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
源头 形成 确立
内
容
古代希腊和
罗马政体 英美两国建立民主政体 法德民主政体的确立
古代希腊罗
马文明是西
方文明的源
头,古希腊
民主制度和
古罗马法律
都为近现代
西方民主政
体的建立提
供了条件。
工业革命前,英国通过“
光荣革命”,最早建立了
君主立宪政体,成为近代
民主政体的形式之一;英
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
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政
治权利。美国在独立战争
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
共和政体,开联邦共和制
的先河。
工业革命后,民主政
体在欧洲大陆确立,
法国经过反复斗争,
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
体。德国1871年确立
了君主立宪政体,但
是带有浓厚的专制主
义色彩。
主
旨
西方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政体,以议会主权、法律至上、
分权制衡、公民自由为基本特点。
1. 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代的希腊、
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
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
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
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
3. 注重三个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三是古罗马的法律。
第1讲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文明和雅典的民主政治
古希
腊文
明和
雅典
的民
主政
治
古希腊
文明
克里特文明
时间:
特点:
产生:BC2000年—BC1700
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和象形文字
繁荣:BC1600年
毁灭:公元前1400年
迈锡尼文明
时间:
特点:君主国的兴起,王宫、卫城、王
室陵墓及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产生:BC16世纪上半叶
毁灭:BC12世纪
爱琴文明
黑暗时代:沉寂、封闭、贫穷
古希腊城邦
城邦含义:公元前8~前6世纪 城市+村社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城邦居民主体:男性公民集体
城邦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
寡头制、僭主制
(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地理环境:
经济:
政治:
直接原因:
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平原少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制
工商业高度发达
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促使雅典发生了
一系列改革,最终走上了民主轨道。
确立过程:
君主制 贵族制(前8—前7世纪) 民主制
个人专
制独裁
平等协商
少数服从多数
任期制、选举制终身制
世袭制
1.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
民主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
典的民主制最终确立。
3.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
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平等的民主思想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背景:①公元前7世纪末,平民与贵族
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BC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措施:(1)经济领域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
公私债务,土地回到平民手中;
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人身作抵押,
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
④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政治领域
①按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
四个等级,给予不同的公民;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利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土地(
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
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 国家职官
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
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
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
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
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的收入不到200斗。不能
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
法活动。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背景:①公元前7世纪末,平民与贵族
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BC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措施:(1)经济领域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
公私债务,土地回到平民手中;
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人身作抵押,
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
④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政治领域
①按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
四个等级,给予不同的公民;
②对政权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
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新机构——四百人
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取代战神山议事会的部分职能。
梭伦的诗歌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
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
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背景:①公元前7世纪末,平民与贵族
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BC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措施:(1)经济领域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政治领域
特点:
(2)打击对象:
(1)改革理念:
(3)获益者:平民、工商业者
奴隶主贵族
中庸、公平、平等
影响:(1)利于平民阶层的稳定,为雅
典民主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2)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权力,
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3)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
少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
会,政权未完全转到人民手中。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
“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
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
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
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
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
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
措及其共同目标。(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
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
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1)举措:
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2分)
商鞅变法:军功爵制或奖励军功。(2分)
共同目标:限制贵族的特权,追求社会公平
与公正。(3分)
(2)不同措施:
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2分)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2分)
不同影响:
梭伦改革: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
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
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克里斯
提尼改革
①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分裂为代表不同
阶层利益的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
②公元前508年,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采取
与平民合作的态度进行改革。
背景:
措施:
①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设立了10
个地域部落;
②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名额依
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③创立“陶片放逐法”。
②在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
①削弱了氏族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影响: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取消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限
制,政府发放津贴;
(3)伯里克
利改革
时间: BC5世纪
内容
津贴制与民主政治有什么关系?
