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历史最新模拟题分项汇编(第四期 4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16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21·山东滨州市高三一模)秦始皇东巡时选拔了齐鲁儒生博士 70 余人作为随从。其儿子扶苏、公子 高面对死亡时,都强调对忠孝的恪守。汉兴之后,续传儒家经典的伏生和为汉制礼作乐的叔孙通都是秦时 传习儒学的博士。材料表明 A.焚书坑儒未必发生 B.儒学在秦代占有一席之地 C.秦代治国法儒并重 D.汉代儒学与秦代一脉相承 【答案】B 【解析】 秦始皇选拔了齐鲁儒生博士作为随从,其儿子扶苏、公子高都强调对忠孝的恪守,叔孙通都是秦 时传习儒学的博士,说明秦朝时儒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故选 B;A、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仅从“续 传儒家经典的伏生和为汉制礼作乐的叔孙通都是秦时传习儒学的博士”,不能得出汉代儒学与秦代一脉相承 的结论,排除 D。 2.(2021·湖南高三模拟)朱熹(1130—1200)在学力七行中说:“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这反映了南宋 A.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思想 B.理学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科举制完备程度和重要地位 D.贵族政治开始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强调的是科举制度推行的广泛性以及其地位十分重要,故选 C 项;程 朱理学在南宋时期并没有成为官方哲学思想,排除 A;材料并没有强调理学对统治阶级的影响,排除 B 项; 贵族政治开始走向式微早在军功授爵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科举制广泛推行进一步削弱了贵族政治,D 错。 3.(2021·湖南怀化市高三一模)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这一认 识 A.标志着儒学开始了精细化思辨化历程 B.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 C.突出了儒学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地位 D.确立了宋明理学的官方正统思想地位 【答案】B 【解析】“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致性,故选 B;材料无法 体现“开始”,排除 A;材料信息无从体现儒学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地位,排除 C;北宋理学没有成为正统, 排除 D。 4.(2021·广东高三模拟)下表是战国时期道家、儒家、法家的部分思想家对“诚”“信”的相关认识。下列各 项对表格信息的解读合理的是 战国时期部分关于“诚”“信”观点简表 派别 认识 道家 《庄子·杂篇·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儒家 《孟子·离娄》“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法家 《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 A.道家只重视个体道德自律 B.法家重视法治而忽略诚信 C.诸子诚信观以儒家为渊源 D.三家的诚信观有一定共性 【答案】D 【解析】虽然诸子百家对于诚信的理解有所差异,但都无一例外地肯定诚信对于为人或治国的重要性,故 选 D;道家强调“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背信弃义是不可取的,不能打动人的,蕴含着道德自律和自 我约束,排除 A;法家重视诚信对于治国的作用,排除 B;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5.(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 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 一变化 A.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 B.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 C.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 D.改变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 合礼的规定。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得出,贾谊对 制度规范之礼更为重视,这反映出贾谊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以适应汉代政治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儒学价值体 系的重构,故 B 项正确;材料表明贾谊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不能体现先秦儒学的普适性,故 A 项错误;相比孔 子强调个人修养及伦理道德,贾谊更重视礼仪对制度规范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汉初统治者采用的是“无为而 治”的治国理念,故 D 项错误。 6.(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一模)“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王朝的更替在所难免,帝国制度却稳如泰 山。即便在王朝的末年,士人也很少参加造反,顶多是几个'落第举子'混迹其间”。这主要由于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郡县制的推广 C.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D.科举制的实行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以后,虽然王朝更替,但是帝国制度稳定、且士人很少造反,结合所学可知,汉 代后儒家占据统治地位,其宣扬的大一统思想深刻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尤其是士人们严格遵守儒家的伦理 等级秩序,所以少有造反,故选 C;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均创立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士人很少 造反的现象无关,故排除 AB;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 7.(2021·山东济宁市高三一模)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都主张恢复古代的宗法家庭制度,编纂族 谱,建立宗祠。朱熹认为儒者应该努力从事个人修身,并进而扩展到家族。他们的这些主张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侵蚀传统思想 B.宗族成为重要社会基层力量 C.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 D.传统家庭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理学家们主张恢复宗法制,儒者应该率先垂范提高个人修养,进而带动家族修养 水平提升,这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故 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对传统思想的影 响,故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在社会基层的作用,故排除 B;材料未涉及到传统家庭生活的重大改变, 故排除 D。 8.(2021·山东聊城市高三一模)“学校,所以养士也”,“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 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意在强调 A.经世致用 B.尊师重教 C.知行合一 D.