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8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一模)南宋元符二年,朝廷下达诏令:“番舶为风飘著海州界,若损败,及舶主
不在,官为拯救,录其货,许其亲属召保认还。”由此可见南宋
A.官营工商业的兴盛 B.政府鼓励朝贡贸易
C.沿海贸易环境恶化 D.对海外贸易的重视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南宋在执行对外贸易政策时,并没有放松对漂流船只的警惕,说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
易,故选 D;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鼓励朝贡贸易、沿海贸易环境恶化,排除 B、
C。
2.(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一模)史书记载:两宋时期,日商曾一次性高价收购 10 万贯宋钱带回日本;高
丽国颁令“小平钱(宋铜钱)许人而不许出”;苏辙记录“(北界)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两宋朝廷亦屡下
禁令阻止铜钱外流。这反映了宋朝
A.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人超 B.货币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C.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弱化
【答案】B
【解析】 两宋时期,日本、高丽国等外国重视宋铜钱的积累,体现了宋朝货币国际化的趋势,故选 B;A、
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 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一模)下图为明代典籍《三才图会》中刻绘的劳动场景。作为史料,其可以用来
研究
A.女性服饰的时代特点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D.手工业的商品化状况
【答案】A
【解析】图示内容展示了妇女劳作(采集桑叶)的场景,同时根据该妇女的穿着可以用来研究当时女性服
饰的时代特点,故选 A;该女性的劳作并不是从事农业生产,不能体现精耕细作或者手工业的商品化,排
除 BD;根据女性劳作的场景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 C。
4.(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一模)宋代“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著名词人辛弃疾也说“千年田
换八百主”。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财富转移频繁 B.自耕农经济严重削弱
C.社会阶层流动加剧 D.租佃制经营逐渐普及
【答案】A
【解析】材料“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体现的是在商品经济冲下,社会财富转移频繁,A 正确;
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社会财富的转换不会导致阶层流动加剧,C 排除;材料未涉及租佃经济,D 排除。
故选 A。
5.(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一模)明朝张瀚认为:“至西北互市与东南海市,其于国计民生损益利病,试两
持而并较之,不啻天壤易判、黑白易分也。乃筹国者,知互市之利而不知海市之利,何不思之甚也!”由此
可见,他
A.主张互市与海市并重 B.支持互市反对海市
C.既反对互市也反对海市 D.支持海市反对互市
【答案】D
【解析】根据“试两持而并较之,不啻天壤易判、黑白易分也”可知张翰认为海外贸易在对国家的贡献方面要
高于西北的互市,所以他的态度是支持海市而反对互市,故选 D,排除 B;张翰重视海市,反对互市,AC
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6.(2021·山东滨州市高三一模)下表据《通考·田赋考四·历代田赋之制》整理而成。据此可推知
年代 户数 垦田亩数 每户平均亩数
976 年 3,090,504 295,332,060 95.5
996 年 4,132,576 315,525,125 76.3
1021 年 8,6771677 524,758,432 60.5
1066 年 12,927,211 440,000,000 34
1083 年 17,211,713 461,655,000 26.8
A.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成为可能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政府重视保护小农经济发展 D.土地兼并导致人均亩数减少
【答案】A
【解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平均土地占有量不断下降,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而人口数量却在不
断增长,因此大量农民成为了佃农,租佃经经营的方式逐步发展与普遍,这也为土地经营方式变化成为可
能,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排除 B;材料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 C;人均土地下降与人口增长也有
关系,并不一定是土地兼并,排除 D。
7.(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一模)北宋初年,统治者在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和大名府都设立了都商税院,
专门负责征收工商业税。南宋时,又在各州、府、县、镇增设征收商税的分支机构“都税务”。这反映出宋代
A.政府抑商政策趋于强化 B.政府治理体系因时而变
C.冗官问题进一步加剧 D.工商税负的比重日渐上升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地方相继设置税务部门,说明的是政府治理
体系因时而变,B 正确;宋朝时期的政府抑商政策趋于弱化,A 排除;材料未涉及冗官问题,C 排除;材料
无法得出工商税赋的比重日渐上升的结论,D 排除。故选 B。
8.(2021·山东高三二模)图 1、图 2 是中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的拓片。这些拓片反映出
A.汉代南北方地区生产力都有所发展 B.汉朝我国耕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C.陕川两地到汉代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图 1、图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石(砖)的拓片描绘的内容说明四川、陕西在
当时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当时南北方生产力都有所发展,A 项正确;标志着古代中国
耕犁技术成熟的是唐代曲辕犁的发明,B 项错误;仅有两幅汉代铁犁牛耕画像不能说明陕西、四川是在汉代
“开始”使用铁犁牛耕的,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 项错误。
9.(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而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学
形式。“土中生自玉,地内长黄金”“五谷丰登农家乐,四季增收岁月甜”“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这些对联反
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是
A.稳定富足 B.种植业为主 C.男耕女织 D.生产能力低
【答案】B
【解析】材料“土中生自玉,地内长黄金”“五谷丰登农家乐,四季增收岁月甜”是对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
特征的描述,B 正确;我国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并不稳定富足,A 排除;C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10.(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第 296 窟北周《商旅图》。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图是
中原商队到达驿站、人畜补给休整的欢欣情景,下图是中原商队过桥、对面西域商人牵着骆驼等待的情景。
