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2022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3.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7.2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课标要求
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与合法
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考情分析
从内容上看:个人收入的分配。
从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个别年份也有非选
择题。
备考策略
以“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为议题,探究完善我
国分配制度的意义和举措,增强制度自信。
学科素养
认同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为增加居民收入采取
的各项措施。自觉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知识、劳动和
技术等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价值。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考点二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体系构建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全国卷近5年未考
2018/海南单科/1
内容
要求
客观必然性
坚持和完善
为什么
怎么办
• 1.生产决定分配
核心知识
生产 分配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不平衡、多层次
决定
公有制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
决定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根本原因
• 2.按劳分配
• (1)含义
•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
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
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
少得。
注意:①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②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③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没有说不劳不得)但是按
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
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效率问题密切
相关。
④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
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要素分配、福利性
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 (2)形式
• 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
有控股企业中)
• ②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配所得(农民
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 (3)地位
•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 注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注意:农民流转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收入。
• (4)必然性
•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由我国现实的
经济条件决定的。
•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 (5)重要性
• ①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②体现公平: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
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含义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生产要素
•为了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在现代社会,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是基本的
生产要素。
•注意:①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按要素分
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
应。
•②农村土地承包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土地转让或者房屋出
租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 (3)各种生产要素
• ①劳动要素: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在私
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 ②资本要素:非公有制企业主税后收入、居民投资理财收入
(如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等。
• ③土地要素: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收入等(如土地、
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 ④管理要素: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
献参与分配的方式(如企业管理人员工资收入等)。
• ⑤技术要素:技术人员技术转让、专利使用、技术入股等收
入。
• ⑥数据要素: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发挥价值,促进新产业的蓬
勃发展。
• ⑦知识要素:稿费、版权收入等。
• ⑧其他
• (4)意义
• ①体现公平:
•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
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 ②体现效率:
•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
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项目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存在范围 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分配依据
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
和质量
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
分配方式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分配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同点
(1)都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
次的要求。(2)都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3)都
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发
展
4.比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 5. 收入分配方式的划分
• (1)按劳动划分
• ①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
和资金收入而言的。包括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
收入等。
• ②非劳动收入:分为三类,即非劳动要素收入、政府转移
支付和捐赠。非劳动要素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
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包括分红、利息、
租金、出售专利等获得的收入。
注意:①划分意义: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
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工资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私营和外资企业
中工人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例:非公有制企业中
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 (2)按来源划分
• ①工资性收入:
• ②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是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
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即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
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
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 ③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
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
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
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 ④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就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
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
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
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
赡养等。
注意:划分意义:能够通过居民收入来源的构成,了解居
民收入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 (3)按性质划分
• ①按劳分配
•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注意:划分意义:一方面,要认识到按劳分配在所有分
配方式中所处的地位,认识到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另一
方面,认识到按要素分配的意义(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
的源泉充分涌流)。
• 6.三权分置
• (1)含义
• 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
提下,保护农民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经营权,促使
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
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 (2)意义
• “三权分置”使得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获取要素参与分配收入,收入分配方式多样化。
命题点 收入分配
• 1.(2016年天津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
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灯激励方式,调动科研
人员创新积极性。实施股权激励方式( )
• A.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 B.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
• C.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和与发展
• D.保障了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解析: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多获得的收入不是劳动收入,因
此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B
• 2.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要分析当前形势,克服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
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
)
• ①消除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 ②实现同步富裕的根本目标
③贯彻协调共享发展理念 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收入差距不能
消除,①错误;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
标,②错误;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有利于贯彻协调共享发展理念,
实现共同富裕,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③④正确。
D
• 3.(2015年江苏卷)据统计,2014年去国居民新增财产性
收入40℅来自房地产,17℅来自银行理财,16℅来自存款,
12℅来自股票,其他来自信托、基金、保险等。对该经济
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 ①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居民投资风险不断降低
•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④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材料列举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体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故① 正确;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说明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财产
配置多元化,故④ ;材料不足以说明投资风险降低,故排除②;财产
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取得的收入,另外是强调效率问题而非强调公平
问题。
B
• 一、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做了新的部署
•
•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大创新,就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把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
为基本经济制度。
• 这三项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者相互联
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这一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政链接
• 二、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
•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全国
人大代表,江苏溧阳市委书记、市长徐华勤建议,鼓励有条
件地区在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
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推动农村土地资
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利
益“多方共赢”。
• 考点对接
•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思考
• 1、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2、如何彰显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
• 3、实施和完善三权分置的原因。
• 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
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的同步增
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 ③要履行好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④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如何彰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新优势?
