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2021·高三模拟)1903 年,梁启超在出访美国后说:“美国的共和制好比是由许多小屋构
成的大厦,这些小屋在大厦建成以前早已存在,大厦宏大经久的原因必须要在这些小屋的构成中寻找。”这
说明梁启超
A.对美国民主制的弊端十分忧虑 B.认为美国政治制度具有特殊性
C.政治思想日趋激进 D.主张效仿美国制度
【答案】B
【解析】梁启超认为,美国的共和制度是在美国独立战争前既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制度深深地植
根于殖民时代各地方的自由制度,有着它的历史传统与根基。相比中国,美国政治制度具有独特之处,而
以中国政治的历史及现状看,中国则明显缺乏这方面的基础,不可贸然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故选 B;A、C
两项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不可贸然实行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排除 D。
2.(2021·河北承德第一中学高三模拟)某思想家提出∶"国之为国,聚民而成之……民事众多,不能人人
自为公共之事,必公举人任之。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
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该思想家是
A.孟子 B.黄宗羲 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国之为国,聚民而成之”“必公举人任之”“代众民”“民贵而君贱”等思想体现了社会契约、
主权在民、君主立宪的思想,选项中的人物只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符合,故 C 项正确;其他三人
的思想只是符合材料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排除 ABD 三项。
3.(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一模)1920 年,李大钊撰文说:“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
他(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行了二千余年,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现在经济上
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
A.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 B.能够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C.明确中国的革命任务 D.着力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 年即建党前夕,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活动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认为近代经济变动会从根本上动摇儒家的统治地位,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能够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
法,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已经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 项错误;最早在中
国人民面前明确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是 1922 年中共二大,C 项错误;着力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4.(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一模)1920 年,陈独秀在《对于时局之我见》中提到:“吾党对于法律的态度,
既不像法律家那样迷信它,也不像无政府党根本排斥它;我们希望……终久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
家出现的一日。”这反映了
A.资产阶级激进派践行民主理念 B.早期社会主义者具有法治追求
C.中国共产党以健全法制为宗旨 D.启蒙思想对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我们希望……终久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家出现的一日。”可以看出,早期的社会主义
者即不迷信法,也不排斥法,而是理性的看待法,相信法治的国家终究会以来,因此反映出早期社会主义
者具有法治追求,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制理念,排除 A;当时中共还没有成立,排除 C;材料不能体
现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 D。
5.(2021·辽宁朝阳高三模拟)严复强调:“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
而胜者日昌,胜者非他,智德力三者皆大是耳。”这表明严复
A.受到了西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B.深受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参与者
D.已经预知到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结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严复将胜负比作“昌”、“退”,可见严复的思想受到了西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所以 A 正确;严复
不属于洋务派,而且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所以 B 错误;刘光第、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
康广仁,所以 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严复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评价,所以 D 错误。
6.(2021·河北衡水市高三模拟)如图为 1898 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这表明他
A.倡导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 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
C.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 D.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 1898 年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反映出他看清了外国入侵的危险,
知晓改革的方法,但仍然遵循“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温和的社会改革,用传统道德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挽救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张之洞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范畴,不倡导变革
政治制度,故 A、B 两项错误;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材料体现不出来,故 C 项错误。
7.(2021·湖北高三模拟)1920 年 5 月,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潜心译出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
译本,并转托陈独秀,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首印 3000 余册,供不应求。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全
译本的发表
A.主要受列宁主义的影响 B.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
C.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20 年即中共成立前夕,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期中产主义组织成立的时期。