《商旅图》反映了
A.中原经济水平超过西域各国 B.古代文人画注重意境的渲染
C.政府抑商政策在关中的瓦解 D.丝绸之路上中西贸易的活跃
【答案】D
【解析】材料“上图是中原商队到达驿站、人畜补给休整的欢欣情景”“下图是中原商队过桥、对面西域商人
牵着骆驼等待的情景”是对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繁荣状况的描绘,D 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经济同西域各国经
济之间的对比,A 排除;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B 排除;C 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存在于整个封建
社会。故选 D。
11.(2021·湖北高三模拟)学者冷鹏飞在其著作《秦汉经济史》中写道:“汉武帝即位以后,采取积极有为
的经济政策。为了解决对外战争的财政开支,打击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猖狂活动,西汉政权进行了加强
中央集权的财政改革”。这种政策调整导致
A.民间商业更加紧密地依附于封建地主经济
B.商业经济的发展失去更为良性的政策环境
C.农、工、商业经济全面衰退
D.对少数民族军事行动胜利
【答案】A
【解析】“打击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猖狂活动”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西汉政权进
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改革”如盐铁官营,从而使得民间商业更多服务于农业。故反映出民间商业更加紧
密地依附于封建地主经济,A 正确;B 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B;C 项太绝对,排除;D 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2.(2021·湖北高三模拟)明初朱元璋定城隍之制,城隍庙成为官方祭祀的礼制场所,严禁民众逾越。晚
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加强对城隍庙的控制,却收效甚微。关于
明清城隍庙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摇
C.中央政府对江南的控制力减弱 D.明清时期礼崩乐坏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却难以控制。依据所学知识可
知,明清城隍庙的变化是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 A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
摇,故 B 错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江南拥有强大控制力,故 C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明清时期礼崩乐坏,
故 D 错误。
13.(2021·高三模拟)据《九章算术》记载,汉朝牛价很高,“牛一头直(值)万五千”。而
西汉主要粮食价格一石一般为 30~80 钱,东汉时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小农经济的形成使牛增值
C.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D.精耕细作方式的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牛的价格非常贵,因此普通农民买不起牛,牛耕技术也就难以推广,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商品化,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牛增值,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方式推广
受阻,与精耕细作方式无关,排除 D 项。
14.(2021·高三模拟)在“商贾末业”的观念下,传统中国商人在文学作品中总以粗俗奸诈、
见利忘义的形象出现。到明朝时,小说中的商人则有追逐钱财、敢于冒险、精明理智、生财有道、重情仗
义、乐善好施等众多形象。其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四民社会阶层被打破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质朴的社会风气形成
【答案】C
【解析】明朝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商人在小说中的形象逐步好转,
C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阶层在明代没有被打破,排除 B 项;D 项材料无
法体现,排除。
15.(2021·湖南高三模拟)宋初,统治者为“群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要其“释去兵权,择便好田
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此举客观上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推动土地兼并的发展
C.稳定了社会秩序 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B
【解析】宋初统治者杯酒释兵权,作为回报,允许诸将领购置田地,这客观上会推动土地兼并的发展,B
项正确;此举客观上能稳定统治基础,而非扩大统治基础,A 项不选;此举稳定的是君臣关系和统治基础,
而不是社会秩序,C 项不选;军权过于集中在君主手中,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D 项错误。
16.(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管子·治国》里说:“末作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这反映出
A.当时农业主导地位开始动摇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削弱
C.重农抑商政策具有历史渊源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C
【解析】管仲所说的“末"指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他的话的主旨为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百姓就会积极从事
农业发展,国家因此就会变得更富强,因此 C 项正确;A 选项与材料内容相违背,排除;若“不断”一词为
正确选项,则题目中必须有不同时间的作对照,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于市场相关的内容,无法看出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D 项错误。
17.(2021·湖南怀化市高三一模)《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
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
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据材料可以得知
A.财产税是政府重要财源 B.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东晋南朝商品经济发达 D.政府政策因应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有文券,率钱一万”“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可知,政府的政策受到经济发展的影
响,调整了税收制度,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没有涉及税收来源问题,排除 A;材料反
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理,无法体现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无法体
现“商品经济发达”,排除 C。
18.(2021·江苏高三模拟)下图是几件唐代青铜手工业制品,这体现了
A.官营手工业规模化 B.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C.手工业技艺的高超 D.青铜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从图片中的内件青铜器可以看出,其制作的相当精美,款式多样,反映出当时我国的手工业技艺
