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
1.(2021·湖南高三模拟)新中国在起草 1954 年宪法时,既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宪法,也借鉴了新中
国成立前的一些宪法,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专家从严谨性和语言文字上为新宪法把关。材料反映
出新中国宪法
A.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力图实现公平正义
C.具有博收慎取精神 D.在借鉴中走向完善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参考”、“借鉴”和“把关”等信息可知,新中国宪法具有博收慎取的精神,因此 C 选项正
确;AB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宪法还未正式颁布,谈不上完善,D 选项错误。故选 C。
2.(2021·江苏高三模拟)下图是 1949-1956 年《人民日报》中“干涉中国内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用频
率。图中变化反映了我国
A.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趋于缓和 B.强烈反对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
C.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 D.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报纸上“干涉中国内政”的使用频率呈波浪式起伏;“维护世界和平”使用频率在 1953 年
后迅速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之后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
会议和亚非会议等,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图示信息反映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
意愿明显增强,故 D 符合题意;1949-1956 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未缓和,故排除 A;1949-1956 年正
值苏联援助中国时期,且材料不能体现“干涉中国内政”是针对苏联,故排除 B;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故排除 C。
3.(2021·山东聊城一中高三一模)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我国
A.法制建设逐渐体系化、完备化 B.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C.法制建设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完善 D.新时期法制建设逐渐走向正规
【答案】C
【解析】 由表格信息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历了从 1954-2020 年 60 多年的形成过程,说明我
国法制建设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完善,故选 C;材料无法体现法制建设的体系化、完备化、正规化,排除 A、
D;材料没有涉及依法治国的信息,排除 B。
4.(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模拟)“民主是一个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样运转起来才有意义。……关键是
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以便使那些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推动我
国“陀螺”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是
A.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法制范围内的自由民主才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才能使民众能够在法律准则要求
下行使自由权利,故中共领导下法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推动民主这只“陀螺”正常运转起来的根本保障,故
选 C;ABD 三项制度均不是根本保障,因为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那么它们也是有可能被破坏的,文
革的发生就是典型例证,故排除。
5.(2021·湖南高三模拟)下表节选自《枣庄市志·大事记 1950—1985》,这反映了
1950 年 4 月 14 日 怿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
1951 年 5 月 16 日 怿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 年 7 月 7 日 怿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A.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B.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D.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
【答案】C
【解析】1950 年到 1954 年间,山东枣庄怿县在选举、选派代表,连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召
开县人民代表大会,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创造了条件,反映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C 项正确;
各界代表大会并不是基层民主制度,A 项错误;五四宪法是在 1954 年 9 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上才制定出来的,
材料不能说明五四宪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B 项错误;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1956 年“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D 项错误。
6.(2021·高三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出兵朝鲜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被迫做出的决策,
毛泽东既要避免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又要避免苏联借战火烧进中国之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派兵进入中国。”
这说明中国出兵朝鲜
A.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 B.助推了“一边倒”政策出炉
C.坚守了捍卫主权的底线 D.受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出兵朝鲜,避免国内发生战争与苏联借口朝鲜战争屯兵中国,保卫国防,捍卫和
坚守了主权的底线,故 C 正确;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所以 A 错误;“一边倒”
政策在 1949 年提出,时空错位,故 B 错误;材料中对苏联并未反映冷战思维,故 D 错误。
7.(2021·高三模拟)下表中的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B.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C.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D.第三世界力量的强势崛起
【答案】C
【解析】通过分析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 年到 1971 年,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投票
明显增多,反映了国际上冲破美国阻挠,认同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国际
政治格局正在变化,C 项正确;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与 1966 年到 1971 年即“文革”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史
实不符,A 项错误;1961 年到 1971 年间,国际上并未出现中国建交的热潮,B 项错误;仅从支持中国重返
联合国的投票增多,不能说明第三世界力量“强势崛起”,D 项错误。
8.(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三模)1842 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民缴纳关税,“宜秉公议定则
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1950 年,政务院确定海关税应以“保护国家生产,保护国内生产品能与外国商
品竞争”为出发点。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关税自主的基本实现 B.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C.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确定海关要为民族经济服务,改变了近代长期实行的协定关税的做法,导
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C 项正确;我国关税自主的基本实现是现象而非原
因,A 项错误;1950 年国民经济形势尚未实现基本好转,B 项错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是客观背景,
不是中国海关自主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D 项正确。
9.(2021·广东高三一模)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对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都进行了批评,
申明我国外交不偏袒任何一方,“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不赞成谁;谁有害于和平,我们也不赞成”。材料表
明当时中国
A.主张围绕联合国开展外交活动 B.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恶化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原则 D.成为国际外交新格局的主导者
【答案】C
【解析】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十二大,材料明确显示当时中国立场坚定,反对美苏两
国任何一国搞霸权,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原则,C 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联合国,排
除 A;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1979 年中美建交,排除 B;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中国的外交
