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分项汇编(第四期 4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021·辽宁朝阳市高三模拟)清朝,布政使、按察使、分守道、分巡道通称为“监司”,职在监督府县各 官:总督和巡抚主持本省各官的“大计”考课,府县长官也有责任督察所属;总督与巡抚之间也可“密奏”对方。 这反映出清朝 A.以制衡方式防止官吏腐败 B.有效规避了中央决策失误 C.注重地方监察体系的建设 D.中央下达的政令畅通无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监司“职在监督府县各官”“总督和巡抚主持本省各官的‘大计’考课”“总督与巡抚之间也可 ‘密奏’对方”等信息说明清朝利用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加强管辖,注重地方监察体系的建设,故 C 正确;材 料反映清朝加强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并未体现分权与制衡,不能说明以制衡方式防止官吏腐败,故 A 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清朝利用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加强管辖,不可能规避中央决策失误,故 B 错误;材料 信息只反映了清朝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管辖,并未反映中央下达的政令实施情况,故 D 错误。 2.(2021·湖南高三模拟)依据下表能够推断出 《史记》《汉书》中有关西汉分封制的部分记述 记述 出处 (汉高祖认为)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 同姓,以填(镇)天下。 《汉书·高五王传》 (汉文帝时)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 拟于天子,擅为法令。 《史记·孝文本纪》 (汉景帝时晁错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 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中山靖王刘 胜传》 A.高祖以秦为鉴大封异姓王 B.文帝时淮南王举兵反抗朝廷 C.景帝用推恩令进行了削藩 D.汉武帝终于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推知,汉武帝利用主父偃谋,实行推恩令进行了削藩,终于解决了长 期困扰西汉的王国问题,故选 D,排除 C;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淮南王举兵反 抗朝廷”,排除 B。 3.(2021·湖南怀化市高三一模)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 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 A.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B.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C.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 D.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答案】A 【解析】唐朝皇帝常常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 势,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演变,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B;三省 长官共同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C 项夸大其词,排除;D 不符合史实, 排除。 4.(2021·高三模拟)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 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 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设立中外朝 B.建立行省制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特点之一是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 帝手中,因此三省六部制符合材料“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说法,C 正确;A 是在汉朝时期设 置的,排除;B 是元朝时期设置的,排除;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 排除。故选 C。 5.(2021·广东高三模拟)唐玄宗设立翰林学士后,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以后,翰林 学士俨然成为更重要的一套决策班子,被称为“内相”,“但凡大诰令、大废置”,“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 而参”。据此可知,唐中后期 A.创新制度以加强皇权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优化制度以提高效率 D.贵族政治已然衰落 【答案】A 【解析】唐玄宗时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时翰林学士的权力逐渐扩大,中枢机构的改 革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 A;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B; C 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唐朝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即逐渐过渡到翰 林学土和枢密使手中。这反映了唐朝 A.中枢政制的演变 B.官僚政治的成熟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中央掌握决策”可知,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内部权利的变化,故 A 正确;官僚政治成 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故 B 错误;题目反映的是中央内部权利的变化,不是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故 C 错 误;材料内容不能看出行政效率提高,故 D 错误。 7.(2021·高三模拟)夏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规划礼制是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凡国 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时期,在举行朝议的“大朝”之外的宗庙和社坛则成了附属建筑。出现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极权政治体制趋势萌发 B.官僚政治制度形成 C.周天子权威性日益强化 D.传统礼制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先秦政治体制的转型。材料的主旨是通过该时期的都城设计理念,夏商西周受传统礼制 的影响深远,到了东周时期宫廟分离,朝廟独立,这一变化反映出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故选 A;官僚 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时期,B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王室衰 微,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C 错误;东周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礼制崩溃,中央集权理念影响扩大,D 错误。 8.(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下《求茂才异等诏》,“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 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此后一些州郡出身的低贱贫土得到提拔重用。这说明汉武帝 A.重用近臣削弱相权 B.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C.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D.