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世界地球日,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地球的
现状,关乎你我”
世界地球日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
何谓“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
态。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
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
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绝佳标题】
《要青山不改,愿绿水长流》
《利益在左,生态在右》
《平衡中共生,博弈中发展》
《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
《中国行点亮世界绿》
《绿遍世界,美在心间》
《“中国行”点亮“世界绿”》
《中国行动点亮“绿色未来”》
《“中国绿”为地球添生机》
《好日子就在青山绿水中》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减量生活,点亮生活》
《凝聚生态共识》
《让绿色包装生活》
《莫让生态体验变成生态破坏》
《经济发展需要一张生态名片》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人民日报)
《“绿色中国”提升全球生态文明的颜值》
《推动生态文明,就要重视“绿色 GDP”》
《“绿色 GDP”,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让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
《咬定生态优先 建成美丽中国》
《有了生态美才有“高质量”》
《生态文明应 “植”入人心》
《地球添绿意,大国显风采》
【精彩开篇】
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前,我们面向大海,便想起春暖花开,立于青山,便念起青山
妩媚。如今,海洋依然宽阔,漂浮着的却是工业污染;天空依然高远,朦胧着的却是层层雾霾。
2、清晨步小径,阴阴似尘起,一天霾雾拨难开。一碧苍穹杳无迹,云高天阔成追忆。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顺乎自然生,背乎自然亡,和谐共生,方能繁荣昌盛。
【精彩结尾】
1、在发展之路上的岔道口,利益在左,生态在右,无论偏颇于哪一方都并非十分妥当。唯有开创
一条新的道路,生态与利益齐飞,发展共环境一色,方能在社会的建设之路上行稳致远。
2、人与自然天地繁衍,文明也因自然而发祥,一如文人骚客,造化灵秀,倾于文笔;一如当权揽
者,顺势时养正安民,修成政令。如今的我们坚信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力量下重
现着昔日光芒,绿色奇迹正在大地上演。自然永远不是一个局外人,它始终与我们密切相关。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欣赏着春有百花秋望月
的美景,享受着夏有凉风冬听雪的意境,也应当尽力守护着它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要青山不改,愿
绿水长流。
【名言金句】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3)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
(4)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
活方式。
(5)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
然之上。
(6)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7)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
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8)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上均来自于习主席讲话)
【精彩主体段】
1、对自然的向往、敬畏从不因历史断绝,并在传承中得到反思、纵深。如今,我们可见万丈珠峰
之上,次仁旦达为雪山清理污浊,守护心中圣地。我们可见,坚守“绿水青山”的信念,黄沙荒原的
毛乌素在民族的力量下重现昔日风光,“绿色奇迹”得以在大地上演。历史更迭不断,强盛的文明从
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
2、正如那消失的罗布泊,那片宁静的心灵归宿最终变成一片荒凉死寂的沙漠,那里的每一粒沙感
受不到丝毫宁静,只有无边无际的绝望。曾记否,莫高窟的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不再是天籁般
的鸣沙知音,月牙泉则仿佛是弃妇怨女的枯萎之泪。我们就处于世俗名利的樊笼之中,渐渐遗忘了
山寺桃花始盛开,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工业社会,忽视了“梅子金黄杏子肥”自然之美。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千年生息,生于流域之滨,养于厚土之上。文明
与生态,沿着同一条命脉延伸于历史的沟壑之中。我们不能求得一个焕然新生的世界,就要懂得护
她安危无忧。不要让世界的明媚被污浊的颜色覆盖,而要好好守护我们仍存的净土。
4、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
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
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
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坚持一张蓝图绘
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5、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要看到,
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不
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随意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
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这不仅会让多年努力前功尽弃,而且可能造成长期不可逆的影响。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防治攻坚的关系,把握好快
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的辩证法,至关重要。绿色发展决不能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
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
【名校作文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网友总结的 2020 年两
会金句之一
材料二:蚂蚁森林于 2016 年上线以来,参与用户数量达到 5 亿人。值得注意的是,马云斥巨资打
造的蚂蚁森林,并不满足于 3 年种下 1 亿棵树的成绩,其还要在 2020 年再种 1 亿棵。
材料三:卫星图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变绿。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
大流动沙漠。有研究显示,中国承担了过去 17 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 25%。 ——摘自新闻评
论《这些年,中国为地球做了什么》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①6 月 5 日为世界环境日,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 6 月 8 日(周
一)做一次国旗下演讲,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②
某报纸在 2020 年 6 月 5 日第 49 个世界环境日以“你的地球,我的地球”为主题征文,请结合材料写
一篇投稿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一、审读原材料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题。学生拿到题目,应该首先用笔在原材料上圈画
和概括各则材料要强调的中心意思。根据材料一,我们圈画“生态”、“绿色”、“以生态文明促高质
量发展”;材料二中介绍了“蚂蚁森林”,这正是中国商人对材料一中国家政策的践行,也说明以马
云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在重视经济的同时,也重视生态环境;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为“结
果”型材料,正是有了材料一中国家的重视、材料二中的具体行动,才有了材料三中的结果:在世
界变绿中,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审驱动任务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是驱动任务,但是这个任务相对于“综