的高超,C 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官营手工业,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 B;没有
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 D。
19.(2021·江苏连云港市高三模拟)宋代以前,历代对于实物税的征收,纺织品这一方面大都是以布帛为
主,很少有征收丝织物的。而在宋代实物税中,绢的数量占布帛总收入的 70%左右。这反映了宋代
A.南方经济发展影响税收征收 B.丝织产品在该朝已普遍使用
C.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仍然有限 D.民间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征收的实物税中纺织品以绢为主,说明绢所代表的丝织品在民间得到了普及,即民
间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故 D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绢主要来源于南方,故排除 A 项;B 项普遍的说法太
绝对,排除 B;C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0.(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二模)明清中后期,江南大量农户成为工商业者,普通人家因经营有方而成为
巨富的,不乏其人。当时,出身书香门第而弃学从商者也非罕见。工商之家身为商贾也多好儒学,竭力培
养子弟攻读诗书,博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这些现象表明江南社会
A.传统贱商观念消除 B.社会阶层流动活跃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民众贫富差距扩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农户经商、普通人家经商致富、书香门第弃学从商、商贾读书从政等
现象普遍,这说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频繁、活跃,故选 B;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存在“重农抑商”政策,“传统
贱商观念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
各阶层间的流动、变换,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情况,故排除 D。
21.(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1291 年,元政府制定的“市舶法则”二十二条,涵盖“舶物进口抽解和舶税”“有
关上船出海和返航手续”“违禁物品查处”等多方面内容。该法则的制定是基于
A.厚往薄来,宣扬国威 B.官方主导,严禁私营
C.抵御倭寇,实施海禁 D.规范贸易,保障税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政府制定“市舶法则”,规范关税征收、乘船手续、违禁物品查处等,
目的在于规范贸易,保障税收,D 项正确;厚往薄来,宣扬国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材料不能
说明元代对外贸易由官方主导,严禁私营,B 项错误;明代开始推行的抵御倭寇、实施海禁与材料内容不符,
C 项错误。
22.(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的水利工程。图中①②③④分
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
A.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
C.促使经济重心日益南移 D.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增强了
各自的实力,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D 项正确;修建水利工程,并不是为了保护生态,排除 A;水利工
程与各地联系没有关系,排除 B;春秋没有经济重心南移,排除 C。
23.(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
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萩、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
映了当时
A.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B.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
C.重农抑商成果显著 D.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根据“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萩、齐鲁之桑麻、
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可以看出,当时全国性的贸易已经出现,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强,B 项正确;A 项出
现 于明清,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重农抑商,也不能体现手工业的水平,排除 CD。
24.(2021·广东珠海市高三一模)下图为宋代到清代中期江南 25 个市镇桥梁建造情况统计。(单位∶座)
对该图反映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直接体现民间建桥技术更高 B.可以说明政府主导民生工程
C.能够反映政府财税收入下降 D.侧面反映商贸贩运发展状况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中叶后,江南地区的市镇桥梁修建数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
联系,说明的是当时商贸贩运发展较快,D 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建与民间建桥质量的对比,A 排除;从材
料中的图例可以看出,民间兴建桥梁数量远超官建数量,B 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的财政收入,C 排除。故
选 D。
25.(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一模)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
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据此可以推知,唐代
A.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B.指南针已逐步应用
C.北方商路受到阻碍 D.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对外贸易路线由陆上转移到海上主要和当时北方社会环境动荡有
关,是政治因素导致的,C 正确;汉朝时期就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A 排除;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宋朝,
B 排除;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全盛,D 排除。故选 C。
26.(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一模)销金是指将黄金磨成粉末后撒在器物表明以形成纹饰的工艺。北宋前期,
政府颁布销金禁令,规定销金工艺只能用于朝廷礼器或供上层妇女使用,并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禁令的执
行,但“禁令屡下,民间无视”。这反映出宋代
A.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商品经济发展亟需货币 D.理学影响日常消费观念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销金禁令的颁布是为了维护等级,而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的销金现
象屡禁不止,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 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涉
及到货币,排除 C;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 D。