所以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发表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 B;马克思主义在 20 世纪初就
在中国开始传播,所以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发表并不能说是受到列宁主义的影响,排除 A;
1920 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和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排除 C;此时毛泽东思想尚未出现,排除 D。
8.(2021·湖南怀化市高三一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院在中国大量开设,人们只有在遇到外科、眼科
疾病时,才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而内科疾病一般是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去尝试西医。这从侧面反映
了
A.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 B.西医的疗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C.国人对外来侵略强烈抵制的心态 D.“西学东渐”深刻影响国人生活
【答案】A
【解析】社会民众认为“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人们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常倾向于向西医求
助,说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疑惧心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故选 A;人们遇到外
科、眼科疾病时,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说明人们相信西医的疗效,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对西医的疑惧,并
非外来侵略,排除 C;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1918 年底出版了胡适的《尝试集》,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诗集。《蝴蝶〉
是其中一首:“两个黄蝴線,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恒于怜。也无心上
天,天上太孤单。”这表明新诗
A.与传统诗歌割裂 B.偏离了时代主题
C.缺乏社会基础 D.转型期特点突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诗保留五言一句古诗的特点,但又通俗易懂,采用白话文,所以兼采新旧
文学两种特点,故 D 正确,A 错误;据时间“1918 年”可知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进行,文学革命正兴盛,新
诗正是契合了时代主题,故 B 错误;题意没有体现新诗缺乏社会基础,故 C 排除。
10.(2021·湖南高三模拟)如表是近代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个人主义的论述,如表不同论述反映出当时
中国
作者及出处 意义简析
佩弦生《论中国救亡当自增内力》
(1900 年 4 月 10 日)
中西比较指出,中国的个人主义(负面意义)造成全民离散
软弱,所以不敌西方合全体国之力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915 年 12 月 15 日)
用"纯粹个人主义之大精神"来概括西洋民族的以个人为本位
思想;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有四大恶果,都是
压迫个人独立人格和自由;纠正之法是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
族本位主义
A.民族矛盾渐趋缓和 B.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C.民主政治不断巩固 D.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前者对个人主义的认识较狭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认识到个人
主义与自由受到压迫的根源是什么,认识到如何纠正传统的“家庭本位主义”,因此反映出思想解放的深入发
展,D 项正确;矛盾仍然尖锐,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排除 B;“巩固”的说法错误,材
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排除 C。
11.(2021·广东高三一模)康有为等人于 1895 年组织成立的强学会是一个“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其成员
来自军机处、总理衙门、内阁、翰林院等机构。这表明
A.维新派与守旧官僚合流 B.维新派的阶级属性发生变化
C.变法成为朝野普遍共识 D.统治集团有一定的自救意识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处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后,因此这一时期高级官员积极参加强
学会的行为体现的是统治集团有一定的自救意识,D 正确;维新派与守旧官僚合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
排除;维新派的阶级属性仍然属于资产阶级,B 排除;C 错在“普遍共识”,排除。故选 D。
12.(2021·广东高三一模)1918 年以后,知识界和报界积极关注劳工问题,他们改造劳工形象、开展劳工
调查、组织劳工教育,并思考“劳工解放”的根本性问题,乃至要让劳工“成为世界的主人”。这反映出
A.知识精英与劳工形成统一战线 B.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深入传播
C.知识分子开创中国式革命道路 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转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关注劳工问
题”“劳工解放”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流思想发生变化,D 正确;A 是在中共一大成立后,排除;材料强
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非民主、科学,B 排除;中国式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 排除。
故选 D。
13.(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模拟)梁启超认为:“中国三代尚已,秦汉以后,取天下于马上,制一切之法……
咸为王者一身之私 计,而不复知有民事……故千疮百孔,代甚一代,二千年来之中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
谭嗣 同则提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由此可知,两人意在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肯定三代政教典范的历史价值
C.否定君主政治体制 D.说明三代政治对秦政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的“二千年来之中
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等信息可知,梁、谭两人都认为中国古代自秦
以来封建政治皆为君主私人利凎而设,两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其目的是宣传维新法思想,故选 A 项;梁启
超肯定三代政教的历史价值只是诠释自身政治观点的途径而已,而非目的,且谭嗣同没有涉及这一内容,
故排除 B 项;资产阶级主张君主立宪制,故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与材料中两人的言论均不相符,故排除 D 项。
14.(2021·广东广州市高三一模)19 世纪末,《无锡白话报》刊发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文章比
较全面地论述了普及白话的重要意义;1904 年,革命家秋瑾在《演讲的好处》一文中提到,“开化人的知识,
