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1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45):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共52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45):现代化模式的 调整与创新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战争与革命的阶 段,该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从战 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也是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存时期。 1.政治上: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两次世 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 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被推 向战争的边缘。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 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 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阶段特征】 政治 两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背景:①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斗争。 (2)经过: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马恩河战役。 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3)影响: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知识梳理】 “一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1)经济: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①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②动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改变了世界格局。 ③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④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4)思想: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情绪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 (1)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国内矛 盾。 (2)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 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 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3)影响: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 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 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 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 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1)背景: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②英法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2)进程: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 1940年,法国投降、不列颠之战;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 1944年,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德国投降、日本投降; (3)影响: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和新兴民族国家广泛出现。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 现代化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1.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③特点:适应战时需要; 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④评价: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消极: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 ②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④意义: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①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③评价:积极:使苏联建立、健全工业体系,迅速实现工业化;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内容: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 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 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 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过程 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③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3%。 (4)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 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5)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 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②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 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 业长期不景气。 2.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①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 ②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③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加强国家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④影响:使美国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唯物史观看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这种调整适应了当时美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经济逐渐走出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美 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罗斯福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 1.政治体制新政 (1)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 “议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 (2)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总统中心”或“总统主导”巩固 下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 渡得以实现。 2.外交新政 (1)措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 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作用:美国与苏联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出售 农产品的考虑。美国对拉美实行“睦邻外交”,既有防止法西斯渗入和影响拉 美的目的,又有更好地控制拉美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商品输出市场和投资 市场的目的。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全速开动军事 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又可达到解决国内失 业问题的目的。 • 1487——1765 • 柯尔波 • 金银是财富 鼓 励出口 减少进口 • 英国《航海条例》东印度 公司特权 摧毁西班 牙无敌舰队 • 1776——1914 • 亚当斯密《国富论》 • 自由生产 自由经营 自由竞争 • 取消东印度公司特权 • 1914—1933私人垄断 • 1933—1980国家垄断凯恩 斯《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 论》 加强干预 刺激消费 • 1980—2020国家垄断货币 学派 供应学派 减少 干预 刺激供给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垄断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化主义两个理论的比较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凯恩斯主义 • 加强干预 • 刺激消费 • 增加货币 • 财政赤字 • 加税高息 国家全面干 预经济 新自由主义供应学派 货 币学派 • 减少干预 • 调整供给 • 减少货币 • 财政平衡 • 低税低息 1933— 1971 1971— 2020 思想文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科技 (1)相对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 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后 来,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的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 的量子理论。 (3)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 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 方式。 2.现代主义文艺 (1)背景 ①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特点:反传统、反理性、迷惘、夸张、变形,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3)成就 ①文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②美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③音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新教材 新视野】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 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 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修昔底德陷阱 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不可避免的真 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 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 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 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 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 避免。 一战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以“修昔底德陷阱”为视角 打败法国,英国最终成为了海上 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 国(殖民霸主)。 (15-16世纪)西班牙 葡萄牙 17世纪 荷兰(英法开始崛起) 18世纪中期 英国(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 争夺霸权 根据所学,分 析西方各国所 奉行的对外政 策是是什么? 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之中,无休止的战 争不断继续 冷战思维——对手 思维,零和游戏 朝贡体系 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 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 政治秩序体系。 孙文等人认为,较之帝国主义的挟武力胁迫屈服、建立殖民 地,宗藩关系不诉诸武力即可使对方诚服更显文明。有关中国在 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讨论也是对这一观点的沿袭。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 汉字、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圈内,强调 文化上的华夷之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壹 P A R T O N E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年 (1851-1873) 3.3 5.0 3.8 1874-1890年 1.7 5.2 2.1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地位改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探究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究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在地球 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 行商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徳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 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 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 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 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 化。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 易摩擦而关系恶化。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 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探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石油有1/2出口,钢铁的15%,铜的50%, 农业工具的16%均依赖出口。至于农业方面,棉花收成的半数和小麦生产 总收入的1/3均供出口。此外,食品、纺织品、燃料、建筑材料和各种消 费品生产均超过了国内的购买力。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 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 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 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 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根据材料,分析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①经济严重 依赖出口;②生产大 于消费 •一战爆发的根源:帝国主义各国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瓜分世界的争斗 。 1914年萨拉热窝 西线从北海往 南延伸到瑞士 边境,在这里 是英、法对德 作战。 东线北起波罗 的海,南至罗 马尼亚,由俄 国对德奥作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时间:1914.6—1918.11 (2)交战双方:协约国 VS 同盟国 (3)战争的性质:争夺世界霸权的非 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4)战争的过程: 阶段 重要战役、事件 战争影响 第一阶段 (1914.6) 第二阶段 (1915—1916) 第三阶段 (1917—1918.11)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英德)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德军速战速决 计划破产 战略主动权转移 到协约国一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同盟国失败告终 协约国:英、法、俄、意等 同盟国:德、奥、意、保等 意大利:1914年8月宣布中立, 1915年5月向奥匈宣战。 俄国:1917年11月(俄历10月) 爆发十月革命,随即退出第一 次世界大战。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 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 界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 亡中国。 英国:英帝国疆域扩大,但各自治领离心力加强,英帝国改组为英联邦; 印度等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斗争,再也无法平息。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 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让位于美国,海上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 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 美国: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世界黄金储备 的40%在美国手中,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趁火打劫,掠夺殖民地,扩张海外市场… 日本基本上由农业国变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世界经济史》 欧洲衰落,美国、日本兴起 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右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右二)法国总 理克里·蒙梭;(右三)英国首相劳 合·乔治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主要内容:第一,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 “开放的”世界;第二,抵制并消除苏 俄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第三,要求在 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 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 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第 四,建立国际联盟; 由于在争霸过程中最具关键作用的军事实力方面美国尚不能与英法相抗 衡,而威尔逊在国会中又未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因此面对具有丰富外交 斗争经验的英法政治家们,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并没有在巴黎和会上实现。