27.(2021·广东江门市高三一模)在隋唐时期城建过程中,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
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
事宜中。这些措施
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B.杜绝了浪费和贪污情况
C.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 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答案】C
【解析】“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
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也说明隋唐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这无
疑会推动城市建设的进步,故 C 正确;这无法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也不可能杜绝浪费和贪污,故 AB 错
误;官营手工业衰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 D 错误。
28.(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明末清初,各地区间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客商在商业中心建立会馆
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例如南京下浮桥油市街的“安徽会馆”、甘雨巷的“太平会馆”等。这说明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迅速发展 B.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
C.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 D.商业资本的日趋集中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各地区间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客商在商业中心建立会馆的现象也变得越
来越普遍,例如南京下浮桥油市街的‘安徽会馆’、甘雨巷的‘太平会馆’等”,可得出,“各地区间经商的人越
来越多”“客商在商业中心建立会馆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表明区域间商业贸易比较活跃,故 C 项正确;材
料没有说明当时各地区间商人经营的商品就是农产品,故 A 项错误;南京下浮桥油市街和甘雨巷不属于工商
业市镇,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的数量和流通情况,故 D 项错误。
29.(2021·广东高三一模)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明朝初期实行改革,政府停止给休
工时期的工匠发放“薪米盐蔬”,但是“听其营生勿拘”。这一变化
A.顺应了“一条鞭法”的需求 B.降低了工匠的生活水平
C.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 D.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
【答案】D
【解析】相比于元代官营手工业者被政府强制征调后便终身服役而言,明初工匠有一定的休工期,而且工
匠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种休工期和相对自由能够调动工匠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工匠本身在休工期可以从
事手工生产,有助于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D 正确;“一条鞭法”是明中后期的税制改革,排除 A;明政府的
举措有助于提高工匠的生活水平,排除 B;明初政府的举措有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 C。
30.(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模拟)元朝时,蒙古诸王、驸马及后妃等各级贵族把手中的资金交付"斡脱"从
事各种商业活动,从中获取利润分成,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斡脱"。这说明当时
A.实行国家垄断商业政策 B.出现商品经济的新形式
C.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产生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蒙古贵族将资金交于"斡脱"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自己不直接从事商业,而且政府设置机构管理"斡
脱",这说明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商品经营形式,B 正确;政府管理"斡脱",不等于国家垄断商业,排除 A;
古代政府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C;题干的商业经营方式依然是封建式的,排除 D。
31.(2021·福建厦门市高三一模)西汉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十分常见,达官贵人、豪强地主的土地大多
由买卖而来。大商人和民间致富者所増加的土地更是由买卖而来的。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中央集权日弱化
C.自耕农经济衰退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读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这必然会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落,故选 C 项;
均田制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 A 项;汉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 项;土
地兼并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无关,故排除 D 项。
32.(2021·福建厦门市高三一模)下表所示为 1375~1790 年中国白银比价的变化。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白银
比价变勁的主要因弥是
A.政府赋役征银的推动 B.商业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
C.王朝更迭遺成市场动荡 D.中国在对外易中占据优势
【答案】D
【解析】解读表格数据可知,1375~1790 年中国白银比价是下降趋勢,这主耍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中外贸易得
到发展,而当时西方尚未进行エ业革命,中四手工业在中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白银比价
下跌,故选 D 项;明朝赋役征银井不会导致白比价下联,故排除 A 项;明清主要税源仍然是农业税,故排除 B
项;1644 年明朝灭亡,白银比价下跌较快,但清初,特别是 1790 年白银比价进一步下跌,说明王朝更迭不是影响
白银比价变动的主因,故排除 C 项。
33.(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模拟)17 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
“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
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逐渐实施有限经济开放政策 B.严守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 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台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收税,并负责外贸管理、
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表明当时清政府逐渐实行有限经济开放政策,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
