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命题及语文后阶段备考策略分析
《中国高考报告(2021)》指出,新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命题实践中最为明显的地方体现为“两线贯通”:
一方面各个学科坚持贯彻国家意志,坚持正确导向,积极渗透和贯彻核心价值的考查;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科素
养、关键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情境创设等环节的考查。2020 年高考全面体现了高考评
价体系的最新理念,是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生动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2021 年有八个省份进入新高考,分省命题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新常态,我们在此强调,分
省命题的共同标准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一文件是全国所有师生都必须重视的核心文本。当然,不同省份
的考生也需要重视分省命题的特点与传统,特别是在情境设置方面,分省命题会更加突出区域特色与文化。展望
2021 年高考命题,有以下判断。
一、“核心价值”贯穿高考命题始终
坚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调社会发展的积极面,是语数外等各科坚持的共同理念。对于思想政治等学
科来说,这种要求显得更为直接、凸出。2020 年高考卷,坚持弘扬主旋律,彰显时代精神,跟现实生活保持了
高度的一致。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实现政治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
并以此为导向,主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活实践。从 2020 年高考命
题立意来看,来年的命题无疑也会特别关注时代的重大主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 2020 年的重大政治主题,也
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2021 年重大社会现实话题有:建党 100 年、抗疫阶段性胜利、脱贫攻坚、小康社会伟
大成就、量子科技研究(以及其他科技前沿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美劳布局(结合最新接连重磅发布
的系列教育评价改革方案,2021 年体美劳一定是设题重心)、抗美援朝 70 年、深圳特区(经济特区)40 年、
国际形势(百年未有大变局)、双循环与十四五规划等。其中,建党 100 周年,更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学生们
应该重视身边的大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掌握中国共产党改变中国社会的丰功伟绩。学生需要对
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有一个清晰认识,才能把题目做好。当然,学生还需要掌握精
准的学科语言,做到合理阐述,表述简练。除了政治学科以外,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
正能量、时代主旋律等方面,将会结合现实话题巧设情境,命制出更多体现这一核心理念的试题。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等科目也会在情境设计等方面作出很多努力,有利于学生在学科知识考查中,加深对时代主题的深层
认识。
二、强化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
对学科素养与能力的考查是未来高考的首要目标。尽管高考试题年年有创新,但是高考试卷的大头,或者最
主要的考查点还是学科思维能力,这是无法改变的测量目标。从教育测量学的视角来看,重点测量目标是应该保
持一定的持续性。从 2020 命题看来,试卷特别重视对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必备知识三位一体的内容整体性考
查;试题的选材更加丰富,几乎覆盖高中 18 个学习任务群。以语文为例,从 2020 年语文试卷可以看出,未来的
阅读文本中,诗歌、戏剧的考查很有可能成为常态,题型更加灵活,创新探索空间很大,学科思维能力考查仍是
高考的重点所在。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无论是数学、英语还是历史,从命题者视角来看,学科思维品质的高低,
测量效度的合适与否,才是试卷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综合能力素养包括以下主要子项,需要引起备考师生的特
别注意,平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信息加工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
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信息获取活动;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
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
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未来的高考命题中材料的阅读量有可能
会进一步增加,图表数据信息和实验场景大量出现,这些都是为了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识别和加工的能
力。
1.逻辑论证能力。逻辑论证是以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为依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解题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已有
的证据逻辑一贯地得出可靠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强调逻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证据的可靠性。
2.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
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
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
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
3.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
析推理,得出可靠的结论;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
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
4.情境建构能力。情境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得出新结论,以解决现实问题和科学前沿探索为主
旨。
5.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
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
达思想、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
