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名家小说阅读系列(钱钟书、巴金、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余华作品)(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名家小说阅读系列 (钱钟书、巴金、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余华作品) 钱钟书系列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 1—3 题。 诀别 钱钟书 当夜刮大风,明天小雨接大雨,一脉相延,到下午没停过。鸿渐冒雨到唐家,小姐居然 在家;他微觉女用人的态度有些异常,没去理会。一见唐小姐,便知道她今天非常矜持,毫 无平时的笑容,出来时手里拿个大纸包。他勇气全漏泄了,说:“我来过两次,你都不在家, 礼拜一的信收到没有?” “收到了。方先生,”——鸿渐听她恢复最初的称呼,气都不敢透——“方先生听说礼拜 二也来过,为什么不进来,我那天倒在家。” “唐小姐,”——也还她原来的称呼——“怎么知道我礼拜二来过?” “表姐的车夫看见方先生,奇怪你过门不入,他告诉了表姐,表姐又诉我。你那天应该 进来,我们在谈起你。” “我这种人值得什么讨论!” “我们不但讨论,并且研究你,觉得你行为很神秘。” “我有什么神秘?” “还不够神秘么?当然我们不知世事的女孩子,莫测高深。方先生的口才我早知道,对 自己所作所为一定有很满意中听的解释。大不了,方先生只要说:‘我没有借口,我无法解释,’ 人家准会原谅。对不对?” “怎么?”鸿渐直跳起来,“你看见我给你表姐的信?” “表姐给我看的,她并且把从船上到那天晚上的事全告诉我。” 唐小姐脸上添了愤恨,鸿渐不敢正眼瞧她。 “她怎样讲?”鸿渐嗫嚅说;他相信苏文纨一定加油加酱,说自己引诱她、吻她,准备据 实反驳。 “你自己做的事还不知道么?” “唐小姐,让我解释——” “你‘有法解释’,先对我表姐去讲。”方鸿渐平日爱唐小姐聪明,这时候只希望她拙口钝 腮,不要这样咄咄逼人。“表姐还告诉我几件关于方先生的事,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方先生 现在住的周家,听说并不是普通的亲戚,是贵岳家,方先生以前结过婚——”鸿渐要插嘴, 唐小姐不愧是律师的女儿,知道法庭上盘问见证的秘诀,不让他分辩——“我不需要解释, 是不是岳家?是就好了。你在外国这几年有没有恋爱,我不知道。可是你在回国的船上,就 看中一位鲍小姐,要好得寸步不离,对不对?”鸿渐低头说不出话——“鲍小姐走了,你立刻 追求表姐,直到——我不用再说了。并且,据说方先生在欧洲念书,得到过美国学位——” 鸿渐顿足发恨道:“我跟你吹过我有学位没有?这是闹着玩儿的。” “方先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唐小 姐听方鸿渐嗓子哽了,心软下来,可是她这时候愈心疼,愈心恨,愈要责罚他个痛快——“方 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 留着空白等待我——”鸿渐还低头不响——“我只希望方先生前途无量。” 鸿渐身心仿佛通电似的发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说自己,没心思来领会她话里的意义,好 比头脑里蒙上一层油纸,她的话雨点似的渗不进,可是油纸震颤着雨打的重量。他听到最后 一句话,绝望地明白,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唐小姐鼻 子忽然酸了。“你说得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站起来就走。 唐小姐恨不能说:“你为什么不辩护呢?我会相信你,”可是只说:“那么再会。”她送着 鸿渐,希望他还有话说。外面雨下得正大,她送到门口,真想留他等雨势稍小再走。鸿渐披 上雨衣,看看唐小姐,瑟缩不敢拉手。唐小姐见他眼睛里的光亮,给那一阵泪滤干了,低眼 不忍再看,机械地伸手道:“再会——”有时候,“不再坐一会么?”可以撵走人,有时候“再会” 可以挽留人;唐小姐挽不住方鸿渐,所以加一句“希望你远行一路平安”。她回卧室去,适才 的盛气全消灭了,疲乏懊恼。女用人来告诉道:“方先生怪得很站在马路那一面,雨里淋着。” 她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 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 叫用人请他回来。这一分钟好长,她等不及了,正要吩咐女用人,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 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 (选自《围城》,有删节。标题为命题人所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城”不仅象征了方鸿渐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 灭、绝望的艰难历程和矛盾心态,更象征了人类的生存困境。 B.小说《围城》叙述了方鸿渐与风流的鲍小姐、傲气的苏文纨、清纯的唐晓芙和老成的 孙柔嘉等女性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 C.“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 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方鸿渐万分委屈、彻底绝望的心理状态。 D.方鸿渐被唐晓芙连珠炮般的指责处处击中,他认为这段感情已经无可挽回,决定彻底 放弃,这一情节有力地表现了方鸿渐的心虚、懦弱。 答案:题中 C 项,“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是比喻错误,句中没有本题和喻 体,只是动作行为相像。故选 C。 2.在与方鸿渐分手的过程中,唐晓芙有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决定分手又要见面把话说清楚;痛骂责罚方鸿渐又希望他能自我辩护;要撵他走 又想用“再会”挽留他;因心疼想要让方鸿渐回来又因自尊而有所期待。 解析:此题要求概括在与方鸿渐分手的过程中,唐晓芙有怎样的矛盾心理,此题试题注 意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即可,此题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提示“矛盾”的心理。注意根据唐 晓芙的言行“方先生只要说:‘我没有借口,我无法解释,’人家准会原谅。对不对”“唐小姐恨 不能说:‘你为什么不辩护呢?我会相信你,’可是只说:‘那么再会。’”“她送着鸿渐,希望他 还有话说”“她回卧室去,适才的盛气全消灭了,疲乏懊恼”“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钟 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用人请他回来”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3.文中多处描写风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营造凄凉的氛围,暗示了一场爱情悲剧;烘托出方鸿渐急切、悲痛、麻木和决绝 的复杂内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强化了戏剧效果。 解析:答题时注意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从结构、人物的刻画、以及环境本身的创设分 析,渲染气氛等角度作答即可。此文开头“当夜刮大风,明天小雨接大雨,一脉相延,到下 午没停过”,下文写二人的感情破裂,此处描写主要是渲染紧张的气氛,为后文作铺垫;文 中的“外面雨下得正大,她送到门口,真想留他等雨势稍小再走”“方先生怪得很站在马路那一 面,雨里淋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这几处是在方鸿渐离开 后的描写,主要从人物的心理的角度分析,主要突出此时方鸿渐急切、悲痛、麻木和决绝的 复杂内心;从结构看,文章的风雨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相亲记 阴历新年来了。一天,周太太跟鸿渐说,张家把他八字要去了,请算命人排过,跟他们 小姐的命“天作之合,大吉大利”。张先生请他去吃便晚饭,无妨认识那位小姐。鸿渐本不愿 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自己从出洋留学到现在,还不是用的市侩的钱?反正去一次 无妨。这位张先生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 Jimmy。他在美国人花旗银行里做了二十多 年的事,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地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 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这女儿刚十八岁, 中学尚未毕业,可是张先生夫妇以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夫妇俩磋商几次,觉得宝贝女 儿嫁到人家去,总不放心,不如招一个女婿到自己家里来。那天张先生跟鸿渐同席,认为他 颇合资格:家世头衔都不错。方家经这番战事,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这女婿可以服服贴 贴地入赘到张府上。 方鸿渐下午办公完毕去张家,经过一家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只卖 四百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可是盘算一下,只好叹口气。到了张家,张先生热闹地 欢迎道:“Hello!Doctor 方,好久不见!”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 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 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 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他仿美国人读音,维妙维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 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鼻子的中国人。 鸿渐和张小姐没有多少可谈,只好问她爱看什么电影。跟着两个客人来了,一个叫陈士 屏,是欧美烟草公司的高等职员。一个叫丁讷生,也在什么英国轮船公司做事。张太太说, 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方鸿渐赌术极幼稚,身边带钱又不多,不愿 参加,宁可陪张小姐闲谈。但经不起张太太再三怂恿,只好入局。没料到四圈之后,自己独 赢一百余元,心中一动,想假如这手运继续不变,那獭绒大衣可有指望了。八圈打毕,方鸿 渐赢了近三百块钱。同局的三位,一个子儿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来准备吃饭。鸿渐唤醒 一句道:“我今天运气太好了!从来没赢过这许多钱。”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咱们真糊涂了!还没跟方先生清账呢。陈先生,丁先生,让我一 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便打开钱袋把钞票点交给鸿渐。 饭后散坐抽烟喝咖啡,鸿渐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一大堆《西 风》、原文《读者文摘》之外,还有原文小字白文《莎士比亚全集》、《新旧约全书》、翻 版的《居里夫人传》、《我国与我民》等不朽大著以及电影小说十几种。一本小蓝书,背上 金字标题道:《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只见一节道:“对男 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明的笑容。” 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 容。陈先生要张小姐弹钢琴,大家同声附和。张小姐弹完,鸿渐要补救这令她误解的笑容, 抢先第一个称“好”,求她再弹一曲。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 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 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想到这里,鸿渐把天空月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太重,给我一试就露 出本相。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什么博士!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我不爱欧洲 留学生。”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全不像 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 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 当时张家这婚事一场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可是方鸿渐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 “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选自钱钟书《围城》,有删改) 【注】指 1937 年八一三淞沪会战。