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①产业结构:
②生产模式:
③耕作方式:
④所有制结构:
⑤经营方式:
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自耕农经营方式;租佃式经营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
①时间:
②原因:
③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农业手工业结合;
自给自足;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公有制和私有制
①形成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
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
地私有制。
②形式:
③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土地兼并问题)
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1、据《战国策》记载,平原君赵豹在秦赵对峙时警告赵王应避免
与秦国对抗,理由是“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这一
记载体现出( )
A.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已普遍使用
B.灵渠的修建使得军粮运输便捷
C.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国力强盛
D.战国道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
2、《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
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
载反映了( )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
[对应训练]
C
A
3、《墨子·非命》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
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
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
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 )
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
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
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
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
[对应训练]
C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手工业
经营形态:
①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官府、皇室专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征调。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②私营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家庭消费、交纳赋税;
部分在市场流通;农民自身
③家庭手工业:
1.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
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
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
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
其冲击巨大。
[对应训练]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手工业
经营形态
主要成就:
丝织业——唐朝吸收波斯风格与织法;
明清在苏杭设织造局。
棉纺织业——南宋兴起,元朝改进技术;
明朝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的衣料。
①冶炼业: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比较繁荣;
西周时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
②制瓷业:东汉;南北朝;唐朝;宋朝;元代;明清
③纺织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
(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
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 )
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 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2、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
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对应训练]
A
C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
白银、长途贸易等;
商帮的活跃与兴盛;
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商业的发展历程:
①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②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③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市舶使专管外贸。
④宋元: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使用“交子”;
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⑤明清:
[重点深化]
2.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商业的发展历程:
②南北朝时期出现草市,唐朝出现夜市;
③宋朝时,市坊界限被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市
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市的发展和变迁:
①唐之前,市坊有严格的界限;
①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②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③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朝贡贸易: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①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②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汉武帝: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明清固守“重农抑商”,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歧视和限
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用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③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
a、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b、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
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c、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严重阻碍了商品经
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①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海
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
②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一
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③影响:A、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
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得不到发展。
B、助长了统治阶级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诩天朝上国,
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保守愚昧。
C、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D、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1、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
者。”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
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材料反映了( )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 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
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
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对应训练]
C
D
3、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
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
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4、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富无经业,则货无常
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
王者同乐。”材料反映了( )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部分知识分子的重商思想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对应训练]
A
C
5、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
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
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
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
“海禁”政策( )
A.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D.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对应训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