思想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6.思维建模能力。思维建模本质上是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思维中建构“理
想客体”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简化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的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是体现数学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过程的最好载体之一。在思维建模过程
中,促使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获取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应用数
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
7.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注重独立性、批判
性、发散性的思考。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
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三、多元灵活开放的情境式命题
新高考命题,对于不少的考生来说,第一感受是情境的新颖度、多元性和开放度都大大增加。试题设计情境
的多元性和开放度加大,目的是克服考查知识的弊病,转向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思维能力,使学生思考和答题
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减少传统上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框限。以 2020 年高考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
设综合的探究情境,语文试卷加大了文本选择的类型,扩大阅读文本体裁的范围,英语学科引入了续写题,都显
示了加大对开放性的考查。除了开放性进一步增强,题量和分值也都有所扩展,题型多样性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增
长。以上这些试题设置都着力于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
升考生的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例如,生物全国Ⅲ卷第 5 题,考查新冠肺炎排查方式中核酸检测、体温检
测的原因,疫情防控措施中定期开窗通风的原理和作用,对疫情期间出现的不合理防控措施的科学判断,以此引
导学生自觉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正确认识疫情防控,识别虚假无效预防方式,增强防控意识,提高解决生活中
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应用性考查要求。2020 年数学全国Ⅲ卷文、理科第 4 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
为背景,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 Logistic 模型作为试题命制的基础,考查学生对指数函数基本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以及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0 年化学全国Ⅱ卷第 26 题和全国Ⅲ卷第 26 题以含氯消毒剂
的合成、反应及性质为情境,考查元素化学知识,并借以反映化学学科的社会功能,普及公共卫生中的化学知识。
2020 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Ⅰ卷第 40 题以国家卫健委 7 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诊疗方案的变化所反映的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以上各科针对同样的主题,试题大体上都
做到了巧妙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疫情防控阻击战体现的科学精神,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认识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我们从试卷的情境设计可以发现,命题者试图给予学生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科研问题
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回答知识、记忆知识。生物科考查的是学生在新的条件
下,运用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怎样解决专业学科问题,而不是回忆学科知识。这是未来命题的重要发展方向,
灵活多变的情境是高考理念落地的关键载体。
四、分省命题的地方特色与内在逻辑
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推进,2021 年湖南、湖北、河北、广东、重庆、辽宁、福建、江苏八省进入新高考,
分省命题进入了常规化。2021 年 1 月 23—25 日,八省统一组织了适应性测试。从 2020 年山东、海南的试题命
制以及最近的八省适应性测试来看,不论是全国统一命制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还是分省命制的物理、化学、
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六科,命题的共同标准和指南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虽然分省命题呈现出一定的差
异和地方特色,在难度上也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一核心文件的指导下来进行命
制的,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分省命题将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的考查,关注重大
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历史事件,凸显核心价值与五育并举的命题主线,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的考查力度,
加大情境的设计能力。其次,分省命题将始终围绕时代主题,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充
分发挥高考在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第三,分省命题将进一步加强关键能力考
查,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为考查突破口,全面提升能力考查
水平和试题质量。第四,分省命题将贯彻落实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创设新题型,优化试卷结构,突出对学
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从 2020 年山东、海南命题实践和 2021 年 1 月份八省适应性考试来看,在考查方式上,通过选取能够融合学
科内容的素材,实现上述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情境的有机结合,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
命题中,命题者进一步加强高考评价体系的落实,着重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识别与加工能力,能够在复杂场景