商政策,B 项错误;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海关”收税,并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并
非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利用,也不足力图开拓东南海疆,故 C、D 两项错误。
34.(2021·福建莆田市高三二模)宋代,井田论、限田论连绵不断。宋太宗也对井田制流露出无限羡慕,
然而井田、均田都未能实施,连限田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这说明
A.土地租佃经营开始普及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C.社会舆论支配国家政策 D.复古方式限制商品经济发展不切实际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时期井田、均田、限田等土地方面措施并未实质施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期,
庶族地主力量壮大,土地私有制发展,这与宋代封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所以土地兼并盛行,材料所述土
地措施难以施行,故 B 符合题意;土地租佃经营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出现,而不是宋代才普及,故排除 A;
材料未涉及到社会舆论的作用,故排除 C;材料中宋太宗是想限制土地兼并,而非限制商品经济发展,故排
除 D。
35.(2021·福建莆田市高三二模)南宋时期,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然而,清代中期以来,
广东的潮州府、惠州府、浙江的杭州府、湖州府等著名产粮区都变成了缺粮区,福建、苏南、徽州等地的
粮食缺口更大。据此可以推知,清代中期以来这些地区
A.社会经济出现急剧衰退 B.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C.赋税制度变革成效不大 D.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到清代中期后已经变为严重的缺粮区;结合所学可知,
清代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而成为缺
粮区,故选 D 项;清代中期,潮州、杭州等地区的社会经济并未出现急剧衰退,故排除 A 项;BC 选项说
法不符合史实,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36.(2021·福建高三其他模拟)下表是明代米价表(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时期 每公石平均价格(公分银) 每公斤银能够得之米(公石)
14 世纪后半期 17.19 58.17
15 世纪前半期 10.84 92.22
15 世纪后半期 16.35 61.16
16 世纪前半期 20.19 49.52
16 世纪后半期 23.00 43.48
17 世纪前半期 32.19 31.07
平均值 18.00 52.91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明代米价相对保持稳定。这主要得益于
A.农业生产技术的极大进步 B.白银作为货币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萌芽的蓬勃发展 D.长期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商品的价格趋于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白银作为一种“硬通货”,其广泛使
用有利于稳定物价,B 选项正确;农业生产较大进步会使得大米增产,米价下跌,A 选项错误;商品经济的
发展使得商品流通增加,米价下跌,C 选项错误;长期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人口增长迅速,人们对粮食
的需求增加,米价上涨,D 选项错误。
37.(2021·福建高三模拟)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政策,拉开盐铁官营的序幕。唐宋以来,政
府将部分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是为官商分利。这使很多商人在
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从盐铁官营到官商分利
A.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B.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善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D.提高了官坊的经营效率
【答案】D
【解析】官商分利相当于政府花资金聘请商人部分运行国家垄断的产业,商人作为职业经营者,其参与有
利于提高官坊的经营效率,D 选项正确;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A 选项错误;虽然政府将部分
专卖利润分给商人,但官坊的经营效率提高,总体上增加了财政收入,B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经商
形式的调整,与民生无关,C 选项错误。
38.(2021·高三模拟)秦对借予百姓官农具非常重视,并有着相当完备的法律保障其施行,
秦民亦不需顾虑所借官农具的自然破敝。秦还设有专门的铁市官,负责向百姓售卖铁农具等铁器产品。这
反映了秦代
A.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B.政府扶持小农生产
C.经济法规较为完备 D.耕作理念比较先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秦朝的农业经济。材料的主旨是秦对假借百姓官农具非常重视,有完备的法律保障其施
行与专门的机构管理,总体上看,秦官营铁农具的民间供给对小农生产的促进作用是不宜低估的,故选 B;
重农抑商政策在商鞅变法时期已经形成,与主旨无关,A 错误;材料主语是秦朝政府,经济法规是秦政府
重视农业、保障农业的其中一种手段,C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与农民的耕作理念,D 错误。
39.(2021·高三模拟)明朝初期,文人学士将“三纲五常”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强化“君臣
父子长幼之伦”。明朝中期以后,社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日以侈靡为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这一
变化反映了
A.社会风尚动摇理学地位 B.民主启蒙思想业已萌生
C.社会发展冲击传统伦理 D.君主专制统治有所弱化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明代前期社会崇尚传统伦理氛围浓厚,中后期传统伦理受到冲击,社会上崇奢之风
盛行,通过现象看本质,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伦理关系,C 正确;理学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并未动摇,A 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民主启蒙思想的萌生,明清之际早期思想启蒙与西方启蒙思想有着本质
的区别,B 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在强化,D 错误。故选 C。
40.(2021·高三模拟)铜钱与铁钱,在形制、币文、铸造等方面,总体上均无大的差别。铜
半两产生后,铁半两开始出现,铁钱 一般是铜钱的辅助。但是在两宋时期,四川等地专用铁钱,陕西等地
铜铁钱兼用,两宋成为中国铁钱铸行的鼎盛时期。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部分地区出现“钱荒” B.冶炼技术得到提升
C.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明显 D.铸币权下放到地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宋代,“辅助”铜钱的铁钱增多,甚至出现专用铁钱的地区,
主要是因为铜的产量有限,部分地区出现“钱荒”即“铜荒”所致,A 项正确;冶炼技术得到提升不是铁钱成为
专用货币的原因,B 项错误;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与币种的改变无关,C 项错误;宋代中央政府并未将铸币权
下放到地方,D 项错误。
41.(2021·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模拟)如图所示为山东沂南北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部分),砖像描绘的是
