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

ID:678653

大小:8.07 MB

页数:121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 品味古典名著 21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白话,认识词义的古今差异的差别。 2.了解施耐庵与《水浒传》。   能力目标: 1.把握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培养学 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品味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把握杨志的个性特征,学 习作者写人手法。 3.赏析“天热”的文字,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做事要有头脑,忌心浮气躁,学做说话有分 寸、做事有谋略的人。   教学目标 作品介绍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 义水浒传》。它是我国小说史上 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 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文学 家。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 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的 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  作者介绍 导 入 大家都知道《好汉歌》吧?那你们知道它出 自哪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水浒传》 中的一个故事。 108好汉 《水浒传》中一共有多少好汉?你都知道哪些好汉? 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 纲丢官;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 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 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大名府留 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 杨志比武出色被梁中书重用;受 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 泥冈失陷;走投无路,落草二龙 山宝珠寺。 说说杨志 字词注音 zǎn yú pō nèn chàng wù chěng guō zào wān qù 取 值得 强人 去处 影 理会 还 胡乱 古:遮蔽,躲藏 今:影子,名词。 古:懂,知道。 今:理睬。 古:付给。 今:借了钱归还别人 。 古:索性,干脆。今:任意;随便 古:赶。今:拿走。 古:有必要。今:某事有意义。 古:强盗。 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 作为的人。 古:地方。 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古今异义 讲授新课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 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智取;杨志 。 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 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 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 分 法 六分法    第一部分: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 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发展 (“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 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 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 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 (“那七个贩枣子的”至 “挣不动,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 纲。 杨志押送生辰纲----开端 七雄贩枣蒙杨志----发展 白胜担酒诱军汉----进一步发展 好汉买酒迷杨志----进一步发展 杨志无奈买白酒----高潮 杨志误失生辰纲----结局 吴用智取生辰纲----尾声 观察与思考 上路 中计 失纲 定计 施计 劫纲 明线 暗线 杨志押送 生辰纲 好汉智取 生辰纲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智用天时 智用地利 智用人和 正午热不可挡,为松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 好准备,这个时间为吴用精心挑选。 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动纲地点,既可掩护又 可诱敌休息,为下文取药下药作好了准备。 自主探究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 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a.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 得罪老都管; b.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c.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d.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e.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杨 志 之 智 智藏行踪 为掩人耳目,他不多带兵。精明 智变行辰 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 作了调整。 (五更→日中,辰牌→申 时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到偷袭,而下午炎热, 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谨慎 智选路径 杨志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 净找些 偏僻崎岖的小径。(这样难 走的路径,恐怕连歹人也不愿走。) 多智 杨志性格:一方面粗暴蛮横,另一方面 精明、谨慎、多智。 3.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 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 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军健— 骂、打(怨怅) 虞侯—嗔(怨怅、搬口) 老都管—烦(恼他)②对手高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吴用 智谋高明,杨志棋差一招 (斗智) 1.刚愎自用 2.对部下凶横 3.不体谅 4.缺乏沟通 杨志之不智 吴用之智 1.智借天时 2.智借地利 3.智借人和 4.智用计策 乔装——稳住对 手 诱饵——佯争酒、 佯不卖 下药——巧下药, 麻翻对手 4.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 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 么作用。 自然环境:①是指天气酷热,照应下文的众人行动 困难和军士买酒解渴;②是指黄泥冈上松树林内,交 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 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另一方面是指老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 “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 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 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 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用来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 命运。 精明能干  小心谨慎 急功近利 粗暴蛮横 5.试分析杨志和众好汉的人物形象。 众 好 汉 精诚团结   足智多谋 随机应变 杨 志 吴用等 (暗夺)智取 智 送(明防)衬托 黄 泥 冈 晓情势 扮客商 变时辰 挑僻径 逼赶路 斥虞候 顶都管 盘枣客 防酒贩 禁买酒 智用天时 智用地利 智用矛盾 智用计谋 足智多谋 随机应变 团结斗敌 软取成功 忠于职守 谨慎精明 迷官蛮横 刚愎自用 板书 拓展延伸 讨论: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 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请同学们 互相讨论一下,本文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 中的哪几计? 《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三十六计 有: (1)胜战计:①瞒天过海 ②围魏救赵 ③借刀杀人  ④以逸待劳 ⑤趁火打劫 ⑥声东击西 (2)敌战计:①无中生有 ②暗度陈仓 ③隔岸观火  ④笑里藏刀 ⑤李代桃僵 ⑥顺手牵羊 (3)攻战计:①打草惊蛇 ②借尸还魂 ③调虎离山  ④ 欲擒故纵 ⑤抛砖引玉 ⑥擒贼擒王 (4)混战计:①釜底抽薪 ②混水摸鱼 ③金蝉脱壳 ④关 门捉贼 ⑤远交近攻 ⑥假道伐虢 (5)并战计:①偷梁换柱 ②指桑骂槐 ③假痴不癫 ④上 屋抽梯 ⑤树上开花 ⑥反客为主 (6)败战计①美人计 ②空城计 ③反间计 ④苦肉计 ⑤连 环计 ⑥走为上 刘唐偷酒 吴用下药 林中休息 伪装客商 不肯卖酒 送与枣子 用直线将他们连线起来! 瞒天过海 以逸待劳 笑里藏刀 声东击西 混水摸鱼 欲擒故纵 文章围绕“生辰纲”而展开,杨志等人是千方 百计地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 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 等人夺走?说说你的看法。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不正确的.生辰纲 是一大笔财物,虽然它是贪官从老百姓那里 掠夺来的,但贪官犯法,自有衙门、朝廷来 办理,而不应由农民采用“掠夺”方式采解 决。如果那样,就等于晁盖等人从劳动人民 那里变相取得了几十万金银。若是人人如此, 百姓怎能安居乐业?社会怎能太平?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是合理的。因为生辰纲是不 义之财,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它被用于封建官僚之间 互相贿赂,人民将它夺回来是正确的。《水浒传》的 作者对劫取生辰纲也是抱有肯定态度的,晁盖等人劫 取生辰纲是替劳动人民出了一口气。 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 端。晁盖、吴用等回了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 自回石碣村去了”,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 也没见他们准备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可能他们 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 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由此可知,劫取生辰纲是晁益等人出自人性原始的贪 婪,夺得贪官的财物以图自身受用罢了。 