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唯物史观-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素养重点突破 73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04 唯物史观-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核心素养重点突破 73张

ID:678507

大小:0 B

页数:73页

时间:2021-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战2021 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 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 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 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 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唯物史观与其他四大核心素养 目录 CONTENTS 唯物史观:新课程标准导航 2020年高考唯物史观真题举例 01 03 04 历年高考唯物史观真题回顾 05 唯物史观专题做题方法指导 06 巩固练习 关于唯物史观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导航 01 课程目标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 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 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 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 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课标举例 课标举例 课标举例 水平1、2:能够认识到唐宋时期的城市繁荣、商贸发达是生产 力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水平3、4: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错误观点: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可能有曲折和反复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020年高考实例03 高考实例 高考实例 典型例题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错误观点: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高考实例 【2020年天津卷】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 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典型例题唯物史观: 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可能有曲折和反复 高考实例 【答案】B 【解析】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救亡图存 的阶级发生了变化,从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 革命性日渐增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从宗教到资产阶级民 主思想再到马克思主义,日渐科学,同时社会性质实现了转 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现了 历史进步的趋势,B是最佳选项;根据题干所列主要历史事件 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和 探索,但是其属于表层,并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 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但是部分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关联, 如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之间,C不是最佳选项,排除;题干 所列的历史事件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存在明显差异,不是循环往复,D错误。 高考实例 【2020年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 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 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 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又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围绕“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 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 述充分:逻辑清晰。) 典型例题唯物史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 高考实例 【答案】 示例: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商 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国空开 始了早期的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 大量原始资本;而同时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了西欧思 想的解放,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实例 【2020年天津卷】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 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历年高考回顾04 历年高考回顾 【2019年全国卷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 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 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 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C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 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 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 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 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 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 项排除。 历年高考回顾 【2019年全国卷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片显示的城市数量可知,15世纪欧洲不少地区出现了印 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向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 15世纪的欧洲进行政治变革加速,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文化繁荣有关,与市民阶级出现无必然关 系,C选项排除。16世纪初欧洲才进行宗教改革,D选项排除。 历年高考回顾 【2020年全国卷3】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 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 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儒家思想影响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经济发展水平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 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绘画技术、政治权 力、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C、D项。 历年高考回顾 【2019年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 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 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C 【解析】 《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 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 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 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 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历年高考回顾 【2019年天津】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 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 时,意大利画家提香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一表 现方式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希腊神话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画家提香用从天而降的一枚 枚金币来描绘天神宙斯。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 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热 衷追求财富,直接影响到了绘画领域,说明提香这一表现方式 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故A符合题意;提香这一表现方式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并不是突出希腊神话的精神实质,故 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教会宣扬的道德观,故排除C;材料中提 香创作的希腊神话题材的绘画,并不属于写意的绘画风格,故 排除D。 历年高考回顾 【2019年天津】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 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 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 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感到这种学说 很新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未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 代要求,故吴玉章才会不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D项符合 题意。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从 材料可知,吴玉章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并未深入接触和研究, 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排除B; 1903年中国革命理论并未形成,排除C。 历年高考回顾 【2019年江苏】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 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 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B 【解析】 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 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 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 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 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 除D项。 历年高考回顾 【2013年全国卷2】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 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 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 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A 【解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意识形态为政治服务。 结合时间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 国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判断A项正确。B项是社会主义社 会的意识形态,C、D项材料无从体现。 历年高考回顾 【2019年全国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 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认 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历年高考回顾 【答案】示例一:在人文进程中,应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这一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占 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极大地改变了世 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 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深刻影响 了进程。 示例二:学习和理解历史应关注自然。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 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强大的过程,煤、石 油、原子能相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人类又面临 人口压力、气候变暖、全球性传染疾病的威胁。学会与自然和 谐共生,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历年高考回顾 示例三:材料未能体现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 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选择某些时间节点上发生的事 件认识历史进程,具有随意性,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内 在原因。 唯物史观专题做题方 法指导0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 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 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 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 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 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 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 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 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 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 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有时会十分突出。