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中国近代政治-2021年高考复习专题讲解与知识拓展课件(政治史部分) 59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2 中国近代政治-2021年高考复习专题讲解与知识拓展课件(政治史部分) 59张

ID:678505

大小:559.29 KB

页数:59页

时间:2021-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部分 近代中国的政治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轮复习:必修一《政治文明历史》 1840 鸦片战争 1919 五四运动 1949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列强接连不断的侵略所构 成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第二条主线:中华民族无数先烈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构成了 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探索史。 第三条主线: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 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 民主化。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 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化、民主化) 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 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 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 主流。(科学化、大众化) 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 趋势。(城市化、多样化) 【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列 强 侵 华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20世纪30年代 日本侵华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开眼看世界19c40s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中法战争(1883-1885) 瓜分中国狂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华北事变 中 国 人 民 的 抗 争 和 探 索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洋务运动(19c60s-90s) 预备立宪(1905—1911) 清末新政(1901—1904) 义和团运动 (1898—1901) 戊戌变法 (1895—1898) 辛亥革命 (1894—1912) 新文化运动 (1915—20c20s) 五四运动(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背景 国内外形势: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虎门销烟(禁烟运动) 清王朝闭关自守,但中国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鸦 片 战 争 经过 爆发: 扩大: 结束: 1840年6月,英舰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 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议和。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 (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3)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4)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背景 鸦 片 战 争 经过 结果 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 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经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 (3)革命任务的变化: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经过: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为扩大在华 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清政府拒绝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 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 经商和传教。 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 岸通航。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 两白银。 1858年 1860年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经过: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为扩大在华 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清政府拒绝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影响: 经济: 思想: 政治: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加深了 中国半 殖民地 半封建 社会的 性质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导火线: “大陆政策” 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朝鲜东学党起义 经过 爆发: 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 战役: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导火线: “大陆政策” 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朝鲜东学党起义 经过 爆发: 战役: 结果: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1)宣告了 的破产。 (2)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 碍着中国 的发展。 (3)刺激了西方列强 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 深,中国_____________程度大大加深。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 改革。 (5)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 同形式展开了 的斗争。 (6)列强侵华进入以___________为主的新阶段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 瓜分中国 军事 救亡图存 资本输出 半殖民地化 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斗争矛头 指向外国侵略者。 爆发: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 团顽强阻击。 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_____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 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设 ,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3)准许各国驻守 ____ 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4)惩办“________”等。 4.5亿 使馆区 北京至山海关 首祸诸臣 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斗争矛头 指向外国侵略者。 爆发: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 团顽强阻击。 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1)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4)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背景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 起义准备: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洪秀全创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经过 ①1851年金田起义 ②1853年在南京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组织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活动,1856年达到全盛。 前期斗争: 后期斗争:①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 ②陈玉成、李秀成等指挥后期防卫战 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④1864年天京陷落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按人 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评价 革命性: 落后性: 空想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调动了农民参 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仍然属于 封建小农经济的范畴,具有封建落后性。 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结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先 进科学的革命纲领。 内容:土地的分配;产品的分配(圣库制);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经济 主张 目的 实质 作用 特点 没有 实践 原因 1859年天京事变后的衰落时期1853年定都天京后处于强盛时期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 主义,消灭地主土地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未能 付诸实施。 建立理想的天国 振兴太平天国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现 农民土地所有制。 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 革性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 蓬勃发展。 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 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迫切愿望。 (1)具有落后性,要求发展小农 经济和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 规律。 (2)具有空想性,实行绝对平均 主义,违背农民小私有者阶级本性, 平分土地当时社会也无法实现。 (3)处于战争环境。 (1)从理论上看,没有反映 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也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也 得不到农民阶级支持。 (2)处于战争环境,缺少实 施的必要的社会条件。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背景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 起义准备: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洪秀全创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经过 前期斗争: 后期斗争: 影响 ①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历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②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 政治基础,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利 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④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积极: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背景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 起义准备: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洪秀全创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经过 前期斗争: 后期斗争: 影响 积极: 局限: ①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不是先进生产 力的代表;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 ②组织形式:宗教形式和浓厚的迷信思想不能适应革命发展要求。 ③政权建设:占领天京后贪图享乐,争权夺利,发生内讧,由盛转衰。 ④军事战略:北伐是运动的最高目标,但孤军深入,重视不够,导致失败。 ⑤破坏了先进地区的生产力。 ⑥结论: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担负不起领 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但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并占人口大多数, 仍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 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1) 义 和 团 运 动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活动: (1)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扶清”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 “灭洋”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 (2)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3)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1)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 结果: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 三、辛亥革命(1894—1912) 辛 亥 革 命 背景 原因:(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封建统治,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①经济条件: ②组织条件: ③思想条件: ④军事实践: ⑤有利时机: 条件 1894年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清王朝派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出现空虚。