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迁移学科知识、学科素养,拥有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试卷的信息量有所增加,情境复杂,图文并茂。图片是未来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题目中给予多
个分布图,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中仪器和图表给出的数值来计算。
二是试验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结果。图片或者场景本身可以间接提供信息,而非主动告知特定的数值,
需要学生在科研现场中找到数值。
三是科研场景的给予,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学生有实验的体验,而不能只是在书本上熟悉
知识,对于科学知识的来源,有着更为亲切的体验。读图时代的到来,试卷容量增大,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如果缺乏对科研现场有更加深刻和更加贴近的认识,就会很难从特定的科学仪器上找出数值,自然也无法进行试
卷中的数值计算。关键的解题方法还在快速突破情境设置,处理复杂场景,提取出核心信息,进入逻辑推理和抽
象思维的过程。政治、历史、语文等社会科学类的学科的情境设置,同样必须穿过情境设计的迷雾,快速疏通
知识迁移的渠道,回到学科思维和素养的考查本身。命题者可以选择历史或者现实中特定的图片、文本等,展
示特定学科的知识联系与能力要求,这也是未来命题者重视的关键环节。文科题目中,如何考查学生的高阶的思
维能力,如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概念界定与抽象能力、信息识别与加工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都是未来
高考命题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概括来讲,2021 年的高考命题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平稳过渡。在能力目标、考查内容、试卷结构、题型题量等方面,老高考试卷努力保持与 2020 年对
标,新高考试卷保持与适应性测试卷相当,合理设计试题难度梯度,保持试卷总体难度稳定,维护考试公
平。
第二,突出能力。突出学科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考查,特别是加强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
探究与实践、语言表达与写作、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等。
第三,紧扣热点。关注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历史事件及科学前沿,包括但不限于建党 100 年、抗疫阶段性
胜利的制度优势、小康社会伟大成就、量子科技研究(以及科技前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疫苗研
发、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双循环与十四五规划等。
第四,注重实践。除了上一条的重大社会问题,高考命题将紧贴生活、社会、科学的实践场景,加强对科学
实验、历史文化场景、体美劳实践的考查。
第五,巧设情境。情境设题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主要从“生活科学实践”和“重大社会热点”中选择
情境,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试题开放性和探究性将进一步加大。
2021 年语文高考后期备考建议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备考建议
1.进一步研究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
信息类文本阅读是新高考出现的新板块,它要求学生“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 本”,以达到“不
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其中,关键在于增强认知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教育部
考试中心的四道试题,在“考什么”和“如何考”方 面有了诸多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简而言之,即
选择题以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分析、运用为指向,非选择题以考察对文本基本特征和对问题的探究为指向,
这些试题与课 标卷试题相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考中,各校各备组应加大
对新高考新试题的研究力度,把握好试题的特征,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恰切的解题策略。
2.进一步加强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有效性。
信息类试题的训练,目前来看面临着试题不多、解题策略迭代等问题。下一阶段备考, 要有效解决上述问
题,可以从下面的措施着手。
一是用好真题和优质模拟试题的讲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试题不多的情况下,用好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
四道试题、精选重要城市的优质模拟试题,有利于学生少走弯路,确保在 正确的方向上备考。
二是尝试对现有试题的改编,提高备考的针对性。为进一步提高备考的针对性,满足学 生及时了解自己进
步情况的需求,备考过程中可多尝试对现有试题作改编,实现“一道题目, 多次使用”,充分发挥优质试题材
料的价值,并帮助学生理解好如何灵活应对不同问题情境 下的解读策略,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是改变对试题的机械认识,改良解题策略。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机械地“寻找” 做题套路来解决新
问题,反映出机械、僵化的情况。从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信息类试题来 看,题目的灵活性强、对学生思维品
质要求高,如果仅仅抱着机械僵化的套路来解题,不能 保证得到好的分数,要使学生突破瓶颈、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在于根据考情的新变化,改变 固有的认识,从信息类文本阅读目标出发,把握阅读策略,改良解题策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建议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文本解读能力,也了解了常见题型的作答方法。
那么新高考背景之下的冲刺阶段,如何指导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 建议如下。
1.文本选材上高度重视反映当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如,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奖的作品),尤
其重视作协主席群体的优秀作品和网络优秀小说、散文。
2.加强读文读题方法指导,培养敏锐的审读能力。
读文要能迅速梳理、整合全文主要信息。读题要善于捕捉题干指令,读懂命题意图,不 仅要能准确读懂试
题的指令语和限制语,更要读懂试题的情境语。新高考试题与过往试题显 著区别之一,是试题中的情境创设。
试题中的情境,往往隐含着命题意图,也是作答的一个 重要方向。
3.以考点为基点,进行小专题备考。
