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北京)
赵州桥(河北赵县)
仁寿桥(苏州)
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
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被誉为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主持修建了我国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
两用桥——钱塘江大桥。他还参与设计了
武汉长江大桥。著有《中国桥梁史》《中
国古桥与新桥》等。
作者名片
钱塘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作者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石拱桥这一体系,
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是千百万
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
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
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
写作本文的意图,即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背景链接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
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
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
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
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
貌等。
文体知识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
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
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
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弧形( ) 拱桥( ) 陡坡( )
匀称( ) 洨河( ) 堤( )
桥墩( ) 砌( ) 漳州( )
涧( ) 惟妙惟肖( )
hú ɡǒnɡ dǒu
yún chèn xiáo
dūn
dī
qì zhānɡ
jiàn xiào
字词学习
词语注音
词语解释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巧妙绝伦: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
它的。
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农历月初,穿出云层形
状如钩的月亮。
读课文,把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归纳各部分大意。
整体感知
一(①-②):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
二(③-⑧):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
三( ⑨ ):介绍中国石拱桥有这样光辉成就的原
因,说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
四( ⑩ ):我国解放后桥梁事业的发展,表明了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文章是怎样介绍中国石拱
桥特点的?
举例子:赵州桥 卢沟桥
赵州桥是独拱,而卢沟桥是联拱。
1.默读1-2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出了石拱
桥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说明方法:打比方
课文解读
2.读第3段,思考:本段可分几层意思,介绍了
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①②句是第一层:通过《水经注》里的“旅人桥
”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的“悠久”。
第③句是第二层:“几乎到处都有”说明分布之
“广泛”。
第④句是第三层:“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说明
其“多样”;“惊人的杰作”说明无论从形式上还
是从结构上都体现了“巧妙”。
第⑤句是过渡句,引起下文。
3.朗读课文4、5段,说一说: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赵州桥的?运用了哪
些说明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按照逻辑顺序,先概括说明赵州桥的雄伟,再具
体介绍其特点,最后总体评价其价值。
运用了列数字、引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达
了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
的数据。
4.默读6—9段,找一找并说一说:
作者在描写卢沟桥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
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
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的规模宏大和结构
特点,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
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通过比较,充分说明卢沟桥的结构坚固。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
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
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摹状貌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狮子各种逼真的造型,突出
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
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
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
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
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举例子
课文里还有很多说明方法,请你找出来。
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5.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为什么要先
说赵州桥,再说卢沟桥?能不能先说卢沟桥?
先介绍赵州桥,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时间上说,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其修建年代
比卢沟桥早。二是从形式上说,赵州桥是独拱石桥,
只有一个大拱,结构较简单;卢沟桥是联拱石桥,
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结构较为复杂。这样介
绍符合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
6.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特征。
①只有一个弓型大拱(最长、无坡)
②拱肩上各有两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③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
④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独拱石桥
赵州桥
联拱石桥
①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
②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
③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卢沟桥
7.朗读第10段,想一想:结尾的议论句有何作
用?
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进一
步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
样就把这篇说明文的思想性提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1.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作者在举例时,为
什么在举了赵州桥这一典型的石拱桥后,又以卢沟桥为
例?如果把后者省去,文章不是更简洁吗?
深入探究
赵州桥和卢沟桥虽然都是石拱桥,但前者是独拱桥的代表,
后者是联拱桥的代表。这样举例既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又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多样。另外,对赵州桥侧重介绍其
设计科学,结构坚固;而对卢沟桥侧重介绍其形式优美,闻名
中外。可见,作者正是选取不同形式的典型代表,又从不同的
方面清楚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文章写完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后,完全可以
结束,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各种桥
梁?