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采用全知视角,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 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张太太三人等打完麻将后并非不愿意出钱,而是为了试探方鸿渐,方鸿渐正是因为小 气贪财导致了相亲失败的原因之一。 C.张小姐一开始还对方鸿渐抱有好感,后来发现他受邀来访的目的并非相亲,于是在方 鸿渐离开之后刻薄地议论他。 D.本文细致介绍了张小姐的书架,这一细节描写颇有意味,既表现出张小姐的家庭、文 化背景,又暗示出人物特点。 答案:C(张小姐开始并未对方鸿渐抱有好感,且"他受邀来访的目的并非相亲"分析不正 确。) 5.从安排女儿相亲一事可以看出张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6 分) 答案:(1)迷信,请算命人排生辰八字。 (2)传统守旧,给十八岁的女儿相亲,认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 (3)自私狭隘,怕女儿嫁出去受罪,希望招一个上门女婿。 (4)势利庸俗,认为方家家世头衔都不错,但现在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方鸿渐会服服 帖帖入赘张府。(每点 2 分,答对 3 点给满分,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亦可) 6.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请结合本选段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算命人说方鸿渐和张小姐的命是"天作之合,大吉大利",但初次相亲便不 欢而散,既对中国旧式的婚姻习俗进行了讽刺,也对张家的势利庸俗进行了嘲弄。 (2)张先生说话里喜欢嵌着英文字,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张先 生的崇洋媚外(附庸风雅)。 (3)张太太打牌输钱不付账.想以此试探未来的女婿,结果方鸿渐却拿这笔钱买了皮大 衣.这是对她工于心计、算盘落空的讽刺。 (4)张小姐的书架上摆着《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这表明她虽然有知识,受 过良好教育但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完全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体现了作者的讽刺。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巴金系列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家(节选) 巴金 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 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 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 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 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 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 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 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 鬼”。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 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 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 烧焦了两处。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 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 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 定的时间开演了。 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 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 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插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 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 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 “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 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 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 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 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 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 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 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 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 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 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 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 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反复说“一个花样又来了”,凸显出荒诞的迷信闹剧逐层加深,最终将情节推至“捉 鬼”的高潮,同时又表现出觉慧强烈的讽刺和愤怒之情。 B.克明教训觉慧“你要明白事理”,将“迷信”和“事理”画上等号,深刻地揭示出克明笃信 封建迷信的糊涂、麻木,可笑,富于讽刺意味。 C.面对理直气壮的觉慧,陈姨太无力反驳,“敷衍般地”“满面羞容”写出她极力维护长 辈尊严的困窘,“扭着身子”传神地刻画出“姨太太”的特点。 D.觉慧怒斥觉新是本文最深刻的矛盾冲突,同样接受过新思潮的影响,觉新却怯于反 抗,在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之间的夹缝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答案:B。克明并非“笃信封建迷信”,他是个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2.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请结合原 文简要分析。 答案:“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是因为觉慧在家庭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 没有人听他的话:“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 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鬼。 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情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 与理智面前感到愧悔。 解析:“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可见他本不以为自己会胜利,之所以不认为自己胜利,是 因为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种种规矩压制着他,使他本来不能对长辈的行为提出抗议,倘若抗 议,则会遭到全族的压制,而这一回竟然反抗成功,令他自己也十分意外。“大获全胜”是指 他不允许捉鬼的进入自己房间,“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 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 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可见他是靠自己的理智、勇气战 胜了家里的人,用“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 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等话,揭穿了这 些人借着“孝”的幌子所做的糊涂事,讽刺了愚昧的陈姨太,虚伪的克明和软弱的觉新,让他 们狼狈离开。 3.巴金在《<家>初版代序》中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出这 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 答案: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 必定走向衰亡。 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 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 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 伪,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解析:分析三代人的情形,如最老的一代,也是维系这个大家族“团结”的唯一纽带高老 太爷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他的病重及走向死亡,象征着旧家庭的没落。而家中竟然任 由一个愚昧的姨太摆布,更可见其衰亡征兆。 第二代克明等人,“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 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可见他 们生活放荡腐朽,也根本不可能延续这个家族的命运。 第三代觉慧有新思想,有勇气,敢于反抗家庭的封建禁锢,他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必将 冲破旧有势力,也绝不会继续维持这个腐朽的家族。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家(节选) 巴金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高觉慧和高觉民一起到高觉新的事务所去,他们买了几本 新杂志,还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眼,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 “我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 了皱,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着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他在 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字,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 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 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 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 “我在读书,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 渐地压下来。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 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可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 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屋子里是死一般的 静寂。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 “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 什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觉民阖了书温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 活。”