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分析
二、预测考向
三、高效备考
四、考点扫描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刀耕火种:一种原始生
荒耕作制。先以石斧,
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
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
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
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
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
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
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
地而种。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骨器
耒
耜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耦犁,俗称“二
牛抬杠” 一牛挽犁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例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
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
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
具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根据材料中“其所盛种
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题中描述的是一种播种使
用的工具,B项是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所
以本题选B项。A项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D项是曲辕犁,
两者都是犁地使用的工具。C项是翻车,是灌溉使用的工具。
B
1、战国水利工程
古代的水利事业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郑国渠:前246
年,嬴政采纳
韩国人郑国的
建议开凿。全
长300余里,灌
溉面积达18万
公顷,成为我
国古代最大的
一条灌溉渠道。
2、汉代的井渠法
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
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
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
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
水源,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
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
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
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
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
个地区。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
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
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
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3、黄河的治理
东
汉
王
景
黄河在河套平原
4、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筒车
高转筒车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
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
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
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
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
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控
制,故D项错误。
B
例3.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
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
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
案为D项。图片内容明显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
劳作状态不符,所以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
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图片内容反应不出来,所以B项不
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到汉代井田
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公有制的情况,所以C项错误。
D
例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
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
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材料反映的信息
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促使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从而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
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项。B项“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收益益增加无
关;C项“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收益增加逻辑
关系错误;“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
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因此D项错误。
A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商周时期 井田制度
战国以来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国有(君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国王土地所有制)
存在时间:北魏到唐前期
★均田制
概念: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前提:国家掌握大量无主的荒地
废止时间:唐中后期
2.两大对立阶级
地主(剥削阶级)
农民(被剥削阶级)
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3.土地高度集中(土地兼并)
影响:
①使耕者无其田,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②使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严重影响中央集
权的加强。
土地私有制根本原因:
现象:“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例5.(2020年新高考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
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
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
“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
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
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
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
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
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
范畴,C项错误。
D
例6.(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25)东汉末年,曹操
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
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
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
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
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
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
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
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
D
例7.(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26)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
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
土地规模
(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例8.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
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
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
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
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
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
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明
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
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
B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
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
汉不断完善,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另外,灌溉
工具、水利工程事业也不断进步。古代劳动人民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追求农作物的高
产出。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
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
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
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
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
位(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材料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
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
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
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
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
展。到了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
因素之一。
弊端:
3.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1.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2.脆弱性: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例9.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
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
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
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材料描述的是家
庭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现象,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小农
经济的典型生产方式,故本题选A项。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
表现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D项官营手
工业材料没有提及。
A
例10.(2020年高考全国卷II,24)据史书记载,角
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
(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
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
“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
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B
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
1、经营形态:
2、主要部门:
(3)纺织业
(2)制瓷业
(1)冶金业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闭门而
为生之具
以足”
田庄中的依附
人口
明朝中叶以
前一直占主
导地位,素
称发达,世
界领先
明朝中叶以
以后逐渐占
据主导地位
“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
1、特点:
(4)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的。
(3)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1)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2)手工业技术局限,技术发明和革新不
能服务于社会;
例1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
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
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
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宋景德中始
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
项;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
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项;根据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
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项。
例12.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
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
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
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
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C
【解析】从材料中“资至百万”可知庄园经济力量强大,故A
项表述正确。根据“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
桑麻”可以判断出庄园内经营活动齐全,说明自给自足程度
很高,故B、D两项表述正确。草市是乡村集市,在东汉时尚
未出现,并且材料中未体现乡村集市繁荣的信息,故C项表述
错误。
例13.(2020年高考全国卷II,27)明代官营手工
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
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
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D
【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
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
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
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
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
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
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项。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冶铁的动力装置
清代粉彩瓷
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
玻
璃
胎
画
珐
琅
彩
花
卉
纹
瓶
(景德镇窑珐琅彩-梅榭月影)
例14.(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25)《史记》
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
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
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
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C
【解析】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是在明朝,在商品经
济的发展下,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
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
政策,故B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
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
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材料表明富商的
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
(1)原始社会:
(2)商朝: 商业初步发展,职业商人和货币产生
(3)西周:
(4)春秋战国: 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交易活动频繁,货币可以看到骨贝和铜贝
(5)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7)宋元时期: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交子出现
(8)明清时期: 出现商帮和会馆
商运活跃,出现辅助性经营场所 (6)唐代:
考点三:商业的发展
例.(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II,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
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
在曹鲁之间经商为巨富,这一现
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
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
济相对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
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
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
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
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汉 代
南北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九市
草市形成,设“草市尉”管理
草市演变为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①突破了时空限制;②商业活动
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③草市
已具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古代“市”的发展
材料阅读
材料阅读
例15.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
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
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
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尤其是唐宋时期商
业发展的表现。本题材料中明确提到了唐朝长安城的店铺有
严格的规定,只能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前更造偏
铺”,而到南宋时期,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可见商业
活动从唐朝的市坊有严格的限制,到宋朝打破了市坊的限制,
所以B项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是正确的。
例1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
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
,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A
【解析】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
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换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
其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故A项符合题意。“蜀民”造交子
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材料只
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
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
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D项结论。
例17.(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24)图5为不同时期
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阅读思考
例.(2017年高考天津卷,2
)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
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
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
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
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
镇位于下图中(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本题考学生阅读图片及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
从材料中“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可知,朱仙镇处于南北交通
的枢纽。再根据“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
可得出朱仙镇应在佛山镇和汉口镇的北方,据此可推断出①为
朱仙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应在③处。故B项正确。
学法点拨
商业发展
的基本要
素(表现)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市场、城市(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例18.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
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
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
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宋朝经济的发展。A项内容在材料
中并未体现,材料内容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
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但并不能说明乡村
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故答案选择C
项。
C
例19.《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
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
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及对重农抑商政策
的理解。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 “敢犯令,没入田货”
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
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
符。
D
考点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例20.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
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
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晋商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从材料信息看,清雍正时期,山西人择业首先推崇经商,其次
务农,再次入伍,最次为读书。这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
大变化,此现象是由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财富观发生变化导
致的,故D想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
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情况,排除C项。
D
例21.(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41)(节选)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
,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
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
,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
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
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
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答案】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
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
社会稳定;③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①列强的经济侵
略;②洋务运动的推动;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
很大。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2.表现: 明太祖“通番禁令”
清顺治“海禁令”“迁海令”
3.原因:
5.影响:
4.短暂“开放”:明朝“朝贡”贸易,
清朝“一体贸易”、一口通商
例2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
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
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
商品贸易。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
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
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
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A
例23.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
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
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
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
错误。D项所述与事实不符。从材料中“辩论”“验证”“复
用西洋历法”可知,统治者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故选B项。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