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吟诵自然物语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
山峰、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
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
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
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
的大雪,大家能背诵几句吗?
燕
山
雪
花
大
如
席
,
片
吹
落
轩
辕
台
。
唐·
李
白
《
北
风
行
》
白
雪
却
嫌
春
色
晚
,
故
穿
庭
树
作
飞
花
。
唐·
韩
愈
《
春
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本词,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
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
2.掌握本词写景、讨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品味本词准确、凝练的词语。(难点)
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
山的思想感情。(重点)
作者名片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
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主要作品有《矛盾论》《论
持久战》等,词作代表还有《沁园
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
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
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
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
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
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预习测评
u 生难字
沁园春( ) 莽莽( ) 分外( )
妖娆( ) 稍逊( ) 风骚( )
今朝( ) 滔滔( ) 折腰( )
大雕( ) 俱往矣( ) 单于( )
mǎnɡ fèn
ráo xùn sāo
zhāo tāo zhé
diāo yǐ chán yú
qìn
成吉思汗( ) 一代天骄( )
数风流人物( ) 红装素裹( )
hán jiāo
shǔ ɡuǒ
词语解释
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风骚: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
丽景色。
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
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同学们你还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
折腰、文采、风流人物、唐宗宋祖、秦皇汉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旨内容。
整体感知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动地描写了雄伟壮阔而
又妖娆美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
者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1.这首词主要写了北方雪的什么特点?
壮丽、雄浑、广阔。
3.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找出其中的过渡段。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词的上阕主要内容是 ,下阕主要是
。
写景
议论抒情
课文解读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一遍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1.请找出上阕中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这些诗句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
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阕内容。“千里冰
封”“万里雪飘”静动相衬,静穆中又有飘舞之姿,
即千万里都冰封,千万里都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
广阔,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总写句把读者引
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思考解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诗人接下来对雪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主
要是由哪个字领起的呢?它统领了哪些内容?
主要是由“望”字领起。
统领的内容包括: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
“山”与“原”都是静态之物,为什么要写其
“舞”“驰”?
“舞”字形容山披雪像“银蛇”逶迤曲折,
“驰”字形容高原如“蜡像”奔腾跃动。“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一句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诗人
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机勃勃,
灵动活跃 。“欲与天公试比高”进一步生动形象
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4.品味“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这
一句。
这一句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丽
景色,是虚写之句,“红装素裹”红白相衬,把
万里江山比喻成一个既纯洁又热情的青春少女,
十分动人。“分外妖娆” 收束上阕,对祖国热
烈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静景
5.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千里冰封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动景
上阕小结
作者描写北方雪景,视野开阔,
画面雄丽,气势宏大,气魄豪迈。
目的是借景抒情,赞美祖国壮丽河
山,抒发为祖国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一遍词的下阕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
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前一句总括上阕的写景,再次
赞美祖国山河。后一句启下,展开对历史英
雄的评论,抒发作者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
词浑然一体。
只恃武功,
短于文治
7.文中提到哪些英雄为江山折腰?诗人是如何评
论他们?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成吉思汗(铁木真)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8.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
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
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
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
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得古今英
雄竞相为之奋斗,自然引出下文。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
矣”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
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
英雄。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下 阕 总 结
1.说说你对下阕中的“惜”字的理解?