酿酒作坊的生产场景,与丰收图同属一个画面,厨房外边的灶前有一人正在添柴,灶左边放置两个大陶壶,
右上方放置一缸,左侧一人正捧物准备将其放于面前长几陶缸的框架上。这反映出汉代
A.雇佣劳动是手工业主要用工方式 B.政府放宽对酿酒业的限制
C.重农观念因追求财富而发生改变 D.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图
片合材料信息可知,酿酒流程繁杂有序,需要大量人员共同制作,可知手工业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故选 D 项;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主要产生在明中后期,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酿酒业管控的宽严,
故排除 B 项;从图片可知在庆祝丰收,而且酿酒需要大量粮食,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没有涉及观念的变动,故排除 C 项。
42.(2021·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模拟)明代后期,苏杭等地不仅“州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皆弃稻袭花”,
而且“米贱丝贵时栽桑养蚕的收入为种粮收入的 4 至 5 倍,最高可达 10 倍,以平常年景而论,养蚕也比种
粮的经济效益高出 2 至 3 倍”。据此可知,当时苏杭等地
A.商业性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商业发展造成了农业衰落 D.纺织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苏杭地区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
能力。由材料可知,明代后期,苏杭等江南地区“弃稻袭花”、养蚕收入剧增,这些现象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
程度提高,表明商业性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故选 A 项;明代后期,政府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故排除 B 项;
C 项的“农业衰落”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C 项;材料提到棉花种植,未体现纺织业的发展,故排除 D 项。
43.(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一模)历史想象是历史思维的-种特殊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建立在“实构”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可以“虚构”的创作;它必须从
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骋。
——罗志田《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
材料二
结合材料展开历史想象,行走在北宋汴梁的大街上,你会看见或听见哪些典型的历史信息?试举一例,并
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信息选取需符合时代特征与场景设定,闸释完整,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行走在北宋汴梁的大街上,会看见“瓦舍”。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城市中出现了“瓦舍”,瓦舍是专门的娱乐表演
场所。丰富了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有利于世俗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及图片中的内容,可得出行走在北宋汴梁的大街上,会看见“瓦舍”。分析时,可从宋代代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等方面概括出背景。再介绍“瓦舍”的相关功能,产生的
影响等。其它信息,言之有理亦可。
44.(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明洪武
二十七
年
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嵩,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
尽。”
明隆庆
元年
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
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清顺治
二年
清廷为解决国内铜斤短缺的困境,曾下令:“凡商贾有挟重资愿航海市铜者,关给符为信,听其
出洋,往市于东南、日本诸夷。舟回,司关者按时值收之,以供官用。”
清康熙
二十三
年
规定:“外国贡船所带货物,停其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准其贸易,听所差部员照例收税。”
贸易完成后,交易者不得久留内地,一并遣还,“贡船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
清雍正
初年
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汀州五府地狭人稠,民生维艰,闽浙总督高其倬奏请于厦门设立
正口,准令商民开洋贩运茶叶、雨伞等物至暹罗等地,兑换燕窝、呢绒,“借贸易之盈余,以佐
耕耘之不足”。
清乾隆
年间
因琉球国地处偏僻,物产无多,为勉其向化之诚,“凡贡船只,准带土产货物银两,在闽贸易,
建设柔远驿馆,抚恤安置”。
根据如表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海禁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
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观点):明清“海禁”政策下,海上丝绸之路(或海外贸易)继续发展。
阐述:明清时期,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实行了“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基本上在官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贸易
受到政府限制,但民间海上经贸活动并未中断。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地区民众生活和国家财政收入,因此,
国家通过政策的调控与法律对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进行掌控,照顾了商人的利益及地方的发展需要。形成了
国家、地方、个人有效的协调机制,使民间海上丝绸之路(或海外贸易)能够得到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贡船
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可提炼出论点是明清“海禁”政策下,海上丝绸之路(或海外贸易)继续发展。
关于阐释可从海禁政策的背景、民间贸易的发展情况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5.(2021·辽宁高三模拟)识图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请看下列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
时期、隋唐时期、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 3
分别提取图 1、图 2、图 3 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信息,并据此判断上面各图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 1∶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的中东部沿海地区。这与明朝中后期经济
重心在南方,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并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情况相吻合。据
此判定图 1 为明朝中后期。
图 2∶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很少。这与西汉时期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
