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考点扫描+预测考向)-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0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 一、考情分析 二、预测考向 三、高效备考 四、考点扫描 春秋战国: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创立与发展 完善与独尊 吸收与改造 批判与继承 儒家思想 魏晋至隋唐: 转型与成熟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 混战;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私学兴起。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例1.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 ——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 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 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对材料 现象的准确理解是关键,解题时紧扣“魏太子下车”“向一 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 廷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主要反映了在春秋战 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且受到重要,A项符合题意,BCD项的 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 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史料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史料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史证史料一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 “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史料二中的 “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克己复礼” 的实质就是要求人民安分守己,从而维护没落的奴隶制度。 史料三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 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 整理古籍: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 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 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 【解析】《尚书》等五经是孔子整理编订的,而《论语》则 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 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 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 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 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孟 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例2.(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 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 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 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 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项;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 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项;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 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项;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 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项。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荀子》 荀 子 材 料 老子 史论: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史料]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 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 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 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 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 “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中 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在强 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俞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史证 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包括道家人与 自然的和谐和儒家的人与人的和谐,反映了传统 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体现了其现实价值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 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 株 待 兔 请思考:韩非子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 须与时俱进,主张变法革新。 知识点拔 例3.(2020年高考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 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 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 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B 【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 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 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 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 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 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 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 儒、道、法三种治国思想的地位 材料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 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 ”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 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还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 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原因。 材料三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四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 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 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 之……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 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 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练习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 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解析】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 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 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 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 有体现血缘亲情淡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 保护,C项错误。 材料一 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教,它告诉人们只 要出家修道,避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尘,禁欲苦行,认为 这样就能摆脱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成为 民众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现实,不养父母,背妻 弃子。 ——《宋明理学研究》 考点三:宋明理学 材料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 也在不断膨胀,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下滑的现象。在婚 姻方面,无论是官僚地主还是庶民百姓,均十分讲究 财礼,以财论亲;当官者经商致富比比皆是,至于贪 赃枉法致富者更不在少数,吏治腐败到了极点。 材料三 儒学是面向现世的,但它在思辨性和理论性 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儒学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些伦理 原则和教条。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作了论证,但不够充 分。董仲舒涉及到了世界本原问题,但他的理论带有 很强的迷信色彩。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理学产生的背景。 佛教、道教的发展对儒学造成冲击;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传统儒学存在缺陷。 佛道迷心 物欲乱心 儒学缺心 例4.(2012年高考海南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 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 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D 【解析】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 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 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 它的冲突抵触。答案是D项。 材料一 陈抟(著名道士)以《先天图》传种放,种 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 ——《宋史朱震传》 以理正心 材料二 天下只有一个理,在天为命,在义(社会) 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只有理。有此理,便由 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朱子语类》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 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 以理正心 材料五 二程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性中的善是其“ 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 、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 材料六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 天理,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卷十三 “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材料七 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八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先于 读书。 ——朱熹 探究 达到 认识、理 例5.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 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 ,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 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D 练习1.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 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 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D【解析】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 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 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 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 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 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 而非宋明理学家对“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 想不符,排除。 练习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 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 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 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学 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一 中唐以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 展,其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平民性。 ——陈来《宋明理学》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唱词多 写男女情爱,文人多捧妓女,赌博、无赖随处可见。 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一批世俗小说集中展示了这时 期金钱至上、风气败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提倡的道德 、伦理遭到了比北宋时期更为严重的挑战。 材料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 材料四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 六 材料五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 材料六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 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七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 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 ,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 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 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 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王阳明 人人皆可成圣! 材料八 静坐息思虑,无事时省察。 ——王阳明 材料九 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这样才能清静时也安 定,变动时也安定。 ——摘自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十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能分离,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 笃行。 ——摘自王阳明《传习录》 例6.(10 浙江)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 的理学家辩论, 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 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 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 例7.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 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 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 “节烈”妇女。这些妇女有夫亡 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有 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列妇” ;也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 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 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 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 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 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 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 以兼养孩子。 (三)评价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宋 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 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对古代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阻碍作用。 例8.(2020年高考全国卷I,27)清代,纂修宗谱成 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 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B 【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 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 观念,故选B项;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 项;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项;四民社 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 排除D项。故选B项。 明朝 李贽 明末清初 黄宗羲 明末清初 顾炎武 明末清初 王夫之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材料二:他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 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 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宣称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 家。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材料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 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 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 材料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 反对盲从孔子,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50 练习3.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 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 ;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C 【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 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 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 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 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1、黄宗羲主要思想 (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 最高机构;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著作: 黄宗羲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 中国近代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3、影响: 《明夷待访录》 例9.(2020年新高考海南卷,5)《明夷待访录》载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 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 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C 【解析】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的意思是如果天子不贤德的话,宰相 可以进行纠正,这说明作者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C项正确, A项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项。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 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 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 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 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材料一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 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 而天下治之。     ——顾炎武《日知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例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 ,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 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通过材料分析,“必 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 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 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 合起来,因此选C项,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王夫之—船山先生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亦非 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 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 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 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 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 思想的主旨。 主旨:循天下之公 王夫之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 阅读教材归纳王夫之主要思想成就. 例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 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 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 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 夫之定律” (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D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例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 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B 【解析】明末清初黄、顾、王等人的思想本质上是中 国传统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承前“应该是对宋 明理学的继承,因此排除A项,“启后”是指对宋明 理学的批判,并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传统思想 基础;三人思想早于西方启蒙思想,排除C项;D项 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故选B项。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 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 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学 艺术大众化、世俗化;传统科技集大成;思想文化专 制空前强化,扼杀人性、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技产 生。 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落后于世界 潮流。 明清时期中国有近代化的曙光吗?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商帮、工商业市镇繁荣 区间长途贩运 推动形成全国性大市场 京剧形成和发展 小说创作繁盛 文人画 市民文化 ——强调个性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产生 西学东渐 阶段特征史料分析得结论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 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 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 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 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 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 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18C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2)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指出造成停滞的 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 同意;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八股取士轻视技术 等。 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 明清 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 致。康熙时,全世界超出5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0个,中国占6个 。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 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被誉为“康乾盛世”。 联系材料及相关史实,探讨明清时期的“辉煌”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经济总量领先;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生产 关系变化(雇佣关系出现、租佃关系普遍); ③思想: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 ④科技文化:总结性的传统科技仍然居世界前列,文学艺术呈 现出新特点。 综合运用 命题·视角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