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从1945年二战后至今,是从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
时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
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
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全球化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
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
速发展。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
“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
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
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
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阶段特征】
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③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实力相对均衡,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力量。
④美苏两国在 上的矛盾激化。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
和 对 外 政 策 的 指 导 思 想 ; 苏 联 采 取 措 施 与 之 对 抗 , 成 立
了 。
②经济上,美国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扩张,推行 ;苏联为打
破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成立 。
③ 军 事 上 , 美 国 推 动 成 立 了 ; 苏 联 则 推 动 成 立
了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
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
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①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一、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意识形态、国家利益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知识梳理】
朝鲜战争问题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战争,后来支持朝鲜的中国和苏联、支持
韩国的美国等多个国家也不同程度的卷入这场战争。历时三年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
定》。这场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热战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给朝鲜半岛带来了深重灾难,打击了美国称霸全球的气焰,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威望,为中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一体化①背景:欧洲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持续的冲突与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②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 成立。
③影响
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欧洲共同体
两极格局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①原因: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
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原因: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
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
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4)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 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
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
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
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 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
不堪重负
③ 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
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 ”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
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二、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
新经济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进程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①农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提倡
种植玉米。
②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
物质利益
①扩大企业自主权,
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②重点发展重工业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
节作用;调整所有制
结构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失调,未冲破斯
大林体制,最终失败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经济下滑,
国内局势失控,最终
导致苏联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 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
系。
② 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
体系。
(2)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②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反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
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③确立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布雷顿森林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三大支柱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
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由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
哥组成,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
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中国1991年加入,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
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
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
济体制(有利条件)。
(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评价
①对世界: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开拓国际市场,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
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
4.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
(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3)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
争原则。
(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与世界经济实
现全面接轨,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5)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
济全球化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及崩溃
(1)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
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
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
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
②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
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
③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
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④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
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2)崩溃: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
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无力稳定美元,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
各成员也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中美关系改善)
1.现代信息技术
(1)过程
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
(3)影响
①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
③改变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④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科技文艺:二战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2.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
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2)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
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法国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
的紧张感。
(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愤
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
(3)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4.现代主义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影视艺术:电视进入普及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
认知
深化 ▶ 现代主义艺术产生的根源、特征及影响
1.根源
(1)社会根源:垄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物质生产是以牺牲一定道德精神为前
提的。物质与精神发展的脱节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
(2)思想根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
急剧变化,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道德观念等。
(3)政治根源: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冷战”,特别是核威胁,使人们感到危
机重重。
2.特征: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
3.影响
(1)现代主义艺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2)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认知深化: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消耗、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
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
②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转到知识经济时代、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③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利用多媒体能提高学习效率。
④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增强人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2)消极方面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②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5G技术争夺战)
③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会,使部分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未成年人
知识拓展
四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
发生于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
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俐略,
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第二次
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有能量守恒与转
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成就,这三项重大成就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
发现,形成了整个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实验科学体系。
第三次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物理
学理论和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以及自然观、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机化学、分
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标志着科学发展进
入了现代时期。
第四次 二战后至今
依据曾邦哲的观点,第四次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新老三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
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系统生物科学的诞生开启第四
次科学与技术革命,包括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技术、合
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等,将导致的是21世纪的转化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从而
形成了完整的实验与系统二维度的科学体系。
返 回
01 第一关 研真题 知考情
1.(2020·全国卷Ⅰ)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
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
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 )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 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C
核心价值立意 责任担当: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归纳分析历史的能力。世界经济的区域
集团化。
2.(2020·全国卷Ⅱ)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
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
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C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际出发正确的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归纳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美苏争霸。
3.(2020·全国卷Ⅲ)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
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
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 )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B
核心价值立意 综合素质、责任担当:具有社会责任感,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公
共利益。
素养、能力、知识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
发展。
4.(2019·全国卷Ⅱ)下表为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表(单位:吨),可以说明当
时苏联 (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
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认识斯大
林体制的弊端。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归纳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苏联的经济
建设。
5.(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
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
国式的。这反映出 (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延伸到了政府对本国人
民的政策。
素养、能力、知识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美苏冷战
的影响。
6.(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
表明 (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A
核心价
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
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正
确认识联合国成员国分布
情况。
素养、
能力、
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归
纳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三世界的发展。
解题技巧 饼状图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审清图例所表示的内容,正确判断图表的构成及其所隐含的
变化与趋向,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2)具体分析时,可通过“阴
晴圆缺看大小”,即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注意百分
比无法看出总量的变化。例如,本题通过此方法可以看出从1945—1975年间,联合国
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所占的比重发展趋势是逐步减
少,而非洲、亚洲成员国的比重发展趋势是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判断:新增加
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
7.(2018·全国卷Ⅱ)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
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
是 (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经济联合推动
农业发展。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欧共体的影响。
8.(2017·全国卷Ⅰ)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
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
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
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A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认识世界
格局的变化。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推理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世界多
极化趋势。
9.(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
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
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核心价值立意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关心人
民生活。
素养、能力、知识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苏联的经济改
革。
10.(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
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
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A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分析历史
影响。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欧洲一体化
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