直言进谏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因此根据材料“太学祭酒,推择 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可知 A 正确;BD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知行 合一指的是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符合理的内涵,材料显然未涉及,C 排除。故选 A。 9.(2021·辽宁朝阳市高三模拟)孔子之所,子夏和荀子等人在全国各地办私学.后来的很多著名人物都在 他们的私学里学习,李悝、魏文侯、商鞅、兵圣吴起都是子夏的徒弟,韩非子和李斯等人都是荀子的徒弟。 这说明 A.儒家对百家争鸣有促进作用 B.法家是儒家的一个分支 C.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 D.诸子思想皆根源于儒家 【答案】C 【解析】材料“韩非子和李斯等人都是荀子的徒弟”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呈现融合的趋势,也说明 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C 正确;A 与材料无关,排除;儒家和法家是两个派别,B 排除;诸子思想产生的 根源是当时的社会大变革,D 排除。故选 C。 10.(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有宋一代土大夫常常追求自省、内敛的审美情趣,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 切的隐逸之思,甚至其官署、斋室等均与吏隐之名联系起来,究其原因有 ①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②冗官闲官的政治现实 ③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三教思想的融通合一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追求自省、内敛的审美情趣,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切的隐逸之思,甚至其官署、斋室等均与 吏隐之名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宋代受到冗官闲官的政治现实的影响,官员大多没有实际的职务,因此更多 地追求安逸。而“自省、内敛的审美情趣”也受到三教思想的融通合一的影响,故②④,C 项正确;重文政策 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的关系,①③错误,排除 ABD 项。 11.(2021·辽宁朝阳高三模拟)文天祥的殿试卷中写道:“臣闻天久而不坠也以运,地久而不聩也以转,水 久而不腐也以流,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这反映了文天祥 A.对儒家思想研究深入 B.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是南宋著名抗元将领 D.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文天祥在其殿试卷中表达了自己认为万物永恒存在并且在不断发展不停息,可见 文天祥拥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故 B 正确;材料内容与儒家思想无关,儒家思想强调“仁”“德政”等内容, 故排除 A;材料内容与文天祥抗金无关,故排除 C;材料体现不出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 D。 12.(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到了战国时期, 荀子则明确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与孔子 相比,荀子 A.肯定了传统的天命观 B.强调人的理性自觉与主体意识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所宣扬的自然观与道家本质相同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孔子主张遵从自然规律,而荀子则主张利用自然规律,由此可知荀子更加强调人的 理性自觉和主体意识,故选 B;荀子主张利用自然规律,因此不是肯定传统的天命观,排除 A;荀子利用自 然规律的主张并没有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 C;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的自然观不可能与道家的本质 相同,排除 D。 13.(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三》中指出:为官拿国家俸禄者不必经营农商, 接受了大利就不应该谋取小利。为官者既取大利,又谋小利,老天都不能满足你,何况弱势之民!这是造 成小民贫困不安的原因。董仲舒的这一言论 A.促进了西汉商业的繁荣 B.为西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C.把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官营手工业 D.有利于国家治理与社会安定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董仲舒的言论是限制官员与民争利,这一主张能够维护普通民众的利益,从而有利 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定,故选 D;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支持商业的言论,所以和西航商业繁荣无关,排除 A; 董仲舒主要是反对官员与民争利,并不是提出经济政策,排除 B;董仲舒否定的是官员与民争利,而非批判 官营手工业,排除 C。 14.(2021·湖南高三模拟)董仲舒认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习儒 家典籍,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其次,各级官吏要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 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这表明董仲舒 A.借儒家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 B.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化的原则 C.用教化来规范民众个人的行为 D.赋予了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 【答案】D 【解析】根据“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直接影响到王朝的统治,故君王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各级官吏要上 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施政和兴办教育等多种途径完成对社会民众的教化”等内容可得出董仲舒强调 教化要与政治挂钩,道德教化要融入政治的内容,因此其赋予了教化浓厚的政治内涵,D 项正确;材料没 有强调官吏的道德问题,排除 A;材料强调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而不是只强调道德中的三纲五常,排 除 B;民众的个人行为只是一个方面,并不全面,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政权的稳定问题,排除 C。 15.(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如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 b~c 段说法的是 A.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强化 B.儒学难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 C.理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D.外儒内法不适应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b 一 c 段是秦汉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呈现低落的趋势,结合所学,这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 儒学难以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因此,宋朝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新阶段,故选 B;图 示显示 b 一 c 段儒学呈现低落趋势,A 错误;宋朝形成理学,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不符合史实,排 除。 