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课件(47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 文化常识《古代职官》课件(47张PPT)

ID:677993

大小:271 KB

页数:47页

时间:2021-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职官 一、中国古代职官的沿革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职官起源于夏代 (国家产生),以后逐渐演变发展,大体分 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夏、商两代(约1000年) 1、国君:称“后”称“王” (商)。 2、主要官员:称史(掌档案天文教化 等)、巫(掌握祭祀、占卜等)。 3、父师、少师:商后期王族长老,对王负 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纣的叔叔。纣王 残暴,哥哥辞归隐,箕子力劝被告罚为奴,比 干进谏为剖心。子曰:“殷有三仁焉。”)。 4、家臣:称“臣”、“宰”、“尹”等。 (二)第二阶段:从西周到春秋 (约600—700年) 1、 国君:称天子、天王。 2、王位继承人:称东宫、太子。 3、国君之妻:称后。 4、中央政府设三公(除王以外):太师、 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 们可以代王行事。 5、三公下设卿士(卿士寮):主持政务 部 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下设三 大夫: (1)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 (2)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 (3)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2、太史(太史寮)主持教育文化部门的 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下设: (1)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 (2)御史:掌管档案; (3)太卜:掌管占卜; (4)宗伯:掌管祭祀礼仪; (5)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 3、相: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等事; 4、宰(或太宰、冢宰):总管王家事务; 5、师氏(或师):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 武艺等; 6、虎贲(bēn):王宫的卫士; 7、小臣:王的近臣。 8、国君分封自己的兄弟、儿子、侄子到 全国各地去,这就是诸侯王。各诸侯王国的 官吏设置与中央政府相近。但执政的卿必须 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卿或政卿、正 卿,不能称卿士。 (三)第三阶段:战国到清末(3000多年) 这一阶段有三个特点: 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 集中; 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 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到主 要地位; 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 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 复杂。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这一时期的职官。 二、战国以来中国主要职官介绍 (一)国君与宰相 1、国君:战国开始称皇、帝、天子(帝 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2、宰相(为官须做相,及第必争先)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 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 国以后是宰相。(秦汉以降多以宰相、太尉、 御 史大夫以比“三公”,宰相为三公之首) (1)宰相的实质: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 起 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 助之 意,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 实质。 (2)宰相的起源:起源于战国:楚国设 置令尹,齐、秦设相,宋设大尹,吴国设置 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有“春秋第一 相”之美誉。[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 (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微(无)管仲,吾其被发 左衽矣。”] (3)宰相演变种种:宰相演变是最大的, 几乎到了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状态。这是 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 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 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A、秦、汉时期: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 丞相。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 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 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东汉 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 但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B、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宰相之职, 分 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 并称 宰相。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 成为 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 长官 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 外廷 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 诏令 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 官为 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 之职。 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 书省 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 C、隋唐: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 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 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 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 左、右仆射(yè)。 D、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 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 书”等。另: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 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 一起合称宰执。中书内省与枢密院号称“两 府”。 E、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 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 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 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 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 持 内阁大政。 F、清代:沿明制设置各种大学士,到雍 正时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并揽,内阁制 有职无权了。 (二)中央各部门长官 1、秦汉以来的九卿与十二卿 政府机构的划分,约从西周开始。西周分 管部 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 行人、 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 些官 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 (也称九寺),“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 尊称。封建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 与宫 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1)太常寺(奉常):掌宗庙礼仪,属下 有 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 传授(教育)。 ( 2)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汉武帝 改 名光禄勋),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 引 见传达。 ( 3)卫尉:掌宫门警卫。北齐称卫尉寺。 明废。 ( 4)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中国的马政。 北 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5)廷尉:为中国最高司法官。北齐为大理 寺, 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6)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汉改为大 鸿胪, 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 7)宗正(寺):掌皇族事务。明清为宗 人府。 (8)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 财 政收支。(东汉后称大司农) (9)少府(寺):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 供 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此外,还设有: (10)执金吾:掌京师治安。 (11)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 其 他土木营建。 ( 12)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 中 事务。 