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答案】C 【解析】材料“此后一些州郡出身的低贱贫土得到提拔重用”体现的是汉武帝通过察举制选拔了一些寒门出身 的人才,说明的是选拔人才不拘一格,C 正确;A 是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B 是汉武帝思想统一的 措施,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选官,与监察官员无关,D 排除。故选 C。 9.(2021·辽宁高三模拟)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被撤封诸侯国人口的信息统计。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 反映出 诸侯国 所在郡国 初封时户数 国除时户数 年增长率(%) 魏其 琅讶 1000 3000 2.4 降阳 济南 740 1500 1.5 成 涿 2500 5600 1.6 东武 琅讶 2000 10100 3.3 曲周 广平 4000 18000 2.8 平 河南 1300 2300 1.5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生育观念的更新 C.精耕农业的出现 D.休养生息的实行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部分被撤封诸侯国人口相对于初期分封人口有显著的增加,说明的是当 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 正确;材料与生育观念更新无关,B 排除;精耕细作的农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 已经出现,C 排除;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D 排除。故选 A。 10.(2021·辽宁朝阳高三模拟)下图是秦朝建设的道路网略图。据此可知秦朝 A.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B.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C.确立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世所沿袭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秦朝加强了道路交通建设,便于各地往来,促进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故 B 正确;A 项,秦始皇一统天下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秦朝道路建设,故排除 A; C 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道路建设,未体现政治制度,故排除 C;D 项,秦朝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 展缓慢,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11.(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如表为古代选官制度演进概况(部分),它突出反映了 时期 概况 魏晋南北 朝 官僚士大夫与家族门第紧密联系在一起 唐朝 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直接授予举子功名官职,抛弃了旧式的郡县乡里品评程序,士人直接到 朝廷举行的科举场上去竞争 宋朝 “糊名”、“誉录”、“锁院”和殿试实施,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A.选官制度摆脱了门第观念的影响 B.历代政府重视考试方式选拔人才 C.皇权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科举制能够兼顾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从魏晋到宋朝,选官制度的标准越来越客观,选官过程越来越公正,选官的权 力逐渐向中央集中,说明皇权官僚政治发展完善,故选 C;AD 项说法都过于夸张和绝对,排除;重视考试 方法选拔官员是在唐宋以后,排除 B。 12.(2021·湖北高三模拟)读下图《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帖》,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名词,下列关 于进士及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 B.选官权力掌握在地方 C.选官标准以才学为主 D.科举考试从唐朝开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进士题名”“进士及第”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 “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科举制,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故选 C;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以明经、进士为主,进士科考查策论和诗赋,故排除 A;科举制使选官权力收归中 央,而非地方,故排除 B;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而非唐朝,故排除 D。 13.(2021·湖北高三模拟)唐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安史之乱”后仍在 56%到 89%之间 波动。唐代最后一百年中,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 79 位,其中 65 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 占总数的 82.2%。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A.藩镇割据给士族发展提供了机会 B.士族放开了对科举的不屑态度 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士族的兴盛 D.唐后期政权为世家大族所垄断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促进社 会阶层流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出现材料“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 79 位,其中 65 人是通过 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 82.2%”的现象,B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士人的影响,非藩镇割据的影响,A 排除;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且与材料无关,C 排除;D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B。 14.(2021·湖北高三模拟)西汉初年有相当数量的侯国分布在王国境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境内的侯 国逐渐消失,到西汉末年最终形成“王国境内无侯国”的局面。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侯国已成为与王国同级的地方行政组织 B.汉廷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的结果 C.侯国将无法分割王国之下的土地和人民 D.汉武帝的地方体制改革使侯国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随着推恩令的实施,到西汉末年最终形成“王国境内无侯国”的局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 是汉廷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的结果,故 B 正确;侯国与王国不是一个级别,故 A 错误;材料的主旨 不是强调侯国的权力,故 C 错误;“王国境内无侯国”不意味着侯国不复存在,故 D 错误。 15.(2021·湖南高三模拟)上古时期, 贵族的姓得自远祖,百代不变,如夏王姓姒,商王姓子,周王姓姬。 随着时代推移,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通常以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祖父名字等立氏,成为 姓的分支。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由此可知 A.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 B.封国名在姓氏中占比极大 C.古代社会的姓氏百代不变 D.