•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让各种所
有制主体平等依法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既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经济,又激发了
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
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又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 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
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 运用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完善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
• 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
制。
• ②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利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
归属和土地流转,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增加农民
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 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的意义
• ①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农村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 ②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③有利于创新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巩固农
业的基础地位。
• ④有利于明晰产权归属,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促进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考点一 收入分配公平
考点二 效率与公平
体系构建
公平
含义
原因
措施
2020/2卷/38
2017/3卷/14
含义效率
二者关系
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1.收入分配公平
• (1)含义
• 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
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意:①收入分配需要有合理的差距(经济有活力和效率)
②反对平均主义
核心知识
• 拓展:基尼系数
•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
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
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0和1之间。
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
均匀。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
•(2)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要求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激发劳动者
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有利于扩大内需,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拉动经
济增长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
有利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现代
化经济体系
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本质
③社会再生产
④分配政策
⑤新时代要求
⑥新发展理念
⑦现代化经济体系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
格局
•①根本途径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②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重要举措
• 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
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 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
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第三次分配: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注意:提高劳动报酬的举措
①合理稳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切实
保护低工薪劳动者权益;
②继续改进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薪酬分配制度,推行工
资总额预算管理、工资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技能工人、经营管理人才等在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础上
获得更多报酬,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④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4)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①初次分配
•指是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②再分配
•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
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
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问: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分别属于什么分配?
答: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最低生活保障属于再分配。
•(5)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
配调节机制
•①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个人所得税等(西方国家征收遗产税)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如最低生活保障等
•③完善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
•因转移支付体现的再分配,是财政分配“抽肥”之后“补
瘦”的再分配,既包括对欠发达地区的扶助和支持,也包
括对社会成员中低收入和困难人群的直接扶助与支持。
• (6)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 (1)国家预算: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家财政部门首先
把企业上缴的税收和利润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预算收入。然
后以预算支出的形式,有计划地用于社会管理、扩大再生产和
非生产部门的费用开支,以及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障基
金等。
• (2)劳务费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非生产性劳务部门提
供服务性劳动,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享受这种服务需要
以自己初次分配或再分配取得的收入支付劳务费用,从而使一
部分国民收入向这些非生产性劳务部门转移,实现国民收入的
再分配。
• 拓展:转移支付
•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
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
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它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形式。
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
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在内的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
项。
• 转移支付又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
的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
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
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
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
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 (3)价格杠杆:商品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有关当事人
的收入分配。例如,农产品价格上升或农用生产资料价格
降低会相应增加农民的收入;生产资料或消费品价格的变
化会影响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的收入。
• (4)银行信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也是一种资金
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银行等信贷机构通过存款吸收
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贷款把资金借给有关单位和个人,这
就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资金再分配的作用。同时,银行的
存贷款所获取或支付的利息,也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
企业和个人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2.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
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
的保证。
•②对立性
•(3)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
• ①原因:
• 一方面,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要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把蛋糕做大。只有把蛋糕
做大了,每个人分得蛋糕才会多;如果蛋糕太小,怎么分都难以
让人满意。
• 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做大蛋糕的同时
把蛋糕分好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发挥出来,
把蛋糕不断做大。
•②措施:
•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
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
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
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命题点 社会公平
• 1. (2018·江苏卷)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
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2017 年,我国有
22 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中(P代
表劳动力价格,Q代表劳动力数量,D、S分别代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P1、
P2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劳动力价格)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公平的知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会导致劳动力
的价格上涨,同时最低工资是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
故选A项。B项中P1为低于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错误;C项中的
P1、P2都低于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错误;D项中P1等于市场供需
平衡时的工资,错误。
• 2. (2015年山东卷)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
元,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是( )
• 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 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 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 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财政补贴属于再分配,排除B;A中
的优化消费结构不适合题意;这样做并不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D是错误的。
C
• 3.(2017年全国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
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
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对“十三五”脱贫攻坚作出了全面部署。
根据材料回答15~16题。
• 15.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 ①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 ②发挥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 ③优先维护了贫困人口的政治经济权利
• ④是完善农村基层群众性组织的重要举措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选项③”优先“这一说法不妥; 选项④不是精准扶贫
的原因。
A
• 财政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兜牢“三保”底线
•
•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一直是我国财政
投入的重点之一。为了支持地方兜牢“三保”底线,今年财政
部将继续加大财力保障。
• 今年在实际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
付剔除特殊转移支付后增长7.8%。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
境地区转移支付,增幅均在10%以上。
• 此外,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完善资金分配,引
导省级下沉财力。同时,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
先顺序,在预算安排和库款拨付等方面优先保障“三保”支出。
下一步,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强地方财政运行监测,重点关注
地方“三保”支出预算安排和执行、直达资金使用、债券还本
付息、库款管理等方面,有效防范风险,兜牢“三保”底线。
时政链接
• 考点对接
• 1、收入分配公平。
• 2、效率与公平。
• 3、财政政策。
• 4、宏观调控
• 思考
• 1、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脱贫的
问题。
• 2、如何解决就业难、用工难的问题。
• 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脱贫的问题。
•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
生产率提高同步。
• 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
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
收入差距。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
如何促进“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形成。
•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同
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实现劳
动报酬同步提高。
• 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