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感受自然之美
10.阳楼记
范仲淹
岳
阳
楼
记
四大名楼总图中
国
四
大
名
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 黄鹤楼(湖北武汉)
鹳雀楼(山西永济) 滕王阁(江西南昌)
学习目标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
民的高尚情操。
听知人论世,理解情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
后谥号文正,本文就选自《范文正
公集》。他一生坎坷,出身贫寒,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任小官吏的继
父四处迁徙,其青少年时代,生活
贫困,常常只能吃一点韭菜末,但
他昼夜苦读,
从小就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26岁登进士科后,因敢于直言,屡遭贬斥,久
不被重用,但即使这样,52岁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
讨副使,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人送“军中有
一范,西贼惊破胆”之誉。54岁时,提出改革措施触
怒守旧派,55岁时又继续遭贬,流转任邓州等地知州,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
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
政治内容。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
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
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
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
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
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写作背景
谪守 属予 浩浩汤汤
淫雨霏霏 隐曜 樯倾楫摧
忧谗畏讥 岸芷 汀兰 偕忘
zhé
yào qiáng jí
zhǐ tīng xié
fēi
chán
zhǔ yú shāng
积累字词
疏通文句 口译课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守巴
陵郡。越明年, 政通 人和 百废
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
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
予 作文 以记之。
顺利第二年
贬官 做太守
和乐
于是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
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
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
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12
难句解释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要按现代汉语习惯颠倒语序:于其上刻唐
贤今人诗赋。
• “唐贤今人”的语序应是“唐今贤人”,
即唐代和当代的贤人。这叫“互文”。
• 在上面刻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 骚人,多
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胜景,好景色
日光
雄伟景象 (既然)这样,那么……
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shāng)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都在洞庭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晨日光明媚傍晚天色昏
暗,一天之内天气景象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
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
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虽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
湘,迁谪之人和诗人们,大多在这里会集,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
同呢?
难句解释
若夫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 楫摧; 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 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光辉
解除,放晴
隐没了形体冲向天空
桅杆 船桨
离开 国都
迫近
谗言
连绵的雨
极点
像那
昏暗的样子
萧条冷落的样子
17
像那阴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
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光
辉,山岳也潜伏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
倒下,船桨折断,迫近傍晚时,天色昏暗,(只听到)
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
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害怕
被人讥讽的心情,会觉得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必
将)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
至若春和 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 空, 皓月千里,浮光
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 临风,其喜洋洋者
矣。
有时
起、动
尽头,穷尽
停歇
一起 端,执
日光和煦至于
水中小洲 一片
全
圆形的玉
消散
美丽的鱼
洁白,明亮
愉快开阔 面对
19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
没有惊涛骇浪,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一片碧绿,广阔
无边,沙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停歇,美丽的鱼儿
游来游去,岸上、小洲上的芷草兰花,茂盛青绿,有时
湖上烟雾全都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
烁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碧玉,渔夫的歌声
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里会有穷尽呢!这时人们登
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
辱一起都被忘掉,(于是)在清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那
真是高兴到极点了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
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或许探求
啊 没有
朝廷
叹词,唉 心思
归依
因为
进朝做官
为……忧虑
位居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
或许跟以上两种感情不同,为什么呢?(是因为)
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处
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而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
之间就替国君而担忧。这样(他们)进朝廷做官也
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
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
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啊!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志同道合呢?
22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吾谁与归”属宾语前置,需颠倒语序:吾与谁
归。
• 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难句解释
质询研讨 深入理解
1.被贬,总不是什么好事,范仲淹在文章一 开头便
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是否让老朋友难堪呢?
(课文为什么这样开头?)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才一年工夫,就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还重修了岳阳
楼,这样开头,既是对他政绩的赞扬,也
是为他的被贬鸣不平。
•还呼应后文,劝勉他“不以己悲”。
2.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绘,原因
是什么?
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
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
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
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第二段先写景再抒情,如何写景?
• 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渲染浩瀚的气
势。
• 接着从空间上写浩瀚的湖面。
• 最后从时间上写湖面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
其中哪两个字最有气势?