将过往单一的题型专题备考模式向题型组匹配关键能力双向专题备考模式深化,将典型 题例与思维能力指
标匹配起来。
三、文言文阅读备考建议
1.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厚植家国情怀,在材料选择和题目设置上注意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加强爱
国主义教育。
2.加强整篇阅读意识,把握文章文脉和重点,引导学生在历史(语言)情景中理解文意, 把握人物活动轨迹
和思想逻辑的合理性。
教会学生根据文体的特点快速读懂文章基本内容,如阅读传记,可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
怎样”“什么品质”等问题速读文本,理清思路;适当教给学生一些考场阅读的技巧,如可借用文意概括分析题,
帮助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这其中,尤其要训练读懂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子的能力。需要
提醒的是,这次考试的翻译并 不涉及补齐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等句子成分,但这是一个常考点,需要学生结合上
下文来补充 相关内容,也更重视语境的作用。
3.做好重点句子、重点字词的准确理解,提高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优化选择词语的意思,既要做到“字字落实”,也要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
离篇”。要结合整篇阅读训练和专题突破练习,强化掌握某些重要但又常遗忘或混淆的知识(如翻译的要求,常
考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语言现象等),同时要求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如文化常识的知识网。在量化
训练中,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和归纳, 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存在问题(如断句题的判断、文意题的辨析等)作重点
突破。最好能与所学过的课文、所做过的试题进行勾连、回顾,这样能丰富积累,强化记忆。要充分利用篇章语
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巩固已掌握、已积累的知识,并运用于新的语境中,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坚持
常态化的训练,训练需注意两点:一是重点突破学生薄弱环节,如实词词义的推测、大意的准确把握等;二是日常
训练需细水长流,可以以每日课前数分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浸润式训练。
4.增强得分意识,提高因题做答,规范答题的意识。
强化审题能力,注意题干情境,准确定位答题的方向。要注重强化学生审读题干的意识 和能力,关注题干
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准确捕捉题干的答题角度,避免定式思维惯性作答, 尤其是要避免不顾题干情境,采用
大包围的作答套路。强化学生的规范得分意识。如翻译题, 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逻辑性,上下句之间的句子,
往往存在主语省略或者主语转变的语法 现象,这时需要提醒考生从文句的谓语动词去推断其主语来准确把握其
大意;如果考查到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一定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强化全面备考的同
时还要狠抓落实答案的升格。本次测试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比较准确的理解诗歌,除了强化对重难点、
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外,还要注意结合学生作答示例讲评,狠抓落 实对学生答案的升格训练。
四、古代诗歌阅读备考建议
1.强化理解能力,突出整体理解,把握关键词句。
2.强化答题思路,注意重点难点,狠抓落实答案的升格。
3.强化课内基础,注意内外勾联,提升联想迁移的能力。
五、名篇名句默写备考建议
继续加强准确性训练,要求学生在表意、手法和结构等方面准确理解文本,准确把握题干情境,同时更应注
意书写,要写对字、写好字。
六、语言文字运用备考建议
1.把握必备知识,培养好关键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评价体系的总设计为“一核四层四翼”。
在考查内容的层 面上强调了“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要求。即,在学科高考试题中,结合语料考查学生
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评价的要求,虽然是贯穿于整份语文试卷的,但就语言运用的考查
板块而言,我们可以分解出具体的要点:文段解读;常用修辞手法的判断与鉴赏;词语运用;标点符合运用;表达的
准确、得体、生动等。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相关的题目: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破折号)......
拟人的特征是把事物人格化......
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
比喻具有相似性......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做好此类题目的前提,就是要准确准确而熟练地掌握与之相关的标点符号知识、修辞知识,具备语言准确表
达的能力。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在语文试卷的命制当中,命题人一定 会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评价的要求,
把“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核落实到实处。因 此,备考必须做到全面备考,在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上做到
“全覆盖、精训练”,以期获得最佳的效果。特别提醒,适当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也可以融入到备考体系
当中去。
2.重视情境化命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
载体”“以情境任务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基于此,我
们发现当下语言运用的题目的鲜明特征: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表达、 审美、逻辑);注重整体性的考查;复杂情
境之下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学生主观体 验的表达。八省语文调研试卷的语用,就创新性地使用了两个小
文段分别命题,要求学生完成具体指向的特定任务,重点考查了文段压缩、语句补写、修辞判断、语病修改、句
式运用等,突出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基于“情境化”的命题特点,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情境的内涵。试卷中的情境,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通过语言的表达形成的一 种语言环境,与真
实的生活情境不能等同(也不可能等同)。就当下的题目而言,就是一个具体的语段所构建起来的语言情境(语境),
它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是艺术的加工。