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 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 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这时候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做事情总要慢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说,“你 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小。” 觉慧转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 他的声音又响了: “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 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 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 “三弟,请你不要念了。”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觉慧对他的大 哥不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同,”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的 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 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別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 们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 给你,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从此以后,我每想 到爹的话,就忍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 牲者。然而就是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愈 难过,眼泪落下。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 睛,觉民用杂志遮住了脸。 觉新继续又说:“妈嫁到我们家,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 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替爹妈争 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说到这里便摸出手帕揩脸上的泪痕。 觉慧让眼泪流了下来,但他马上又止住了泪。他心里想:“过去的事就让它埋葬了罢! 为什么还要挖开过去的坟墓?”但是他却不能不为他的亡故的父母悲伤。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 动者。”觉新渐渐地安静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幸 福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 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 吃人。”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金擅长以家庭生活来折射时代的风云变幻,本文主要从高家几个兄弟的生活来写在 新旧时代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年轻人或激进或保守的不同样态。 B.觉新既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改变,既屈从于家族,屈从中又有不满和 痛苦,性格上有较为突出的两重性。 C.文章首尾提及爷爷,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描写觉新与觉慧的不同反 应,表现出了觉慧与家族的彻底决裂。 D.觉新“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觉慧“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觉民“用杂 志遮住了脸”等细节描写增强了情境的真实性。 答案:C。“表现出了觉慧与家族的彻底决裂”有误,原文有“这时候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 矛盾的”的表述,说明这时的他内心仍有矛盾,想与家族决裂而未得。 5.《家》一书写的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所在的高家这个家族的故事,请结合文 本中人物的感受和关系,分析这是怎样一个家。 答案:压抑苦闷:觉慧朗读后屋子里“死一般的静寂”,觉新对爷爷到来的惊惶,表现出 这个家庭给人带来的压抑窒息之感。 成员之间有温情:觉新、觉慧均哀痛于母亲的死,觉新想要看护弟妹长大的心愿,觉慧 对兄弟的指责亦多出于“怒其不争”的关切,体现出觉新与觉慧虽然性格迥异却又手足情深。 即将走向没落:觉新把留在家族中的自己定义为“牺牲者”,青年们不同程度上的矛盾均 预示了家族必将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6.小说《前夜》是本文的重要道具,作者借觉慧之口,多次引用该书语句(见画线部分), 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答案:情节安排上:《前夜》语句穿插在小说之中,引发觉慧的诅咒与觉新的自白,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将故事推向高潮,使小说曲折有波澜。 人物塑造上:面对《前夜》中的相同语句,觉慧“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觉新茫然, 觉民埋着头看书,相同情境下人物的不同反应折射出他们迥异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 主旨理解上:它深化了小说主题,“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不仅表现出作 者对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的讴歌,也表明了这种反抗是出于对真正的爱情,对正当、幸福生 活的追求。 路遥系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匆匆过客 路遥 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着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 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已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 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 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 子们笑的。 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 的呼唤。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 次!它和 802 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 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 想,很快站到了 802 次的队伍后面。 当我把一张 802 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在 803 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 后一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 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 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的确,我现在已经对当今的年轻人有一种执拗的不信 任感。 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是在排队,又不在队里 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是在索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 姑娘,看来是她的孩子。 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 事来。倒霉的事终于出现了:当只留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已经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 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 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那个姑娘的手里。那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帐,那小门却“啪”一 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已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 那个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 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 那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在颤抖,却说不出一 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那个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恐怕要动 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 那张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 僵硬的手,在那小女孩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 男青年沉默了一会,转过脸来对那个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我,太 过分了……”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他这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女青年也茫然了,迷惑地眨巴着眼睛。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 803 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 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呆下去太不 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谁?”她问他。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只见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 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 “他是你什么人?” 她摇摇头:“不认识……”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 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挑县的!我本来是要买 802 次车票的。但看见那 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 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那个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 我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 802 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 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本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陌生的弱者伸出援手, 表现了人间真情,小说以“匆匆过客”为题,意蕴丰富。 B.小说中的“我”与另外两个人不同,是先给自己买票然后才给瞎眼老人买,并且对男 青年以貌取人,揭示“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 C.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二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 发冲突的时刻又释解误会,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D.小说结尾写到“一片银白的世界”“踏上洁白的路面”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我”对世 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 答案:B。