宗法观念对姓氏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上古时期,贵族的姓得自远祖”“一姓当中分出越来越多的氏,通常以……祖父名字等立 氏”“在周代,一个氏的建立即表明一个小宗从大宗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等信息的共同点得知,宗法观念对 姓氏产生深远影响,故选 D 项;百姓已经成为民众的通称在春秋战国以后,材料没有提及,排除 A;封国 名在姓氏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材料无法体现占比极大,排除 B 项;材料中强调“上古时期,贵族的姓得自远 祖,百代不变”,上古时期不等于古代,C 项以偏概全,错误。 16.(2021·湖南高三模拟)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这两种文书都 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康熙时,开始出现新的文书——奏折,上奏人撰写后不 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奏折制度的形成 A.标志着君主专制体制达到了最高峰 B.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 C.预示着君主专制体制即将走向尽头 D.有利于皇帝了解下情 【答案】C 【解析】如果单从奏折制度本身来看,它直接有利于皇帝了解下情,提高宫廷决策效率,但解答本题的关 键在于审清“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也即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远趋势看,它加强了君主专制,违背历史发 展潮流,故选 C;奏折制度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君主专制体制达到了最高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 排除 A;B、D 项是直接、短期影响,不符合“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看”,排除。 17.(2021·湖南高三模拟)商周时期,人们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存在,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因此, 周武王以封为鉴,“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周公也主张“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挑战上天的权威 B.认识到了民生的重要性 C.信奉“君权神授” D.采纳儒家为政以德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周武王认为上天惠爱民众,天子恭奉上天,作为上天代言人的天子就要遵从上天旨意惠爱 民众;周公也认为天没有亲疏之分,只会护佑有德之人,想要得天眷命就要敬德保民。由此可见,西周统 治者认识到了民生的重要性,主张敬天保民,故 B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西周统治者挑战上天的权威, 而是遵从上天的旨意,爱戴民众,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敬天保民,没有提及君权神授,故 C 项错误; 商周时期,儒家学说尚未创立,故 D 项错误。 18.(2021·湖南高三模拟)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大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非常生气,责 怪大臣,却被该大臣反驳,太祖生气的用斧柄敲掉其两颗牙齿,该大臣说∶"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 书之。"太祖赐金帛慰劳之。此事反映了 A.君主专制呈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与大臣存在尖锐矛盾 C.重史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大臣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防止史官将此事记录,将宋太祖打掉的牙齿收藏在怀中, 皇帝也因此进行了赏赐。由此可知,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 C 选项正确;材料与君 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 A;材料只是涉及到史书记录的问题,并不能体现臣子与皇帝的矛盾尖锐,排除 B; 重文轻武不能体现,排除 D。 19.(2021·湖南高三模拟)据考古发现,不少地方都有与商代同期而具有商文化特征的据点,北到河北的 藁城,南到湖北江陵的盘龙城,在东南方向,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鲜明的商文化特色。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商朝 A.疆域已到达长江流域 B.商文化已辐射周边地区 C.地域文化呈均衡发展 D.出现文化相互融合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不少地方都有与商代同期而具有商文化特征的据点,北到河北的藁城,南到湖北江陵的盘龙 城,在东南方向……”可以看出,诸多地区已经出现商代的文化特征,说明其文化已经辐射到周边地区,排 除 B;材料只涉及到其文化的影响,并不能证明是其疆域,排除 A;材料不能体现均衡,排除 C;材料没有 体现融合,排除 D。 20.(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 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 定意在 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 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 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 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答案】A 【解析】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从而维护统治,故选 A;B、D 不 是根本目的,排除;贵族的妻妾都是贵族,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与稳定贵族的政治基础关系不大,排 除 C。 21.(2021·湖南怀化市高三一模)据图可知,西周分封制 A.消除了殷商遗族强大的离心倾向 B.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矛盾 C.突破了商朝同姓多为内服的成例 D.确保了姬姓诸侯对权力的绝对垄断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之下,除了分封同姓亲族,还有很多异姓的封国,说明周代已经突 破了商朝同姓多为内服的成例,C 项正确;ABD 项的表述都太绝对化,排除。 22.(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二模)宋太祖朝进士,无一人在当朝官至执政以上,状元仅有 2 人官至执政, 而且是在真宗时。宋太宗朝进士,在当朝至少已有 16 人官至执政,2 人位至宰相。太宗即位后的第一位状 元昌蒙正还当朝两度入相。这一变化反映出宋太宗朝 A.宰相增多相权削弱 B.进士科地位得到提高 C.科举取士突出才能 D.状元入仕的比例增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没有进士能够做到执政等中央高级官员,而宋太宗时,进士出身的执政 多达十余人,甚至有的状元可以官至宰相,反映出宋太宗朝进士科地位得到提高,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 北宋初年宰相增多相权削弱, A 项错误;科举取士突出才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 状元入仕的“比例”,D 项错误。 23.(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二模)东汉尚书令左雄“请自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 法,文吏课版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 自可不拘年齿”,得到顺帝旨准。此次改革 A.保证了吏治的廉洁清明 B.促成了官僚队伍年轻化 C.提升了察举制的合理性 D.提供了选官的法律保障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对察举的在年龄方面、考查方式方面及以特殊情况的处理等方面,都 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使其更回合理与完善,故 C 项正确;“保证了”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A;“不满四十,不 得察举”反映出有年龄的限制,并不会年轻化,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法规,排除 D。 