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0: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
1.(2021 年江苏省适应考)如表是美国 1925-1937 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每人每年
消费量)。1934—1937 年消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25—1929 1930—1933 1934—1937
谷物 100 93.3 86.7
奶和奶制品 100 100.9 98.5
瘦肉、鱼类 100 96.2 94.7
蛋 100 100 93.7
A.失业人数的剧增 B.提供居民农副产品补贴
C.农产品价格提高 D.市场零售食物供应过剩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中美国 1925-1937 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可知 1934—1937 年食物消费量呈
现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933 年以来,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在
农业方面采取鼓励农民减耕减产的办法,以稳定并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提
高也限制了人民的农产品消费能力,C 正确;针对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失业人数
剧增,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等措施,失业率已经逐渐下降,A 排除;罗斯福新政为农场
主提供农副产品补贴,鼓励农场主减耕减产,以防止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BD 排除。
故选 C。
2.(2021 年辽宁省适应考)如图为 1919 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写有
“国际联盟”字样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作者意在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B.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
C.颂扬战后兴起的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
D.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和平鸽明显无法衔起国际联盟这根橄榄枝,说明国际联盟无法传递和平
的信号,即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故选 B,排除 A;该漫画中只有美国总统威
尔逊一人,不能体现全球的反战与和平思潮,排除 C;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联,因此不可能
通过国联称霸世界,排除 D。
3.(2021 年浙江省等级考)下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
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
条吧。”该画作
A.充满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期待
B.表达了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
C.肯定了英国赢得阿拉曼战役的重大意义
D.称赞了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的《大西洋宪章》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0 年至 1941 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
动的大规模空战,战争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以纳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
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
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因此根据材料“1941”“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
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可知体现的是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B 正确;A 与材料
无关,排除;阿拉曼战役发生于 1942 年,C 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4.(2021 广东省适应考)1925 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
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
条文把妇女限制在 1917 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 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答案】B
【详解】
根据“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 1917 年以前”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权益得到保障,因此
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当时的苏联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不是计划体制,排
除 A;实行普遍义务劳动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作机
会,排除 D。
5.(2021 广东省适应考)1939 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美国为背
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守卫不让他们
这么做。他们到格格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桔子上已经被喷上了煤油。”据此可
知,作者
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
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 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答案】A
【详解】
根据“以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可得出这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关,而经济危机中出
现了产品过剩,销毁了大量的农产品,而下层的民众却又没有食品供应,因此才“用渔网捞
河里的土豆”,因此可以看出,作者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A 项正确;丰富的想
象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的现实状况,并不存在丰富的想像,排除
B 项;材料与环保问题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是现实主义的体现,不是荒诞手法,排除 D
项。
1.(2020.1·浙江高考·21)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
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
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
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
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
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
逃了”指的是德国战败,故①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美国崛起,国联建立,故②错误;材
料“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
的曙光”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故③正确;材料“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
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指的是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2.(2020·山东高考·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
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答案】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而美国在战
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
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来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 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
德矛盾,排除 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 1787 年,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
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排除 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
欧洲国家,而且德国在 1926 年才加入国联,排除 D。
3.(2019.4·浙江高考·29)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1939 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
事……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
1939 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 1914 年的战争
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
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旨在说明( )
A.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二战因其战争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
D.一战所造成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阴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1914 年的
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
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失望与伤亡,造成重大损失,故选 D 项;根据材料“1939 年的……
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茨威格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理想信念而战持肯定态度,
排除 A 项;茨威格谈及了两次世界大战是否存在信仰的问题,排除 B 项;茨威格通过与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排除 C 项。
4.(2019·上海高考·11)右表所列是哪一战争统计数据( )
国家 死亡人数
德国 2037000
法国 1398000
奥匈帝国 1100000
英国 921000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材料该战争有奥匈帝国的参加,造成大量死亡,可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 C
项;奥匈帝国是 1867 年建立的,与 1803—1815 年的拿破仑战争无关,排除 A 项;1870 年
的普法战争是法国与普鲁士的较量,与奥匈帝国无关,排除 B 项;奥匈帝国在一战后就瓦
解了,不可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 D 项。
5.(2020.1·浙江高考·21)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
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
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
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
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