“自私”理解不准确,先给自己买然后再帮别人买,愿意帮助别人,这种行为 不能称为自私。 2.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技巧)来刻画男青年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1)文中用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手法塑造了衣着时髦、心地善 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男青年形象。 (2)欲扬先抑。先写男青年外貌时髦,与女青年争执、冲突,对其贬抑,再写他内心 充满爱心,进行褒扬。 (3)对比烘托。与“我”的先考虑自己再考虑他人形成对比,突出男青年先人后己。 解析: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 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 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小说塑造了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男青年形象。在塑造男青 年形象时,作者写到了男青年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男青年的形象。“高大 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 节奏地敲着锣鼓点”,这些肖像描写表现男青年衣着时髦;“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 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泪花子在眼里直转。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男青年 对孩子的温柔,体现出他的和善;“我是买到了一张 803 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 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 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通过这些语言 描写可知男青年先为老人买票,第二次才是给自己买票,这表现出男青年乐于助人的特点。 先写男青年外貌时髦,与女青年争执、冲突,对其贬抑,如“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 背就叫我反感”“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 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然后再写他内心充满爱心,进行褒扬, 这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进一步刻画男青年的形象;男青年的做法与“我”先考虑自己再考虑 别人的做法形成对比,虽然“我”也在帮助瞎眼老人买票,但是“我”毕竟先给自己买了票,“我” 的做法突出了男青年的先人后己,这是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黄原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周。周以后,历代曾分别在这里设郡、州、 府,既是屯兵御敌之重镇,又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作为地区首府,管辖着黄 原市和周围十五个县。 该城坐落在一个大川道里,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 注入黄河。市区在黄原河上建有两桥,连结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称为老桥; 桥面相当狭窄,勉强可以对行两辆汽车。上游还有一座新桥,桥面虽然宽阔,但已在城市外 围,车辆和行人不像老桥这样拥挤。 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因为汽车站在这里, 各种杂七杂八的市场摊点和针对外地人的服务性行业也就特别多。东关大桥头也是出卖劳动 力的市场,经常像集市一般涌满了各地漫流下来的匠人和小工,等待包工头们来“招工”。城 市的主要部分在黄原河西岸。东关的街道通过老桥延伸过来,一直到西面的麻雀山下,和那 条南北主街道交叉成丁字形。 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于这座群山包围 的城市了。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他 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疑问。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 烂被褥,赤手空拳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这一切他全然不知道。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的时候,他看见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 边都放着一卷简单的行李;有的行李上还别着锤、钎、刨、錾、方尺、曲尺、墨斗。这些人 有的心慌意乱地走来走去,有的麻木不仁地坐着,有的干脆枕着行李睡在人行道上。少平马 上知道,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 他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找了一块空地方把行李搁下。他不熟练地卷起一根旱 烟棒,靠着铺盖卷抽起来。此时已经是下午,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大片的 楼房已经沉浸在麻雀山的阴影中。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 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 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 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 “唔……”他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 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了这个城市。 他久久地闭着眼睛,内心痛苦而烦乱,感觉自己在这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么,返回双水村吗?这很容易,明天早晨买一张汽车票,大半天就回去了——回到他 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 “不!”他喊叫说,睁开了眼睛。周围有几个人在看他,脸上显出诧异的神色。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本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他必须在这个城 市里活下去。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而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 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使孙少平的心平静了一些,他开始谋算自己眼下该怎么办。 他没想到聚在东关“找工作”的人这么多。每当一个包工头,嘴里噙着黑棒烟来到大桥头 的时候,很快就被一群揽工汉包围了。包工头就像买牲畜一样打量着周围的一圈人,然后挑 选几个人带走。带走的人就像参加了工作一样高兴;没被挑上的人,灰心地又回到自己的铺 盖卷旁边。 当又一位嘴噙黑捧烟的家伙来到大桥头的时候,少平毫不犹豫地跟随众人,挤到了他的 跟前,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选拔。 这人扫视了一下周围,说:"要三个匠人!" “要不要小工?”有人问。 “不要!” 那些匠人便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把赤手空拳的小工攉在一边,纷纷问包工头:“一 个工多少钱?" “老行情!四块!” 所有的匠人都争着要去,但包工头只挑了其中三个身体最好的带上走了。 孙少平只好沮丧地退回到砖墙边上。 麻雀山后面最后一缕太阳的光芒消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路灯都亮了——黑夜即将来 临。 孙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砖墙边上,看来这工不好上!至少今天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有删改)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的景物描写映射了孙少平的心情:有初到黄 原城的兴奋,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初来乍到的孤单和恐慌。 B.小说中的心理独白,既揭示了孙少平初到黄原城时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使人物 形象更为丰满,又自然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精于细节描写,令人如身临其境,如对嘴里噙着黑棒烟的包工头挑选揽工汉的 描写,就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带给了读者逼真的感受。 D.小说在塑造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回避现实,而是如实描写了孙少平揽工的艰 难,体现了底层奋斗者的艰辛,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答案:A 项,“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烂”的景物描写映射了孙少平的心情: 有初到黄原城的兴奋,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初来乍到的孤单和恐慌”,理解错误。“金光灿烂” 一般是正能量褒义的内容情感。原文内容是“此时已经是下午,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 金光灿烂,大片的楼房已经沉浸在麻雀山的阴影中”这里主要是客观写实,描述眼前所见。 孙少平的心情主要体现在下文,“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 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 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可见此时的少安并没有初到黄原城的兴奋,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 满心满眼都是初来乍到的孤单和恐慌,当然这种心情并没有映射于“金光灿烂”中。 2.小说前面三段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内容上写黄原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是一个热闹的集市,介绍故事发生的 时代背景,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所。 结构上为下文写人员集中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景做铺垫,并推动情节发展。 形象塑造上,铺叙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奠定 基调,烘托人物置身繁闹中的孤独寂寞、恐慌不安。 写作效果上,按照空间顺序介绍自然环境,交待具体细致,便于读者身临其境联想想象, 感受具体形象,画面感强,印象深刻,增强吸引力可读性。 解析:要做好此题,需要了解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环境描写的作用(1)社会环境(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 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背景,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 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本题明确问了“前面三段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 用”,应该从两方面解答,“请简要赏析”的意思是要结合文本前三段的环境描写分析,不能脱 离课文信息只答相关术语。答题思路一般有内容、主旨、情节、手法等四方面。 黄原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所,为 下文写人员集中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景做铺垫,并推动情节发展:“黄原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其历史可追溯至周。周以后,历代曾分别在这里设郡、州、府,既是屯兵御敌之重镇,又是 黄土高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作为地区首府,管辖着黄原市和周围十五个县”。 