16.(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理 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故有善有恶。为此,他主张 A.以天理来克制人欲 B.善恶差别不能改变 C.存心养性发明本心 D.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因此,他主 张存天理灭人欲,以天理来克制人欲,故选 A;朱熹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从而达到 善,排除 B;陆九渊发明本心,排除 C;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排除 D。 17.(2021·广东高三模拟)北宋熙宁年间,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制定了《吕氏乡约》,其“德业相劝、过失 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目,规定了处理乡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乡民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促使这一 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是 A.传统宗法制度的传承和发展 B.儒学的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中央对地方控制管理的放松 【答案】B 【解析】根据“规定了处理乡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乡民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可得出,制定的《吕氏乡约》强 调“德”“礼”等核心理念,这正是受到儒学的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的影响,B 项正确;传统的宗法制度已经瓦 解,排除 A;C 项与材料中的“乡约”无关,排除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排除 D。 18.(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北宋程颐、程颢指出:“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中国而用 夷狄礼,则便夷狄之。”宋初学者石介将佛、道视为“中国”坏乱之源:“释、老之为怪也,千有余年矣。”这 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力图复兴儒学,稳定社会秩序 B.思想僵化落后,固守华夷观念 C.传承礼仪文明,促进文化交流 D.主张三教并行,提倡儒术主导 【答案】A 【解析】根据“礼一失则为夷狄”“宋初学者石介将佛、道视为‘中国’坏乱之源”可知,宋朝知识分子面对佛、 道的冲击,极力维护儒家文化,力图复兴儒学,故选 A;宋朝知识分子极力维护儒家文化,并非思想僵化 落后,排除 B;认为“宋初学者石介将佛、道视为‘中国’坏乱之源”,不利于文化交流,也并非主张三教并行, 排除 C、D。 19.(2021·广东江门市高三一模)汉初饮酒无尊卑礼数,完全随顺己意。汉武帝时期,将饮酒纳入礼仪之 中,以礼饮酒,不仅规定了酒、酒器的规模、位置、价值,对于饮酒者也进行角色化规范。这种变化 A.减少了饮酒带来的危害 B.说明无为思想已不合时宜 C.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D.提高了饮酒者的文化素养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汉武帝时期,饮酒已纳入礼仪之中,有了尊卑礼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儒家文化的影响,故 C 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饮酒礼仪,和减少饮酒带来的危害无关,故 A 错误;材料不是 强调无为思想已不合时宜,故 B 错误;饮酒礼仪和提高饮酒者的文化素养也无关,故 D 错误。 20.(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王阳明在谈“格物致知”时指出,把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即用明教伦 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地为善去恶。这表明,王阳明 A.质疑“程朱理学” B.发展了“致良知”学说 C.强调“知行合一” D.提倡“经邦济世”精神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把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致良 知”“知行合一”的观点,故 C 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但材料中王阳明并未质疑程朱理学,故 排除 A;“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学说是王阳明提出的,B 项中“发展”是不正确 的,故 B 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出“经邦济世”精神,故 D 错误。 21.(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一模)在顾炎武看来,朱熹的学说、乃至整个宋明理学是汉民族的文化,是民 族文化命脉的传承看,因此无论如何是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的。据此判断,顾炎武 A.学术思想充满矛盾 B.反对异族统治 C.推崇程朱理学思想 D.强调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顾炎武是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肯定朱熹和宋明理学,说明他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即反对异族的统 治,故选 B;“充满矛盾”的说法明显无法体现,排除 A;顾炎武是肯定程朱理学,而非推崇,排除 C;材料 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观点,排除 D。 22.(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一模)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大量事例,分析“君”这一称谓在《尚书》、《左 传》、《礼记》、《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属于普遍称谓,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顾炎武意在 A.论证儒学的一脉相承 B.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 C.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 D.追求社会的民主平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分析“君”这一称谓在《尚书》、《左传》、《礼记》、《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属于普 遍称谓,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来看,顾炎武意在强调“君”本身没有特殊含义,不是特定人或群体 的专有称呼,以此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故答案为 C 项;顾炎武不是对儒学的探讨,排除 A 项;材料没有 涉及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排除 B 项;民主平等是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追求,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D 项。 23.(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一模)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 年) 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D.