深入探究
“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就是
肯定中华民族是
一个英雄辈出的
民族。
“惜”中寓志,“惜”
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
产阶级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
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中含贬,在赞扬
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
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
点(略输、稍逊、只
识)。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
雄人物的评论。作者于历代帝王中列举出五位
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
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
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字中饱含惋惜之情而
又有批判,洋溢着雄视千古的革命豪情。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
“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的心情,
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如果改为“赞美”,不
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沁园春·雪
上阕写景
下阕议论抒情
概写北国雪景
具体描写雪景
想象雪后风光
承上启下
评论英雄
歌颂今朝
热爱祖国
山河
歌颂无产
阶级英雄
结构梳理
1.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结合。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写辽阔的北国漫天
飞雪,大地冰封,也有具体描写。下阕是议论
兼抒情。由江山多娇,想到为之倾倒的历代英
雄引出一番议论,全词由于情景相生,描写与
议论结合,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艺术特色
2.语言凝练、贴切,生动形象。
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
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五位杰出
的历史人物,抒发了作者的抱负。如一个“望”
字既准确地描绘了作者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
远,又有力地引起下面的景物描写。
拓展迁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
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年轻时的毛泽东所写
下的一首词,书写的是青年时词人的伟大
理想,抒发了他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和满
腔战斗气魄。词如其人,无论是《沁园
春·雪》,还是《沁园春·长沙》,都展现
出了词人作为革命者的满怀豪情壮志和英
雄主义气概,表达着作者心系国家和人民
的情怀。
1.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抒发的思想
感情。
2.小作文:将词的上阙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
散文。
课后作业
2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1.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3.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基调,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
热爱之情。
4.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学 习 目
标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诗
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
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
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
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
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
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
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代
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
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作 者 简
介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
的名篇,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日本侵
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
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
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诗人艾
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
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1938年11月创
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背 景 链
接
假如 / 我是一只 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 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 对这土地 / 爱 得深沉……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轰炸后的南昌
家破人亡,悲痛欲绝
重庆大轰炸惨不忍睹
轰炸香港
遭日军轰炸后的广
州,满目疮痍,尸
横遍野
文 本 赏
析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
多灾多难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歌主
题
艺术特
色
喉咙嘶哑的鸟
暴风雨
汹涌的河水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
无比温柔的黎明
——作者自己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蹂躏
——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革命斗争声势浩大
——中国革命胜利后的
美好生活
歌唱的对象排列在
一起,并加上长长
的修饰语。
转折,“死了”
直抒胸臆
假如诗人还健
在,面对繁荣昌盛
的祖国,还用《我
爱这土地》抒情,
他会怎样写?
3 乡 愁
余光中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学习目标
余光中(1928—2017),台
湾省当代著名诗人。其文学生
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
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
评家、优秀翻译家。至今驰骋
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
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
者”。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
《灵河》《石室之死》等。
乡愁尽在诗意中
作者简介
语调
语速
感情
深沉
舒缓
真挚
诗歌朗读
导思1.每节诗用什
么具体事物表现
乡愁?
导思2.每节诗的
具体形象各包含
了怎样的情感?
关键词
爱国
基础导学
美好
意象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小小的
邮票
乡
愁
是
一
枚
小
小
的
邮
票
乡愁是一张 窄 窄 的 船票
夫妻分离的相思之苦
后
来
啊
与母亲大人相隔的凄苦与遗憾
乡愁是一方 坟墓 矮矮的
现 在
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期盼台湾回到大
陆母亲怀抱
浅浅的
个人的思乡之情
普遍的家
国之思
逐
层
推
进
小结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
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也就
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
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
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基础探究
2.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仅隔开了“我”和
祖国,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
得到了升华, 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
遍的家国之思。升华主题,余味无穷。
3.作者将乡愁形象地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
峡,这四个意象能否互换?
质 疑
以时间为顺序,追忆个人的经历。
前三节总体上抒发的是个人的“乡愁”,而第四节
则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是海外游子共同的
“乡愁”,前三节是第四节的铺垫。
艺术特色
1.借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的情感。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新
颖独特的意象,让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完美的形式,富于建筑的美。
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
诗节句式整齐;变化就是注意了长短句的变化调
节,使诗的整齐外形中有参差之美。同时,作者
采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是采用“乡愁
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
句式,这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主旨探究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诗词里有许
多提到关于“乡愁”的话题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拓展提升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1.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
写作方法。
2.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3.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
是谁吗?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
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她就是本文的作者—
—林徽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一首
诗。
走近作者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
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
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
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代表作
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
《九十九度中》等。
这首诗发表在1934 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
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
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
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
出生带来的喜悦。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
因为这首诗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
以在诗人逝世时,金岳霖等好友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
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背景透视
轻灵( ) 娉( )婷
呢喃( ) 鲜妍( )
冠( )冕
línɡ pīnɡ
ní nán yán
ɡuān
字词积累
读一读字音
记一记词义
1. 娉婷:
2. 鲜妍:
3. 冠冕: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艳。
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
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
王的礼帽。
导思1.诗歌运用了
哪些意象,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导思2:诗歌主要运用
了什么写作手法?结
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意象特点
写作手法
导思3.这首诗歌历来最为人称道
的便是它的节奏——音乐美。请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韵律特点
关键词
爱、温暖、
希望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
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
自然的风格。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
生命的 赞颂。整首诗究如笼罩在一轮识热
的爱的光环之中。
2.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 “你”的哪些
特点?