交待具体细致,便于读者身临其境联想想象,感受具体形象,画面感强:“该城坐落在 一个大川道里,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市区 在黄原河上建有两桥,连结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称为老桥;桥面相当狭窄, 勉强可以对行两辆汽车。上游还有一座新桥,桥面虽然宽阔,但已在城市外围,车辆和行人 不像老桥这样拥挤。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 物性格、心理;为刻画人物置身繁闹中的孤独寂寞恐慌不安作铺垫:“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 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因为汽车站在这里,各种杂七杂八的市场摊点 和针对外地人的服务性行业也就特别多。东关大桥头也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经常像集市一 般拥满了各地浸流下来的匠人和小工,等待包工头们来‘招工’。城市的主要部分在黄原河西 岸。东关的街道通过老桥延伸过来,一直到西面的麻雀山下,和那条南北主街道交叉成丁字 形”。 3.《平凡的世界》曾获茅盾文学奖,有人评论说“孙少平对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 效应’”。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探究孙少平的奋斗精神对人们具有哪些启发。 答案:启示(1)要有自我觉醒意识,勇敢走出去,向前行就有可能摆脱原生态的贫穷。 启示(2)前途未卜的奋斗路上,不惧怕莫恐慌,要坚定、自信、果敢。 启示(3)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选择后就要坚持、 尝试。 启示(4)孤独寂寞惶恐难安在所难免,要永葆初心矢志不渝,把命运握在掌心。 启示(5)怀疑否定自卑会伴随在奋斗的征途中,要学会自我调适,不断战胜怯懦和畏 惧心理,带着梦想追求不止,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解析: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所问:“《平凡的世界》曾获茅盾文学奖,有人评论说“孙 少平对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探究孙少平的奋斗精神对 人们具有哪些启发。”关键词为“孙少平”“奋斗精神”“文本内容”“哪些启发”,要答好这道题还 应该理解“灯塔效应”,即引领、示范、指示方向的作用,暗示了启发的方向性。 启示(1)源自“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 于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了”。启示(2)源自“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 疑问。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赤手空拳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 呢?”“这一切他全然不知道。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启示(3)源自“少平马上知道,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 来买他的力气。他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找了一块空地方把行李搁下。他不熟练地 卷起一根旱烟棒,靠着铺盖卷抽起来”。 启示(4)源自“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 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了这个城市。他久久地闭着眼睛,内心痛苦而烦乱,感 觉自己在这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启示(5)源自“那么,返回双水村吗?这很容易,明天早晨买一张汽车票,大半天就回 去了——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不!’他喊叫说,睁开了眼 睛。周围有几个人在看他,脸上显出诧异的神色。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本 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而 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使孙少平的心平静了一些,他开 始谋算自己眼下该怎么办”。 孙少平是中国农民子弟个人奋斗形象。他代表着像他一样出身于农村而又不安于现状, 向往现代文化的农村知识青年,拥有梦想和追求。尽管不知道外面等待他的是什么,他总是 在不断的顽强的拼搏着,在黄原上揽工是不易的,可他没有自暴自弃,由此体现了孙少平与 命运抗争而不服输的奋斗精神。他在城市闯荡人生,挑战困难,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 闯入陌生的城市,去开辟新的天地。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忍的奋斗者形象。孙 少平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灯塔效应,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想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在生活上获 得新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自我的觉醒。对生活充满希望。 贾平凹系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 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 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 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 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 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 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 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这就好。”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 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 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 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 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 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 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 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 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答案:A.“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错误,不能对后面的情节起到铺垫作用。B.“也 有打官司的经验”无中生有,文中未提及。C.“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 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错,这个情节意在和前面酒店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故选: D。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再加上这篇小说中“我”是 事件的参与者,“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 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3.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观点。(6 分)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 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王 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 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 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 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 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夏天智睡倒了两天后,添了打嗝儿的毛病,嗝声巨大,似乎是从肚里咕噜噜泛上来的。 一辈子爱吃水烟,突然觉得水烟吃了头晕,甚至闻不得烟味,一闻着就呕吐。太阳正中午的 时候,他让夏天义把他搀到院中的椅子上,然后把四婶、白雪、夏雨都叫来,开始问白雪和 夏风的婚事。白雪先还是隐瞒,他就说他看到夏风的那封信了,白雪便放声哭了起来。白雪 一哭,鼻涕眼泪全下来,四婶和夏雨都慌了手脚。夏天智说:“事情既然这样了,我有句话 你们都听着: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 土。再是,白雪进了夏家门就是夏家的人,她不是儿媳妇了,我认她做女儿,就住在夏家。 如果白雪日后要嫁人,我不拦,谁也不能拦,还要当女儿一样嫁,给她陪嫁妆。如果白雪不 嫁人,这一院子房一分为二,上房东边的一半和东边厦屋归夏雨,上房西边的一半和西边的 厦屋归白雪。”说完了,他问四婶:“你听到了没?”四婶说:“我依你的。”夏天智又问夏雨: “你听到了没?’’夏雨说:“听到了。”夏天智说:“听到了好!”靠在椅背上一连三声嗝儿。白 雪哭着给他磕头。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他说:“要磕头,你磕 三个,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白雪再磕了一次。夏天智就站起了,不让夏雨再搀, 往卧屋走去,说:‘‘把喇叭打开,放秦腔!”夏雨说:“放秦腔?”他说:“《辕门斩子》,放!” 这天午饭时辰,整个清风街都被高音喇叭声震荡着,《辕门斩子》播放了一遍又一遍。 差不多的人端着碗吃饭,就把碗放下了,跟着喇叭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儿问娘进 帐来为何烦恼?娘不说儿延景自然知道。莫非是娘为的你孙儿宗保?我孙儿犯何罪绑在了法 标?提起来把奴才该杀该绞!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儿有令命奴才巡营嘹哨,小奴才大着 胆去把亲招。有焦赞和孟良禀儿知道,你的儿跨战马前去征剿。实想说把穆柯一马平扫,穆 桂英下了山动起枪刀。军情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因此上绑辕门示众 知晓,斩宗保为饬整军纪律条。’’ 自后的日子里,夏天智的肚子便不舒服起来,而且觉得原先的刀口处起了一个小包,身 上发痒。他每日数次要四婶帮他抓痒,自个手动不动就去摸那个小包,说:“县医院的大夫 缝合伤口不行,怎么就起了个疙瘩?!”,小包好像还在长,甚至有些硬了。但夏天智的精 神头儿似乎比前一段好,他就独自去找赵宏声,让赵宏声瞧那个小包。赵宏声捏了捏小包, 说:¨疼不?”他说:“不疼。’’赵宏声说:“没事没事,我给你贴张膏药。” 夏天智从赵宏声那里出来,随路去秦安家转转,没想夏天义也去了。夏天义越发黑瘦, 腿却有些浮肿,指头一按一个坑儿。他们说了一阵话,夏天智就回家了,一回家就让夏雨把 庆金、庆满和庆堂、瞎瞎叫来,没叫庆玉,也没叫任何一个媳妇,他说:“四叔(夏天智在 仁义礼智四兄弟中排行第四)把你们叫来,要给你们说个事的。这事我一直等着你们谁出来 说,但你们没人说,也只好我来说了。你爹你们也看到了,年纪大了,去冬今春以来身体一 天不如了一天,他是不去了七里沟……’’庆金说:“他还去哩。”夏天智说:“我知道。他现在 去是转一转,干不了活了。他确实是干不了活了!可是;你爹你娘还是自己种着俊德家那块 地,回来自己做自己吃,我去了几次,做的啥饭呀,生不生熟不熟,你们是应该伺候起他们 了!我给你们说了,你们商量着看咋办呀?’’庆金庆满庆堂和瞎瞎都说四叔你说得对,我爹 我娘是不能单独起灶了。四个儿子便在夏天智家商量,虽然仍是争争吵吵,言语不和,但最 后终于达成协议:五个儿子, 每家管待两位老人一星期饭,到谁家,谁家就是再忙再穷,必须做改样饭,必须按时, 不能耽搁和凑合。商量毕,夏天智说:‘‘好了!’’让他们给爹娘说去。可到了后晌,夏天智拿 了他的书在台阶上看,看出了一个错别字,正拿笔改哩,庆金来说,他爹见不得庆玉,执意 不肯去庆玉家吃饭。夏天智说:“我估摸你爹不肯去庆玉家,那你们四家就轮流么。”庆金说: “我兄弟四个没意见,可几个媳妇难说话,嚷嚷爹娘生了五个儿子为什么他庆玉就不伺候老 人?恶人倒得益了!他不伺候,也该出钱出粮呀!我去给庆玉说,庆玉却口口声声不出钱也 不出粮,说他要管待老人的,剩下了他,村人怎么戳他脊梁,他才不愿意落个不孝顺的名儿。” 夏天智哼道:“他说的屁话!他知道你爹不愿去才说这话,他要孝顺咋不出钱出粮?