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2、隋唐时代的“六部”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 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 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 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 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 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1)吏部:掌管中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 课、 勋封等事。 (2)户部:掌管中国户口、土地、赋税、 钱 粮、财政收支等事。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 等事; (4)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中国司法行政;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 水利、交通等事。 隋唐六部每部下设四司,见下表: 吏 部 吏部司 掌文官阶品、禄赐、给告身等 司封司 掌封命、朝会、赐予、承袭等 司勋司 掌官吏勋级等 考功司 掌文武百官考课事务 户 部 户部司 掌户口、田土赋役、婚姻等 度支司 掌税赋、物产、水路运漕等 金部司 掌库存出纳、度量衡、市易等 仓库司 掌粮赐、平准物价等 礼 部 礼部司 掌礼乐、学校、仪式等 祠部司 掌祭祀、天文、医药、僧尼等 膳部司 掌牲牢、膳馐等 主客司 掌先王后人及蕃属外国朝贡等 兵 部 兵部司 掌兵卫、武选、甲械等 职方司 掌地图、城防、镇戍等 驾部司 掌乘舆、马车、驿传等 库部司 掌卤簿、仪仗、戎器等 刑 部 刑部司 掌法律、按复大理寺等奏献 都官司 掌流徙、给虏配籍、给囚配衣 食等 比部司 掌勾籍中外账之数、核其损耗 司门司 掌门关、津梁、道路等 工 部 工部司 掌城池营缮、土木采伐等 屯田司 掌屯田、职田、营田等 虞部司 掌山泽、苑囿、场治、狩猎等 水部司 掌舟津、渠堰、渔业、漕运等 (四)武官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 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 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 (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1、秦、汉武官 (1)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国 中军事行政。 (2)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 骑将军、卫将军等。(卫青、霍去病等) 2、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 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 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 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唐朝时,都督带使 持节的,称节度使。 3、中唐以后的中央禁军及武将 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 左 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 神武 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 由 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 军、 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4、宋代武官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 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 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 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 (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 帝 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 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 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 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5、明代武备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 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 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 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 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6、清朝武备 清设“八旗军”,即以黄、白、红、蓝为标 志,在此基础上将四旗镶边,共八旗。后又 增加了汉八旗,最多时的二十四旗。 每旗兵约7500人,首领入关前称固山额真 (满语),即旗主之意。入关后称都统。 在每旗队伍中,约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 额真一员。 (五)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 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 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 也通称言官。 1、监官: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 主的秘书——御史兼任。秦与西汉设立御史 府, 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内廷 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 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 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 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 改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 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 别称宪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 国性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按察使 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 司之称。 2、谏官: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 齐 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 夫、 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 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 构。 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 大夫、 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 帝, 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 属 少府。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 右拾 遗与左右补阙(唐太宗设谏官30多人,魏徵 是著名的谏官,杜甫做过左拾遗)。宋改补 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 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六)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 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 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 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同的称呼;为 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 博闻师等。秦汉时的御史大夫 为秘书之长, 属兰台。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 和档案的地方。 1、麒麟阁、东观、讲郎、宫 内女史等 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àn)都是禁 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 入掌其事。东汉 置太史令,但仅掌天文历法, 无修史之职。史 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 学之士在东观进 行,称为著作东观。汉宣帝召 集名儒讲经于石 渠阁,汉章帝召集名儒讲经于 白虎观,此时为 侍讲之始,有讲郎之称。记载 皇帝的言行, (修起居注)多由宫内女史担 任,也有皇后亲 自撰写。 2、中书舍人、舍人等 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是隋 唐时所设中书省之长官。中书舍人的职称, 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 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3、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等 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 职所, 称为监修国史。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 (经史 子集)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 书院, 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 缮 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 命参 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 的礼 遇,常超过宰相。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 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后又在 此中 建秘阁,设龙图阁、天章阁等十一阁,分藏 太宗 等皇帝的御书和御制文集。三馆和诸阁,通 称馆 阁。馆阁之选,皆天下俊杰,必试而后命, 一经 此职,遂为名流。 4、翰林院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 术内 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之一。唐玄 宗初 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 置 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李白曾供职于 此)。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 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 异,号称玉署、玉堂。