这篇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课文标 题却是“智取生辰纲”,试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 个故事。 示例:打听到杨志会帮梁中书送生辰纲之后,我 、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和白胜动了心。于是, 我们一起商议对策。我们最终认为送生辰纲是夏日炎 炎 课后作业 的时候,这个时机易于成功;又接着分析了对方 所经路线的地形,决定在黄泥冈动手取生辰纲。 这一天,烈日当空,我们一行装扮成商人, 推了七辆江州车,上面堆满了枣子,赶往了松 林。然后,让一个人在外面放哨,我们其他人 埋伏在树林里,等待着杨志等人的到来。听到 有了动静,我们便一起出去瞧瞧。在交谈间, 晁盖、吴用发现他们的行为语言等不象市井小 民,认定他们送的正是生辰纲。遂依计行事,利用 他们之间的矛盾,混水摸鱼在酒里放入了蒙汗药。 他们被诱进了我们设下的陷阱之后,我们轻而易举 地带走了生辰纲,而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们高 高兴兴的下山。 22 范进中举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古代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 新课导入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感知范进 这  一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领会夸 张手法的运用及其讽刺效果。(难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危害,体会作者对封 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揭露。(重点) 学习目标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清代小说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 移居江宁。工诗词散文。代表作是长篇小 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现实 主义讽刺小说。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今存《文木山房诗 文集》四卷。 作者名片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 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 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腐朽 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 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 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 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作品介绍 古典讽刺小说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 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种是写实性讽刺,主 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写 实性讽刺小说。它用夸张的手法和嘲讽的态度,揭露、 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时弊,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有 很大的局限性。代表作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 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 知识备查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 闹捷 报”。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 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 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 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 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 试的资格。 商酌(     )      星宿 (     )        带挈(     )      轩敞 (     )        长亲(     )      行事 (     )        腆着(     )      忌讳 (     )      绾头发(     )      作揖 (     )              解元(     )   狗血喷头(     )  yī xiù pē n qiè zhǎn ɡ hán ɡ tiǎn huì wǎn xuā n zhu ó jiè 预习测评 带    挈: 唯唯连声: 浑    家: 长    亲: 相    公: 拙    病: 现 世 宝: 淋淋漓漓:形容水往下流的样子。 长辈。 提携。 连连答应。 妻子。 对秀才的称呼。 奇怪的病。 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作    揖: 见    教: 相    与: 桑    梓: 狗血喷头: 家乡。 拱手行礼。 指教。 结交。 形容骂得很凶。 词语解释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 纳段意、概括情节发展思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 疯的过程的?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情节发展思路。 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开端 发展 再发展 高潮 结局 情节发展: 考中秀才 告贷应试 喜极而疯 屠户治疯 举人来访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 分作四层: 1.范进中举前后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范进是怎样 的一个人? 2.胡屠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像胡屠户这样的人 在当时是个别的吗? 3.张乡绅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4.众邻居有着怎样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分析 课文解读 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住 用   地 位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 送酒 背米 捉鸡 胡屠户送肉 茅草棚 张乡绅送范进三间房屋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 中 举 前 中 举 后 1.范进中举前后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范进是怎样的一 个人? 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 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 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 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平日他 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 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 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 欲熏心、可悲可笑。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千恩万谢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倒运 养到30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张府……也没 有这样的相貌 不是你的文章好……舍与你的 才学又好 癞蛤蟆就想天鹅肉吃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家老太太 像胡屠户这样的人在当时是个别的吗? 2.胡屠户的个性特征: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势利。 不是。其他的邻里乡亲们以及张乡绅 也都是趋炎附势、惟利是图的人,作者 借他们的描写展现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 色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社会衰朽的世风。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 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 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 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 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 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 势的目的。 3.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4.众邻居有着怎样的形象? (1)麻木冷漠:在范进疯了,众人不知怎么办 时,报录人建议屠户给范进一巴掌,看出他对人冷漠。 而对范进这种因为中举而狂喜到发疯的人早已司空见 惯,发生这事已不足为奇,他们已经麻木了。      (2)尖酸刻薄:胡屠户不敢打范进,有人却说他平时 杀猪已经积累了很多罪行,不在乎这一次。看似劝说 屠户挽救范进,实际是对范进一家极端的讽刺。在别 人有难时,还站出来嘲笑他们,所以说他们尖酸刻薄。 (3)趋炎附势:在范进外出参加科举考试家中断粮之 时,众邻居没有帮忙,范进中举后,众邻居却出人、 出力、出场,从中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和众邻 居的趋炎附势。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2.课文主题是什么? 二、主旨探讨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范进屡试不第,这次竟然高中,事 出突然,他心理上无法承受这巨大的 喜悦及变化,因喜而疯,喜至于疯。     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他是个热衷科 举、醉心功名的人,其命运是可悲又 可怜的,从而抨击了科举制度对知识 分子的毒害。 2.课文主题是什么?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 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 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 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 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 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汲汲追 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丑恶的道德风尚。 