你回去 给你们的媳妇们说,你爹不愿去庆玉家,就不去庆玉家,四个儿子不准看样!你就说这是我 说的,谁有意见让来找我!’’又骂庆金是软蛋,把庆金赶走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得知儿媳白雪遭儿子夏风抛弃后将其“认作女儿”并作出“一分为二”的分家安排, 体现了夏天智对传统道德的维护和坚守。 B.“你听到了没?”“你听到了没?”通过疑问句的重复,表现出夏天智急于让心愿得到妻 子四婶和儿子夏雨理解、落实的心理。 C.“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 和“谁有意见让来找我!”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夏天智作为老式家长在对待子侄辈时的固执己 见和独断专行。 D.小说在人物命名上别有深意。夏家老一辈兄弟四人以“仁、义、礼、智’’命名可以视 为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在乡土民间的寄寓。 答案:C 项,“表现了夏天智作为老式家长在对待子侄辈时的固执己见和独断专行”分析 有误,通过阅读文章,“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 回来送我入土。”和“谁有意见让来找我!”这两处语言描写,表现的是夏天智对儿子背叛婚姻、 侄子不孝父母的愤怒。故选 C。 5.夏天智在完成分家遗愿并将白雪认作女儿后,特意交代儿子夏雨用高音喇叭播放秦 腔《辕门斩子》,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答案:呼应标题。秦腔可以看做整部小说的一条线索,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故事之中。 暗示心理。唱词唱出了夏天智对背叛婚姻的夏风在情感和道义上的愤怒。 塑造形象。唱词的价值标准表现了夏天智的刚正仁义,彰显其性格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 色。 揭示主旨。秦腔是农民寄托情感的重要形式,蕴含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 情趣。秦腔的衰落,白雪、夏天智的困境,正是秦腔隐喻的价值观念、农耕思维方式的困境。 丰富内容,增加情节变化,增添小说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夏天智在完成分家遗愿并将白雪认作女儿后,特意交代儿子 夏雨用高音喇叭播放秦腔《辕门斩子》”这一情节的作用,考生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大方面 进行分析,内容上包括人物形象、环境、主题以及读者的感受等。从结构上看,这一情节的 安排,照应了题目,是作为文章线索的“秦腔”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故事之中。从内容上分析, 首先,这一情节的安排,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情节的变化,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以 及浓郁的地域色彩,达到吸引读者的艺术效果;其次,《辕门斩子》的唱词暗示出当时夏天 智在安排完遗愿之后对儿子夏风背叛婚姻的愤怒心理;再次,在人物形象上,《辕门斩子》 唱词的内容表现出夏天智刚正仁义的性格特点;最后,在文章主旨上,通读全文可知,秦腔 是当地农民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而秦腔的衰落,白雪、夏天智的困境,正是本文秦腔所隐 含的当地人们价值观念、农耕思维方式的困境这一主题。 6.这部小说采用了乡土化的写作,寄寓深远。“《秦腔》是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 作品’’(薛正昌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小说把口语化的方言词、粗语、语气词、拟声词、叠词、秦腔唱词等与叙述语言 巧妙糅合在一起,如“哭啥哩,甭哭!”“屁话”“哩”“么”等,描写了“上房”“厦屋”等秦地特色建 筑,“认女儿”“用高音喇叭反复放秦腔《辕门斩子》”“安排兄弟养老”等乡情浓厚的事件,表 现了乡土社会转型中,以夏天智为代表的秦人对长幼尊卑思想和仁义礼智传统的维护和坚守。 解析:本题中,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对“《秦腔》是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作品 (薛正昌语)”这句话的理解,结合题干“这部小说采用了乡土化的写作,寄寓深远”的暗示, 明确题干关键词“秦语”“秦事”“秦情”,在做答时,要紧扣文本来分析用了哪些“秦语”、叙述 了哪些“秦事”、表达了什么“秦情”。首先,在文本中找到表现地域特色的“秦语”,如“白雪哭 着给夏天智磕头时,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他说:‘……大红 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可到了后晌,……看出了一个错别字,正拿笔改哩,”等等,这里 面的“哭啥哩,甭哭”“大红日头”“哩”等这些地域性的方言、语气词以及文中秦腔的唱词、粗 语等与叙述语言糅合在一起,还有“上房”“厦屋”等有关秦地特色建筑的描写,极具“秦语”特 征;其次,在文本中找到有关“秦事”的语句,夏天智认白雪为女儿事件的叙述,夏天智让夏 雨用喇叭反复播放《辕门斩子》的情节,夏天智安排哥哥夏天义的养老问题的叙述等等,这 些都是带有浓厚乡情的“秦事”;最后,作者运用这些“秦语”叙述这些“秦事”主要是为了表达“秦 情”:在乡土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夏天智为代表的秦人对长幼尊卑思想和仁义礼智传统的维 护和坚守。 陈忠实系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 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好在班 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 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他随之让我等一 等, 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 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班主任 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 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 开 一张休学证书。”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 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 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 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 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合上一本很厚很长的登记簿,站起来说:“你等 等,我就来。”我就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总是止不住她出去干什么的猜想。过了一阵儿她 回来了,情绪有些亢奋也有点激动,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 她的去处,似乎验证了我刚才的几种猜想中的一种,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她没有谈她找校 长说了什么,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她现在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久久不说一句 话。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扬起头来时我就发现,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温柔妩媚的气色渐渐 回归到眼角和眉宇里来了,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 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带着 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 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 于沉沦。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在校长班主任和 她中间,她恰好是最不应该产生这种心情的。她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 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在黑板上写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的通知之类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 说 过话,甚至至今也记不住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 龄 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 得你。 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 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浆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她 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我把那张硬 质 纸印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 进 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 等”。她拢了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和我同时走 出学校大门。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 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 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迅即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 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 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少次这种 酸 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 疏 通的倒流的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 出 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她 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 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 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 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 泉源哦…… (有删节) 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2 分) (2)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2 分) 答案:(1)极度兴奋,她竭力与校长陈情,为不让我休学而做努力。(2)因休学而产 生的自卑痛苦、对未来前途担忧等压抑的情绪因得到理解和安慰而释放。 解析:“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联系上文她说去找校长可以得知,这里的“亢奋”表层含 义是极度兴奋,实际上表明她去找校长讲明情况,这个词写出了她为不让我休学而做出的努 力和工作;“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这一句上 文的语境是年轻的女先生叮嘱我一定复学,并且为“我”留下了同情的泪水,“疏通”本意是清 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句中的含义是在得到女先生安慰和理解后,自己因为贫穷而不 得不休学产生的自卑感和对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压抑感随着泪水流出而得到了释放。 2.文章第 2 段写到班主任和校长有何作用?(6 分) 答案:内容上:交代了班主任和校长在我休学证明上快速签字同意的情况。结构上:为 下文写教务处年轻职员对我休学一事的高度重视和想努力劝说、帮助我的行文做铺垫。主题 上:通过对比,突出教务处年轻职员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表达了“我”对她的感激之情。 