衔、吞
(1)第三段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
4.阅读第三段,思考:
霪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
楫、虎、猿
(3)通过这些景物可看出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在朝廷中遭遇谗言诽谤,离开家乡,悲伤至极之情
渲染“悲”的气氛
5.阅读第四段,思考:
(1)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
春风、日光、波澜、湖光、天色、沙鸥、美丽的鱼、
芷、兰、月影
(2)从这些景物可以体现出洞庭湖的什么特征?
明媚艳丽
(3)通过这些景观体现出迁客骚人的什么感情?
因美景而忘乎官场世俗的喜悦之情
6.翻看文章第3、4段,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一、阴雨凄凉 二、明媚晴朗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
“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概括了“迁客骚人”
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
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
主旨。
(1)本段表现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旷达的胸襟,
“先天下……乐而乐”表达作者政治抱负。
(2 )从这理想的寻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怎
样的人品?
不贪图名利和富贵,清廉正直,忧国忧民
7.翻看文章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
范仲淹把它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
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
义。
把握情感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敬佩之情;
(2)与滕子京共勉,希望滕子京能有古仁人之心,
心存高远;(3)如“古仁人”之人越来越少,没
有知音而感到落寞,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豁达
胸襟和远大抱负。
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
“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主旨探究
相关诗句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1.环滁皆山也。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茂盛的样
子
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
山谷尤其秀美,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
丽的,是琅琊山。
第一段内容理解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
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见潺潺的水声,
(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的,是
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
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 在泉水上边的,
是醉翁亭。
靠近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
•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建造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命名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
号来命名的。
7.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喝酒,喝得很少也总是醉,
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
醉翁。
在
就
所以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光水色中间。
情趣
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第一段赏析
主要描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亭的环境:
远 近
人和事
(亭名的由来)
作亭者
抒情
环滁皆山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名之者
命名之意
醉
乐
(写景)
叙事
引出下文具体写“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
1.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2.原意: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
3.现在的常用义: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
意在彼。
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树林里的
雾气散了
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
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
用,近乎“要说
那…… ”“像
那…… ”
云归而岩穴暝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昏暗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明暗交替的变化,就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
景象)。
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
野花 开了,
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佳木秀而繁阴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开花,
这里是滋长
的意思
风霜高洁
天高气爽,霜露洁白;
风高 霜洁
水落而石出者
水流减少,石头裸露出来。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
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山间之四时也。
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四季
朝而往,暮而归,
早上上山(进山),晚上返回,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的景象不同,而那快 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山
水
之
乐
朝
暮
春
夏
秋
冬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花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高霜洁
水落而石出
第二段内容理解
• 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山间景
一日之景
四时之景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花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高霜洁
水落而石出
抒
情:
乐
亦
无
穷
背着东西的人 在
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
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
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
在游玩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
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
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摆开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尽兴的喝
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下棋
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
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
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原意是精神不振
的样子.这里形容
醉态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滁人之游
(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政治清明
太守宴饮
乐
因乐而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
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遮盖
离开
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
后鸟儿在欢唱 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
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
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
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
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记述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为,是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与民同乐
描写
叙事
融入抒情议论,
托出全文主旨
1.本文第一节中,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写醉翁亭的位
置环境的?
2.联系课文第一节最后两句话和下文内容,想想本文
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的?
3.在描写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时又采用了什么顺序?
4.课文第三节为何描写“滁人游”?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6.太守“颓然乎其间”是太守贪杯喝多了吗?你是如
何理解太守的醉的?