24.(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雍正帝要求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 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 斤斤自保”。据此可知,密折制度 A.减少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B.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 C.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D.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答案】B 【解析】密折制度使得军政要务直接从大臣送至皇帝案头,使权力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从而使大臣人人 自危,不敢再有激进的政治行为,因循守旧,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故选 B;密折都是私密公文而非经过 公开讨论,不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机构的权力问题,排除 C;密折制度增加了君 臣之间的猜忌,不利于消除君臣之间的隔阂,D 错误。 25.(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周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成王时,“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洛邑)……周公亲自监之”。由此可见,西周初年 A.分封先代贵族为主 B.实行礼乐等级制度 C.缩小分封对象范围 D.治理国家因时而变 【答案】D 【解析】从“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是派宗室亲族管理,到“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洛邑)…… 周公亲自监之”是周公亲自管理,反映出周代治理国家因时而变,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管理地方的方式 变化,而不是强调分封的对象与范围,排除 AC;材料没有体现礼乐,排除 B。 26.(2021·广东湛江市高三一模)德政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宏 伟德业和美好德行,宣称其“德”为上帝所赐予,后人要以先祖与周王之德为楷模。据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A.竭力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注重构建伦理政治 C.已摈弃天命的神秘权威 D.积极践行民本理念 【答案】B 【解析】歌颂先祖与周王的德政思想贯穿于西周时期,后人要以先祖和周王之德为楷模,这体现了西周统 治者借重伦理政治以稳固统治,故选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故排除 A 项;先祖和周王的德 由“上帝”赐予,体现了天命的权威,故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德政思想,没有体现民本理念,故排除 D 项。 27.(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洪武九年(1376 年),朱元璋下令裁撤行中书省,全国除南京直辖区外, 分为十二个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 司不相统属,分别隶属于朝廷。这反映出明初 A.废除了行省制度 B.削弱了六部权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方权力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权分三司,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举措将地方的行政、军 事和司法权力都集中到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C;明朝并未真正废除行省制度,只是将行省改称为 承宣布政使司,故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到六部权限,故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 方权力被削弱,故排除 D。 28.(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一模)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 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族居民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 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 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 D.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 制的推行打破了族群聚居的状况,有利于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单位,从而有利于国家组织的发展,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文明的先进性,排除 A 项;C 项中的“破除”说法绝对,排除;不同族群居民混居, 不能说明华夷一体理念,排除 D 项。 29.(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一模)贞观年间,给事中、谏议大夫执掌规谏和讽议朝政之事,兼领史官之职, 负责载录天子起居、言行。这一制度 A.有利于限制皇权滥用 B.确立了官修史书正统地位 C.削弱了三省宰相职权 D.强化了君主对舆论的控制 【答案】A 【解析】由给事中、谏议大夫负责载录天子起居、言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监督皇帝的行为,有利 于限制皇权滥用,故答案为 A 项;载录天子起居、言行不是编修史书,排除 B 项;这一制度与三省宰相职 权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 C 项;这一制度对舆论没有影响,排除 D 项。 30.(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一模)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 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 明 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 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 【答案】D 【解析】根据“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可得出,随着随 着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故反映出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D 项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维护统一,排除 A;材料只涉及到《周易》的记载,并没有论证其是否符合史实,排 除 B;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 C。 31.(2021·广东佛山市·西樵高中高三模拟)商朝共有七个都城(下图)。商朝前十王均以毫为都城。自仲丁 元年(公元前 1508 年) 至公元前 1300 年,王室多次迁都。这一现象客观上 A.加强了对方国直接管辖 B.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开发 C.确保了分封制度的推行 D.传播了礼乐等级制文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王室迁都的大致方向是往中原地区,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开发,故 B 正确;A 项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图中主要体现了商朝都城迁移的位置,无法看出分封制和礼乐等级制度,而且大 规模的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礼乐制也是周朝的制度,故排除 CD。 