解析:从内容上看,作者写到班主任和校长,主要是写了班主任和校长在我休学申请上 签字的情况,交代了他们签字很迅速;从结构上看,下文写了教务处年轻女先生对我休学反 复劝说我帮助我,并且去找校长陈述情况,对这件事高度重视,这样写班主任何校长为下文 写女先生做铺垫;从主题角度,班主任和校长的草率做法与女先生谨慎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教务处年轻的女先生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更有利于表达“我”对女先生的感激之情。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答案:动作描写,通过“绕过来” “掏出来塞进”等动作,表现了女教员的细致、谨慎,体 现了她对我的呵护,唯恐“我”把休学证明放在比书包浅许多的口袋中而丢 失;语言描写, 慎重强调,希望“我” 一定要准时回来复学,体现了女教员对我的真切关心和期待。 解析:画线的句子为“我把那张硬质纸印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她从桌子 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 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句中“绕过来”“掏出来”“塞进书包”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致刻画了女教员把我的休学证明从 口袋中拿出来放到书包,担心我把休学证明丢了,这集中表现了女教员的小心谨慎,体现了 对我的关心爱护;“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则是语言描写,“明年这阵儿”强调时间,“一 定”是加强语气,希望我一定准时回来复学,直接表现了女教员对我的关心和期望。 4.结合全文,阐释“晶莹的泪珠”的多重意蕴。(6 分) 答案:年轻女教学为“我”休学、为自己不能给予“我”帮助而难过流下“晶莹透亮”的眼泪。 “晶莹透亮”的眼泪代表的是对弱者的同情、理解和关爱。这种纯真、无私的情感在各种欲望 膨胀的当下尤显稀缺,它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解析:首先从表层含义,小说写了我休学,年轻的女教育为“我”休学而自己不能给“我” 提供任何帮助而感到难过,这“晶莹的泪珠”代表了女教师的难过的心情;从深层含义上看, 这“晶莹的泪珠”是因女教师对“我”苦难遭遇而流下的,所以这“晶莹透亮”的眼泪代表的是对 弱者的同情、理解和关爱;从写作目的来看,“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 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 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表明这种纯真、无私的情感在各种 欲望膨胀的当下尤显稀缺,它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代表着作 者对这种纯真无私情感的呼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告别白鸽 陈忠实 老舅到家里来,话题总是离不开退休后的生活内容,谈到他还可以干翻扎麦地这种最 重的农活儿,很自豪的神情;又说起他还养着一群鸽子,到山坡上放羊时或每月进城领取退 休金时,顺路都要放飞自己的鸽子。我当时饶有趣味地询问了几句,没想到一周后舅舅竟带 了一对白鸽来,说要让它们直接把蛋下在家里,以后孵出来的小鸽便认我这儿为家。我就这 么望眼欲穿地等待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一对通体纯白、如天宫降临的仙女般圣洁的小白鸽。 于是,在我家那幢破烂失修的房脊上,多了一道四只白鸽们亭亭玉立的风景。 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老白鸽和幼白鸽的羽毛红光闪耀。我扬起双手,拍出很响 的掌声,激发它们飞翔。两只老白鸽先后起飞。小白鸽飞起来又落下去,似乎对自己能否翱 翔蓝天缺乏自信,也许是第一次飞翔的胆怯。两只老白鸽就绕着房子飞过来旋过去,无疑是 在鼓励它们的儿女勇敢地起飞。果然,两只小白鸽起飞了,翅膀扇打出啪啪啪的声响,跟着 它们的父母彻底离开了屋脊,转眼就看不见了。 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 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沿着河水流动 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絮扬花的麦田。四只白鸽突然折转 方向,向北飞去,那儿是骊山的南麓,那座不算太高的山以风景和温泉名扬历史和当今,烽 火戏诸侯和捉蒋兵谏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对面。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 折回来了,掠过河川,从我的头顶飞过,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原坡是绿的,梯 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 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这一夜我失眠了,脑海里总是有两只白色的精灵在飞翔,早晨也就起来晚了。我猛然 发现,屋脊上只有一双幼鸽。老白鸽呢?我不由地瞅瞄天空,不见踪迹,便想到它们大约是 捕虫采食去了。直到乡村的早饭已过,仍然不见白鸽回归,我的心里竟然是惶惶不安。这当 儿,舅父走进门来了。 “白鸽回老家了,天刚明时。” 我大为惊讶。昨天傍晚,老白鸽领着儿女初试翅膀飞上蓝天,今日一早就飞回舅舅家 去了。这就是说,在它们来到我家产卵孵蛋哺育幼鸽的整整两个多月里,始终也没有忘记老 家故巢,或者说整个两个多月孵化哺育幼鸽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了回归。我被这生灵深深地感 动了,也放心了。我舒了一口气:“噢哟!回去了好。我还担心被鹰鹞抓去了呢!” 留下来的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它们 更亲昵地甚至是随意地落到我的肩头和手臂,不单是为着抢啄玉米粒儿;我扬手发出手势, 它们便心领神会从屋脊上起飞,在村庄、河川和原坡的上空,做出种种酣畅淋漓的飞行姿态, 山岭、河川、村舍和古原似乎都舞蹈起来了。然而在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抑制不住发出吟诵: 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而那一对老白鸽嘛……毕竟是属于老舅的。我也因此有了一点点体验, 你只能拥有你亲自培育的那一部分…… 当我行走在历史烟云之中的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当我陷入某种无端的无聊无端的 孤独的时候,眼前忽然会掠过我的白鸽,心间忽然会闪过我的吟诵,淤积着历史尘埃的胸脯 里便透进一股活风。 直到惨烈的那一瞬,至今依然感到手中的这支笔都在颤抖。那是秋天的一个夕阳灿烂 的傍晚,河川和原坡被果实累累的玉米棉花谷子和各种豆类覆盖着,人们也被即将到来的丰 盈的收获鼓舞着,村巷和田野里泛溢着愉快喜悦的声浪。我的白鸽从河川上空飞过来,在接 近西边邻村的村树时,转过一个大弯儿,就贴着古原的北坡绕向东来。两只白鸽先后停止了 扇动着的翅膀,做出一种平行滑动的姿态,恰如两张洁白的纸页飘悠在蓝天上。正当我忘情 于最轻松最愉悦的欣赏之中,一只黑色的幽灵从原坡的哪个角落里斜冲过来,直扑白鸽。白 鸽惊慌失措地启动翅膀重新疾飞,然而晚了,那只飞在头前的白鸽被黑色幽灵俘掠而去。我 眼睁睁地瞅着头顶天空所骤然爆发的这一场弱肉强食、侵略者和被屠杀者的搏杀……只觉眼 前一片黑暗。当我再次眺望天空,惟见两根白色的羽毛飘然而落,我在坡地草丛中拣起,羽 毛的根子上带着血痕,有一缕血腥气味。 侵略者是鹞子,这是家乡人的称谓,一种形体不大却十分凶残暴戾的鸟。 老屋屋脊上现在只有一只形单影孤的白鸽。它有时原地转圈,发出急切的连续不断的 咕咕的叫声;有时飞起来又落下去,刚落下去又飞起来,似乎惊恐又似乎是焦躁不安。我无 论怎样抛撒玉米粒儿,它都不屑一顾更不像往昔那样落到我肩上来。它是那只雌鸽,被鹞子 残杀的那只是雄鸽。它们是兄妹也是夫妻,它的悲伤和孤清就是双重的了。 过了好多日子,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 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 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 然而正是这一刻,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信鸽。 (有删改) 5.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 答案:(1)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 这对白鸽与我有着相同的家园,并且是由我亲自培育起来的。 解析:从上文筛选出“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折回来”“这是我的家园 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概括作答。 解答重点是理解“我的”,从“舅舅竟带了一对白鸽来,说要让它们直接把蛋下在家里,以 后孵出来的小鸽便认我这儿为家……终于等来了一对……小白鸽”“留下来的这两只白鸽的籍贯 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中分析出“我”和“白鸽”的关系。 6.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反复手法,“当我”“忽然”句式的反复,“无端的”“一个又一个”词语的重复, 造成连绵的文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虚实结合,实写我行走在一个个早晨黄昏,陷入孤独 无聊,虚写眼前掠过白鸽,突出了白鸽于我心灵慰藉之大。句式上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 音韵和谐。 解析:“当我……当我……”“忽然……忽然……”从句式看是反复,“一个”“无端的”从用词看 是反复,这些反复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和情感形成叠加,“心间忽然会闪过我的吟诵,淤积着 历史尘埃的胸脯里便透进一股活风”是联想的内容,属于虚写,“行走在”是“我”当时的行为, 是实写,虚和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表达的是白鸽对“我”当的影响。 7.文章以“告别白鸽”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与白鸽”的告别;“告别”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串起三段 与白鸽的故事,结构谨严;深化主题,“告别白鸽”寄寓着“我”对生命的感悟或(对过往生活 的释怀)。 解析:题目有两个重点,“告别”和“白鸽”,“告别”和文章的情感有关,“白鸽”和这一形 象的实虚意有关。一对老白鸽和小白鸽的告别,雄鸽被鹞子残杀,雌鸽真正的放下,这些情 节都是“告别”,“告别”是作为文章的线索出现的,“白鸽”的遭遇引发了“我”的很多感慨,题 目本身也是“我”的感悟和“告别”。 8.结尾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我将白鸽送给喜欢鸽子的贤,既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珍视(或对自由、安宁生活的 向往),也寄予了我对生命(或对生活)美好的祝愿。“这一刻”白鸽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 于平静,暗含了我对生命脆弱与顽强的体验(或暗含了我对过往生活的释怀);“这一刻”光 滑洁白的羽毛使我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表现了我的人生之思:总要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开 始。 解析:“这一刻”指的是上文“白鸽……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 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这种放开和释 怀使“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让雌鸽和“一大群信鸽”生活在一起, 不管经历过什么,生活总要继续,不如“告别”再开始,这也是“我”的感悟。 余华系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人的历史 余华 一九三〇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 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 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 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 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 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 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望出门的 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 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 近来梦中的情景。