在梭伦、克里斯提尼执政时,平民虽然获得了参加政治管
理和司法审判的权力,但由于担任公职、出席公民法庭没有报
酬,老百姓忙于生计,无暇参与,有钱人还在政治生活中占据
优势。为了落实民主,伯里克利规定,担任一天陪审员,付给
两个“奥波尔”(雅典的货币单位),后来增加至三个“奥波
尔”,约相当于当时雅典人一天半的饭钱。除陪审津贴外,雅
典政府还慷慨地发给每个公民两个“奥波尔”,作为每次出席
公共庆典、看戏的报酬。伯里克利说,这些精神文化产品不应
该成为少数富人的奢侈品,而应作为提高全体选民素质之用。
雅典青年的教育
在雅典民主政体中,公民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
为从理论上说,每个公民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选为公职人员
的机会,在议事厅和法庭上,一个不会读写、不懂得辨论的
人如何能够履行其权利与义务?在雅典,男孩子要被送进学
校读书识字,学习文化和音乐。成年雅典青年公民须服兵役,
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修辞学和演说术属于高等
教育的内容,是从政的必修课。除学校教育和军训外,雅典
青年还经常列席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这使他
们积累了实践经验,学会了处理政府的日常事务。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克里斯提尼改革
④公民大会及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
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和执行机构。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①取消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限
制,政府发放津贴;
②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
的方式;
③战神山议事会仅保留审判谋杀案
和渎神案的职能;
(3)伯里克
利改革
时间: BC5世纪
内容
影响: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克里斯提尼改革
(3)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和众多规
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是其民主的充分体现。
民主
机构 公民大会 五百人议事会 民众法庭 其他军事
行政机构
地位
职责
规模不大的
行政和军事
机关,其他
具体事务
组成
人员 所有合法公民 30岁以上所有
公民 符合条件的公民 符合条件的
公民
成员产
生方式 公民全体参与 抽签 抽签 选举产生
运行程
序原则 民主 民主 公正、民主
集体领导,
少数服从多
数
最高权力机
关,审议决
定一切国家
大事
公民大会的附属
机构;负责为大
会准备提案并主
持大会;国家最
高常设行政机关
日常的司法机关;
负责日常司法案件
的审理,最高司法
机关和监察机关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克里斯提尼改革
(3)伯里克利改革
内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和众多规
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是其民主的充分体现。
基本特征
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
体公民手里。
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
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
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古希腊文明
和雅典的民
主政治
古希腊
文明
雅典民
主政治
形成条件
确立过程: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内容
基本特征
评价
实质:奴隶主的民主
积极
①创新性:民主制
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
②优越性:民主有利于正确的决策;
有利于修正错误;
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③文明进步性:
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
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消极
①适用范围狭窄: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民主的范围狭小:男性公民的民主;
外邦人、妇女、儿童、奴隶没有民主权。
③直接民主:易造成权力的误用、滥用。
古代中国(大河文明) 古希腊(海洋文明)
政治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
经济 小农经济
文化 儒家、法家思想
地形 平原广大
政治特点 皇位世袭、皇帝独裁
皇权至上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作
用
积
极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发展
消
极
极易产生暴政、腐败,阻碍
人类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
认识
【拓展提升】
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民主制度
工商业发达
重视人的价值(人文精神)
多山、多岛、多港湾、少平原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趋向民主
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臻
于极盛
轮流坐庄导致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政治文明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同政治文明由各自国情决定;
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明;
材料一 希腊地理环境
材料二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
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
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
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
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三 雅典居民比例 (1)希腊地理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古希腊最有
前途的经济生活是什么?
特点:
经济生活:
境内多山,多岛屿;土壤贫瘠,淡水缺乏;
海岸线长而曲折。
海外贸易
材料一 希腊地理环境
材料二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
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
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
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
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三 雅典居民比例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伯里克利在这段话中
提到的雅典民主制度的三个特点。
特点:①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②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③公民无论贫富(有才干)均可担任公职。
材料一 希腊地理环境
材料二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
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
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
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
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三 雅典居民比例 (3)根据材料三,“其余居民”在雅典指的是哪些人?