7.课文最后一节描写山间夕照全景图,主要采用了衬托
的手法,请你说一说是如何衬托的?最后又是如何把
“醉”和“乐”统一起来的?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
12*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
高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
2.学习白描手法及体味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的思想
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
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
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
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
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
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
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
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
浑胜。”
作者简介
sōng
hàngdàng zhēn
dī zhān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痴
炼字——看词,析含义和表达作用,
体会妙处。
炼句——看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
炼意——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
品读课文
独往看雪
举目皆白 天地苍茫 浩大气象
“一”字把夜晚里天空、
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
辩的壮阔、朦胧而又凝
静的美景展现出来。
表达方式
描写
细描 白描
(对事物一笔
一画的精雕细
刻)
(不加色彩或用
很少色彩,
只用墨线勾
勒形象)
白描
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
雕琢,不加烘托,抓住了描写的
特征,寥寥数笔,如实的勾勒出
情态面貌。
寂寞
哀愁
欣赏,吟咏古人诗歌作品时,应该
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
的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和作
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样在鉴
赏诗歌时才会更透彻的了解作者寄托
的情感。
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生活于明朝末年,痴于山水,避世脱俗。年界
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地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
家道败落。作为明朝的遗民,对前朝念念不忘。
“崇祯五年”
点明时代背景
亡国之痛
大喜 此人 金陵人
知己 有雅兴
漂泊离乡 亡国之痛
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家国之思的一片痴心
湖心亭看雪
孤高情怀有谁知
独与天地相往来。
总结延伸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13 诗词三首
行
路
难
(
其
一
)
李
白
走近李白
•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
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
来回答:
“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
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浪漫
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
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
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
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
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
“赐金放还”,朋友都来为他践行,求仕无望
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借乐府诗题“行路难”
写下此诗;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
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朗读诗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听诗歌,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
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 愉快 深情 愤慨 喜悦 悲
伤 激越昂扬
金樽清酒 斗十千,玉盘珍馐 直万钱。
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闲来垂钓 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
感受图画美
诗句赏析
珍羞: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
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
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
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
极言酒、菜之珍贵。
箸:筷子:四顾:环看四周。
问:面对美酒佳肴,作者为什么却放下酒杯,
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
心绪茫然呢?这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赏析: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
柱长叹息”。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
佳肴却“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
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
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
“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
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问: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提示:着重这些人物的共同遭遇)
闲来:空闲的时候。来:语助词。忽复:忽然
又;乘舟梦日边:应是“梦乘舟日边”,因韵
律句式需要而颠倒。
赏析: 吕尚,九十岁在磣溪上钓鱼,得遇文王;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
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
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
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
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行
路
难
!
行
路
难
!
多
岐
路
,
今
安
在
?
长
风
破
浪
会
有
时
,
直
挂
云
帆
济
沧
海
。
长风:一直顺利的风。会:副词。“一定、必
然”的意思。直: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
犹豫。济:渡。
赏析: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
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
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
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
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
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
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
译文
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
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
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
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
海,酬壮志。
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
旨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
动词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
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
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
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
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
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
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
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
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
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
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
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
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
不息的个性。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艺术手法
主题探究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
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
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
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愤懑中挣脱,
洋溢着自信风彩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
跃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布置作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
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思旧赋》,回到家乡才
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
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
酒振奋精神。
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
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
现状?试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
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
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
“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
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
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
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
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
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
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
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
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
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
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
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
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作者简介
背景资
料
•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
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
(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
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
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
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诵读全词并根据课下注释讨论
理解诗词大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 / /
/ / / / /
/ / /
/ /
/
//
/ /
/
诵读诗词的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
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
翻译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
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
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
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
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
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
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
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
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
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质疑一、读上片,回答问题。
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
意与别离的折磨。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
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
讨论理解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
盾?
质疑二、读下片,回答问题。
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
难以成眠。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
为何无眠?
是作者苏轼。
由怨月 , 到感悟人
生 , ,
最后又说 ,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
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胸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
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豁达
上阙:
饮酒问月
下阙:
难眠怀弟
问青天 是何年
矛盾
照无眠 别时圆
景
情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苦闷
板书设计
我欲 唯恐
不胜寒 在人间
人有 月有
但愿 千里
过渡
豁达
祝福
主题探究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
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
月有 ,人有 的人生哲理。全词
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
。
阴晴圆缺 悲欢离合
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
李白《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思 乡
怀 人
拓展延伸
陶渊明《归园田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安 适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