地位,排除 D。
10.(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二模)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
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
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
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原料,橡胶树是对自然条件要求苛刻的热带
雨林植物,对于苏联要中国为其建立橡胶种植园的要求,新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给予有条件地回复,
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D 项正确;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A 项错误;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与中苏就建立橡胶种植园事宜进行的交涉不符,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 项错误。
11.(2021·湖南长沙市高三模拟)从 1955 年 4 力到 1963 年底,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加了 20 个,
除古巴外都是亚非国家。 这反映了
A.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抗美援朝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D.万隆会议增进国际对中国的认识
【答案】D
【解析】1955 年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获得亚非国家认可,增进了
中国与与会国家的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开展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D 正确;1955 年中国
的外交政策依然是独立自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 A;抗美援朝与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无关,排除 B;中苏
关系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逐步恶化,与题干时间补重合,排除 C。
12.(2021·湖南岳阳市高三一模)1970 年 6 月,毛泽东首次明确表示:“我们是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
现在报纸上经常吹美国、苏联、中国为大三角,我就不承认。他们去搞他们的大三角、大四角、大两角
好了。我们另外一个三角,叫作亚、非、拉。”这种划分
A.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B.说明我国结束了“一边倒”外交
C.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D.有利于我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答案】D
【解析】毛泽东认为中国是第三世界,是和亚非拉是一个阵营,而非与美苏在一个阵营,这一论断有助于
缓解我国的外交紧张局面,能否拉近我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有助于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D 正确;这
一论断本身不能起到直接的实践效果,而且其主要是对中国有利而非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排除 A;1953 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后,中国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外交,意味着逐渐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尤其是中
苏关系破裂之后,“一边倒”外交基本结束,排除 B;打破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与三个世界的划分无关,而
且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排除 C。
13.(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下表是 1949 一年 1956 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
政”的使用频率。据此可知,新中国初期
关键词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领土、主权、完整 45 63 21 21 7 206 194 132
干涉内政 7 10 18 15 8 122 154 127
A.外交政策趋于成熟 B.新的制度已经确定
C.国民经济日益恢复 D.对外交往打破僵局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领土、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出现频率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953 年我国提
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说明中国外交强调领土和主权完整,摆脱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逐
渐成熟,故选 A;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僵局被打破,排除 D。
14.(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
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声明公布之日起,两国间结束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确认用
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该声明
A.表明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B.推动了中美外交关系走向正常化
C.发表的前提是日本军国主义被肃清
D.能够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自声明公布之日起,两国间结束不正常状态,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中日关系的
正常化。再结合“确认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可知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选 D;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关系的正常化,A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中美关系正常化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
排除 B;C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2021·山东高三模拟)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一改过去只对外援助的做法,开始接受外来援助,来自
世界银行、日本政府、西欧多边和双边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中国就得到了 30-
40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国内经济困难无力对外援助 B.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破产 D.务实理性外交利于国内发展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后,中国除了对外援助,还接受国外的援助,这种务实外交有利于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
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故答案为 D 项;这一时期仍然在对外援助,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说
明这一时期外交才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 B 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遏制中国
政策的破产,排除 C 项。
16.(2021·山东高三联考)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
1979 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
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C.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D.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据“1979 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
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可得出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受到
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以及中美建交的影响,反映出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 项正确;此时中美已经建
交,排除 A;C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2021·山东高三二模)针对美国“原地不动”寻求与中共建交的动机,毛泽东于 4 月 28 日电示总前委和
华东野战军各负责人,如果美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交的问题。4 月 30 日,中
共又通过了《李涛声明》把这一指示精神告知了美英等西方国家。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中国共产党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D.各国摒弃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强调只有在西方国家断绝和国民党关系的前提下,才考虑
与它们建交,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
获取国际支持并非不重要、不迫切,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项错误;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各国并未摒弃意识形态的斗争,D 项错误。
18.(2021·山东高三模拟)针对两岸关系.2014 年 5 月 27 日上午,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和前台“国安会”秘
书长苏起在台北喜来登饭店提出处理两岸问题的五原则,主张“尊重现状不改变现状”,并以“大一中”架构作