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高度认可维新思想 B.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C.目光投向平民阶层 D.思想倾向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材料“开化人的知识,非演讲不可”“不要钱,听的人必多”强调的是对普通民众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说明的是当时目光投向平民阶层,C 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维新思想的认可,A 排除;B 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材料未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D 排除。故选 C。
15.(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三模)1895 年 12 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
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
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答案】D
【解析】强学会强调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接受西方习惯的同时,采用孔子纪年等,体现出强学会具有新
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D 项正确;西学观念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整体,A 项错误;材料并未
显示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B 项错误;材料与忧患意识的觉醒无关,C 项错误。
16.(2021·广东深圳市高三一模)1889 年,李鸿章为格致书院亲拟考题:“各国立约通商,本为彼此人民
往来营生起见。今设有一国,议欲禁止有约之国人民来往,其理与公法相背否,能详考博证之欤?”此考题
的命制意图最有可能为
A.强化商战意识 B.激发爱国精神
C.培养世界视野 D.树立法治观念
【答案】C
【解析】材料“其理与公法相背否,能详考博证之欤”体现的是李鸿章主张通过国际法来协调同列强之间的矛
盾,说明的是该题命制意图主要是为培养世界视野,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 C。
17.(2021·广东肇庆市高三二模)1920 年下半年,《新青年》的外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径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巴黎和会的失望情绪与由于苏俄政府发表的
“第一次对华宣言”(苏俄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侵略的土地一律放弃)产生的欣喜之情形成强烈反差。在这一
现象影响下,当时中国
A.主流思想已经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道路行将破产
C.国内舆论主导国际局势 D.救国主张出现新的探索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后,人们通过列强同苏俄的对中国的态度来看,明显对苏俄的好感更为强烈,
说明的是救国主张出现新的探索,D 正确;当时中国思想界存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存在多次
论战问题,A 排除;B 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国际局势的主导靠国家综合国力,C 排除。故选 D。
18.(2021·广东高三模拟)学者陈平原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断裂”,社会生活、思想
道德、文学艺术处在一种激烈动荡的状态,动荡中又包含了连续性,中国文化底色仍在。其“成功”的“断裂”
体现在
A.中西对立与传承创新复杂并存 B.思想解放与文学革命作用巨大
C.中西文化尖锐对立与冲突剧烈 D.传统礼教与儒家道德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生活、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处在一种激烈动荡的状态,动荡中又包含了连续性,中
国文化底色仍在”可得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传统决裂的姿态广为人知,可在实际操作中,则是海纳百川,
吸取了晚清诸多改革的主张,并将其进一步明确与深化。因此体现了 A 中西对立与传承创新复杂并存,A
正确;思想解放与文学革命作用巨大不属于断裂,排除 B;对立与冲突不能体现材料中“动荡中又包含了连
续性,中国文化底色仍在”的主旨,排除 C;D 项太绝对,排除 D。
19.(2021·福建莆田市高三二模)1864 年,奕䜣提出“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
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指出“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致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这些认识,反映了
A.崇尚科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B.洋务运动改变了中西军事力量对比
C.中外交汇动摇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D.中体西用理念蕴含抵御侵略的目的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奕䜣、李鸿章认为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御侮”“示威”“自强”,防止他族觊觎;结合所学可
知,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理念,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而且蕴含着自强和抵御侵略的目的,
故选 D;科学与民主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1864 年崇尚科学并非社会主流思潮,故排除 A;洋务运动虽
然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缩小中西差距,但并没有改变中西军事力量对比,故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外
交汇的情况,故排除 C。
20.(2021·福建福州市高三一模)1919 年,我国知识界兴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认为国故(我国固有的文化)
中有“国粹”,也有“国渣”,要“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把这两者分清楚;治史的目的是“明变、求因与批判”。
这一运动
A.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 B.弘扬了传统的史学价值
C.具有全盘西化的倾向 D.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D
【解析】1919 年的整理国故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出辩证合理的评价,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新文化运动表
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弊端,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故答案为 D 项;整理国故运动与袁世凯
复辟无关,排除 A 项;整理国故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非只是针对历史研究,排除 B 项;整理
国故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没有涉及对西方文化的评价,排除 C 项。
21.(2021·高三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主要有以下不同:
新文化派重在揭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 “质变”和“飞跃”,以说明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新陈代谢”“弃旧图
新”;文化保守主义者则重在揭示文化发展中的“量变”和“渐进”,以强调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新旧杂糅”“存
旧立新”。他们的分歧类似于