奴隶、妇女、异邦人、未成年的男子。
材料一 希腊地理环境
材料二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
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
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
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
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三 雅典居民比例 (4)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
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狭隘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
最充实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共事务上有直接
与平等的权利。
二、古罗马政制与法律
古
罗
马
的
政
制
与
法
律
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前6世纪末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
常设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设________
前27年:________实行_________
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纪: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
君主制(世袭、终身)
贵族共和制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平民保民官
元首制 屋大维
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戴克里先 公开的君主统治
罗马法
罗马法是指自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的一千多年中,
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体系完备的过程,它以《十二铜表法》
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广义的罗马法是制
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保护
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它还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很多法则,如理性、
自由、平等、正义都体现在法律中。
古
罗
马
的
政
制
与
法
律
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前6世纪末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
常设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设________
前27年:________实行_________
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纪: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
君主制(世袭、终身)
贵族共和制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平民保民官
元首制 屋大维
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戴克里先 公开的君主统治
罗马法
开端——
《十二铜
表法》
(BC452—
BC450)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奴隶主贵族的
利益和统治。
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平民保民官
的强烈要求。
内容:内容庞杂,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作用
对罗马:
对平民:
对贵族:
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是
罗马的基本法。
平民的胜利(按法律判决和量刑,贵
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
古
罗
马
的
政
制
与
法
律
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罗马法
开端——《十二铜表法》(BC452—BC450)
前者适用于罗马公民,后者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的各民族与外邦自
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发展
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09年~前27年)
公民法:《十二铜表法》、《阿奎里亚法》
罗马帝国时期(前27年—395年)
万民法:《卡拉卡拉敕令》、《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高峰:自然法
自然法是指罗马法的法理思想,它所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法是至高无上的等思想,是罗马法的精华部分,具有
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古
罗
马
的
政
制
与
法
律
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罗马法
开端——《十二铜表法》(BC452—BC450)
发展
高峰:自然法
完善: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原因:
②组成:
③影响:
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为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它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
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
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古
罗
马
的
政
制
与
法
律
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罗马法
开端——《十二铜表法》(BC452—BC450)
发展
高峰:自然法
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原因:
②组成:
③影响:
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为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它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
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
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保障和维护罗马奴隶主的地位和统治的工具。实质:
重视程序;维护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适用性和实用性;
阶段性(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
到形成完整体系)。
特点:
古
罗
马
的
政
制
与
法
律
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罗马法
开端——《十二铜表法》(BC452—BC450)
发展
高峰:自然法
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实质
特点
①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
古代法律。
②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采用。
③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
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影响
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
局限:
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
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统治;
存在性别不平等;
平民地位低,无法参政;
国家权力来源、分配、监督无具体规定。
【拓展提升】
罗马法的分类:
(1)根据针对对象不同分为公法与私法。
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
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2)依据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所有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具有法律竞争力的规
范包括议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等;
不成文法是指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法。
(3)根据适用范围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公民法是指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是调整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关
系的法律。
【史料研读】
史料1:两张判决书。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
大相径庭。
案 情
甲请乙建行房屋。新屋落成后不
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
将乙父子告上法庭。
判决一
倘建筑师为自由民建屋而工程不
固,使房主之子因而致死,则应杀此
建筑师之子,判处乙之子死刑。
判决二
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
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
辩前,暂定无罪。
(1)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史料1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史料2: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
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重量(脚镣)最多为15
磅。愿减轻的听便。
——《十二铜表法》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
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罚金。
史料3:“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
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栽,皆须取决宸(“宸”借
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2)依据史料2、3,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不同特点。
《十二铜表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法律公平。
唐律:唐律中体现了封建伦理和皇帝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权力。
第2讲 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单元综述】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迅速发展起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度