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辛亥革命(1894—1912) 辛 亥 革 命 背景 原因 条件 革命开始 1、开端——武昌首义 ①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在武昌领导起义胜利。 ②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发展——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 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民国成立 ①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②1912年3月月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 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了内阁 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三权分立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1894—1912) 辛 亥 革 命 背景 原因 条件 革命开始 1、开端——武昌首义 ①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在武昌领导起义胜利。 ②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发展——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 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民国成立 ①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②1912年3月月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进步的法令和措施 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失败——袁氏篡国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辛亥革命(1894—1912) 辛 亥 革 命 背景 原因 条件 革命过程 1、开端——武昌首义 ①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在武昌领导起义胜利。 ②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发展——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 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民国成立 ①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②1912年3月月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进步的法令和措施 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失败——袁氏篡国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辛亥革命(1894—1912) 辛 亥 革 命 背景 原因 条件 革命过程 (1)性质: (2)政治上: (3)经济上: (4)思想上: (5)对世界: 历史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 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能够控制全局的 殖民工具,打乱了列强在华的殖民统治秩序。 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对亚洲革命运动产生了影响。 三、辛亥革命(1894—1912) 辛 亥 革 命 背景 原因 条件 革命过程 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①革命派软弱:纲领局限、组织松散、没有军队、经济 基础薄弱、群众基础薄弱、政府成分复杂、对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存有幻想等; ②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③袁世凯军事威胁、政治欺骗; ④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倾向袁世凯,内部瓦解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异 性质 派别 核心主张 方式 成果 同 目的 原因 领导阶级 组织方式 革命范畴 作用 结果 启示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阶共和国 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 革命暴力的方式 最突出的是思想启蒙 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民族危机的严重,西学东渐。 民族资产阶级 有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团体或政党 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民族觉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最终失败了。 资本主义改良的道路或革命的道路在旧中国是行不同的。 第3讲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 五 四 运 动 背景 (1)根本原因: (2)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国际: 国内: 导火线(直接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占领青岛;“二十一条”)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镇压,对外卖国)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①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②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思想。 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口号 特点 5.4 6.3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 游行示威 三罢斗争 外—内—;废除— —;打倒——; 青年学生走在前列 工人阶级开始政登 上历史舞台 五 四 运 动 背景 (1)根本原因: (2)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国际: 国内: 导火线(直接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占领青岛;“二十一条”)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镇压,对外卖国)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①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②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思想。 经过 结果:初步胜利 ①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 (1)性质:是一次人民广泛参与的、彻底的不妥协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 爱国运动。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奠定了基础。 (2)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5)标志着新民主革命的开端。 探究提升 1、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 (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 (3)从革命前途看: (4)从时代特点看: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 史舞台,在运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工人阶级要建立起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名称 社会、革 命性质 任务 领导 阶级 指导 思想 目标 前 途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 探究提升 2、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反 封 建 反 侵 略 资产 阶级 无产 阶级 三民 主义 马克 思主 义 资产阶级共 和国,世界 资产阶级革 命一部分 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世界 无产阶级革命 一部分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主 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1949) 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 (1921—1949年) 1921—1923年 1924—1927年 1927—1937年 1937—1945年 1945—1949年 共产党成立及初期斗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全面抗战时期 国民大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国际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诞生 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内容 纲领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 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 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 品等生产资料; …… ——1921年《中国共产党纲领》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国际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诞生 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内容 党的名称: 党的性质: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实 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政党 奋斗目标: 纲领 选举了领导机构——中央局 意义: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国际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诞生 二大 1922年时间: 内容: 中国目前政治状况又另开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新局面一 方面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华盛顿会议所决定的共同侵略 政策,一方面延长了中国的纠纷情势。……中国共产党为工 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摘自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国际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诞生 二大 1922年 (3)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时间: 内容:(1)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 对象、动力和前途; (2)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意义: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 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国际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诞生 二大 第一次工人 运动的高潮 1922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3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事件: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1)本阶段也称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革命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革命的领导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 (5)革命的主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革命的高潮是_____________; (7)革命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人民与列强及北洋军阀的矛盾; 打倒列强,除军阀 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北伐战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国 民 大 革 命 运 动 背景:国共第一 次合作 共产党: 国民党: 外来帮助: 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孙中山实现了思想转变 共产国际的帮助 原因 标志: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 新三民主义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 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 高潮:北伐 打倒列强,除军阀 1926年7月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失败 标志: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 失败原因: 主观:以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的叛变 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必须要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 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 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 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 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 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 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12分) 政策转变: 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 原因: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 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 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 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 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 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义;创建 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军事骨干。