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其中第四条是:“大--中架构”意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共组一个
不完整的国际法人,以共识解决处理双方关切的事务.作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由此可见“大--中架构”
A.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偏离了“九二共识”
C.有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 D.发展了“一国两制”
【答案】B
【解析】“大一中架构”意图保留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存在,所以没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偏离
了“九二共识”,故选 B;“大一中架构”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破坏,不利于两岸的和平统一,更非对“一国两
制”原则的发展,所以 ACD 错误。
19.(2021·山东高三联考)1987 年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
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有人)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
办?那就非干预不行"。邓小平意在强调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 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
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 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邓小平认为对于香港不能放任自流,中央要进行宏观的管控,所以他强调的是中央
对香港地区的管制权,故选 A;邓小平谈论的主要是对香港的管理问题,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无关,
排除 B;材料内容和“一国两制”无关,排除 C;1987 年特别行政区尚未设立,排除 D。
20.(2021·辽宁营口市高三模拟)1953 年 4 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这次人口
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
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
说明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答案】A
【解析】根据“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可知反映了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1953 年”
可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材料中的情形可以说明人民拥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故选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建立是在 1954 年,排除 B;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八九十年代以后,排除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是在 1956 年,排除 D。
21.(2021·高三模拟)1954 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
数次中断。20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 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 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20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反映出 2017 年以后民法典立法工作迅速推进并最终完成,且与 2000 年以
前的立法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故 B 项正确;民法典立法工作数次中断,故 A 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与材料
无关,故 C 项错误;民法典通过无法体现“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 D 项错误。
22.(2021·江苏无锡市高三模拟)2014 年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此后立
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2017 年作为开篇之
作的民法总则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0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些举措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C.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
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在 2014 年后对民法的修订和补充,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B 正确;A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排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幕开启,掀开全面依法治
国的崭新一页,C 排除;在此之前我国就已经实现了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D 排除。故选 B。
23.(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二模)1950 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
卑、漠视子女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这部法律的颁布
A.肃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余毒 B.实现了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
C.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D.适应了社会变迁与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妇女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壮大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婚姻法》的颁布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需要,故选 D;A、B 两项表
述太绝对,且材料无法体现这部法律颁布产生的效果,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排
除 C。
24.(2021·福建高三零模)1982 年 12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公社”
改为“乡、民族乡”,“人民公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改为“乡长,副乡长”,“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
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决定旨在
A.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 B.实行政企分开
C.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公社的废除是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表现,“废社设乡”说明我国基层政
府职能的转变,故选 A;材料中反映的是我国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无关以及发展乡镇企业,
排除 BD;我国在 1980 年就已经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 C。
25.(2021·高三模拟)在讨论 1954 年宪法草案过程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阶层 8000 多
人的修改意见,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未完全建立 B.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D.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 1954 年三大改造尚未完成,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毛泽东说“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
法”,故选 A;1949 年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而 1954 年宪法是由全国人大颁布的,新政协对 1954 年宪
法性质没有影响,故排除 B;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优先发展重工业,与 1954 年宪法的性质无关,故排除
CD。
26.(2021·山东聊城一中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与其握手
材料二
1979 年 1 月邓小平访美,与卡特总统握手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于 1979 年 1 月 29 日─2 月 5 日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邓小
平、卡特总统分别代表中美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两国还签署了在教育、农业、空间方面
合作的谅解的换文;签署了两国在高能物理方面合作的协议;签署了关于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
协议;双方还同意签订贸易、航空、海运协定。
——选自《九天—1979 年邓小平访美》
握手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友好的交流方式,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国家之间的交 往赋予了这个动作更
丰富的内涵。上面两幅照片是中美领导人的两次握手的历史见证。从中任选一幅,为其撰写解说词。(要
求:围绕与照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报道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1972 年尼克松访华