合材料内容”来说,明显降低了难度。要求写出“思考和感悟”,暗示要写成议论文。第一个任务为
国旗下“演讲稿”,必须严格按照演讲稿的格式进行写作,并且关注语境限制——国旗下,“阐述你
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是对演讲稿内容的具体要求。第二个任务是以“你的地球,我的
地球”为主题的报纸征稿,写作时需要时刻关注主题,强调中国行动对世界环境的大国担当和大国
贡献。
三、写作思路推荐考生写作时,把握好写作切入点、写作落脚点等,会加快考场上的行文速度。本
题写作可从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作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在环保上对世界的贡献,再到
大国责任、大国担当等。当然,也可以有其它不拘一格的角度。
四、写作素材从哪里来?这个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时政的能力。没有时间看电视、
没有时间看新闻,不能成为不关注现实、没有写作素材的借口。事实上,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过程
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题型中,会有大量的关于生态环保、绿色发
展的新闻、评论及名言,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素材积累的来源。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做一个学习的
有心人哦!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道德经》)
材料二: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认
知的范式,那么,“民胞物与”就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诉求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以“我们是自然之子”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学校
举办的“人与自然”的主题座谈会。请确定角度和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本题的审题核心是生态。材料一引用古文经典与现在生态思想相关的内容。“亲亲而仁民,仁民而
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按照儒家的说法,爱惜的具体表现
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与我们今天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认识是一致的。“道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思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
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材料二“天人合一”强调
“天道”与“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与统一。“民胞物与”是北宋张载的伦理学说。强调爱一切
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为“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材料中都蕴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宝库,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有重要价值。
副标题“我们是自然之子”,是写作的任务,写作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要考虑标题(正标题)与
副标题德匹配。注意“演讲稿”,这就要求语言要有逻辑性、感染性以及人称的运用与变换。学生可
以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学生可以围绕生态文化,围绕“敬
畏自然”,“呼吁爱护自然”进行立意。注意要符合演讲稿的特点,最好是能给出具体的建议。
命运共同体
【经典名句】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
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众志成城,没有迈不过的坎;心手相牵,没有翻不过的山。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巴金《寒夜》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
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
友的。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约翰·多恩
【时事聚焦】
日本核废水入海,“核”试吗?合适吗?
高考角度
环保 命运共同体 责任担当
角度一危害全世界。
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 57 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
10 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福岛核电站含氚核废水排入海
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角度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能以邻为壑,不能独善其身,面临重大环境问题,人类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挑战,对
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应有效应对。
角度三责任担当。
中国需要加紧研究对策,尽最大努力保护我国沿海、特别是渔业的安全,为受影响的生产者
对日索赔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争取获得与日本渔民同样的补偿权利。决不能出现日本排废水,主
要由周边国家民众埋单的情况。
高考热点满分语言
1.保护生态环境,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3.自然得病,人类遭殃;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4.地球是全人类的,没有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凝聚起
磅礴合力。
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6.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
精选时评
入海核废水是危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祸水
作者:蔡恩泽 来源: 中国青年网
4 月 14 日,在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日本政府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
核电站事故核废水所引发的国际反应向发言人赵立坚提问,赵立坚回应称,“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
桶,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下水道。”
毫无疑问,核废水一旦入海,就是污染太平洋,乃至危害全世界的“祸水”,对周边国家甚至全
人类的安全都将造成危害,这一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核废水在几
十年甚至几百年间都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日本政府选择核废水入海的方案,或许是出于本国经济、时间、安全成本的考虑,说白了,
其实是出于一己私利,“一倒了之”,祸害无穷。可是,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接受采访
时竟公开表示“那些水喝了也没什么事”。此言甫出,立马引发国内外网友热议,有日本网民留言称,
希望麻生太郎及东京电力公司的高管能够“以身作则使用被污染过的水源做饭,当做饮料和生活用
水来喝”。
日本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核废水入海,美国却在背后站台助威。就在国际舆论对日本政府
的错误决定普遍表示质疑和反对时,美国的一些头面人物反倒大唱赞歌。在日本发布核废水排放
入海的声明之后,美国务院回应称支持日本政府的决定,并表示该做法符合全球公认的核安全标
准。国务卿布林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我们感谢日方在决定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水问题上所做
的明显努力。”对此,韩国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支持日本排放核废水入海,是出于政治考
虑,不符合科学判断。
海洋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空间,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海洋并非任何一国私产,日本有失审慎的举动可能殃及全球海洋,并带来不可逆的风险。日