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 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 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主 要 内 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 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 胜国瓜分;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 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③限制美国、英国、 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⑤列强同意将“门户 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和 平秩序; ②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帝 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 去; 国际联盟 ①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 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 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是什么) ②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缺乏行动力,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③英法帝国主义维护战后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的外交工具。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 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 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 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 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此等人 民之福利及发展成为文明之神圣任务, 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 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 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 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 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 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 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 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①本质上体现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 地;②并没有体现各地区人民、民族的 利益,并不能真正促进地区的发展;③ 与巴黎和会强调的“民族自决”相矛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准确理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 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一华 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 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 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 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的德国 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定要复仇。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 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在远东打 破了华盛顿体系,继之意大利在1935年进行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又在 非洲和地中海区域打破了凡尔赛体系。1935年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 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然撕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 优势地位; ②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④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欧洲列强的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 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 种的人了。……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 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 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 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恭顺。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贰 P A R T T W O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生了法西斯组织。1919年墨索里尼 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 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 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 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 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希特勒德国的外交政策》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 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 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是生命力 的表现。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近卫文麿(mǒ)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 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 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近卫文麿》 根据材料结合所 学,概括法西斯 主义的特点? 称霸世界 侵略扩张,发动战争; 极端的民族主义 ①极端民族主义;② 对外侵略,发动战争, 称霸世界;③对内恐 怖独裁统治;④反对 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结合所学,列举德日意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史 实? 一、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日本: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 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 本国策; 德国: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 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意大利: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 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 心国。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 法帝国主义,面临德、 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 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 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 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 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 策”。 慕尼黑阴谋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 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 国,助长法西斯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931年 日本制造 九一八事 变,拉开 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 序幕 1937年 7月7日 第二次世 界大战在 亚洲爆发 的标志, 中国开辟 东方主战 场 1939年9月 德国以 “闪电战” 突袭波兰, 英法被迫 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 界大战全 面爆发 1941年6月 德国入侵 苏联,苏 联战场成 为对抗纳 粹德国的 主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 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转折点。 1941年12月 日本挑起太 平洋战争, 美国对日宣 战,第二次 世界大战发 展到全球阶 段 1942年1月 以美、英、 苏、中为首 的26个国家 签署《联合 国家宣言》, 建立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 1945 年5月8 日,德 国投降; 9月2日, 日本签 署无条 件投降 书,第 二次世 界大战 结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 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 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 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 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 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 称“雅尔塔体系”。 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 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一切岛 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 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 装干涉;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 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 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 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 世界战争的体系,而对于雅尔塔体系则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 3.评价雅尔塔体系 ①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的进步性; 思考: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a.将两种不同制度和平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包容性) b.对战败国进行民主化改造; c.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自治; d.联合国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②雅尔塔体系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③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三 巨 头 , 雅 尔 塔 会 议 四 国 共 管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 极 格 局 的 形 成 政治:①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杜鲁门主义” 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 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对苏联 发动冷战的标志;②1947年9月,苏联与波兰等东 欧国家成立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①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 主义制度;②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①1949年4月,美国与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②1955年5月,苏联 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 组织,简称“华约”。 20世纪50 年代中期, 美苏全面 冷战对峙,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示意图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多极力量的成长 1958年,欧共体的成立和发 展;战后,日本经济“起 飞”,谋求政治大国;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表明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表明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冷 战 发 生 后 , 一 些 国 家 希 望 保 持 中 立 , 实 行 独 立 自 主 外 交 政 策 。 1 9 6 1 年 , 在 南 斯 拉 夫 等 国 倡 导 下 , 第 一 次 不 结 盟 国 家 和 政 府 首 脑 会 议 在 贝 尔 格 莱 德 举 行 。 这 次 会 议 提 出 不 结 盟 和 非 集 团 化 原 则 , 是 不 结 盟 运 动 兴 起 的 标 志 。 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 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家政治 舞台的重要标志。 对美苏两极 格局造成了 有力冲击。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冷战思维 冷战结束后,西方大 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 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 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 识与观念。 a.对手思维,零和游戏; b.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c.渔翁战术,从中渔利; 01 第一关 研真题 知考情 1.(2020·全国卷Ⅲ)右图为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  ) A.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B.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 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 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 A 核心价值立意 品德修养和健康情感:理性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冲 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素养、能力、 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分析历史事物特点的能力。现代主义绘画。 2.(2019·全国卷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 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 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D.表达了幻灭反叛 D 核心价值立意 品德修养和健康情感:理性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 的冲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创 造美。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现代主义美 术。 3.(2018·全国卷Ⅲ)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C   时间 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认识经 济危机。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经济危机的影 响。 4.(2017·全国卷Ⅰ)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 表明 (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D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历史现象。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归纳分析历史的能力。苏联的社会主义 建设。 5.(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 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 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 是 (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尊重经济发展 规律。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苏联的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6.(2016·全国卷Ⅲ)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 近代以来 (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D 核心价值立意 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认识美术 艺术的发展。 素养、能力、知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归纳推理的能力。近代美术的发展。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