她重现了一九三〇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 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 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一笑,说:“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一九五〇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 此刻全国已经解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 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 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 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你就是这样回来的。” 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 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 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 是来料理后事的。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 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于 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 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 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 就怕冷了。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 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 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 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谭博问:“你有这样的梦吗?”“我没 有。”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时代的生活、梦想,既是两个人历史的 再现,也是一段特定时代历史的缩影。 B. 小说自始至终特别突出中国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年份,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 运及其反抗,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 C. 小说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将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命运变化勾勒出来,呈现出历史的戏剧 性和人物命运的荒谬性。 D. 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兰花 内心深处对谭博的浓浓爱恋。 答案:B 项,“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抗”文中并未提及。 2. 根据小说的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6 分) 答案:天真烂漫、内心细腻。少女时代与少爷谈着共同的梦想,青年时期爱恋着少爷, 享受着与少爷在一起的安静时光。勤劳、本分。兰花和当时大部分妇女一样嫁为人妇,儿女 成群,任凭粗壮的腰身抹杀昔日的苗条,不停地操持家务。心地善良、淳朴。特殊年代,谭 博母亲去世,设法通知谭博,帮助“反革命分子”身份的谭博回家料理后事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 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少女时代与少爷 谈着共同的梦想,青年时期爱恋着少爷,享受着与少爷在一起的安静时光”等情节中概括出 其“天真烂漫、内心细腻”的性格特征。 3. 小说以“梦”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线索及结构方面:以“梦”为中心,省去了许多相关却不必需的交代,使故事情节 更集中、更简洁。人物形象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集中描写了不同时期人物在特定环境 下的状态和感受,形象更立体多面。小说主题方面:以“梦”为中心,使小说主题更丰富。小 说通过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人物的不同际遇和梦,表现时代对人的戕害默认的命运的 无常。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小说材料组织特征的题目,大体的关键是答出“如何以梦为中心“组 织,然后再情节、人物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有何作用。“以梦为中心”表现在“省去了许多相 关却不必需的交代”,从情节上简洁,明快;“以梦为中心”集中描写了不同时期人物在特定环 境下的状态和感受,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以梦为中心”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人物的 不同际遇和梦,表现时代对人的戕害默认的命运的无常,凸显文章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万二喜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 他拿着一瓶酒一块花布,由队长陪着进来。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整齐,衣服破了一点, 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凤霞穿着水红衣服低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我说: “队长,二喜,你们坐。” 二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 “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 “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下。家 珍笑着对他说: “家里穷了一点。”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 “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嫁妆。”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了,我 想这门亲事算是完了。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我看看家珍,家珍苦笑一 下,对二喜说: “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 “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捡四的。”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下地去 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有走在 最前面那人没有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远远一看我就知道是二喜来了,我是一点也想 不到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猪头。 二喜手里还提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放下板 车,二喜像是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去,他把猪头往桌 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上,二喜说: “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喜走到 床前要背家珍,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 “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 “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看着二喜他们把草垛 子分散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活的,手脚都麻利。 下面的用竹竿挑着往上扔,二喜和另一个人在上面铺。别看二喜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 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伸手接住。有这本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 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到家里 突然来了这么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 “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家珍说:“是凤霞好福气。”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 “二喜,歇一会。”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 “不累。”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注]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 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太穷, 福贵很反感二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二喜第二次来到“我” 家,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把凤霞背到屋外才开始干活,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二喜的心思细密周全。 答案:A。 B 项,富贵并不是“很反感”二喜的这种行为,他只是担心二喜会因自己家穷 而看不上凤霞,说二喜“嫌贫爱富”也缺少依据。C 项,在二喜的帮助下,家里发生了变化, 但这种变化不是“根本性的”。D 项,二喜没有把凤霞背到屋外。 5.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案:第一次见面,由期待到失落。先是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风 霞的婚事;但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家穷。第二次见面,由 失落到惊喜。福贵没想到二喜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感到惊喜,认可了二喜。 或:先是对二喜充满期待,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凤霞的婚事;继 而对二喜不满和失落,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家穷;最终对 二喜十分满意,二喜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福贵感到惊喜,认可了二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中主要介绍了富贵一家和 二喜的两次见面,开头便说二喜“干干净净的”“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家珍和凤霞也是精心 地打扮了一番,说明富贵和家人对二喜是满意的,并且很想促成这桩婚事。但二喜少言寡语, 将注意力放在了房子上,使富贵误以为二喜嫌弃自家的条件,产生了误会,富贵感到期望落 空后的失落。第二次见面是二喜带人来修缮房屋,细心、周到的二喜还带来了肉、酒及送给 家珍的小方桌,这让富贵一家惊喜、感动不已,第一次见面的误会与失落也消散了。 6.“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下地去 了”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6 分)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此段描写了风霞以为相亲不成功的神态与行动,刻画了一个聪 明乖巧、质朴勤劳的农村女孩形象;她此时的表现与后文二喜来修缮房屋时她“笑开的嘴就 没合上”形成对比,使情节更丰富生动;风霞的不动声色,表现了她对不幸命运的无奈接受, 反映了小人物无法掌握命运的悲凉主题。 示例二:同意。凤霞在小说选段中并不是主要人物,无需着重描写;此段表明凤霞以为 相亲不成功,而这一情节关键通过其父母的言行己充分表现,无需再赘言;风霞哑不能言, 无法明确揭示主题,可以删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 考生应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不可模棱两可,接着可从这一小细节对人物形 象塑造、故事情节展开及小说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