背景:就美国而言: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苏攻美守或经济实力减弱);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两极格局
受到冲击;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1971 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中国
而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应对来自苏联压力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 位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
的需要;
过程:1971 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联 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影响:打破了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 一个同中
国建交的热潮;有利于减轻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有利于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和 祖国统一;有利于构建相对
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缓和世 界局势,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示例二:1979 年邓小平访美
背景: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 做出了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受卡特总统的邀请。
过程:1979 年 1 月,邓小平赴美国进行了九天的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科技、 教育、农
业、贸易、航空等协定;签署了关于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
影响:是建国以来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第一次访美之行,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向世界展
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心态;促进了改革 开放的顺利进行;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友谊和信任;促进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可选取: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可从尼克松访华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解说。背
景:美国方面,可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美国孤立中
国政策失败等分析总结,中国方面,可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改善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解决台
湾问题的需要等分析总结。过程:可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进行总结。影响:可从打破了中国 50 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
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有利于减轻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有利于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和 祖国统一;有
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也可选择 1979 年邓小平访美,
围绕与照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报道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即可。)
27.(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 年至今,新中国外交分别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党和国家领导
集体核心的五个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两条主线。中国外交政策的形
成和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的互动。在二者的作用下,新中国外交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郎帅《新中国外交:安全与发展的互动》
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外交”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
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安全与发展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出发点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面临巩固政权的艰巨任务·国际上“冷战”形势下美国对中国政治上遏制孤立,经
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打压,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采取“一边
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始,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给中国国家安全造成恶劣影响,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在
曲折中发展。70 年代,中国通过中美双边关系的改善赢得了外交上的活动空间,中国的安全形势有了很大
改观。这一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以及与许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打开了中国
外交的新局面。1978 年以来,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党和国家也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在国内外新形势下,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战略,
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之,在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行了
外交政策和活动的调整和变化。但安全与发展始终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出发点。
(说明:若围绕材料得出其他论题,只要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皆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围绕“新中国外交”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根据“维护
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两条主线”可知安全与发展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出发点。结合新
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全面封锁、中苏关系恶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新时期中
国在外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展开论述即可。
28.(2021·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国初期,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人教版《农民识字课本》四册目录统计
大体如下:
目录类别 目录示例 篇目合计
歌颂领袖 《歌唱毛泽东》 11
歌颂中国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
歌颂祖国 《美丽的祖国》 10
阶级意识教育 《工农团结》 5
中外关系 《把刺绣献给斯大林》 5
抗美援朝 《打败美国野心狼》 7
镇压反革命 《镇压反革命》 2
国家建设成就 《修筑成渝铁路》 5
农村合作组织 《杨家村的合作社》 5
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选代表》 3
解释自然现象 《雷和电》 3
介绍科技 《邮政和电信》 5
农业生产科技 《治乌麦》 5
生产分工 《全家生产计划》 2
卫生常识 《人为什么要喝水》 10
度量衡常识 《斤两》 2
应用文写作 《借杂》 10
——摘编自张鹏《1950 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
请依据表六中的局部或整体信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证。(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五星红旗升起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开国大典上升起五星红旗,结束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
家独立任务的完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前提。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结论: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
知,可提炼出论点是五星红旗升起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关于阐释可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角度进行分
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9.(2021·湖北黄石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始于 1873 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由奥地利政府举办的维也纳博览会。至 1949 年,
中国先后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办的 20 余次国际性博览会。
1873 年奥地利维
也纳博览会
清政府最初不愿参加,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搪塞。后经奥国公使一再
请求,始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1883 年荷兰阿姆
斯特丹博览会
总理衙门指示:“中国办货赴会,原为敦睦邦交起见,旅费宜格外节省,但陈设不可过
于俭啬,以免比较优劣,贻彼此厚薄之讥。”