观点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而不是
“中国古代石拱桥”,这就有必要提及我国现代石拱
桥的情况。
观点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拱桥的成就也是辉
煌的,有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这的
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观点三:我国现代石拱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
发展,如“双曲拱桥”就是其一。
观点四: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
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
全文结构严谨,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果去掉最后一段,
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就不够完整。
3.结合文中的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
·······
“大约”“可能是”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
情况。“有记载的”使说明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
界上最长的石拱。
··· ·
··
“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的,“可算是”从程度上
限定。这样的说明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
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
与河面平行……
· · · ···
· ··· ·· · ·
· ·· ··
· ·
·
· ·
·
“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了修建时间,起止时
间准确。“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
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
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约”表示大概,
去掉后变成完全确定,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几乎”表明了卢沟桥桥面平坦,用语准确。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
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
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主旨概括
赵州桥
桥梁事业的发展:长虹大桥 双曲拱桥
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中国
石拱
桥 卢沟桥
历史悠久、雄伟奇观、坚固美观
中
国
石
拱
桥 各拱相联、千态万状、历史意义
智
慧
的
结
晶
结构梳理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本文把说明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分
段说明。第一部分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
用;第二部分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
的独特创造和高度的艺术水平;第三部分综述我国桥
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这里是按照由一般
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艺术特色
2.语言准确,周密严谨。
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
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同时
文中也运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
语,如“大约”“可能”“有记载的”等等,表现
了作者的严谨。
3.说明方法多样,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1)举例子。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惊人的
杰作,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给
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
(2)打比方。为了说明石拱桥的形式优美,文章用
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一般石拱桥桥
洞的形状——桥洞呈弧形,通俗易懂。
(3)引资料。文中引用了中外名人的话,从形式上
和成就上突出石拱桥的特色。
(4)列数字。文中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
度、拱圈的道数等,对卢沟桥的桥长、石拱长度、桥宽、
石拱个数等都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
说明对象有精确了解。
(5)作比较。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说到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
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把卢沟桥和两岸河堤来作比较,
可以达到鲜明、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目的。
奉城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相传当地
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生何处?他说高桥。那人又问
高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
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
从淀山湖进黄浦江直驶奉贤,途经得胜港。乾隆问:“此
处何地?”随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
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乐煞高桥乡绅,
庆幸免却一场欺君杀身大祸。
乾隆皇帝看高桥
拓展迁移
1.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段话,向
游人介绍赵州桥。
2.桥梁无处不在,请你介绍一座你熟悉的桥梁,按照
一定的顺序,写一篇小说明文。
课后作业
第五单元
第18课 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到过苏州
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
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
林》写的序。叶圣陶先生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
州,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
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
趣特征有深刻的体会。让我们跟随叶老的笔迹,一
起去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吧!
苏
州
园
林
甲
江
南
江
南
园
林
甲
天
下
叶圣陶
学习目标
劳动人民的聪明、爱国热情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准确性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
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
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
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
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这个
时期他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长篇小
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
陶全集》。
走进作者
(xuān) (xiè) (zhǎo)
(hè) (lín) (xún)
(lòu) (qiáng) (wēi)
(dié) (zhàng)
认准字音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鉴赏:对艺术品感受理解,并在欣赏中做出评判。
嶙峋:突兀的样子。
镂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这
里是考虑光和影等是否恰当。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中指影响苏州园
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
庸俗:平庸鄙俗,不高尚。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
方案。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
面的创造性构思)。
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园
林
简
介
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⑤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⑥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⑦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从七个方面紧扣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
1.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整体感知
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很多,文
中所介绍说明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
回味无穷。
2.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细细解读
第1-3段:
1.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为什么说苏州
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文中是样本的意思,因为苏州园林具有
代表性。
2.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绝不讲究对称”。
3.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
美术画……”
4.第3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假山的堆叠
池沼的配合
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
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两种:
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自
然
第4段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第4段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
好画。”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
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
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第6段
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
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说
①亭台轩榭的布局 ——自然之趣
②假山池沼的配合 ——自然美
③花草树木的映衬 ——图画美
④近景远景的层次 ——景致美
四
个
讲
究
⑤每个角落 ——图画美
⑥门和窗 ——图案美
⑦极少用彩绘 ——色彩美
捎
带
说
明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完
美
的
图
画
整
体
局
部
不止
这些
总说 分说 总说
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
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
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
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小结
第五单元
第19课 蝉
法布尔,世界著名的昆虫学
家,法国人。他出身于贫苦的农
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
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
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
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
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
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
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
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
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
作者简介
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
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
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
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
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
译作《昆虫记》)。
《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
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
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
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
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
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蝉》
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选了文章中
的两部分。作者通过对蝉认真观察
15年之后才写出本文的。可见他的
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法布尔有一句名言:“学习这件
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
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这话是他
成功的秘诀,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启
示。
作品简介
干燥( ) 储( )藏 隧( )道
臃( )肿 罅( )隙 轧( )扁
拯( )救 扒掘( )
zào chǔ suì
yōng xià yà
zhěng jué
读一读字音
检查预习
干燥: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隧道: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抵御:抵挡;抵抗。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
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记一记词义
“无动于衷 不动声色”辨析
同:两个词都有“不为外界所动”的意思。
异:“不动声色”多用于形容态度镇定、冷静;而“无动于衷”
还可以形容心肠硬、冷酷,或意志坚定,多含贬义。
纤弱:纤细而柔弱,这里指蝉幼虫的弱小。
臃肿:形容物体粗大笨重,或过度肥胖,或肥大,转动
不灵,这里指蝉形体大。
罅隙:缝隙。
不怀好意:没安好心。怀有恶意,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坚韧:坚固有韧性。
导思1.文章抓住了
“蝉”的哪几个方
面来介绍?各用一
句话加以概括。
导思2.作者分别按照
怎的顺序, 介绍
“蝉的地穴”和“蛘
的卵”?