深入探究 学习《范进中举》后,谈谈你对范进这一形象的看法。 结构梳理 范 进 中 举 吃小菜饭 母饿眼花 住茅草棚 中举前:卑微 不知油味 搬桌拿凳 送银赠房 拿鸡酒米 中举后:尊贵 送肉送钱 癞蛤蟆 现世宝 尖嘴猴腮 甘受屈辱 唯唯连声 文曲星 范老爷 贤婿老爷 逢迎自如 势利虚伪 世 态 炎 凉 人 情 冷 漠 艺术特色 本文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情形都做了鲜 明的对比。中举前,经济状况非常恶劣,社会地位非 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 腮”,还“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连声”。中举后,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胡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屠户送钱送肉;张乡绅送银赠房。社会地位显著 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 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 称兄道弟。前后的不同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呈 现出世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势利虚伪的丑态。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 后清醒过来,这是根据现实生活用夸张的手 法虚构出来的,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此外, 文中“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 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屠户见 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 扯了几十回。”这些夸张的描写,反映了胡 屠户前后态度变化的巨大。 2.采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如范进向胡屠户赠送银子时,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 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 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 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 去,往腰里揣……”这段细节描写 生动地揭示了胡屠户虚伪势利、爱 财如命的本性。 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中举给读书人带来天壤之别。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 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 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_ _______?侥幸今朝 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 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_________。”     你能用两个成语补充上面的一幅对联吗?读这副对联,并 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范进所处社会的认识。 拓展迁移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范进所处的社会,科举使及第 者飞黄腾达,也可看出整个社 会的欺贫爱富与世态炎凉,揭 露了科举不仅毒化了士人,还 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 子的罪恶。 我来答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提示:胡屠户紧紧攥着范进给的银子,千恩万谢, 低着头,笑眯眯的回去了。过了没多久,忽然又一报 录人飞马而至,叫道:“报错了!中举者非此范进, 而是邻县范进。”(请大家展开大胆的想象,来说说 自己的设想。) 课后作业 23* 三顾茅庐 罗贯中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目标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 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 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 说的兴趣。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 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走近作者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 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 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 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 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 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 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 想。 相关介绍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 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 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 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 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 的传统。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 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 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 下一人也”。 背景介绍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 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 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 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 起。 拜谒 纶巾 鹤氅 愧赧 沔 存恤 箪食 鄙贱 yè guān nǎn xù chǎng dānmiǎn 字词积累 bǐ 【如雷贯耳】 【思贤如渴】 【顿开茅塞】 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 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 白了某个道理。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 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 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部分。 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 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 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 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 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 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 之智。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 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 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 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 可见其仁人之心。 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 “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 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 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 鲁莽、直爽, 直扬言将诸葛亮 “用一条麻绳缚 将来”,足见其 行事鲁莽。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 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细读感悟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 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 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 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 仙之概。”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 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 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 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 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 大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可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 诸葛亮之智。 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成霸业,兴汉室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 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 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 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 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 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 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2)“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 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 的细节描写可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5.