保障的西方政治制度却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进和成熟过程。
由于西方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国情不同),因此其近代政
治制度建立的时间不同,特点各异。但都建立起了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
(民主制度)。主要有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上代议制民主的道路也不同。英(君主立宪制)、
美(总统共和制)、法(共和制)等通过革命的道路,德(二元制君主立宪
制)通过民族国家统一的道路,而俄(君主立宪制)、东方的日本(君主立
宪制)则通过改革的道路。
虽然英、美、法、德、日各国民主政治形式和发展程度有差异,但都属
于以代议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它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也
都走上了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的道路,最终形成民主代替专制、法制代
替人治、公民代替臣民的现代民主制。政党政治的形成,也标志着资产阶级
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
国
—
—
君
主
立
宪
制
背景
①13世纪初,_________的签署,以________形式限制王权,
为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创造条件。
②13世纪中期,__________的形成,为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
的形成奠定基础。
③1640年爆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资
产阶级革命结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为君主立宪制的
确立提供了政治保证。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至上。
意义
①议会和国王集体统治,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
②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③开创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为其他资本主义国
家借鉴。
确立
《大宪章》 法律
早期议会
资产阶级革命 1688年“光荣革命”
英
国
—
—
君
主
立
宪
制
确立
发展
责任内阁
制的形成 ②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开创多数
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
形成:①1688年后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内阁逐渐成为
最高行政机关;
①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并与首
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如果议会通过了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
要下台,或者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
特点:
两党制的成熟: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为两大政党的竞争,由获
胜的多数党组阁。
1832年议会改革
确保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内容: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
影响:
英
国
—
—
君
主
立
宪
制
确立
发展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两党制的成熟
1832年议会改革
特点
英
国
—
—
君
主
立
宪
制
确立
发展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两党制的成熟
1832年议会改革
特点
①____主权,____至上,____是权力中心,掌管_______________。
②____是国家元首,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是“________”的虚君;
③____是最高行政长官,由_______________担任并组织内阁,掌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建议的权力、干预立法);
④内阁从_____中产生,受_____监督,对_____负责;
⑤全体内阁成员对国家事物__________,并与_____在政治上共进退。
⑥基础是________,核心是_____________。
议会 议会 立法权和监督权法律
统而不治国王
首相 议会多数党领袖
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议会 议会 议会
集体负责 首相
代议制 责任内阁制
【拓展提升】
1.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政治前提:
(2)开始确立:
(3)发展:
(4)最终确立:
“光荣革命”——资产资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责任内阁制形成;
两党制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
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英国责任内阁制进一
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
的最终确立。
【拓展提升】
2.17——18世纪英国的时代特征。
(1)政治:
(2)经济:
(3)思想:
(4)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通过《权利法案》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霍布斯、洛克的早期启蒙思想;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标志近代科学形成的牛顿力学体系建立。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二、美国——联邦总统共和制
美
国
—
—
联
邦
总
统
共
和
制
背景
必要性: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制存在一系列问题。(经济、外交)
可能性
政治领袖的共识。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北美独立战争胜利;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欧洲启蒙思想(孟德斯鸠、卢梭)传播;
1787年在费城制宪会议颁布宪法,
核心人物是“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标志:
美
国
—
—
联
邦
总
统
共
和
制
背景
标志
宪法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
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联邦宪法至上。
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利,而其余未列明的
权利属于各州或者人民,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②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
立法权归于国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
行政权归于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拥有最高行政权以及指挥军队的权力;
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
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
分权制衡的表现:中央与地方分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参议院与众议院相互制约;两党制。
③民主原则(人民主权)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均实行任期制。
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总统间接选举产生,由各州先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总统。
美
国
—
—
联
邦
总
统
共
和
制
对宪法评价
积极:
局限:种族歧视;妇女没有选举权
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实行
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②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南北战争
原因:南北经济差异;废奴运动;州权主义。
结果:1861年南方蓄奴州叛乱,内战爆发,最终北方
获得胜利。
实质:是州权至上还是联邦至上,是国家分裂还是维
护统一的较量。
影响:①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进一步巩固了联邦制;
②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
③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④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背景
标志
宪法原则
美
国
—
—
联
邦
总
统
共
和
制
背景
标志
宪法原则
对宪法评价
巩固——南北战争
发展——两党制
形成:19世纪中期随着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成立,两党制形成。
基础:
影响:
党派 民主党 共和党
基
础
内战前 南方种植园主 北方工商业集团
西部农场主
内战后 妇女、少数民族、
低收入阶层、老年人
男人、白人、高收
入阶层、年轻人
实质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操纵政治选举;
相互制约,一定程度避免执政党权力滥用;
平衡各阶层利益,缓和矛盾。
项目 英国 美国
不
同
政体
国家元首
及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地位
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方式及
与议会关系
国家的权力中心
【探究提升】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不同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国王;世袭;终身制 总统;民选;任期制
“统而不治” 军事统帅
国家象征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
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由议会产生,对议会
负责,受议会监督
选民选举产生总统,由总
统任命政府成员,政府对
总统负责,总统对选民负
责,不对国会负责
议会 总统
三、法国——民主共和制
法
国
—
—
民
主
共
和
制
背景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体更替频繁,政局动荡。
1791—1792:君主立宪制
1792—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4: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
1815—1830:君主立宪制(波旁王朝的复辟)
1830—1848:七月王朝
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路易.波拿巴)
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三、法国——民主共和制
