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二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专题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专题七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外交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2021届二轮复习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主题一 西学东渐——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
主题二 与时俱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的“维
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
提出了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
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激进的民
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
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体系·理线索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经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
成、成熟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历经酝酿、提出、成熟并最终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主题一
西学东渐——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
2021届二轮复习
备知识·成线面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林则徐 魏源 曾国藩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以挽救民族危机,对西
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文化的根基未有任何触
动
备知识·成线面
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自由平等、民权、民主共和
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其政治制度,通过发
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虽然当时已发展到学习西方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
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备知识·成线面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前期否定了封建传统思想,清算了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
传马克思主义。
向西方学习已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
了以前任何一个时期。
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
群众运动相结合
备知识·成线面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前期否定了封建传统思想,清算了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
传马克思主义。
向西方学习已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
了以前任何一个时期。
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
群众运动相结合
新教材·新观点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
看世界”的人。
林则徐具有实事求是的品格。
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又一位“开眼看
世界”的人。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
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新教材·新观点
洋务运动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
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
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
目的未能达到。
新教材·新观点
戊戌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
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
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
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以失败告终。
新教材·新观点
新文化运动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
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
刊面貌为之一新。
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
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
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西学东渐的过程及特点
命题点二 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命题点三 近代思想的嬗变
命题点四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命题点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2019·海南高考)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
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
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
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B
真题感悟
西学东渐的过程及特点
(1)过程
①第一次高潮:明万历,耶稣会传教士,
大量西方科学技术国。开明士大夫接受科技,
思基不受到。
②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始,两鸦
战刺激、洋务兴办,促西科技再传入。只关武
器机械,未学西制思。
③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
局限渐露,有识之士,学自科和社科知识,政
治求改。
深化认知
西学东渐的过程及特点
(1)过程
(2)特点
①西人、华人、书籍及新教等为媒介。
②以港、口以及日等为窗口。
③西方人科、自科、文艺等大量传入,重
大影响。
深化认知
1.下面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
代中国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D
变式训练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
法》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
金》等
甲午战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
》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格致汇编》《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
言》等
2.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
主改变传统的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竖行”书写方式,改
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横行”书写方式。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书写材料的革新
C.西学东渐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C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西学东渐的过程及特点
命题点二 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命题点三 近代思想的嬗变
命题点四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命题点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2019·江苏高考)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
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
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D
真题感悟
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1)目的,地主阶级本能,维护封君专制和
纲常名教。
(2)现代化,自求冲击重抑陈念,推动工、
国、军、教和外现代化。
(3)经济,反映新资生、思念对落后国地区
旧制、旧思冲击,西工文在世范内扩展。
(4)思想,反映封传文与西文冲突,反映中
人对西文既欣又拒的矛盾心态,承认不足,“传
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深化认知
1.晚清某学者在日记中写道:“康有为以变法执朝政,思抑太
后以便己,其罪至大。余言康宜诛,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
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宜入告我皇太后、皇上,不可因噎
废食也。惜无入言之者,为之太息。”下列最能体现该学者
思想是
A.穷则思变 B.中学为体
C.经世致用 D.师夷长技
B
变式训练
2.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应考者寥寥”。1867年,仅有98
人报名,录取30人,最终到馆只有10人。而1885年的招考异
常顺利,报考者达394人,经初试、复试,最后录取到馆达
108名。这一变化说明
A.教育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民主科学思想已得到广泛传播
C.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D.“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西学东渐的过程及特点
命题点二 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命题点三 近代思想的嬗变
命题点四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命题点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2020·浙江选考)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
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
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
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
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B
真题感悟
近代思想的嬗变
(1)相同点
列强侵;向西学;抗侵略;推思近。
(2)不同点
“师夷长技”:源于鸦战抵抗派,林魏代
表,抵抗外来侵略,主张“师以制”
“中体西用”:洋务派,以奕曾李等代表
,学西科技维护旧的纲教,“师以强”,根本
目维清统,镇民抗,抵御外侮
早期维新:大部源于洋务派。洋务弊端日
露,出现早维思,继承,超越,学西思文、政
制,没成体系,没付实践
深化认知
1.左宗棠把兴办民用企业视为“利民实政”,早期维新派人物
之一冯桂芬针对“船坚炮利不如夷”,则“设局厂、制洋器
”;针对“人无弃才不如夷”,则“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设同文馆”;针对“地无遗利不如夷”,则“大兴水利,广
植农桑”。这表明