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 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 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艺术特色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 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3.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 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 《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 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 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拓展延伸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 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 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 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 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刘备:   求贤若渴  志向远大 诸葛亮: 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张飞:   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 月28日—约1763年2月 12日)名沾,字梦阮, 号雪芹。从他曾祖曹玺 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 造的官职。 走近作者 曹雪芹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 程,由一个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这一经历促 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出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顾。 这就为他写《红楼梦》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写作背景 相关介绍 《刘姥姥进大观园》:出自《红楼梦》,又名《石 头记》。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 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 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 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 “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同时, 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 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1.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物的 方法。 2.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4.疏通字词,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 人物的特点。 学习目标 潇湘馆 整体感知 1.文中共出现了哪些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这些人中重点写了哪几个人?你记得她们的姓名和 居室名称吗?      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给大家展示了大观园的风貌 的?      4.找出刘姥姥游赏大观园的游程路线。 第一部分(第1、2段):贾母众人预备在紫菱洲 用饭。    第二部分(第3~5段):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 取笑刘姥姥。  第三部分(第6~9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 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10、11段):写刘姥姥上演“笑” 剧后的感慨,以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因为众人都没有想到刘姥姥会说这样一番话, 也没有见识过这样的粗话,所以“先是发怔”,后来 意识到刘姥姥表演的幽默搞笑,这样的乐事是旧社会 等级森严的大家庭里从未见过的,所以才“上上下下 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1.众人为什么“先是发怔”?后来又为什么“上上下 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合作探究 凤姐和鸳鸯是这场笑剧的策划者、主持者,为讨 得贾母的欢心,为收到最圆满的效果,她们二人还要 继续导演下去,没工夫笑,“还只管让刘姥姥”,如 此拿人取笑还不露声色,可见其非等闲之辈。 2.这场笑剧中,凤姐、鸳鸯没有笑,这是为什么?  不一样。凤姐的解释是为了笼络人心,怕刘姥姥 因记恨而对自己不利。鸳鸯的解释是出于真心,鸳鸯 是贾母的丫鬟,一切行事都是为了贾母满意、高兴, 这件事也不例外。 3.文末写凤姐和鸳鸯分别向刘姥姥做解释。你 觉得这主仆二人解释的目的是否一样?为什么?  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 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 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由想可知。 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 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 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4.黑体字的表达作用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 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 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 “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 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就生动传神地写 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 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 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 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 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 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天真、孩子气的 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 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的仁慈、有同情心。 性格特点 “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强的过 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 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 大家’。” “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 什么好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 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人物形象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 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 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 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 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 当然处处透露著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 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 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 毫牵强附会,矫揉做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的可爱。 人物分析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 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 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决不是傻子,她早 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 ……所以,刘姥姥不 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 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所获得别人的同情, 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 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著平实的居 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 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 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人物分析 识趣凑趣、知恩图报、有见识、讲义气、说话风 趣幽默、言谈地道本分、装疯卖傻,但实际上很有 心计,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世故、精明的农村老 太太的形象。 课堂拾取      本文主要叙述了凤姐和鸳鸯为了取悦贾母, 合谋让刘姥姥在吃早饭时出洋相的故事,揭示 了封建  社会的残酷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主旨探究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