法
国
—
—
民
主
共
和
制
背景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体更替频繁,政局动荡
②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派与君主派激烈斗争
【拓展提升】
1、分析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艰难的原因及其启示。
原因:经济:
政治:
思想:
是传统的农业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在法
国的进程较慢,资本主义相对弱。
启示: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的必然;
文明每前进一步,都要不可避免地付出代价。
千年的封建国家,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君主专制主义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
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民主共和的观念一时难
以深入人心。
三、法国——民主共和制
法
国
—
—
民
主
共
和
制
背景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体更替频繁,政局动荡
②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派与君主派激烈斗争
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 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
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
三、法国——民主共和制
法
国
—
—
民
主
共
和
制
背景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体更替频繁,政局动荡
②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派与君主派激烈斗争
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 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
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
意义:①政治: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确立,使法国社会得到稳
定发展。
②经济:促进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四、德国——君主立宪制
德
国
—
—
君
主
立
宪
制
德意志
的统一
①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②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统一后的德国改变了欧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
④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坚王国——普鲁士;核心人物——俾斯麦
原因:
方式: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影响:
①帝国是联邦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皇帝:是帝国元首,拥有行政、军事大权;
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
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③首相: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
议会负责。
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立法权不独立,既
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
宪法内容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确立:
四、德国——君主立宪制
德
国
—
—
君
主
立
宪
制
德意志
的统一
①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②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统一后的德国改变了欧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
④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原因:
方式: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影响:
宪法内容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确立:
影响
①帝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
国主义色彩;
②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军队在帝国中还占有重要地位,把德国拖入一战的深渊。
意义: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局限:
五、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
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
自由结婚。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不能任
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
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
俄国农奴制:
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
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
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俄
国
—
—
1
8
6
1
年
农
奴
制
改
革
背景
年代 农民起义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1年 591次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
代末发展到2800家……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
汽机158架……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
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
农
奴
制
工人太少,素质也低,产量、质量都不乐观;
产品销售也不如意,农民太穷了,他不买,社
会又不太平……唉,都是那讨厌的农奴制。有
啥办法搬开这块绊脚石……
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
(卢布)
铁产量
(万吨)
铁路长度
(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385 14603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50 108 9160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君主立宪制
俄国 PK 英国、法国、
土耳其
军事上:克里木战争惨败,激化了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材料】“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
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材料】“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
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材料】“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
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俄
国
—
—
1
8
6
1
年
农
奴
制
改
革
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思想上:
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克里木战争惨败,激化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内容
(1)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永久性地取
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
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
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
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
现金方式赎买。
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思想上:
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克里木战争惨败,激化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内容
(1)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①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②农民要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
③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加强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
法令规定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
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活干,也必须
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
俄
国
—
—
1
8
6
1
年
农
奴
制
改
革
俄
国
—
—
1
8
6
1
年
农
奴
制
改
革
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思想上:
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克里木战争惨败,激化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内容
(1)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2)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②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政府官员法
律意识有所
增强,但进
展缓慢。
(3)推行地方自治——选举
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城市杜马 对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
俄
国
—
—
1
8
6
1
年
农
奴
制
改
革
背景
内容
(1)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2)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3)推行地方自治——选举
评价
性质: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积极: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
——即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
