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
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高考考查题型:
v1、第一种: 炼字题
v2、第二种: 炼句题
v3、第三种: 诗眼题
v4、第四种:语言风格题
二、高考考查热点:
1、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
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化静为动很
好地表现了山峰众多,聚合在一起的动态。
2、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往往带有情感的色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
写尽环境之孤苦,可见人心。
“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
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
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
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①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
去莫回头。” “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感伤,
“袅袅”形容秋日的苍凉和惨淡。这两个叠词不
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那一份惜别
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
②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
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
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
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
志难酬的苦痛。
v ③表颜色的词:颜色(冷色和暖色)一般表现思想感情,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抓住以下
几点:
v 1.抓住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画面营造的意境,如:“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v 2.抓住色彩对比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如:“流光容易把
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
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
体节奏感。
红与绿: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
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
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
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
题型一:赏析炼字
提问方式:
1、诗中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4、诗中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三步法
1、释含义+明手法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
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
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问题: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生动传神?请作简要
赏析。
v ①释义: “拂”和“侵”。拂,吹拂。侵,侵占。
v ②手法/翻译: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竹声萧萧“拂琴”,写
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 “影侵棋局”,是写竹的
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
v ③效果、特点: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v ④情感:表达了作者闲适、旷达乐观的心态
问题: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生动传神?请作
简要赏析。
答案:① “拂”和“侵”。 拂,吹拂。侵,侵占。②都用了拟
人化的写法。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
神往; “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
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③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闲适、旷达乐观的心态 。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
果。(6分)
作业
【参考答案】
① “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数
数”。②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
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③ “穿”字形象的传达
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
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答题思路:
①释句义
②明手法,说出作用、效果、意境等
③析主旨、情感
注:如果没有手法,就抓关键字,按炼字的步骤去规范
作答。
题型二:炼句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
一句的精妙之处。
注释⑴礼部: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
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贡院。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⑸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⑹列爵:分颁爵位。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
⑻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
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
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
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
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v 句义、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
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作用、效果:动中见静,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
寂静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①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
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
吃桑叶的应试场景,②静中见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③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
情。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离愁
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
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①候馆:指旅舍。②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问题:请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作业
答案: ①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
积越多,就像眼前伴着自己的迢迢春水,绵延不断(句
义) ②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不断的春水
喻无穷的离愁(手法)③化抽象之情为具象之物,(效
果)表现了主人公愁绪之多。(情感)
答案: ①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
越积越多,就像眼前伴着自己的迢迢春水,绵延不断
(句义) ②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不断
的春水喻无穷的离愁(手法)③化抽象之情为具象之
物,(效果)表现了主人公愁绪之多。(情感)
题型三:诗眼题
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
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
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诗眼分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
(一)句中诗眼(相当于炼字题)
指诗歌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
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关
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
提问方式:
①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
析。
说明:句中诗眼,实际上就是炼字题。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
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
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
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
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三步法:
1、找诗眼、释含义。(如题中已给出诗眼,则不必找)
2、描景象。将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简要分析。
(如该字、词有活用、表达技巧要点明)
3、析效果(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
俗欲念。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v 答案:
①诗眼是“咽”和“冷”。咽”字在句中是“呜咽”之意
,“冷”字在句中是“阴冷”之意(指出、解释)
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
(描景象)
③“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
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效果:意境)
v
(二)全篇诗眼
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
、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提问方式:
(1)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
诗进行简要赏析。
(4)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5)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
词。请作简要分析。
重点说明:全篇诗眼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
答题时要结合主旨,点面结合,答题时采用逐句、逐
联、逐层的方式,分析这个“诗眼”是如何统摄或贯
穿全篇的,或者说全诗是如何紧扣或围绕这个“诗眼”
来写的。绝句,逐句分析;律诗,逐联分析;词曲,
逐层分析。
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
骤可以省略。
(2)分析叙说。扣住诗眼,逐句、逐联、逐层叙说。
如涉及表达技巧、情感等要指出来。
送人还荆州 唐·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结合诗句,说说本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感情 的?
答案:①首联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
②中间两联诗人由眼前之景想象荆州、没庭湖一带的
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表达牵挂之情;
③尾联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
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②首联借残月、滴
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③颔联
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
“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 ④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
烦乱渲染到极致。
作业
v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
什么。方法是:
v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v 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
v 三、抓构成全文线索的字词
v 四、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
v 五、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
v 六、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重点提示:句中诗眼,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从表达效
果上来看,动词(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形
容词(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
意境);副词(突出意境、强化情感)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
元写此诗送别。刺史柳宗元已经被贬为柳州刺史。
问题: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黯
然”的原因。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问题:首联“黯然”一词统领全诗,请结合诗
句分析作者“黯然”的原因。
1、骨肉分离。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兄弟二人,
一在桂林,一在洞庭,只能在梦中相见。
2、仕途失意。此时诗人被贬柳州,因长期被贬谪,
心灵遭受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
3、独居蛮荒。孤身离京数千里,长期被流放,身居蛮
荒多年,孤独难耐,黯然失魂。
竹窗闻风寄苗发 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三)抓构成全文线索的字词
明确: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微风”。
②“微风”是全诗的线索,贯穿全诗。首联从微风写
起,因风而遐想。颔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颈联写风
吹叶动,露滴沾苔,还是写风。尾联写因风太小了,未能掀帘
进屋来,一语双关。全诗因风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
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一系列的感情活动,随风而起,
随风递进,交相衬托。
③借以表达诗人因孤独寂寞而对友情的渴念。
(四)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弄”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风弄花影,词人把云、月、花
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
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充满生机与情趣。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闹”用了拟人的手法,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
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
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五)抓词类活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变绿。
“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
春天气息扑面而来。
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春风一
过,江南便开始变绿。
(六)抓典型词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一”枝,说明开得早,照应标题 “早梅”,如果
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空”意为徒然的,白白的,当年曾徒然地自许为万里长城,
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愤慨。
题型四:语言特色型
诗歌语言特色知识:
1.诗歌语言风格(特色)的类别:平淡、质朴、工丽、
典雅、直率、委婉、自然、清新、雄奇、豪放、悲慨、
冼炼、沉郁、通俗(口语化)、隽永、绚丽、明快、简
洁等。
常用语言风格术语: 沉郁顿挫、悲慨沉郁、绮丽典雅、
华美绚丽 、简洁洗练 、清新质朴/自然、清新雅致、平
淡自然、简洁明快、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朴实无华、
明白晓畅、幽默讽刺、豪迈雄奇、婉约凄切、苍凉悲壮。
2.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其总的特征是“诗庄”、
“词媚”、“曲俗”。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如: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4.不同的诗人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苏轼、辛
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刘禹锡、李煜的
自然隽永;谢眺、谢灵运的清新自然;李白的雄奇飘
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
清新自然;曹操的豪放磅礴;王昌龄的自然雄浑;李
贺的雄浑奇特,王维的恬淡优美、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等等。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
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点明)
2、详分析。(结合具体诗句)
3、析作用。(效果或情感)
• 春怨 金昌绪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①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②
“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
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
念丈夫的美梦。(详分析)③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
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效果、情感)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
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
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 问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
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明特色) ②这
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
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详
分析) ③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
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析效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