32.(2021·广东高三一模)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 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 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 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 【答案】A 【解析】十六国北朝时期,诸多割据政权采用考试方式来选拔官员,这种选拔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而言, 选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强化,A 正确;B 表述绝对,排除;南北朝时期世族阶层政治 经济势力强大,排除 C;选官制度的转变无法推断出儒学社会影响力的变化,排除 D。 33.(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一模)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 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商籍逐渐推广及 全国。商籍的推行 A.旨在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 B.强化了政府对商人的控制 C.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D.确保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答案】C 【解析】从“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到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以看出政府放宽了 科考的限制,这有利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故 C 正确;材料与财政危机无关,排除 A;这一措施弱化了对 商人的控制,排除 B;此举并不能确保公平,排除 D。 34.(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模拟)周厉王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有经济、军事专长的荣 夷公和虢公长父,还实行国家"专利"制度,对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征收专项责赋。这些改革 A.废除了传统的分封制度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加速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D 【解析】周厉王的改革既有政治上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也有在经济方面强化国家“专利”。对 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征收专项责赋的举措,这些举措明显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 正确;周厉王的改 革旨在强化周王统治,并未废除分封制度,排除 A;周代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B;周厉王的改 革并不会加速社会制度转型,排除 C。 35.(2021·福建省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 必然结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政治危机。科 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 D.导致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寒门庶族通过科举也可参与政权,封 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故 B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排除;C 项“消除”一 词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由材料无法看出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故排除。 36.(2021·福建省高三模拟)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 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 施 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B.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 C.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 D.阻碍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展 【答案】B 【解析】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封夜郎侯、由本地区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地方官吏等,体现了西汉 治理边疆的灵活性,B 项正确;针对西南民族的措施不能缓和“各民族”间的关系,A 项错误;汉武帝管理西 南民族的措施与缓解郡国问题不符,C 项错误;汉武帝因地制宜的做法促进而非阻碍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 项错误。 37.(2021·福建省高三模拟)下表为古代典籍中有关“礼”的记载。据此可知 内容 出处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汉代 成书,解释《周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 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致士》 A.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 B.礼的道德内涵渐趋强化 C.礼与刑具有同等的地位 D.礼的阶级属性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关于“礼”的记载在不同的典籍中有着不同的解释,由等级规范上升到制度层面,说明 的是 礼的道德内涵渐趋强化,B 正确;A 说法不符合史实,先秦时期的思想界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A 排 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D 说法错误。故选 B。 38.(2021·福建高三模拟)公元前 259 年,秦军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猛烈进攻,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 国求救。公元前 257 年,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秦军大败而归,损失惨重。邯郸之战 A.蕴含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体现出合纵抗秦战略的重要意义 C.反映出诸侯征伐不断的历史环境 D.折射了宗法制度瓦解的社会现实 【答案】B 【解析】邯郸之战是赵、魏、楚三国合作抗秦的表现,其胜利表明合纵抗秦战略具有重要意义,B 选项正确; 秦国发动战争统一六国蕴含着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而邯郸之战阻碍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A 选 项错误;邯郸之战只是战国时期诸多战役的其中一场,用来说明诸侯之间征伐不断明显不够充分,C 选项错 误;宗法制度瓦解的表现为血缘关系的淡化,材料并未提及,D 选项错误。 39.(2021·高三模拟)据学者统计,唐代后期,长安、洛阳地区在入仕名额上占据绝对的优 势,仅在中央任职的士人就已达 94%和 85%,长安、洛阳分别有 72%和 82%的士人拥有强大的家族仕宦 传统(三代或以上拥有官职)。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后期 A.科举制尚未完全成熟 B.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C.选官标准发生重大转变 D.南北取士差异大为改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唐代科举制。材料的主旨是中唐以后,高级官吏凭借各种关系使其后代通过进士科居于 高位的情况越来越多,官僚的世袭关系到唐朝末年已相当牢固。