你”光艳多变、轻柔妩觸、娉婷鲜妍却又
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3.作者是如何描绘“风”这一抽象的意象的?
“风”本是抽象的,却由爱的“笑响”将它
“点亮”。从听觉到视觉, 引导读者从各个
感官、各种角度去真切体味。所谓“笑响”是
对“爱”的生动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
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4.诗中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诗歌用这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将雪后
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
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柔
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綿的细雨”,将四月
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万物、生
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
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
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
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
面对面地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
者的共鸣。
难点探究
1. 善选意象,借物抒情。
诗人借物抒情,选取了“春的光艳”“夕阳的
黄昏”“艳丽的百花”“雪后鲜艳的鹅黄”“初
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等这些四月天中特有
的物象,抒发自己浓浓的爱意和对生命的赞美。
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2. 修饰清新,韵律优美。
诗歌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
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
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
露。在形式上,采用三行句,讲求格律,一韵
到底,词语的跳跃和韵律几乎达到了极致。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
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
,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
物的希望。
主旨探究
你
是
人
间
的
四
月
天
春天的光艳——灵变
夕阳的黄昏——轻软
艳丽的百花——美好
雪后的鹅黄——新生
花开满树——燕栖梁间
爱
暖
希望
板书设计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偶 然
徐志摩
类文拓展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1.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
写作方法。
2.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3.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
是谁吗?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
金岳霖为了她终身未娶!她就是本文的作者—
—林徽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一首
诗。
走近作者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
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
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
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代表作
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
《九十九度中》等。
这首诗发表在1934 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
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
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
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
出生带来的喜悦。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
因为这首诗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
以在诗人逝世时,金岳霖等好友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
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背景透视
轻灵( ) 娉( )婷
呢喃( ) 鲜妍( )
冠( )冕
línɡ pīnɡ
ní nán yán
ɡuān
字词积累
读一读字音
记一记词义
1. 娉婷:
2. 鲜妍:
3. 冠冕: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艳。
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
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
王的礼帽。
导思1.诗歌运用了
哪些意象,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导思2:诗歌主要运用
了什么写作手法?结
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意象特点
写作手法
导思3.这首诗歌历来最为人称道
的便是它的节奏——音乐美。请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韵律特点
关键词
爱、温暖、
希望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
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
自然的风格。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
生命的 赞颂。整首诗究如笼罩在一轮识热
的爱的光环之中。
2.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 “你”的哪些
特点?
你”光艳多变、轻柔妩觸、娉婷鲜妍却又
天真庄严、充满生机、令人期待。
3.作者是如何描绘“风”这一抽象的意象的?
“风”本是抽象的,却由爱的“笑响”将它
“点亮”。从听觉到视觉, 引导读者从各个
感官、各种角度去真切体味。所谓“笑响”是
对“爱”的生动描述。它越是“交舞着变”,
就越让人刻骨铭心。
4.诗中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带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诗歌用这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将雪后
鲜艳的鹅黄、初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各种鲜、
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柔
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綿的细雨”,将四月
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万物、生
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诗歌为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心中
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
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
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
面对面地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
者的共鸣。
难点探究
1. 善选意象,借物抒情。
诗人借物抒情,选取了“春的光艳”“夕阳的
黄昏”“艳丽的百花”“雪后鲜艳的鹅黄”“初
生的绿芽”“梦中的白莲”等这些四月天中特有
的物象,抒发自己浓浓的爱意和对生命的赞美。
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色
2. 修饰清新,韵律优美。
诗歌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
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
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
露。在形式上,采用三行句,讲求格律,一韵
到底,词语的跳跃和韵律几乎达到了极致。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
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
,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
物的希望。
主旨探究
你
是
人
间
的
四
月
天
春天的光艳——灵变
夕阳的黄昏——轻软
艳丽的百花——美好
雪后的鹅黄——新生
花开满树——燕栖梁间
爱
暖
希望
板书设计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偶 然
徐志摩
类文拓展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5 我 看
穆 旦
学 习 目
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作 者 简
介
相 关 资
料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
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
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
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
中的诗艺”。
读一读字音
qī yì yè
wǎng
忧戚( ) 飘逸( ) 摇曳( )
枉然( ) 丰润( ) rùn
字 词 学
习
记一记词义
1. 忧戚:
2. 枉然:
3. 飘逸:
4. 流盼:
6. 坦荡:
忧伤烦恼。戚,悲伤。
白白地。
漂浮,飘散。
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
宽畅。
导思1.题目为
《我看》,那
诗人“看”到
了什么?