局限:
②对农民剥夺,造成农民长期贫困,激化阶级矛盾。
①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改革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
此是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③司法改革进展缓慢,普通群众也不具备法律意识。
六、日本——明治维新
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
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
,“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国家学习,
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
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
家。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
公元1192年到1867年,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
府政治”时期,经历三大幕府的统治。
一、镰仓幕府
(1192——1333年)
二、室町幕府
(1336——1573年)
三、德川幕府
(1603——1867年)
日本的幕府时代
1603年初,德川家康建立起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开始
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当时,天皇虽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
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
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
德
川
家
康
六、日本——明治维新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明治维新的背景
材料一:1854年,日本全国雇用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
有300所。1867年,全国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约400多
所。纺织业和棉织业仍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生产部门。
材料二:在棉纺织业中,商人以“出机”、“换棉”等
形式给生产者提供棉花和织机,让劳动者在自己家中织
布,按成品多少付给工资,控制了农村家庭手工业者。
经济——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天 皇 (傀 儡)
将军(幕府)
大名(藩主)
武 士
农 工 商
士
材料三:幕府时代,日本的等级身分制:
掌握政权,组成幕府又称“藩主”,将军
把领地分封给藩主,
藩主又称大名,享有
藩的世袭统治权,但
必须听命于将军效忠
将军,二者形成主仆
关系。
将军大名都养有家臣
即武士,武士从将军
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
俸禄,必须效忠将军
和大名,武士拥有配
刀权,是幕府统治的
基础。对社会不满
进行反抗斗争
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
能逾越。
材料四:据统计,
从1804年到1843
年的40多年中,
共发生了320多次
农民起义。
政治——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美
国
东
印
度
舰
队
司
令
培
理
开港通商
领事裁判权
协定关税
《日美亲善条约》
外部环境——“黑船来航”使日本面
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外部环境出
现了什么现象?
明治维新的背景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
的新政权。
大政奉还 鸟羽、伏见战役
—— 前提条件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经济:
政治:
对外:
前提条件:
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黑船来航”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标志:《五条誓文》
内容: 1、政治领域的改革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实现
了国家统一,为推行其它
改革奠定基础。
“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
分制和武士特权。
改革政治体制:制定《大日
本帝国宪法》,召开国会,
给予人民权利。
《大日本帝国宪法》内容
l 规定天皇依据宪法总揽统治权;
l 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只有审议国家预
算案的权力;
l 内阁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
l 承认国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权利,但被
称为天皇统治下的“臣民”,拥有的权利随时
可能被剥夺和限制;
l 天皇拥有军队的统率权,内阁无权过问。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经济:
政治:
对外:
前提条件:
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黑船来航”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标志:《五条誓文》
内容: 1、政治领域的改革
主要内容 具体历史作用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实现
了国家统一,为推行其它
改革奠定基础。
“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
分制和武士特权。
改革政治体制:制定《大日
本帝国宪法》,召开国会,
给予人民权利。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
制(君主立宪制),但实际仍然
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经济:
政治:
对外:
前提条件:
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黑船来航”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标志:《五条誓文》
内容: 2、经济领域的改革
核心提示 具体内容 历史作用
土地改革
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为日本奠
定了工业化的物质
基础;掀起了工业
革命的热潮。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
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提高农民积极性,促
进农业发展,为工业
提供原料和劳动力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经济:
政治:
对外:
前提条件:
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黑船来航”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标志:《五条誓文》
内容: 3、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的改革:
核心提示 具体内容
文明开化
在日本,一万元日币上的头像是教育家福
泽渝吉,五千元的头像是教育家新渡户稻造。
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制,创
办各类技术学校,并派大批人员出国留学,招聘
大批外籍教师来日任教。到1889年,外籍专
家大部分被解聘,日本基本实现了科技人才的自
立。
国家教育经费占财政总预算的8%;
地方教育经费占地方总预算的25%,
国家教育经费其中50%都用于九年义务教育
天皇
万岁万岁
万万岁
明治时期,日本
确立了“和魂洋才”
的教育原则“和魂
洋才”教育原则一
方面要求学生掌握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知识,为日本社
会经济发展培养了
各种人才。但是另
一方面又向学生灌
输忠君思想,封建
色彩浓厚。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经济:
政治:
对外:
前提条件:
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黑船来航”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标志:《五条誓文》
内容: 3、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的改革:
核心提示 具体内容
文明开化
教育改革
培养人才
重视传媒
社会习俗
介绍西学
聘请专家;派遣留学;设立东京大学
把教育视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传播启蒙思想
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衣食住行发生深刻变化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经济:
政治:
对外:
前提条件:
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
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黑船来航”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标志:《五条誓文》
内容
(1)经济领域的改革
(2)政治领域的改革
(3)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的改革
(4)军事领域的改革
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常备军;
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强化武士道教育,强调“忠君”、“尚武”。
日
本
—
—
明
治
维
新
背景
标志:《五条誓文》
内容
(1)经济领域的改革
(2)政治领域的改革
(3)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的改革
(4)军事领域的改革
评价
局限:
性质:
积极:
(1)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农业国转变成先进工业国。
(3)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4)西方近代思想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
(5)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跻身世
界强国行列。
(6)日本是东方国家近代化的典型,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科学化
天皇政府推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地主土地所有制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2)藩阀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3)军国主义传统,积极对外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4)推行愚民政策,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步征服世界
——大陆政策
回顾必修一内容,想一
想近代日本侵略中国
的史实有哪些?
知识迁移
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提出“二十一条”
三四十年代侵华战争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
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
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没有沦
