淡然的笔调,描述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和遭遇。年幼时亲人一一离 去,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一路的努力,他终于博士毕业。那些无法言说的苦难,那些 因贫穷而被触及的自尊,被他寥寥数笔勾勒。在这平实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少年 背着书包,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 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他的路越走越宽阔。 人们唏嘘,生活给他一个又一个重担,都他被用小小的肩膀扛了起来;人们感叹, 命运给他一次又一次暴击,都被他勇敢的内心克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大 多网友对他的评价,但这都不足以来概括他的全部人生。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 到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的 种子,历经各种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们 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不断城市化的几十年里,他的成长之路,又何尝不和万万千千 从小山村走向繁华大都市的我们一样,一样有着无法言说的经历,一样有着看不见的内心 挣扎。这就是我们这几代人共同共通的情感。因而,我们能与他共情,能明白他那句“可 能早已放弃”,更能想象他在无数的暗夜仰望星空。那穿越云层投来的每一束光,打在我们 身上,最终点亮希望。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把书念下去,然 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如此简单的信念,是他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又何尝 不是当下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恰当认同。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回顾那随风而逝的过往。他就像一 面镜子,在这个急躁而纷繁复杂的世界,让我们驻足停留,审视自己。有人在他身上看到 了经历过的苦难,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曾经付出的努力,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渺小,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很伟大。 他说:“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 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 了。”无一句豪言壮语,无华丽辞藻,但相信,这将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间,被反复咀嚼、回 味,发酵成一壶人文醇酒,香飘四溢。 07.致谢生命之“痛”报之以感恩和“歌” 来源: 科技生活快讯 作者:段官敬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 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中科院一 博士论文的致谢在网络走红,作者命途多舛、跌宕起伏,饱受了亲人离去、求学之难,讲 述了个人心路历程和成长之旅,最后期待用自己所学为世界美好增色,“那这辈子就赚了”。 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作者曲折艰辛的求学路,我们深深都得坚持、 坚韧、坚挺、坚拔精神品质,是迎接人生之光的动力之源。“致谢”是向人生历程的过去致 别,感谢那些打磨自己的“磨刀石”,方能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更是感恩那些 曾经不可打败你的磨难和荆棘,方才成长起今天的一片蓝天。作者身上看到了“光”的定 义,更看到了感激与回报的意义,经受生命之痛,却意愿用毕生所学回报这个社会,“做出 点让别人生活更加美好的事”。这是一种人格的升华、道德的聚变、生命的传承,正因为感 触到生活之不易,比平常人更懂得美好的真谛。 生活吻之以痛,让我报之以歌。从作者二十多年的求学路途,看到一颗顽强的种子, 逆着狂风暴雨生长,朝着内心的太阳和梦想,顶着生活的贫困、精神的刺激、尊严的摩擦, 终究回答了那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世界上改变命运最低 的门槛是读书、求学,加持和进阶个人的能力、格局,才能在真正蝶变、破茧的路上掌握 人生启动键。可见,“致谢”内容有对知识的感激,唯有知识才是生活的大道理,也唯有知 识能够阻挡这种“痛苦”代际传递,正如作者立志为他人美好贡献能力一样,何尝不是一 种知识“反哺”。 简单的信仰,蕴藏无限的动能。“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人生的灰 暗是暂时、还是长久,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动、还是被动。被动的人生,把钥匙扔给 生命决定,逆来顺受、随波逐流、自我放弃,必然沉寂在灰暗中不能自拔;主动积极、昂 扬向上、永不言败的人生,必然能让灰暗吹散、雾霾隐退,在人生之路上最终遇到绚烂风 景,让悲痛生长出鲜花。信念、信心、信仰,一个简单的设定,花费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 浇灌,茁壮起一份坚毅的果实,“致谢”之外更有感动的价值、人生的启迪和奋斗的精气。 平凡孕育伟大,伟大始于平凡。那些打败不了你的,终究为在你前进的路上伏笔。“理 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 生吃过的苦”,胸怀一个笃定的理想,朝着这个理想用尽一生、毕尽全力,努力的人终究不 会被辜负,这是新时代中国每一个少年内心的所发,也值得新时代中国每一个少年所行所 为。