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本时期也称_________时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2)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 (3)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4)革命主力是____________; (5)革命的结果是共产党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开创出中国 特色的革命道路; (6)最终的结局是____________导致长征北上后,国共两党从内战 逐步走向_____________。 土地革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共产党代表的工人和农民阶级 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工农大众 独立领导革命和军队 左倾失误 合作抗日 国 共 十 年 对 峙 时 期 革命道路 的探索 (1)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 一枪,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 开始。 (2)召开八七会议 结束了右倾的错误领导,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的总方针。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 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但又出现左倾情绪。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共产党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 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 命道路。 国 共 十 年 对 峙 时 期 革命道路 的探索 (1)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2)召开八七会议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革命理论 工农武装 割据理论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中共领导军民,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与债务。 ①经济建设: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0—1933年先后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国 共 十 年 对 峙 时 期 革命道路 的探索 (1)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2)召开八七会议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革命理论 工农武装 割据理论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红军长征 原因 根本: 直接: 王明左倾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瑞金——1936年11月会宁会师 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事实上确立了 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共产党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独立 自主处理问题) 《八一宣言》:1935年8月,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③铸造了长征精神; ④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为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 ⑤宣传了革命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 国 共 十 年 对 峙 时 期 革命道路 的探索 (1)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2)召开八七会议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革命理论 工农武装 割据理论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红军长征 西安事变 原因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 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国民党内部分化,对蒋介石政策不满 张学良、杨虎城具有爱国心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逼将抗日,和平解决。 方针: 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 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 (1)社会主要矛盾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矛盾; (2)革命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革命的领导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是国民 党_______战场和共产党_____战场相互配合; (4)革命主力是整个___________,包括国内各阶层、各政党 、各团体、各民族和海外华人; (5)革命的结果是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赢得了近代 以来第一次民族抗战的胜利。 中华民族 日本法西斯 打败日本法西斯,争取民族独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 敌后 中华民族 全 面 抗 战 时 期 标志:七七事变 过程: 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本原因: 建立标志: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 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 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之统辖……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 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 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苏维埃政府改制; 红军改编。 全 面 抗 战 时 期 标志:七七事变 过程: 一条战线: 两个战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本原因: 建立标志: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群众抗战 三个阶段 ①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日本: 国民党: 共产党: 速战速决,占领华北、华东、华中等大片领土 积极抗战 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次会战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个大的胜利。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全 面 抗 战 时 期 标志:七七事变 过程: 一条战线: 两个战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根本原因: 建立标志: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群众抗战 三个阶段 ①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日本: 国民党: 共产党: ②相持阶段:(1938.10-1945.8) 调整对华政策,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对 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皖南事变) 1940年下半年,在华北地区组织百团大战 对国民党,以斗争求团结 根据地建设(政治、经济、军事) 全 面 抗 战 时 期 标志:七七事变 过程 一条战线: 两个战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三个阶段 ①防御阶段:(1937.7-1938.10) ②相持阶段:(1938.10-1945.8) ③反攻阶段(1945.8) 胜利 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意义:①是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国际地位大 大提高,极大增强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③战后中国收回了台湾,取消了部分不平等条约,成为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原因:①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第一次 第二次 背景 阶级基础 合作方式 政治基础 中共成熟状况 和采取方针 结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 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工、农、小资、民资 四个阶级的联盟 国共合作旗帜下的 全民族抗战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新三民主义 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放 弃革命领导权 走向成熟,当统一战线遭 到破坏时,继续争取国共 合作,扩大统一战线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国共合作中途破裂 一直坚持到抗 战的最后胜利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①本阶段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②本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矛盾; ③革命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革命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⑤革命主力是:解放区和国统区一切反对内战和独裁的革命力 量及民主力量; ⑥革命的结果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____________胜利。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人民 美蒋反动派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民主革命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共产党(中共七大) 国民党(六大) 两种命运: 民主、和平、联合政府; 专制、内战、一党专政。 政治较量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 《双十协定》 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会议 政协协议 1946年1月 否定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人民解放战争 爆发标志:1946年夏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防御: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重攻(山东和陕北) 战略反攻:1947年夏,三军挺进中原 (陈谢兵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 战略决战:1948年下半年—1949年初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走向胜利: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共产党(中共七大) 国民党(六大) 两种命运: 民主、和平、联合政府; 专制、内战、一党专政。 政治较量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 《双十协定》 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会议 政协协议 1946年1月 否定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①北平谈判: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 ②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 ③渡江战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南京解放:标志国民党统治(1927-1949)的覆灭 ⑤追剿残敌: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⑥新中国成立: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人民解放战争 爆发标志:1946年夏进攻中原解放区 战略防御: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重攻(山东和陕北) 战略反攻:1947年夏,三军挺进中原 (陈谢兵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 战略决战:1948年下半年—1949年初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走向胜利: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