学界的传统观点,旧式的门阀、郡望已随 科举在唐代选官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而呈衰落趋势,但实际上,通过科举跻身上层的新兴官僚又会重新塑造 自己的家族仕宦传统,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有固化之现象,B 错误;科举取才标准是才学,C 错 误;材料无法反映南北取士差异,D 错误。 40.(2021·校高三模拟)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 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 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 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 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前一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一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二者均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故选 D 项,排除 AC 两项;科举制不可能起到消除 阶级观念和差别的作用,故 B 项错误。 41.(2021·湖南高三模拟)下表是南宋书院和进士数量分省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省份 书院数 进士数 书院百分比 进士百分比 安徽 14 695 4.4164 3.7410 江苏 18 2306 5.6782 12.412 浙江 60 3900 18.927 20.992 江西 101 3697 31.861 19.899 福建 48 4525 15.142 24.356 湖北 4 33 1.2618 0.1776 湖南 29 441 9.1483 2.3738 广东 20 269 6.3091 1.4479 广西 7 187 2.2082 1.0066 貴州 1 0 0.3155 0 四川 15 2525 4.7319 13.591 总计 317 18578 100 100 ——摘编自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表格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书院的兴盛推动科举制的发展。 论述:南宋以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居于统治地位。朱熹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 试教科书。南方各省尤其以江西、福建、浙江等书院数量居多,进士录取人数相应较多。在朱熹的推动下, 书院大力传播程朱理学,讲授《四书章句集注》,促进了进士录取人数的增加,科举制度得到发展。由此 可见,书院的兴盛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需要学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构建各有效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史实论证, 史论结合,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内容及材料来源,可以提取书院与科举制两个关键 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拟定论题为“书院的兴盛推动科举制的发展”。展开论述, 我们按照常规的思路即可,从背景、过程和影响分别阐述。 42.(2021·河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 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 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 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 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 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 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 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 年,议会 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 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 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 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 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表现:抵制皇帝的命令;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控制对皇帝的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利用 神权制约皇权。 原因:重文轻武的政策;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忠君思想);儒家积极世思想的影响;相对宽松的思想、 政治环境。 (2)手段:宋代士大夫们主要通过传统甚至是迷信手段限制皇权体现人治特色;近代英国则主要是议会通 过立法、制度建设限制王权,蕴含法治精神。 结果:宋代只是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皇权至上的本质没有改变。近代英国国王权力逐渐减小,最 终成为虚位元首。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欲封刘氏为贵妃李让使者传话此事遂罢”可知,抵制皇帝的命令;根据 材料“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可知,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 方向和接触范围”可知,控制对皇帝的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根据材料“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 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可知,利用神权制约皇权。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 策;根据材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及“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 限制皇权”可知,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忠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积极世思想的影响和宋代相 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也对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产生了影响。 (2)手段:根据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手段,如抵制皇帝的命令、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控制对皇帝的 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利用神权制约皇权可知,宋代士大夫们主要通过传统甚至是迷信手段限制皇权体现 人治特色;根据材料“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 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1701 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可知, 近代英国则主要是议会通过立法、制度建设限制王权,蕴含法治精神。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只 是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皇权至上的本质没有改变。根据材料“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 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可知,近代英国国王权力逐渐减小,最终成为虚位元首。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