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2 为西汉时期。
图 3∶工商业城镇大量分布于大运河沿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附近地区。这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
进了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瓷器业、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3 为隋唐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 1 中的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的中东部
沿海地区。这与明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并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
的工商业市镇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可判断为是明朝中后期;图 2 中的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
游地区,南方很少。这与西汉时期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情况相吻合,
据此可判断为西汉时期;图 3 中工商业城镇大量分布于大运河沿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附近地区。这
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瓷器业、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可判
断为隋唐时期。
46.(2021·河北邯郸第四中学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粱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
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
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
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
瓜”……皆于街心彩募帐设出络货卖……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
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
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圈正,谓之“得巧”。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七夕,(汴京)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
壅遇,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罗烨《醉翁谈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汴京七夕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汴京七夕节特点的成因。
【答案】(1)节日市场繁华,商业气息浓厚;持续时间长;面向社会不同群体;节日娱乐性强。
(2)小农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开封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商业活动也
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娱乐场所大量涌现;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1)根据“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粱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
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可得出节日市场繁华,商业气息浓厚;根据“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
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遇,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
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
看之,若网圈正,谓之“得巧”。”可得出面向社会不同群体、节日娱乐性强。
(2)根据所学可从小农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开封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
商业活动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娱乐场所大量涌现、市民阶层的壮大等多角度概括。
47.(2021·山东聊城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律规定,盗耕“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最高判处一年半徒刑。如果妄认或者
盗卖“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最高判处两年徒刑。官员侵夺百姓私田,则“一亩以下
杖六十,三亩加一等”,最高可以判处两年半徒刑。
韦世康官高位显,家族子弟多“位并隆贵”,只有韦世约“宦途不达”,所以把“父时田宅”,尽以与之。安乐公
主“恃宠骄恣,求无不得”,想要强买韦嗣立骊山下的别墅,但是中宗未允,“大臣所置,宜传子孙,不可夺
也”。908 年,敦煌吴安君以家长身份,对自家土地财产进行分割,共有 8 人在遗书上签押。
《田令》中规定,“凡卖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卖买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王梵志戏谑文字里也有提及,打油诗云:“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咸亨年间(670—674),员
半千到京城,卖掉了家中 30 亩田,还在给皇帝上书中说明此事。
——摘编自耿元骊《隋唐土地制度变迁与时代分期》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土地管理政策的特征并对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特征:在立法原则上,对土地所有权(财产权)严加保护,并不区分官府或私人所有;土地遗产
可以自由继承;土地交易得到了更多法律保护,运行也更加具有规范性。评价: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这些调整旨在维护政府统治,增加收入;客观上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管理趋向规范,体现了民本仁政理
念,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特征:根据材料“唐律规定,盗耕‘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最高判处一年半徒
刑。”可知,在立法上对土地所有权(财产权)严加保护,并不区分官府或私人所有;根据材料“908 年,敦
煌吴安君以家长身份,对自家土地财产进行分割,共有 8 人在遗书上签押。”可知,土地遗产可以自由继承;
根据材料“凡卖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卖买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可知,
土地交易得到了更多法律保护,运行更加具有规范性。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土地管理政策的实质
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旨在维护政府统治,增加收入;客观上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管理趋向规范;体现了
民本仁政理念,有利于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