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2、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封建势力较弱;
3、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实权);
4、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5、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知识拓展】
从日本明治维新中得到哪些启示?
1、顺应历史潮流;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综合国力;
4、学习西方时,要有选择性,不可盲目西化;
5、反对军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国家的责任。
【知识拓展】
材料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
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
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
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
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
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
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
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将落后
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日本工业化起步的主要
不同之处。
②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的什么状况?
③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持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
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
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
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 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
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
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
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 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
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将落后的
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日本工业化起步的主要
不同之处。(1)英国:工业革命由私人资本推动;
日本:工业革命中政府发挥了重大作用;
(2)英国:以轻工业(棉纺织业)为主;
日本: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
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
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
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 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
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
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
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 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
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将落后的
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请回答:
②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的什么状况?
在政府保护下垄断产生;垄断组织已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
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
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
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 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
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
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
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 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
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将落后的
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国。
请回答:
③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持速增长的原因。
推行社会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抓住机遇,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发展经济;
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工商业;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
对外扩张,掠夺朝鲜、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
改革史规律性问题总结
一、改革的内涵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
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
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改革的性质看,有
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
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因此,也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分类
一、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梭伦改革
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三、改革的原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存在统治危机(政治、经济、财政等)
民族危机严重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
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
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
才是成功的改革。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
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
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
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
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几的具体的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的力
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支
五、对改革规律性认识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
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
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
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
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
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
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
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
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
内容及影响。(9分)
课标全国Ⅱ2018.45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
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
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
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
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
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
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
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
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分)
课标全国Ⅱ2018.45
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改革开放;
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
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
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
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
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
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
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
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
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
内容及影响。(9分)
课标全国Ⅱ2018.45
内容:
影响: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
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
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