1897 年比利时布
鲁塞尔博览会
驻比公使龚照瑗提出:博览会“为兴工惠商……华商……必能体仰朝廷重商之意,挟赀
备货,远渡重洋,与西人角利市廛,为我国畅销土产。”
1915 年巴拿马太
平洋博览会
时任中国赴美赛会监督的陈琪提出:“博览会者,……不惟在会场以内扩张贸易,尤当
在会场以外浚发利源;不惟于商业谋发达,尤当以学术启新机。”
——整编自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
材料二 由于战乱和动荡,以及新中国与西方世界关系的阻隔,世博会的舞台上,相当长一段时期没有了
中国的身影。1952 年 5 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会的活动。50—70 年代,
在贸促会的组织下,新中国参加了民主德国、苏联、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巴基斯坦、
印度等许多国家举办的博览会、展览会。
中国的参与行为、展馆建筑、大量的工艺美术出品和展品的陈列设计等,在获得了诸多国际赞誉的同时,
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从 50 年代初期展示的马恩列斯毛画像、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图片、工农联盟雕像、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大跃进时期的经济跃进大图表、人民公社模型、全民炼钢图片,再到文革时期的毛主
席接近红卫兵绣像、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亚非拉反帝斗争作品,都出现在展会上。
——摘编自胡斌《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初的中国政府对待世界博览会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50—70 年代新中国参与国际会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答案】(1)变化:由“炫奇”(或“新奇”“精奇”“奇技淫巧”)“邦交”到“商利”(或“商战”)“文明”(或“学
术新机”“科技进步”)。
原因: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化趋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西学不断传入,国人思想不断解放;政府政
策的不断调整;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
(2)特点:成立专门的机构;主要参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会展。
评价:20 世纪 50—70 年,中国频繁参加社会主义阵营等国家举办的会展,是当时中国的整个政治和经济运
动变迁史的缩影;对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促进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维护与巩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
新政权政治稳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新中国的会展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解析】(1)变化:根据“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以往助”“中国办货赴会,原为敦睦邦交起见,旅费宜
格外节省,但陈设不可过于俭啬,以免比较优劣,贻彼此厚薄之讥。”可得出由“炫奇”“邦交”到“商利”“文明”。
原因: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与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化趋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有关;再结合清朝时
期西学不断传入,国人思想不断解放,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等方面概括。
(2)特点:根据“1952 年 5 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会的活动”得出成立
专门的机构;根据“新中国参加了民主德国、苏联、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巴基斯坦、印
度等许多国家举办的博览会、展览会。”得出主要参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会展。评价:结合新
中国初期外交方面的内容可概括得出中国的参展是当时中国的整个政治和经济运动变迁史的缩影;再概括
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影响即可。
30.(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 16、17 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 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
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
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
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以《联合
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
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
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
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
与国际规则制定,已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 500 多项国际公约和 2 万多项双边条
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
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
——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说明“人类命运共同
体”思想对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国际法主体增加;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国
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
因素: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加深;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科
学技术的发展;国际法观念的发展。
(2)变化:从被迫遵守到主动参与,成为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意义: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
值目标。
【解析】(1)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根据“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
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可以看出国际法主体增加;根据“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
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可以看出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根据“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
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根据“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
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可以看出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其形成的
主要因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加深、国际
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法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2)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根据“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
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和“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
定维护者和建设者”等信息可以看出,从被迫遵守到主动参与,成为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义,根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
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可以
看出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
目标。
31.(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美国《纽约时报》(1949 年 10 月 3 日)头版内容
材料二 如果要成功地防御苏联将来的入侵,美国必须在亚洲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地位。这种最低限度的
地位至少应包括在亚洲沿海岛屿连线上维持我们目前的军事地位,以及在战时阻止共产党占领这条线。这
条线是我们第一道防御线,也是我们的第一道进攻线,从这里可以使用任何可以使用的方式,寻求减少共
产党控制的地区。这条防御线应包括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这种最低限度的地位可能控制主要的交通
线,它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地区战略发展所必需的。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48/1 号文件(《美国的亚洲政策》)(1949 年 12 月)
(1)据材料一,概括《纽约时报》对“中国建立新的中央政府”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方式,并从中指出该报
对这一事件的态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出台亚洲政策的时代背景,并说明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为此采取
的重大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新中国成立所持态度和出台亚洲政策的共同目的。
【答案】(1)方式:置于头版;转引苏联媒体的消息。
态度:重视但并未表态。
(2)背景:世界格局变化(美苏争霸、冷战);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举措:孤立、封锁、威胁新中国;发动朝鲜战争;扶植日本。