方处理核废水,不应让全世界买单。
违背国际道德准则,违背国际社会公序良俗,入海核废水这一危害世界的“祸水”,必将淹没日
本的国际信誉,矮化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更会损害日本苦心经营的国际形象。日本政府倘若一
意孤行,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核废水排放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日方应重新审视福岛核电站核废水处置问题,把精力放在寻
求国际合作处理危机上,在同各利益攸关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前,
不应擅自启动排海。日本正确的选择,是与国际社会协同努力,不要让核废水入海成为“祸水”。(蔡
恩泽)
世界地球日精选时评
01 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离不开每一个人
人民日报邹翔 2021-04-22
4 月 22 日是第五十二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扫描二维码答题赢景区门票,组织快乐骑行,进行“地球小卫士”评选……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开展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增强了人们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
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
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支撑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健
康。然而,一系列数字警示着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有研究显示,按目前的速度,全球平均气温将在 2040
年左右甚至更早上升 1.5 摄氏度;自然界 780 万个物种中,约有 100 万个正面临灭绝;拉丁美洲、非
洲和亚洲约有 1/3 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更警示我们深
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表明,必须彻底摒弃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
讲修复的做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
体化保护和修复,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从河北塞罕坝到山西右玉,从内蒙古库布其到新疆
柯柯牙,一片片绿色延伸扩展,一座座村庄面貌一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历
史性转变,标注着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坚实步伐。彻底整改干线 1361 座非法码头,腾退岸线 158 公里,
拆除各类建筑物约 234 万平方米,对整治后的 1213 万平方米岸线进行复绿……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让一个个“生产锈带”向“生态绣带”美丽蝶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
工作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一道
道“绿色长城”保护家园,一个个绿色传奇惊艳世界——从 2000 年到 2017 年,全世界新增绿化面积中,
约 1/4 来自中国。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建立国家公园体系,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先
后与 100 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与合作……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
者。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以高耗能、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无论是“十四五”生
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还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
现碳中和的承诺,都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
走绿色发展之路。”面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
球合作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共同采取积极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福泽各
国人民。
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保护环境、修复生态,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
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既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团结协作,也需要每个人不弃微末的行动。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开始,杜绝餐饮浪费、参与垃圾分类、选用节能产品,把环保行动融入日常,才能加快形成绿色
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每一份努力都将汇聚成珍
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02 为美好生活“留白增绿”
来源:2019 年 11 月 22 日 《光明日报》 02 版 作者:樊良树
(标题即论点,色彩明丽,新颖生动。)
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一份文件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以中共中央的文件引出人与自然的话题,四言短句,简洁有力。)
②为美好生活“留白增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留白,在城镇规划中留出相应的空白地带,为
未来发展和绿色生产预备空间。增绿,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镇生态涵养容量,以此为支撑提升人
们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绿色生态品质。(照应标题,阐述核心概念“留白增绿”。“米袋子、菜篮
子、果盘子”语言生动朴质。)
③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一半以上的中国人常年居住在城镇,室内活动时间、阅览电
子产品的“屏幕时间”明显增加,青少年普遍近视、肥胖等公共健康问题不容小觑。人能塑造环境,环境
也影响人。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镇,若要聚精会神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自主地集中注意力乃关键所在。
工作和城镇生活需要的“直接注意力”超过我们的负荷,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效率低下。
④相较于耗费心神的“直接注意力”与繁复嘈杂的人为痕迹,绿水青山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守护健
康福祉。徜徉于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有助于恢复“直接注意力”。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间隙,推门
见绿,开窗望绿,享有惬意生活休闲空间,将增进脑力、心力和从事创新、创意、创造工作的能力。(重
要性分析。论述“留白增绿”的重要性: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绿水青山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守护
健康福祉。对比鲜明。)
⑤中国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业态蓄势待发。要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意、
创造的大趋势,推动中国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行转变很有必要。(现实性分析。“留白增绿”符合我国
现阶段“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的基本国情。)
⑥我们必须要推进城镇“留白增绿”,使老百姓享有惬意生活休闲空间。“留白增绿”,是治疗“城镇
病”尤其是“大城市病”的良方,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举措。通过“舍”的留白,为城镇