第二,注意运用语段的“大情境”。既然题目的设定是在某一具体情境当中,那么我们就要用好情境。
第三,注意句与句之间“小情境”。小情境,就是句与句之间构成的相应关系。我们在完成语句补写题目时,
尤其需要注意“上下勾联,回应对照”的情境分析。而这一点,则是常规要求,各位老师并不难理解与掌握。
3.强化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是语文课标确定的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试题中,对思维的考查形式多样, 且难不小。语言运
用试题当中的题干,就明确要求学生在表达时做到“逻辑严密”,这实际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我们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语言运用,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提
升。
八省调研考的第 21 题三个句子的填写,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学生在填写句子 时,需要判定所要
填写横线的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语段的语意内涵,并用简明的 表达写出所要填写的句子。这一过程,
均能体现学生思维的水平。
4.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学生答非所问,审题不准确,表达混乱,语病频出的现象,在 评卷时并不少见。
尤其是在语病修改这道题的做答上,不少学生修改语病时,表述混乱,原 本准确的判断,却因为表达的不准确
而失分。这需要我们在备考时,就学生表达的规范性下 功夫。指点学生答题要有条理,表达要清晰准确,要符
合基本的用语规范。
七、写作备考建议
1.立足“材料”之根本,提高结合材料写作的能力。
新材料作文题的材料是考生思维的出发点与附着点,是写作的根本点与核心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展望未
来,增强审读材料的意识,提高理解材料与结合材料写作的能力,仍然是下一阶段作文备考的主要基调。
在审题的层面上,要让学生形成“简练的作文材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金矿”的认识,要引导学生认真分
析材料的内容,理清材料的层次思路,尤其要对材料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耐心、深入的解读,准确理解材料所陈述
的事件、现象的本质。在写作的层面上,要针对不同水平的考生进行分层教学,进行“结合材料写作”的升格训
练: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确保“写作始终围绕材料展开”的底线,作文至少要懂得“引述材料”;对于写
作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解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由“引述材料”“扩写材料”的层次进阶到
较深入、独到地“理解材料”“分析材料”的层次;对于写作 能力较好的学生,要在训练中进一步提高其分析材
料的深刻性、独特性,并提高“将材料 与主题、情境任务融为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
2.定好“主题”之方向,提高阐述主题的能力。
2020 年的五套全国高考卷中,有三套试卷的作文题明确提出了写作主题的要求。2021 年的适应性考试及本
次考试的作文题,也承袭了这一写作要求。在写作材料、写作主题与写作任务三者之间,写作材料是写作的起点,
写作任务提供了运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情境,而写作主题则明确了写作的方向,限定了考生思考的范围。在本次
测试中,考生在写作主题这一方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写作方向的偏差与错误,需要我们在下阶段予
以重视。
首先,要教会学生“准确”地阐述主题。一方面,要从语言文字的层面忠实地复述、 阐释题目给出的主题,
不能改换词语,更不能偷换概念。另一方面,要将主题置于作文材料及写作任务共同构成的“整体语境”中,
准确地理解主题的内涵。其次,要教会学生 “完整”地阐述主题。“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是一个对
仗工整的句子,由上、下两个分句组成,主题句本身有一个完整的语言组合及内容逻辑,所谓的“完整”地阐
述主题,就是要完整地阐述主题句的所有语言文字及其内容逻辑,而不能只阐述其中某些词语、某个分句。最
后,要教会学生“深刻”地阐述主题。此处的深刻,一是指能结合作文材料,对主题词、主题句的内涵作比较
深入的挖掘与提炼;二是指能深刻理解并表现主题内部“探索从未停步”与“超越永无止境”二者之间的有机关
联。
3.贴合“任务”之情境。
作文题除了材料、主题外,还设置了三个情境任务,要求考生代入具体的情境背景,以指定的身份及文体类
型面向特定的对象进行写作。写作任务的提出,本质上是给考生提供了运用材料、表现主题的具体情境,是《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修订) 所强调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展现,符合课程改革、高
考改革的方向,是今后作文备考的又一重点。
面对“情境任务”的写作要求,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强备考。
一是落在“情”字上, 注重突出写作者置身于“写作情境”中时,对材料、主题所涉及的事件、人物、现
象,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真挚情感、独特思考等。
二是落在“境”字上,要在文章中充分表现“写作情境”所对应的具体历史环境的特征,从更高、更广的时
代视野,突出对时代精神、历史情怀的理解。
三是落在“交流”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行文中营造交流感、现场感。从内容上,要根据写作的目的,充分
展现写作者与写作者(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在形式上,要通过称呼、句式等方式营造交流的气氛,要注重突
出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展现不同文体的表达功能。
4.精准施策,弥补短板。
一测后的作文备考,要针对各校、各班不同的学情,瞄准学生的“短板”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一是要多写、多练,以练促写,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要注重限时训练,以提高学生
写作的速度,确保能在规定时间内完卷,不丢“半壁江山”。二是要精选题目,保障写作质量,提高学生的应变
能力。一方面要精选与高考题、省适应性考试题及各地模拟作文题相类似的题目进行写作,以固本提能,紧跟高
考改革大势,保住作文大局;另一方面要精选在题目类型上有“微创新”的题目,让学生适应不同类型作文题的
写作要求,确保高考“阵脚不乱”。三是要针对部分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打造亮点”的辅导,以高考作
文评价要求中发展等级的“语言有文 采”“思想深刻”“材料丰富”“有个性特征”等指标为依据,有重点、
有方法地指导目 标生,以求培养“作文尖子”“语文尖子”。
5.点面结合,落实到位。
在点上,可以针对期待突破写作瓶颈的部分学生“开小灶”,通过面批面改、单对单的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
学生有所突破,提高作文得分。在面上,要加强对时事热点、重大时代命题、名人名言等素材的积累,提升学生
的语言储备、思想储备;还可以通过“旧文重写”“升格训练”“专项突破”等方式,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
能力应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