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易错
一、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
提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
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 )
提示:雾和霾都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的物质,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4.近期日本培育出了荧光猴,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创造的。( × )
提示: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培育出荧光猴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具体方式。
5.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其中静止就是没有运动变化
的状态。( × )
提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不能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
种特殊状态。
易混易错
6.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可以离开物质谈运动,也可以离开运动谈物质。( × )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认识的运动变化决定于物质,所以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前者会导致唯
心主义,后者会导致形而上学。
7.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
提示:自然界是客观的,有其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应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8.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 )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9.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阻碍。( × )
提示: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客观的,只能尊重和利用而不能超越;另外,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制约而不是阻碍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
10.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
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
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
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易混易错
二、意识观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 )
提示:只有人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
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 )
提示: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
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3.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正确的、直观的反映。( × )
提示:意识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既可能是直观的,也
可能是抽象的反映。
4.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 × )
提示: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源于客观存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时空观念作为意识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但不
起决定性作用。
5.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
提示: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但意识本身不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
有),我们可以说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易混易错
6.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 )
提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7.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
提示:尊重、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此外,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8.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
功的决定性因素。( × )
提示: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不制约客观规律;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
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9.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提示:应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述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10.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 )
提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易混易错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
提示: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
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
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
提示: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
提示: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
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 )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
经验。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5.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 )
提示: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的检验,指的是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一个认识是否正确。但即使不经过实践的检
验,也不排除一个认识是真理性认识的可能性。
易混易错
6.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 )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追求真理、形成正确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 )
提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强调其客观性。
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 )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9.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 )
提示: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认识能力无限,一定时期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10.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过去认识的错误和超越历史条件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 )
提示:真理中并不包含着谬误,因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真理性认
识是错误的;真理的发展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而是一个超越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
易混易错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
提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事物的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 )
提示: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人化”的特点,人为事物
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是客观的
而不能说具有主观性。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 )
提示:联系是客观的,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随意改变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但人
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 )
提示:承认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5.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 )
易混易错
6.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 )
提示: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
7.联系是必然的,不可改变。( × )
提示: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又有偶然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
体的联系。
8.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 )
提示: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明创造要改变事物的状态及联系的方式。
9.在任何情况下关键部分对整体都起决定作用。( × )
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10.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建立的具体联系越多越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 × )
提示: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并不是任何联系都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所以也不是建立的具体联系越多
越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
易混易错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 )
提示: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总处于被支配地位。( × )
提示: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旧事物的力量有一个从
强到弱逐渐衰亡、不断丧失其支配地位的过程。
3.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 )
提示: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
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4.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方向都是前进的。( × )
提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
提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易混易错
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
提示: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7.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 )
提示:从对人的影响看,并非所有的量变和质变都是我们所希望的。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
不利的变化,我们既不能做好量的积累,更不能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8.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 )
提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 × )
提示: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
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因此,对事物的发展,量变和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
10.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原因。( × )
提示: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但量变不是质变的原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的原因是矛
盾,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易混易错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 × )
提示: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不是主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 )
提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与自然的斗争不可能被人为消除。同时,矛盾本身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
3.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
提示: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不可能斗
争。
4.未雨绸缪,防止意外导致矛盾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 × )
提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不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5.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
提示:个性表现共性,但说其优于共性是错误的;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易混易错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 )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7.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
提示: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
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
和解决。所以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 )
提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 )
提示:只有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主次矛盾的地位才会发生转化。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 )
提示:前对后错。二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易混易错
四、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 )
提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2.“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 √ )
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 )
提示: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4.坚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 )
提示: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绝对不相容”即否定一切,不符合辩证的否定观。
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 )
提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
本途径。
易混易错
6.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 )
提示:创新对既往和现实都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7.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 )
提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8.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 )
提示: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必须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都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创新能否促进事物向前发展还要看创新能否
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9.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 )
提示:科学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
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因此创新必须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
因素,并增添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创造出与旧事物没有联系的全新的事物。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 )
提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易混易错
一、寻觅社会的真谛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提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 )
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3.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 )
4.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 )
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
5.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
提示:这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易混易错
6.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 )
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
提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社会
基本矛盾的方式。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 )
提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9.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 )
提示: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0.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提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易混易错
二、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
运。( × )
提示:事物的性质和价值由事物自身的属性决定;价值观只能影响,而非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 )
提示: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起促进作用。
3.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 )
提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关系。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 )
提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往往会因人而异,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其客观标准,其客观标准在于
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5.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 )
提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易混易错
6.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 × )
提示:不同的价值判断可能都是正确的,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价值判断的差异也可能存在。
7.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 )
提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但这只是主观因素。实现人生价值的
必由之路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8.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
提示: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9.我们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就要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 )
提示:我们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
贡献方式。
10.理想对人生、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
提示:理想有科学与不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