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
逃了”指的是德国战败,故①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美国崛起,国联建立,故②错误;材
料“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
的曙光”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故③正确;材料“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
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指的是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6.(2020·江苏高考·19)1921 至 1922 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 18 种。1921 年苏俄
约有 79 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
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 16 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
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答案】C
【解析】“1921 至 1922 年”这一时间,以及“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等信息
可以看出,此时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但是“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 18 种”
“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 16 个”等反映出了在新经济政策刚推
行的时候,农民的负担沉重,商品的自由贸易还没有得到推广,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
是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 A 项;材料中的各省并不是经济独立,排除 B
项;新经济政策之下,农民可以支配交完税后的粮食,排除 D 项。
7.(2020·山东高考·13)表 2 为 1928 年和 1932 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
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表 2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 年 74.4 25.4 0.2
1932 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答案】C
【解析】1928 年至 1932 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
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
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C 正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4 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
排除 A;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 B;说明 1928 年至 1932 年苏联的工
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 排除。
8.(2019·海南高考·18)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 8
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
因素是( )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 8 个月时间。
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结合所学可知是十月革命,十月
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决定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故选 A 项;据所学,七月流血
后,资产阶级阶级独立掌握政权,不是工人,排除 B 项;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排除 C 项;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
大战不是根本原因,决定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排除 D 项。
9.(2019·天津高考·8)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
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
“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
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
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
故选 C。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 A、B;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 D。
10.(2020·天津高考·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
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
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危机过程中,有适度的进行
干预,但是效果有限。而罗斯福新政则是全面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
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干预的力度不一样,故 A 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资本
主义制度,排除 B 项;二者都要遵守美国的宪法,排除 C 项;从胡佛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
施来看,二者都关注失业问题、公共工程等方面,因此关注的社会问题基本一致,排除 D
项。
11.(2020.1·浙江高考·22)右图是发表于 1941 年 12 月 29 日的漫画《活力少年》,面对
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
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对该漫画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大西洋宪章》翌日发表 B.《联合国家宣言》即将签署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签 D.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拟定
完成
【答案】B
【解析】材料“1941 年 12 月 29 日”“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
和安全机制的诞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 1942 年 1 月 1 日《联合国家宣言》
的签署,故选 B 项;《大西洋宪章》于 1941 年 8 月 14 日发表,排除 A 项;《关于普遍安全
的宣言》于 1943 年 10 月 30 日签署,排除 C 项;1941 年 10 月 1 日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
第一个议定书拟定完成,排除 D 项。
12.(2020·山东高考·14)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
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图 4 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 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
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图 4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苏台德地区位于欧洲中心,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邻近德国讲德语居民所居住的地区,
至 1918 年为止,以德国人为主的苏台德地区和以捷克人为主的波西米亚同属奥匈帝国,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该国被一分为三,即: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斯洛伐克,而当地 350 万讲德语的居民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一下降
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苏台德地区问题由此而起,此后纳粹德国制造苏台德事件的
事由也源于此,因此苏台德事件起因来看,符合④的描述,D 正确;苏台德地区的主要资源
是常规资源,不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资源,排除 A;苏台德地区是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相对
于德国而言,鉴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实力,苏台德地区虽然靠近德国,但其并不构成威胁,
排除 B;纳粹德国有出海口,不属于内陆国,排除 C。
13.(2019·海南高考·19)1933 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
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
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说明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故选 D 项;国
家干预主要是对国内,不会影响国际合作,排除 A 项;材料“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
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说明与会国希望合作解决经济危机,排除 B 项;据所学,经济发
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 C 项。
14.(2019.4·浙江高考·22)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
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
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
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张伯伦……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
结合所学,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英国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张伯
伦换来希特勒在“英德和平宣言”上的签字,故选 B 项;参与讨论凡尔赛和约的是英国首
相劳合·乔治,排除 A 项;1939 年由于英法对徳绥靖,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并未取得实质
进展,排除 C 项;《非战公约》是法国为得到自身安全保障于 1928 年推动制定的,且张伯
伦 1937 才上台担任英国首相,排除 D 项。
15.(2019.4·浙江高考·23)1941 年 11 月 7 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
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
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
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1 年 11 月……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
胜利”,结合所学,1941 年 10 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故①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
故②错误;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故③错
误;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故④正确,选择 B 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