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答案】B 【解析】“戏孔”反映出儒学地位的动摇,“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表明统治者仍然尊奉儒学的主流地位, 因此材料信息反映出唐朝时期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复兴运动,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民间娱乐活动,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流现象,排除 D 项。 24.(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模拟)李资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人的任何举 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A.否定了孔孟思想的神圣地位 B.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D.开创中国民主思想先河 【答案】C 【解析】根据“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可以看出其强调个人私欲的正当性,这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故 C 项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到孔孟,排除 A;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排除 B;当时的思想并不是民主思想,排除 D。 25.(2021·福建厦门市高三一模)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 阳、石鼓等著名书院。旦到北朱仁宗末年,朝延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削弱书院和县学,北宋前期较有影响力的 书院全部消失。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理学官方地位确立 B.书院脱离社会需要 C.地方官学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解度材料信息可知,到北宋中期,以前有影响力的私人书院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地方官学,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地方官学的发展,故选 C 项;南宋时期,理学的官方地位オ得以确立,故排除 A 项;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北宋政府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书院脱离社会需要,故排除 B 项;材料 是说有影响力的私人书院消失,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 D 项。 26.(2021·高三模拟)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虽然,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这一观点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C.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唯器而已矣……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可知王夫之认为物质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基 础,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故选 D 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强调器道关系 不符,排除 A 项;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王夫之强调器道 关系不符,排除 B 项;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肯定私欲并不是王夫之的主张,排除 C 项。 27.(2021·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模拟)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他的地位甚至不及周公、颜回, 至多与荀子比肩齐名;然而到了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确定了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稳固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升格为封建正统思想 B.儒学已实现与佛学的合流 C.孟子思想有利于儒学摆脱困境 D.孟子思想优于孔子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 可知,到了宋代,孟子升格运动确定了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稳固地位,结合所学宋代儒学的转型知识可知, 宋代时期,理学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儒学不断摆脱困境,而宋代之所以出现孟子升格运动,是因为提升孟 子地位有助于传承儒家道统,有利于儒学的复兴,故选 C 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代已经成为正统,故排 除 A 项;B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B 项;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没有优劣之分,故排除 D 项。 28.(2021·河北邯郸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学者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 2009 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 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 时期 特征 先秦 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 家争鸣、民族认同等 秦汉 魏晋 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 宋元 明清前 期 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西洋科技逐渐传入、文化集大成与僵 滞并存等 近代 ——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 阅读上表,领会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 (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补写内容: 秦汉,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民族间交往增多等。 理由:秦汉时期以封建经济政治制度为基础,以汉民族形成和各民族交往的加强为背景,确立了以儒家思 想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的文化格局。秦始皇坚持法家路线,但没有成功,强制性的文化统一没有产生与封 建政治共同发展的作用。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以政权力量 树立起儒家的权威。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武帝在政权建设和现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努力进取,扩大了 封建大一统政权的政治影响,使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儒家统领文化的格局确立后, 哲学、史学、文学、教育、科学技术以至社会风俗等领域,日益浸润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大一统文化 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示例补写内容: 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都市文化兴起、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科技发达等。 