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练习指导:善用事例 论据有力(附病文+病点透析+升格文与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升格练习指导:善用事例 论据有力(附病文+病点透析+升格文与点评)

ID:677836

大小:20.8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升格练习指导:善用事例 论据有力 【技法说明】 议论文写作,为增强说服力,起到阐述观点、引人入胜的效果,事例的选用必不可少。 在论述过程中,如何恰当选用事例来论证,可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事例精选时代人物。围绕中心材料确定立意角度之后,要懂得去选择合适的的论证材料。 一般而言,材料有新旧、雅俗之分。过于陈旧的事例,要尽量避免或弃用,众所周知的只能 做备用。古代的诗文、今人的名言,在平时要分类掌握,灵活选用。“江山带有才人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浪潮,都是英雄辈出。时代楷模、当今青年,及时 给与关注,做为首选。 论证方式要多样。考生在确定写作文体之后,在表达时必须要切合文体的要求。做为议 论文,论点、论证、结论,是固定的结构形式。在论证时,不能单一的选择很多材料来,全 篇都是举例论证,可以做到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在一篇文章 中,有多种的论证形式,可使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带给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之兴致 盎然,心情愉悦。 详略得当更精彩。围绕中心观点,可以有许多的材料可以组织选用。在作文里呈现时, 对确定的合适材料,尽量避开均匀用力,要做到有所侧重。对新颖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特殊人 物、新闻事件,可以浓墨重彩的去描述,对于众人熟知的事件则一笔带过、点到为止。这样, 使得全文的论述,有张有弛、有疏有密,起到很好的表述效果。 紧扣主题来论证。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对选用的事例,不能仅仅是大段的描述。事例 描述清晰即可,重要的是分析事例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做到阐述和分析,让事例真正起到论 证的效果。事例太长,只是事例的。缺少足够的分析,就不能把事例和论点结合起来,起不 到应有的作用。在论证中,必须要做到叙议结合,围绕中心来深入思考,论据才能有说服力。 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只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的去运用和揣摩, 做到熟能生巧,面对作文题时,才能胸有成竹,写出事例翔实、论证有力的好文章。 【事例文段升格对比】 【原文段】 人生在于改变,改变是最好的适应。生活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只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才能更加精彩。河南一所大学舞蹈系的学生高鹏浩,本在为自己的舞蹈梦奋斗,但听到国家 征兵的号召,便积极响应入伍。在一次训练中,因战友的失误导致消防梯忽然发生脱落,为 了避免战友从高处摔下来,高鹏浩立即把手指伸进消防梯的固定孔内,卡住下滑的梯子。训 练结束后,他的 3 根手指韧带损伤,永远伸不直了,但他不后悔。他说,“我觉得 3 根手指 换一条生命,甚至是一家人的幸福,值!”高鹏浩敢于追求,他的人生被改变了,然而却更 加精彩了。 ——《拼搏的人生更精彩》 【升格】 人生在于改变,改变是最好的适应。生活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只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才能更加精彩。我们熟知的撒贝宁,北大法律系硕士毕业生,从主持“今日说法”起步,到 如今的《我们有一套》《开讲啦》,《加油!向未来》等不同节目,他在不断的努、改变、 进取。湖南卫视的何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阿拉伯语老师,后来兼快乐大本营主持人,然后 做歌手、演员,拍电影《栀子花开》。已故百岁老人周有光,原本是研究经济的,在新中国 成立之后,根据国家需要,从事语言学研究,成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他们在各自 人生的道路上,懂得根据需要及时去改变、去适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赢得时代、社 会的赞誉。 【点评】 文段中心内容是“改变是最好的适应”,原文的例子消防战士高浩鹏舍己为人、品德高 尚,虽然是写追求,但是与文章的整体观点无法相互印证。升格之后的文段,例举撒贝宁、 何炅、周有光等熟知的人物,通过言简意赅的内容概括,做到了叙议结合,更好地突出了观 点,令人信服。 【原文呈现】 农耕是文化之根 吕必辰 魏巍华夏有着五千年历史,国家繁荣昌盛;更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未中断。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我们守住了文化之根,没有忽略农耕文明的美。 农耕文明是美好绚丽的,值得我们慢慢感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说土地赋予了我 们生命。中华民族繁衍的方向,大多临水而居,沿着土质肥沃的黄河平原,为的就是有利于 进行农业的生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一次又一次奇迹。得以用世界 9%的耕地养活世界 22%人口,以土地和农特产为基础助农脱贫,实现小康社会。 “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都是真理,农耕就是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尽管现在现代化产 业不断冲击农业的发展,但毋庸置疑这些企业发展原材料是向自然索取的。我们仍旧不能忘 本,要重视农业的重要性,要理解农民伯伯的辛劳。对于学生的农业教育更是一刻也不能松 懈,必须严格要求,绝不能让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现连基本的农作物播收时间 都不知道的情况。 