(3)共同目的:遏制共产主义;控制亚洲;维护霸权地位。
【解析】(1)方式:根据“苏联中央报纸的头版通常主要报道国内新闻。然而,今天的苏联中央报纸在其
头版发表了毛泽东的宣言”得出置于头版;根据“据莫斯科方面的消息”得出转引苏联媒体的消息。态度:从
材料看出美国重视新中国成立这一事件但并未表态。
(2)背景:根据“要成功地防御苏联将来的入侵”得出美苏争霸、冷战;根据“寻求减少共产党控制的地区”
得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举措:根据所学,可列举孤立、封锁、威胁新中国;发动朝鲜战争;扶植日
本等史实。
(3)共同目的:根据“要成功地防御苏联将来的入侵,美国必须在亚洲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地位”得出遏制
共产主义、控制亚洲;根据“它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地区战略发展所必需的”,结合所学得出维护霸权地位。
32.(2021·辽宁朝阳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 40 年代末、50 年代初,以美国国务院顾问汉斯摩根索为首的国际政治现实义学派提出了
以权力为核心的現实主义理论:“权力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増进国家利益就意味着增进国家实力,增进国家
实力则意味着增进国家权力,而增进国家权力反过来又増进国家利益。”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尼克松政府
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等人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该理论针对现实主义理论过分强调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
的无政府状态及权力冲突,认为需要运用合作与结盟的战略来实现美国利益。冷战结東后,克林顿政府正
式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并确定了该战略的总目标是建立和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黄晓科《二战后美国霸权的演进与发趋势》
材料二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战略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
期
20 世纪 60 年
代
20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 80 年
代
20 世纪 90 年
代
21 世纪
“一边倒"
“两个拳头打
人”
“一大片、一条
线”
“不结盟” “找伙伴”
“共同发展”“大融
入”
(注解:“两个拳头打人"”,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
义以及各国反动派;“一大片,一条线”,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
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外面的一大片国家,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
——摘编自何丽《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对外战略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战略的特点。
【答案】(1)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维持
美国在世界上领导地位的需要;政治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反思与总结。
(2)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战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
外交方针;中国始终坚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
【解析】(1)原因:根据“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得出维持美国在世界上领导地位的需要;根据“提
出了相互依存理论” “‘参与和扩展’战略”得出政治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反思与总结;根据所学,还可从美苏
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等角度分析总结。
(2)根据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得出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国的外交,
还可从始终坚持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战略、始
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等角度分析总结。
33.(2021·西校区高三模拟)政治仪式或活动反映了时代的基本政治内涵。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政治仪式或活动各自反映出的基本政治内涵。
【答案】图 1: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由民众法庭投票产生,体现了当时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但苏格拉底的
最终定罪和处死,折射着雅典民主运作的粗糙、随意,带有极端民主化的倾向,说明程序正义不一定带来
结果正义。(答案包含两个层面:肯定雅典政治的民主成分;指出雅典民主存在的弊端)
图 2:唐玄宗封禅泰山,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具有的“君权神授”“敬天保民”的思想。通过“封禅”既可以证
明封建统治的有效性,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又可以向社会宣示皇帝推行仁政的决心和理念,起到凝聚人
心、教化社会的作用,同时也有炫耀政绩,彰显君主威仪的目的。
图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
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影响两个角度作答)
【解析】基本政治内涵:通过观察图片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是
由雅典民众法庭投票决定的,体现了当时雅典直接民主的运作方式,但苏格拉底的最终定罪和处死,又折
射着雅典民主运作的粗糙、随意,带有极端民主化的倾向,说明程序正义不一定带来结果正义;通过观察
图 2 即唐玄宗封禅泰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治仪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调“君权神授”“敬天保
民”的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其积极的一面在于,通过“封禅”既可以证明封建统治的有效性,起到
巩固统治的作用,又可以向社会宣示皇帝推行仁政的决心和理念,起到凝聚人心、教化社会的作用,同时
也有炫耀政绩,彰显君主威仪的目的阶级和时代特点;通过观察图 3 即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治活动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其作用在于奠定了
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中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34.(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朝社会中,契丹人与汉人逐步形成了混居的局面。辽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中原文化,采取各种方
式促进契丹与汉文化的融合。然而,契丹与中原的观念、风俗习惯大不相同,给辽朝的统治者带来困难。
耶律德光对辽国的官僚制度进行改革,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即“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人……
北面治宫帐,部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编自李斯、任向阳的《南北西官制对辽朝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这样的民族分布情况,就不可能设想采取如同苏联那样
的民族共和国办法,而应该采取最适当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体的多民族的国家,
而不是联邦国家,也无法采取联邦制度。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分别情况,成
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或者民族乡,使所有少数民族不论聚居或者杂居都能实行真正的自治。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北面官制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南北面官制的不同
【答案】(1)原因:①民族混居,各民族经济水平、风俗习惯不同;②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稳定社
会,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不同:①实施范围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设,南北面官制覆盖整个契丹地区;
②自治程度不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南北面官制下的各地区,人民没有自治
权;③性质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属于民主政治,南北.
面官制体现的是专制统治。
【解析】(1)原因:根据“契丹人与汉人逐步形成了混居的局面”“契丹与中原的观念、风俗习惯大不相同”
得出民族混居,各民族经济水平、风俗习惯不同;根据“辽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中原文化,采取各种方式促进
契丹与汉文化的融合”得出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根据“给辽朝的统治者带来困难”“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得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不同:实施范围不同:根据“使所有少数民族不论聚居或者杂居都能实行真正的自治”得出民族区域自
治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设,根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人”得出南北面官制覆盖整个契丹
地区;自治程度不同:根据“实行真正的自治”得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而南北面
官制下的各地区,人民没有自治权;性质不同:根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属于民主政治,南北面
官制是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