理由:宋代租佃经济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市文化的兴起,反映了新兴的 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文精神不断发展,体现出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与清醒意识。宋元文化的核 心是理学,它强调万物一理,天理支配宇宙变动、历史兴衰和人事得失。程朱理学的地位在南宋后期不断 上升,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程朱理学也 为亚洲儒学圈的形成寞定了基础。指南针等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与此同时,外域文 化的传入也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也可以补写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谋求复兴时期:逐渐深化学 习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结构发生变动、观念习俗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改变等。言之 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中国文化通史》编写意图及编写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写,考生在补写内容 时要熟悉相关史实,准确概括出特征。从列出的内容看,该书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由盛到衰和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史。显然,作者编写此书力图突出一个通字:从纵向上说,要求全书各卷之 间脉络贯通,要于沿革流变之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从横向上说,当避 免写成文化的简单拼盘,要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平衡的发展。 同时注意文化的层间、空间差异,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根据这一编写意图,在空白处进行补写,然后 联系所学知识,根据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说明理由。 29.(2021·湖北高三模拟)儒家思想 注:文庙是地方官学的礼制孔庙的称谓,依据礼制建设并与科举相结合的孔庙。 龠是一种体现华夏礼乐文明的吹管乐器,其形制似笛。 观察以上图片,任选 3 幅或以上图片,提炼一个有关儒学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 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观点一:宋明理学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论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传统社会产 生巨大影响。宋以前,儒学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两宋以来逐渐融入民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 影响进一步扩大。 宋代理学家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儒家经典 成为科举考试内容。注重蒙学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将儒学价值观念的传播提前到儿童时期。士大夫为了使 家族得到长久延续,注重族规家训的编撰,注重礼仪制度的重建,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和家人的生 活习惯,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生活。结论:由此可见,宋明时期打破了儒学和普通民众之间的 隔阂,推动儒学的社会化,这有助于推动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提高民族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维护封 建统治。 观点二:理学(朱学)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论述: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祭孔活动,乐舞 图谱表明了礼仪乐舞有完整流程。祭孔仪式将礼乐文明推向信仰儒学的高潮,统治者利用儒学维护政治统 治。西汉以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家经典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官方教科书, 推动了士人研习儒学,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宋明理学更是把儒学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用三纲五 常规范民众思想和行为,有助于稳固社会秩序。 结论:两宋以来的统治者利用理学维护封建统治,而伴随理学的僵化,人性被压抑,国人的思想也遭到束 缚。 观点三:儒学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从科举考试、社会生活、文化特色等方面阐述 观点四:儒学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图片信息,并选三幅相关图片;然后, 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再次,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观点”,由图 2、图 3、图 5 可以 得出:宋明理学促使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阐释”,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对葬仪、启蒙读物、家 训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最后,从宋明时期打破了儒学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推动儒学的社会化,这有 助于推动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提高民族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等方面做总结即可。 30.(2021·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著名学者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 2009 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 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 ——摘编自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 阅读上表,领会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 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秦汉: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理由:秦始皇坚持法家路线,但没有成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政权力量树 立起儒家思想的权威。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武帝在政权建设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努力进取,扩大 了封建大一统政权的政治影响,使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 立后,哲学、史学、文学、教育以致社会风俗等方面,日益浸润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大一统文化表现 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也可以确立: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谋求复兴时期。 