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 并于翰林院,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 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七)学官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 教师。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 (xiáng)、序、校,以教武艺为主。西周的学 校有诸侯的大学叫頖(泮pàn)宫,大学、小 学之分。天子的大学叫辟(bì)雍,以师氏 掌教武艺,以乐正掌教诗书礼乐,以司成为 掌学之官。秦及汉初有博士官。汉武帝采纳 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从此后博士专 掌经学传授,成为一种教职。西汉有博士仆 射为其首领,东汉改称博士祭酒。博士讲学 的地方称太学,博士弟子称太学生,博士就 是当时的大学教师之称。郡县也普遍设立学 校,郡国曰学,县邑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北齐始立中央专门的教育机构,称为国子寺, 主官为祭酒。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韩 愈做过国子监祭酒)。所属有国子学、太学、 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各置博士。藏书与 讲学相结合的书院,出现在五代,兴盛于宋 代,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受业者称 创办者为山长(朱熹做过后岳鹿书院的山长)。 明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 (八)宫廷事务官及后宫品级 1、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官指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职官。 起 源于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 以后设有宗正、少府等职。少府后来在相当 一段时期成为后宫事务官的总管,下设许多 机构和官员,专供皇帝和后宫服务。 (1)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制造与保管; (2)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礼服及皇冠; (3)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4)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5)尚沐令、尚沐丞:掌服侍皇帝洗浴; (6)尚席令、尚席丞:尚皇帝就寝用具; (7)尚书令、尚书丞:掌宫中文书发启、送呈; (8)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主御膳厨; (9)中书谒者令(丞):掌内宫导引接待等; (10)太医令(丞):掌皇帝及皇宫医疗; (11)乐府令(丞):掌宫廷音乐排演等; (12)宦官令:掌宫中诸宦官; (13)永巷令:掌宦官、宫女生活及惩处。 明以后无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宫廷事 务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监、四司、 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门,各有提督太监、掌印 太监等官。 2、后宫等级 封建时代家国不分,在朝廷上从中央到 地方 的职官通通叫“外务官员”,以少府为首的 一 干人叫“内务官员”。但光有内务官员还远 远 不能管理好整个后宫,那么,皇帝的女眷 们 也得负有大小不同的责任,也就有了不同 等 级的官阶。各朝后宫官阶设置大同小异, 下 面是唐代的后宫官司阶等级,我们通过它 可 见一斑。 (1)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正一品。 (2)九嫔:昭仪、昭容、昭媛、 修仪、修 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3)婕妤:九人,正三品。 (4)美人:九人,正四品。 (5)才人:九人,正五品。 (6)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7)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8)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1)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2)芳仪六人。正二品。 (3)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4)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5)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九)地方官制(详见880—883页) 1、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 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 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这叫“分封制”。 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 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诸侯国王总揽一 国的军政大权,其官吏建制仿效周王室。秦 汉以后虽有诸侯分,但不如西周分封制完整。 2、郡县(州、道、路)制 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晋国,在 开疆拓土中晋国把郡把获得的边远地区设为 一个郡或县,直接归诸侯国中央管辖,是为 郡县制的开始。以后其他诸侯相继效仿。 秦统一后,完全采用郡县制,大分天下 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 县的长官称令。秦朝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 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承秦制,但汉初为了笼络人心,封了7 面。“七国叛乱”后,汉武帝实行推恩政策逐 一解决了王国问题。(《推恩令》:诸侯国 庶子 可以在其国中分得一块土地和人民,成立一 个小 国家,庶子们欢声雷动,汉初尾大不掉的诸 侯国 实力大减。与此相关的《迁茂陵令》:将300 万 贯钱以上的巨富迁至茂陵,每户补偿20万贯 拆迁 费……“茂陵弟子”——古代富二代专属名词) 汉武帝初置十三州,初为监察区,东汉 时成 为地方行政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刘 备曾 领豫州牧)。地方官制形成州——郡——县三 级。 魏晋南北朝:基本沿用此制度。 隋唐早期:改为州、县两级。 唐中后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道 的 长官称巡察使、按察使等;州的长官为刺史。 县 的长官统称县令。 北宋:变化最大;初承南弱朝旧制,太祖 时 设置路、州、县三级,路相当于唐朝 的道 (但 不成定制,官员由中央派出,称安抚吏); 州相 当于郡。宋代地方官员以文官充任并设置通 判来 相互牵制,还设置转运司,将地方财赋收归 中央 使得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改 变唐 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代还设有“军”, 比县 或大或小,一般设在关隘和边境(行政军事 一体) 3、行省制度 (1)起源: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 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 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 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 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2)元代行省: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 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 行省。除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外,将全国划分为 十个行省,中央直接管理。从此,地方政治制 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3)官制: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 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 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4)辖区:行省所辖路、府、州、县,但 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与 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 (5)监管:中央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 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 察,管辖范围也只是一个省,所以三司也称 为行省。 4、 督抚制度 明代在三司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地方行政 制度,督抚制度。 (1)起源:总督、巡抚起源很早,《汉书》 云:“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二十 有六。”总督巡抚最初都是动词,而以之名官 则源于明朝。 (2)特点:分省设抚,跨省设督(可见基 本的行省制、郡县制还保留着)。 (3)官名:官名为巡抚、都御史和提督军 务等。 (十)品阶勋爵(见883—884页) 1、品——品是指官的等级。西周时官有九 命之别,九命最高,一命最低;汉代以禄秩 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 千石、八百石等级别;魏晋开始,官分九品, 以一品为高…… 2、阶——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 禄 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有 些官 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 或有 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 礼遇 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叫做散官。 3、勋——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 而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 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到唐时定制,共 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明 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十大元帅) 4、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 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 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 袭。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三级。战 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 十等。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 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