农耕文明带给我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意,更多的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是农耕,让 我们有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有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美 好期待;有了“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的惬意满足。 不同于西方游牧文化的冒险精神,农耕文明培育了和谐踏实的民族性格。大的层次不同, 就连小的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农耕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风俗,可以说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 工具、作物,使得同一个地区,不同区域间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 根因所在。 我们既然能寻找到中华文化的根源,也要学会保护农耕。重视农耕教育,体恤农民的苦 心,节约粮食拒绝浪费,万万不可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农业。闲暇时,可以多去农业博物馆, 感叹回望中华民族的智慧。如有时机,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种植活动,自身去感受一下农耕 的魅力,你一定会收获你的专属快乐。 尊重农耕文明,从你我做起。做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保护文化的源头,切实感悟农 耕文明之美,将来才能为振兴农业出一份力! 【病点透析】 文章标题扣住农耕与文化,过于简单的拟题缺少该有韵味与内涵。在写作过程中,首段 围绕中心来写,但是语言表述不够流畅。在论述过程中,确定了写作的角度,个人的表述较 多,语言显得空泛,选用合适的具有时代感的事例少,文章重在分析和阐述,缺少论据的作 用,有着一种穿靴戴帽之感,难以彰显文章的厚重。做为议论文,因缺少足够的论证,表述 上显得苍白少力,很难期待以理服人的效果。 【升格佳作】 感农耕之美,寻文化之根 吕必辰 魏巍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闪耀星空。它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引以为傲。数千 年的历史,奔流不息,从未中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守住了文化之根,没有忽略农 耕文明的美。 农耕文明是美好绚丽的,值得我们慢慢感受。农耕时代的人们,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安享劳动的付出和生活的平静;农耕时 代的家庭,是“你挑水来,我浇苗”“你耕田来,我织布”,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真正男 女搭配,干活不累,透出家的温情脉脉。那份悠然平静的农耕生活,在如今喧嚣的尘世,成 为当今很多人向往的精神田园。 春种秋收,夏耕冬藏,劳动创造了生活,也丰富了生活。劳动推动了时代的发展,百姓们 感恩自然的赐予,在农闲之余,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因着不同地域,不同的丰收节庆,透 出浓郁的当地乡土气息的“饱熟节”“庆丰节”。景颇族文化里的“新米节”就是在稻谷成 熟的这天,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久而久之变成了节日。我们熟知的中秋节,最早来源于古代 的祭月,但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统治者的专利,百姓选在八 月半庆祝丰收,二者相辅相成日久成俗。农耕时代,庄稼熟则百姓福,那份庆典来自内心的 欢呼。 农耕文明带给我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是农耕,让我 们有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有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美好 期待;有了“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的惬意满足。 不同于西方游牧文化的冒险精神,农耕文明培育了和谐踏实的民族性格。从荒田山林到 可耕作的熟地,需要披荆斩棘、开荒烧地,庄稼的成长,需要时间。这培养了农民的耐心和 恒心,需要农民心态平和、尊重生命。安土重迁的家园情怀,也就随之而来,勤劳踏实的精 神,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做为传统农耕文化发展而来的国家,农民在我国社会组成中 就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018 年,国务院制 定“中国农民丰收节”,2020 年,袁隆平、李子柒等成为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更是对农 村发展的重视,是对农耕之美的传承。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对于农耕文化,做为时代青年,必须懂得农耕对于国家发展 的重要性,要懂得去关注和保护农耕文明,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才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才会更加的成熟。 【升格点评】 作者采用对称性标题,语言凝练而扣题,令人耳目一新。文段清晰,多处照应,更是本 文的显著特色。在论证过程中,多处围绕“农耕”和“文化”展开,紧扣主题。引用熟知的 陶渊明、李绅等人的诗句、戏剧中的唱词、“新米节”中秋节的来源及袁隆平、李子柒等当 代人物,例证引证相结合,从农业耕作和农耕文明,进行阐述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借 以强调重视农耕教育的重要性。文末呼应标题,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更好地彰显了中心主 旨。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