A.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B.早期维新派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天朝上国”观念抑制近代中国的发展
D.洋务派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 A
变式训练
2.)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出现了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
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
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这股思潮
A.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B.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
C.植根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D.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
B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西学东渐的过程及特点
命题点二 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命题点三 近代思想的嬗变
命题点四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命题点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2020·山东高考)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
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
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
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
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C
真题感悟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
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3)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
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
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
妥协性的特点。
深化认知
1.下表是不同学者有关康有为的记载。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
思想
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B.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
C.反映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完全得益于西方传教士的熏陶
A
变式训练
记载 出处
“(康有为)初讲学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浏览西
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
。”
冯自由《革命逸史》
康有为自己向香港《中国邮报》编辑说:“我信仰
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
乐知牧师的著作。”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
化》
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
黔土司头人也”;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 茅海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2.《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
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新学”,是刘歆帮助王
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
一套他创造的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
这表明康有为
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
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 B
变式训练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西学东渐的过程及特点
命题点二 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命题点三 近代思想的嬗变
命题点四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命题点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2019·天津高考)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
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
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
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
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D
真题感悟
2.(2019·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
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
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
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D
真题感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先知核心领导;马主宣与工运结合;与各
非马思斗争。
(2)影响
①马义传与新文运互促,大启人思觉,促
思解和爱运。
②大增工斗信心,推动马中结合,登上政
治舞台,促进马义中化,加速毛思产生。
③共生思组基,转变,创立,开创革史新
纪元。
深化认知
1.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
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
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
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A
变式训练
2.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指出:“要想
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
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这说明李大钊
A.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主张彻底地改造传统文化
C.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D.预见到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C
变式训练
关注点一 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关注点二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观前沿·提素养
学术前沿
关注点一 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懵懂无知到逐
渐了解再到热烈拥抱的过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也或急或慢
地从傲慢抗拒到无可奈何再到心悦诚服。
——王军
史论史识
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1)从“夷务”到“洋务”。
60年代起,“中国”“西洋各国
”“泰西各国”;国家平等(近代国家)
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
(2)从“淫巧”到“长技”。
科技,鄙视,“奇技淫巧”;
40年代至60年代,西学、西书的浪
潮;
排斥到接受。
1.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
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
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
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A
新题速递
2.近代中国,对外交、西方科技、人民地位的认识上分别经历
了从“夷务”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
民”到“国民”的变化。这类变化集中反映出
A.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
B.思想文化观念逐渐西化
C.社会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强
D.民主科学取代专制愚昧
A
新题速递
关注点一 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关注点二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观前沿·提素养
学术前沿
关注点二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新文化运动确实将矛头对准传统儒学,但并未指向中国全
部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
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
人”礼教、家庭制度等,但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
对儒学进行批判之时,肯定了孔子及儒学的历史价值。
——左玉河《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谈谈新文化运动的“反
传统”问题》
史论史识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局限性:
①离开社会环境,仅靠思文域斗争,
就可根改国民性;
②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
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③无对工农群众的真同情,没同群运
相结合;
④思想方法,形式主义,绝对化
原因
①根本在于阶级局限性。
②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1.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全盘西化”的陈独秀认为,“改新
的主张十分,社会惰性当初只能够承认三分,最后自然的结
果是五分”,如果“自始就主张五分,最后自然的结果只有
二分五”。据此可知,陈独秀的“全盘西化”意在
A.彻底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最大限度地革新中国文化
C.极力推进民主与科学普及
D.促进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
新题速递
2.“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
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
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
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
人的著作实质上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据此可知,
新文化运动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传承并且创新了传统文化
C.在东西文化间举棋不定
D.对国人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新题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