【解析】本题的解答首先要从纵向线索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和每一历史时期的特征。从材料信息来看,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则秦汉是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据此可以对空白处进行补写。然后联系所学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对汉朝政 治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关系的影响、对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来说明论证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得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成长时期的结论。本题在解答 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和中国文化发展脉络补写好空白处,论述过程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 确,史论结合。 31.(2021·广东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正式提出“仁者爱人”,将立足于“君”的“敬天保民”转移到立足于“民”。他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他反对统治者对民众实行严刑酷法、暴虐打击,“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孟子看来,“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明君要“制民之产”、“不违农时”、 轻徭薄赋,让民众生活有保障。统治者要对民之子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先富后教”。 ——摘编自彭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儒家民本思想述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生事业加快改革推进。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改革个人所得 税。持续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夯实城 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民生事业的大力推进,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经济社会欣欣向荣。 ——摘编自李青《新中国 70 年民生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民生事业巨大进步的时代背景。 【答案】(1)民贵君轻;轻徭薄赋,省俭刑罚;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 (2)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党和政府重视民生事 业。 【解析】(1)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出民贵君轻;根据“反对统治者对民众实行严刑酷法、暴 虐打击”“轻徭薄赋”得出轻徭薄赋,省俭刑罚;根据“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得出 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根据“不违农时”得出勿夺农时。 (2)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生事业加快改革推进”得出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党和政府 重视民生事业、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根据“持续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社会 化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得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32.(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君主们“率土地而食人肉”“以力假仁霸”的行径极为愤慨,主张对“善战者服上刑”。他痛斥梁 惠王“以土地之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的不仁行为。(梁襄王)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 于一。”梁襄王又问:“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再问:“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 也。”孟子认为,人民是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之一,只有得“丘民”,才能为“天子”。 ——摘编自宋绍光《论孟子游说中的应时思想》 材料二 自唐中后期,思想学术界就开始有人批评汉唐经学家只重解释经典的字面含义而不注意经典的精 神实质之弊,疑古、疑经之风渐起。孟子学说中的道统、涵浩气、辟异端、谈心性和辨王霸恰好与这一时 期用道德性命对汉唐儒学进行改造的思想相吻合,与新兴的理学相知、相通。至宋,孟子本人被封官爵、 入孔庙、处“圣贤”之列,《孟子》也由“子”升为“经”,不久 又超越“五经”而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人人必读 的官定教材。 ——摘编自李传印 《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析孟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孟子及《孟子》的地位全面升格的原因。 【答案】(1)思想主张:反对诸侯混战,主张天下一统;统治者应实施“仁政”;君主要尊重民意、争取民心。 评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商人和士阶层的利益;反映了民众的呼声和愿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未能被当政者采纳。 (2)原因:汉唐儒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孟子学说与唐宋时期对儒学改造的思潮相吻合;理学的兴起与 发展;统治阶级的支持;朱熹等人的贡献。 【解析】(1)根据材料一“孟子对君主们‘率土地而食人肉’‘以力假仁霸’的行径极为愤慨,主张对‘善战者服 上刑’”,可得出,孟子反对诸侯混战,主张天下一统;根据材料一“……他痛斥梁惠王‘以土地之故’‘驱其所爱 子弟以殉之’的不仁行为……”,可得出,孟子主张“仁政”;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人民是诸侯‘三宝’ (土地、人民、政事) 之一,只有得‘丘民’,才能为‘天子’”,可得出,孟子主张君主要尊重民意、争取民 心。结合所学知识,从孟子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及结果等方面简要评析孟子的思想主 张。 (2)根据材料二“自唐中后期,思想学术界就开始有人批评汉唐经学家只重解释经典的字面含义而不注意 经典的精神实质之弊,疑古、疑经之风渐起……”,可得出,宋代孟子及《孟子》的地位全面升格的原因是: 汉唐儒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材料二“……孟子学说中的道统、涵浩气、辟异端、谈心性和辨王 霸恰好与这一时期用道德性命对汉唐儒学进行改造的思想相吻合……”,可得出,宋代孟子及《孟子》的地 位全面升格的原因是:孟子学说与唐宋时期对儒学改造的思潮相吻合;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理学发展、统 治阶级态度及朱憙个人贡献等等角度回答其他原因。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