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留白,相当于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此形成倒逼机制控制城镇建设体量、污染总
量。在建设空间画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提升城镇运营效能。增绿,即通过人工造林、人工增绿等方
式,使蓬勃新绿不断生长。在城镇内部及周边由点到面进行系统的生态重塑,形成涵养丰富生物多样性
的自然环境。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必要性分析。论述推进城镇“留白增绿”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
的必要举措。)
⑦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也是城镇永续发展的基石。打
造未来中国城镇,共创美好生活,必须未雨绸缪,统筹考虑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等不利因素。
“留白增绿”,培植更多的生态空间和绿色屏障,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和自然再生的方式不断增强中国城镇
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基于自然的应对方案,有助于解决许多时代难题,包括更好面对气候变化、夯实
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城镇运营成本、减缓夏季热浪冲击以及促进经济长期稳健成长等。(必要性分析。
论述推进城镇“留白增绿”有助于解决许多时代难题。)
⑧城镇化是我国主要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各级部门应当协同发力、因地制宜,保持生态文
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一座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城就未来可期。长此以往,将
大大提升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能力,也将为人类家园擘画更加绿色美好的未来。(提
出要求,呼吁期待。)
03 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来源:2020 年 02 月 21 日《光明日报》02 版 作者:冯天瑜
(标题即论点,彰显情感态度。)
①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经典著作,以之观照现实,得出一个结论——
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上
升到国家乃至全球战略层面。(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引出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
这一论点。)
②“生态”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③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荀子谓:“天
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
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此乃切实可行之议。
④《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
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种人事不违天
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
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⑤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
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对此
当念兹在兹。(正面论证。引用古代哲人论述得出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
可违逆自然。)
⑥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
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
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
造自然”,但“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
进行报复”。
⑦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
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
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
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反面论证。“征服自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意识,
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⑧我们的生路是存在的,这便是遵从自然法则,在社会活动中限抑物本倾向,复归人本精神和“道
法自然”。理性的人类应当深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视万物为友朋,引人类为同胞。此即张载《正蒙》又云:“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
性,久大而已矣。”诚哉斯言。(照应题目,提出希望。)
04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来源:2020 年 03 月 03 日 中国环境网 作者:短发 秦超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流浪地球》
2019 年电影《流浪地球》火爆银屏时,这句话还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思考,转眼间,它却以一种意
料不到的方式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回味。2020 年以人类的伤痛开场且无法重启。
在新冠肺炎开始向全球蔓延时,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一天,我们本该赞颂野生
动植物的美丽和多样性,号召大家了解和保护野生动植物,但现在却让人感到莫名压抑。百亿万年的进
化,地球始终能够泰然处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究竟应该担当起什么样的角色,并且是否担当好了自
己的角色。
现代人类学知识告诉我们,相比很多物种具有漫长的历史源流(例如蚊子有 1 亿多年的历史),人
类其实只有短短五千多万年的历史,而真正的智人则更短,只有三、四十万年历史。放眼浩瀚星河中,
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如果人类对自然过度干涉,不断侵占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
最终只能自食苦果。
然而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以人类自身为尺度。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更是对自然表现
出彻底而强大的主体性原则。工业社会解决了诸如饥寒、交通等大部分问题,但同时带来了附加代价,
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频繁登场……在大自然面前,不管物质文明多么发达,科技
水平多么高级,都不能违背规律为所欲为。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有人说,这次疫
情从某种角度观照,就像是动物把人类关进了牢笼。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必须重新反思人类在自然生
态环境中的位置,重新拾起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之情、爱护之德。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再一次揭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
性,这一理念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我们必须要呵护自然生态,保护野生
动植物,才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更好地重建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切身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惨痛代价,也进一步说明了大力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完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雪已融化,迎春花已开,人间
有烟火气,世界万物皆有灵。期待疫情早日结束,人们重新融入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