导思2:诗歌主要借助
于哪些意象来抒发感
情?抒发怎样的思想
感情?
内容概况
诗歌想象
导思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
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写作手法
关键词
热爱自然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
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 的?有什么作
用?
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
“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
“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 它的大
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
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4.这里的“你”指谁?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 的起伏而
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
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 河里飘逸。
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 花朵又
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
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6.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难点 突
破
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
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
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
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
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 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
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 希望将生命融人自
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 之中去,真正获得
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 的归宿。最后一节,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1. 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艺术。
穆旦的诗可谓有 意境(“有境界”),不仅形象
生动地描写了景物, 而且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
达到了如前人对 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有
着令人叫绝的诗情画意。大致说来,这首诗歌的意
境追求精确性, 生动、逼真,意境宏大、悠远、
寥廓,颇似有着 浓浓诗情的油画。
2.层层递进,感情流露自然真切。
诗人先是 选取了“春风” “青草绿潮”、平展翅
翼的“飞 鸟”“流云红晕”“大地”等这些较大
气的意象, 抒发对大自然的由衷的热爱之情。在
此基础上又 描写“我”的渺小,“我枉然在你的
心胸里描画”。 接下来又写远古哲人虽逝去,但
他们对自然的赞 美在亘古大地“飘逸”,最后水
到渠成地抒发出 自己希望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整首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 歌 主
题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
的春风、 春草、飞鸟、
流云等意象,表达了
自己对大自然 的热爱
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
一体的思想感情。
我
看
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
生命的勃发
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所看
所思 热爱自然
合而为一
板 书 设
计
知 识 拓
展
诗人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外物来感应或表达自己内
心的感受,以达到烘托情感的作用。
①冰或雪。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雪指代高洁
的心性,古人用冰雪聪明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如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
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
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
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⑤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芳草比喻人的离
恨之情。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
古道,晴翠接荒城”。
5 我 看
穆 旦
学 习 目
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作 者 简
介
相 关 资
料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
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
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
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
中的诗艺”。
读一读字音
qī yì yè
wǎng
忧戚( ) 飘逸( ) 摇曳( )
枉然( ) 丰润( ) rùn
字 词 学
习
记一记词义
1. 忧戚:
2. 枉然:
3. 飘逸:
4. 流盼:
6. 坦荡:
忧伤烦恼。戚,悲伤。
白白地。
漂浮,飘散。
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
宽畅。
导思1.题目为
《我看》,那
诗人“看”到
了什么?
导思2:诗歌主要借助
于哪些意象来抒发感
情?抒发怎样的思想
感情?
内容概况
诗歌想象
导思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
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写作手法
关键词
热爱自然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
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 的?有什么作
用?
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
“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
“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 它的大
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
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4.这里的“你”指谁?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 的起伏而
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
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 河里飘逸。
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 花朵又
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
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6.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难点 突
破
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
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
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
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
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 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
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 希望将生命融人自
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 之中去,真正获得
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 的归宿。最后一节,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1. 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艺术。
穆旦的诗可谓有 意境(“有境界”),不仅形象
生动地描写了景物, 而且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
达到了如前人对 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有
着令人叫绝的诗情画意。大致说来,这首诗歌的意
境追求精确性, 生动、逼真,意境宏大、悠远、
寥廓,颇似有着 浓浓诗情的油画。
2.层层递进,感情流露自然真切。
诗人先是 选取了“春风” “青草绿潮”、平展翅
翼的“飞 鸟”“流云红晕”“大地”等这些较大
气的意象, 抒发对大自然的由衷的热爱之情。在
此基础上又 描写“我”的渺小,“我枉然在你的
心胸里描画”。 接下来又写远古哲人虽逝去,但
他们对自然的赞 美在亘古大地“飘逸”,最后水
到渠成地抒发出 自己希望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
整首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 歌 主
题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
的春风、 春草、飞鸟、
流云等意象,表达了
自己对大自然 的热爱
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
一体的思想感情。
我
看
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
生命的勃发
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所看
所思 热爱自然
合而为一
板 书 设
计
知 识 拓
展
诗人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外物来感应或表达自己内
心的感受,以达到烘托情感的作用。
①冰或雪。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雪指代高洁
的心性,古人用冰雪聪明说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如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
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
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④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
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⑤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芳草比喻人的离
恨之情。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
古道,晴翠接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