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二战后世界政
治格局的演变
【单元概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发
展
历
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
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
利益的冲突,美苏逐
渐形成了“冷战”对
峙的局面,1955年两
极格局正式形成
西欧、日本迅速崛
起,第三世界登上
历史舞台,社会主
义阵营瓦解,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冲击了两
极格局,呈现出多
极化趋势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后,欧洲进一步走向
联合,日本谋求政治
大国地位,中国国力
迅速增强,俄罗斯国
力得到恢复,世界多
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单
元
特
征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
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由于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
势开始出现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
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第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期,美、苏、英反法西斯盟国在雅尔塔
等会议上就战后世界安排达成一系列协议,在此基础上
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称为“雅尔塔体系”,在其内
部美苏“冷战”,逐步形成“两极格局”。
两
极
格
局
的
形
成
美苏
“冷战”
概念: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意外的一切敌对行
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
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背景
①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冷战提供可能
美国:
西欧:
苏联:
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称
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政治军事力量强大,成为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②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双方关系恶化。
③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成的对立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④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是冷战的序幕。
两
极
格
局
的
形
成
美苏
“冷战”
概念
背景
表现
①政治上
美国:
苏联: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 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
美国:
苏联:
③军事上
美国:
苏联:
1948年马歇尔计划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
影响
消极:
积极:
①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
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
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②客观上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两
极
格
局
的
形
成
美苏“冷战”
①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力,尤其是越战,是导致美
国转攻为守的重要原因;
②鼓舞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反帝反霸的决心与
勇气,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扩大了社会影响。
“冷战”中
的“热战”
原因:①美国在亚洲推行霸权,要遏制新中国和亚洲社会主义;
②亚洲朝鲜和越南的内战为美国介入提供了条件。
表现:①朝鲜战争:1950—1953年
战争打击了美国霸权、提高中国地位、赢得稳定建
设环境、支援朝鲜民族独立。
②越南战争:1961—1973年
战争打击美国霸权,美国在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越南1975年实现独立统一。
影响:
【拓展提升】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美苏争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结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
东剧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争取
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孤
立和敌视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新中国的发展壮大
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
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实行同美国争夺霸权
的积极进攻战略。在这一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原因是这时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其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
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苏关
系严重恶化。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
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这一阶段,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其原
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
曲折发展,原因是美国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争霸双方受损;生活在美国的
羽翼下的欧洲和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了联
合自强和崛起,逐渐走出了美国的阴影;不结盟运动兴起
和发展;中国开始振兴,都极大的改变了冷战背景下的国
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出现了
多极化的趋势。
世
界
多
极
化
趋
势
欧共体
的成立
原因
①基础:
②政治:
③经济:
④国际关系:
共同的地缘关系及共同的文化和传统底蕴。
战后欧洲国家的普遍削弱是加强联合的主要因素。
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下,西欧各国生产
力得到恢复发展,联系日益密切。
战后美苏重点,并把欧洲作为争霸的重点。
①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
过程
措施
①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③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元启动)
④加强科技合作
影响
①对欧洲:
②对美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调整对欧政策。
③对国际关系:
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
政治上推行自主的外交,反对美国控制。
推动了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推
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世
界
多
极
化
趋
势
欧共体的成立
日本成为
经济大国
原因
经济:
政治:
文化教育:
社会:
美国大批军事后勤物资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减免战争赔偿;提供资金和物质援助;
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
日本政府重视科技教育。
②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
①美国的扶植:
日本国民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
多极化趋势加强。
影响
对日本:
对美国:
对世界:
①经济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二号经济大国;
②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③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大国地位,反对美国控制。
霸权地位动摇。
世
界
多
极
化
趋
势
欧共体的成立
日本成为
经济大国
原因
影响
不结盟运
动兴起
①二战后亚非拉诞生许多新兴民族国家;
②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与争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③新兴国家积极谋求独立主权与发展,反对加入美苏集团。
标志:
宗旨:
目标: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积极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彻底裁军,
销毁核武器。
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②根本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③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回复。
①二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
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②美国在西欧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
国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③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尖锐。
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为可
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知识拓展】
1.二战后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2.二战后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①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
济和民主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
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③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
了对日本的占领状态。
④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
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
⑤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
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与美国保持一致。
第3讲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跨
世
纪
的
世
界
格
局
苏联解体
背景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导火线: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989年东欧剧变。
1991年“8.19”事件
时间:1991年12月
①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②冷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
③世界整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流;
④为欧盟和北约东扩创造了条件。
影响:
跨
世
纪
的
世
界
格
局
苏联解体
当今的世
界形势
①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暴露。
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③恐怖主义威胁。
④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天下并
不太平,世界呈现出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的局面。
世界形势缓和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②一些地区冲突得到解决或缓解。
③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④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⑤维持世界和平的因素增长。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跨
世
纪
的
世
界
格
局
苏联解体
当今的世
界形势
冷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世界形势缓和的原因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①近期呈现“一超多强 ”的局面。
②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
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③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阶段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 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末90年代初 90年代初至今
世界
格局
主要
表现
认识
两极对峙格局
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
鲁门主义、马歇尔
计划、北约组织;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
报局、经互会、华
约组织
两极格局下表现
出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
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
“一超多强”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欧共体的形成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
动的兴起
苏联解体,“冷战”
结束;
美、欧盟、日成鼎
立之势;俄走出低
谷;中国国际地位
提高
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
④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