A.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B.洋务派与保皇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 D.国民党左派与右派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派强调“质变”和“飞跃”,文化保守主义者重视“量变”
和“渐进”,两者追求资产阶级文化发展目的一致、手段不同,其分歧类似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C 项
正确;民族资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本质对抗,不只是路线方法的不同,A 项错误;
地主阶级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保皇派在阶级本质和目的上根本不同,B 项错误;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和反动
的国民党右派的分歧与新文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并不相似,D 项错误。
22.(2021·河北邯郸第四中学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维新之意与改
革、改良相近。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栓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
在 1890~1926 年的使用情况如图。
——据金观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 1890~1926 年“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材料表明,1890~1926 年,“革命”、“维新”、“改革”等词语的使用持续出现消长变化,“革命”一词
的使用增长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变革的体现,反映了近代先进中
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级探索中国的出路,
“革命”与“维新”、“改革”等词语的使用增多,当时维新思想是新思想的主流,“维新”、“改革”的使用多于“革
命”一词。
20 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日俄战争,损害中国国家权益。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改
革。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这一时期,“革命”、“维新”等词语的使用大量增多,并且“革命”一词的使用
超过“维新”、“改革”。
1911 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革命”一词的使用总体上多于“维新”、“改良”。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20 世纪 20 年代,
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所以,从 1917 年起,特别是 20 年代,“革命”
一词的使用急剧增长。
【解析】现象解释:首先,观察图中曲线,整合材料,可概括得出,1890~1926 年间“革命”、“维新”、“改
革”、“改良”等词的使用整体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其中尤其以“革命”一词的使用增长明显;然后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现象,可得出“革命”等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
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变革,体现了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然后具体分析曲线中“维新”“革
命”等词语使用到达峰值时,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实;如 19 世纪末,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影响,在甲午
战争和中国战败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级探索中国的出路,“革命”“维新”“改革”等词语的使用
增多,当时使用最多即占主流的是维新思想,表现为“维新”、“改革”的使用多于“革命”一词;到了 20 世纪
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和日俄战争等,加重了民族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
矛盾,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这一时期“革命”一词的使用增多,并超过了“维
新”“改革”;此后受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影响,“革命”一词的使用总体上多于“维新”“改良”;最后分析
说明导致“革命”一词在 1915 年后使用急剧增长的相关史实,如新文化运动兴起、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逐渐传播,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发展起
来等。
23.(2021·重庆复旦中学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鲁迅对传统生活的虚伪与残忍的谴责,其严肃的道德意义甚明,表现得极为熟练,这可能得益于他
的博学,更甚于他的讽刺技巧。在《狂人日记》中,他没有把狂人的幻想放在一个真实故事的构架中,而
是加油加醋,把各种中国“吃人”的习俗写进去,因而未能把他的观点戏剧化。然而作为新文学的第一篇欧化
小说,《狂人日记》仍然表现出了相当出色的技巧和不少讽刺性。故事开端的介绍说狂人“已早愈,赴某地
候补矣”,做正常人的代价,似乎便是参加“吃人”游戏的行列。
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中的主人公老实人“性格率真,思想单纯”。开始,老实人相信他的老师庞格罗斯运
用“心理玄学、神学和宇宙学巧妙证明”的知识,认为“万事有果必有因”“一切都完美”。然而,“人间天堂”瞬
间倾覆,厄运与灾难接踵而至,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完美世界”的说法是无稽之谈。《老实人》与其说
是对乐观主义的批驳,不如说是对人们试图用以解释和主宰他们生活的各种体系的嘲弄。
——整理自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韩水仙《小说与启蒙-1750~1789 法国小说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狂人日记》的思想主旨和《老实人》“对主宰他们生活的各种体系
的嘲弄”的实质,并分析两部文学作品社会背景的共性。
(2)谈谈你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答案】(1)思想主旨:反对传统伦理道德,揭露传统文化弊端。
实质:反对传统文化,强调理性思考。
共性:社会处于转型期,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2)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同时,文
学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往往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所以对于文学中的史料信息,应辨别真伪,谨慎考
证。
【解析】(1)《狂人日记》的思想主旨,根据“鲁迅对传统生活的虚伪与残忍的谴责,其严肃的道德意义
甚明,表现得极为熟练”等信息可以得出反对传统伦理道德,揭露传统文化弊端。《老实人》“对主宰他们生
活的各种体系的嘲弄”的实质,根据“不如说是对人们试图用以解释和主宰他们生活的各种体系的嘲弄”可以
看出是反对传统文化,强调理性思考。两部文学作品社会背景的共性,联系所学可知,都是社会处于转型
期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
(2)对文学作品史学价值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从作为对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文
学作品当然具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但同时又要认识到,文学毕竟不是史学,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和虚
构的成分,因此需要认识辨析,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