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 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 辩证关系。 做题方法指导: 生产关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如: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的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 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 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 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 济基础的性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 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 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 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 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 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 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 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上层建筑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 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 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 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 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 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做题方法指导: 上层建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基础的发展 如:英美资本主义政体确立、启蒙思想的出现(上层建筑的变 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英美资本主义政体确立、启蒙思想的出现(上层建筑的变化) 推动了(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 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 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 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 碍作用。 做题方法指导: 社会意识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受社会存在影响的 如:启蒙思想(社会意识)在法国达到高潮是在法国是当时欧 洲封建专制最为顽固的地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 存在)等一些列政治、经济等条件下产生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 做题方法指导: 错误观点: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 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过于夸大英雄的作 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 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 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 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 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 大动力。 做题方法指导: 如:法国大革命的过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都体现出 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趋势 唯物史观的关系 巩固练习06 巩固练习 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 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 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 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D.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巩固练习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03年时候陈独秀对人民群众是持蔑视态度; 1920年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应该被抛弃,认识到创造世界的是 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联系所学可知陈独秀在五四 运动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故选A;材料体现陈独秀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能表示知 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过于绝对化,B错误;1919年以 前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五四运动标 志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巩固练习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 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 思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答案 为C选项。材料未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AB选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非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选项排除。 巩固练习 4.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统治为题材,这反映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C.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性 巩固练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社会弊端越来 越多地暴露出来,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 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 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如曹雪芹的《红楼 梦》等,这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 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故A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排除B。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统治为题 材,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 性无关,排除D。 巩固练习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之一是“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 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对此结论正确 的解读原理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所有制决定经济性质 D.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之一是“为把俄国改造成 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可 知体现的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ACD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巩固练习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 共工程,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这体现了 A.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 C.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D.阶级斗争推动新政进程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根据“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以 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行为 属于上层建筑,其采取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体现了上层 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正确;政府干预经济不属于生产力 发展的表现,排除A;罗斯福新政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未改 变社会性质,排除B;D不符合史实,新政并不是因为阶级斗争 导致的,排除。 巩固练习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意大利文学 家薄伽丘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主张发展人的个性。这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薄伽丘具有时代敏感性和胆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历史的偶然性促进了必然性发展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十日谈》的创作来源于当时欧洲爆发的瘟疫, 说明文学创作源于现实,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C 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无法说明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A错误;题干主旨不是强调薄伽丘个人的,B错误; 题干没有说明历史的偶然性促进了必然性发展,D错误。 巩固练习 《吕氏春秋》记载:“共作则迟,有所隐其力也:分地则速, 无所隐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巩固练习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共作”属于奴隶集体耕作方式,“分地则速”说明土 地私有后生产积极性提高,随着土地私有制出现,奴隶社会逐 渐向封建社会转型,“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新的封建生 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生产力发展不符合材料 主旨,A错误。井田制开始瓦解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材料说 明的生产关系变革导致生产力变化,C错误。 巩固练习 我们在学习经济改革时要始终秉承着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以下史实符合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土地分散给农民经营,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符合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B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指引下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都属于超越生产关 系,发展生产力的举措,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C和D项错误。 巩固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个人的活动造就 的。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历史条件对 于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同样起着制约作用,历史人物都是特定 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 出者。人民群众则是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 致的。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 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巩固练习 论题: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阐述:伟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同志,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探索革 命规律,提出合乎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坚持走群众路线,发 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创造历史。1927年,在敌人势力十分 强大、城市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武装创 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 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的胜利道路。1937年,以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领导中 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6年开始,以毛泽东同为 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和 渡江战役,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迎来了独立自 主的新中国,开创了伟大的历史。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参考答案一: 井田制崩溃,动荡与变革,孔子、韩非子等提出自己的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导致井 田制瓦解;经济基础的变动,决定了其上层建筑分封制、宗法 制、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面对社会现 实,孔子、韩非子等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能被统治者采纳,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 济的反映 巩固练习 参考答案二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内阁、军机处;《红楼梦》《西游记》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这标志 着资本主义萌芽;而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 主专制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就是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摆脱 封建束缚的体现。 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 谢谢观看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