伟大时代,给每一个平凡的人创造了机会、设下了挑战,坚强不息者、奋勇当先者、 砥砺进取者,必定能够手把红旗旗不湿、直挂云帆济沧海! 08.《致谢》 奋斗是对生命最好的注脚 来源: 时评界评论 作者:王鸣镝 4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披露了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 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撰写的博士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中的《致谢》 部分,作者在文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4 月 18 日 中国青年网) 最是真情动人心。一篇真情流露的《致谢》,道出了黄博士一路求学的艰难历程,从小 饱受生活的磨练、命运的催残,却始终心怀感恩、砥砺前行的励志故事,直抵人心。而那 句“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更是涤荡人心、催人 奋进。 短短的致谢信,满满的奋斗史。从家徒四壁、自谋生计;到半夜落水、被催学费。小小 少年,经历了太多难以想象的苦难。然而,他却未被生活压倒,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 书都成为最开心的事。让一个战天斗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少年跃然纸上,是奋斗的力量, 更是生命华丽的绽放。 不论是即将来临的中高考,还是重点大学并不多的学位,都透露了当下严峻的升学形 势,在城里孩子各种补习班、名师指导加持的竞争环境下,一个农村少年一路逆袭至中国 科学院,其中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正是凭着超人的毅力与拼命 的学习劲头,让这个少年走出大山,更深刻的诠释了奋斗的现实意义。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黄博士热烈的情感和执着的追求,成为了 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更再次应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铁律,读书或许不是改变命运的唯 一方式,但是读书却是改变命运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幸福不会从天降,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每一个奋斗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我们心疼黄 博士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容易,感动于黄博士的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时,我们也深深 的祝福黄博士,希望他保持“年过半百之时,归来仍是少年”的初心,将奋斗进行到底, 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黄博士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怎样,都要记得对它报之以歌。愿我中华之少年, 永存高远之志,续民族奋斗之魂,在风雨中磨练,在奋斗中升华 ,铸就一双坚强有力的翅 膀,逆风飞翔,绽放不一样的生命之光。 09.博士论文致谢直抵人心,让我们看到梦想的力量 来源: 红网 作者:张高媛 编辑:陈乘 近日,中国科学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广为流传,作者黄国平博士在致谢中 回顾了自己求学 22 年经历,讲述了自己如何坚持梦想、走出大山、与命运不懈抗争的故事, 获得大批网友的点赞与转发,有网友评价其为“现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这些直抵人心的致谢内容,让我们看到梦想与坚持的力量。“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 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黄国平博士一路走来, 多少心酸与无奈,但他直言“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怀揣着一 个读书走出大山的梦想,享受每一个读书写字的夜晚,不正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 之奉不若人也”的真实写照吗? 这些直抵人心的致谢内容,让我们看到助学的重大意义。即使像他这般坚韧的人,总 也有某些时刻为生活所迫,他自言也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要抗不下去了,幸 而命运怜惜,高中学校免了全部的学杂费,叔叔一家帮助解决生活费。知识改变命运,近 年来,脱贫攻坚战的打响让我们看到更多身处大山里的孩子拥有了体面走出去的机会。习 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 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 传递。”扶贫必先扶智,给贫困孩子接受教育的保障,就是给国家更多的希望。 这些直抵人心的致谢内容,让我们看到努力前行的光亮。在这段致谢的最后,黄国平博士 初心不改,希望能够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努力在生命的旅途中成为一个发光体。 社会中有太多这样美好的人,帮助女学生走出大山的张桂梅校长,吃穿极为简朴,只为能 够省钱将女孩子送出大山;用诗歌让大山孩子成为光的行动者康瑜,放弃令人羡慕的深造 机会,给予孩子们更多感悟美好的机会。生而为人,不仅做到不要被这个世界改变,更要 努力做到改变世界。 一份直抵人心的致谢,背后是黄国平博士 22 年艰苦求学路,更让我们看到不懈坚持梦 想的人一定会有希望,做好教育才能改变人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