多角度 说明顺序
导思3.读完文章后,
你对 又有了哪些认知?
阅读感受 蝉
关键词:
生存不易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
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听读课文
第二部分(2-11):
第一部分(1):
写蝉的地穴以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
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
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三部分(12-24):
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
地的情况。
第四部分(25、26):
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
过程的感叹。
层次结构
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
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说明下文的观
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文章内容具有真实性。
1.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精读品味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
能否删去?为什么?
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
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
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
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蝉”的
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
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
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11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试品析其好处。
这一段是动作描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蝉“表演一
种奇怪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
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
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5.第12段“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往往”
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说明蝉大
多时候找向上翘起的树枝,但也有例外,如果去掉的话说
明只有找到向上翘起的树枝蝉才会产卵,与原意不符,体
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
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因为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选择枯枝产卵,
防御危险;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
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
暗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研读探究
文章的两大部分,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到成虫
这样一个生长过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写作顺序?
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
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
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
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
旨在说明蝉的生长很艰难;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
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蝉的未知地下生活和对蝉生活的怜惜
蝉
蝉的地穴
蝉的卵
考察蝉的季节和居住环境中蝉的情况
洞口
建穴
伺机出动
地穴出口
(幼虫)
出穴成长
出穴
脱皮
飞离树枝
产卵
遭破坏
孵化
落地
挖穴隐藏
成虫产卵
幼虫落地
板书设计
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
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入洞结尾,首尾
衔接,将蝉艰难的生长过程清晰地呈现到读者面
前,表达了作者的同情、怜爱之情。
探究主旨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
地描写了蝉的习性,让读者对蝉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多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蝉以人的性格特点,
写出了蝉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
3.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是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如“小孔成为狭窄
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
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二是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
趣、饱含感情),如“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
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三是通俗性(口语化),如“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天气是
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来晒太阳的日子到了没有”;四
是多运用拟人化手法,“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关于描写蝉的诗句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
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拓展延伸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作业本》上的习题
布置作业
第五单元
第20课 梦回繁华
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
地位。
2.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
者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
品,宽25.5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
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生动地
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
活状况,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
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
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
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资料链接
一 读一读字音
拓( tuò )展 跋(bá ) 绢( juān )本
田畴( chóu ) 春寒料峭(qiào )擅( shàn)长
无暇( xiá ) 宏(hóng)敞 酒肆( sì )
预习反馈
二 写一写字形
开拓
拓片
盛开
拓tuò( )
tà( )
盛shèng( )
chéng( )盛满
三 记一记词义
拓展:开拓扩展。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
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
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覆灭:全部被消灭。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
辛苦。
枢纽:事物的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预习反馈
绢本: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
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
人的情况的僵局或困境,无暇顾及其他人或事。例句: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
例句: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农民已经开始着手春耕
了。
导思1. 《清明上河
图》都画了哪些人
和物?说明了什么?
人和物 导思2.作者是从哪
些角度策界绍《清
明上河图》的?
多角度
清明上河图
关键词:
繁华
导思3.读完这篇文
化,你对《清明上
河图》有了哪些新
的认识和感受?
情感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初读感知
第二部分(③④):
第一部分(①②):
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
交代了《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及作
者张择端的生平。
第三部分(⑤):
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1.第一段第二句话中的“极大的”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
“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
删去之后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和严密性。
精读品味
2.第二段第一句这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本题运用说明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不能去掉。“可能”
一词表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
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3.第三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列数字作用答题模式。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
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
的?
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面
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5.第五段第一句这句话在这段话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
特点,在段落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6.最后一段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说明《清明
上河图》的写实性很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1.对《清明上河图》这一价值连城的国宝级的作品,作
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①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
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
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符合人们的认知
规律。②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作者又采用
空间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
光,紧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
景,最后“后段”描绘的是汴梁市区的街道。总体来说
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研读探究
2.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
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
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
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
,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
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
晰,结构严谨” 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
的特点。
梦
回
繁
华
第二部分:画作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艺术特色
历史背景
作者生平
归纳总结
本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对画
作中描绘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进行了介绍,
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
古代生活的想象。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运用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
《清明上河图》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
发人们对国宝的兴趣。
2.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说明生动形象。
作者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四字短语,恰到好
处地写出国宝级画作的特点,使读者对画作有了详细
的了解。
写作特色
3.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尽管《清明上河图》
中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条
理清晰、细腻具体,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文章虽
相对短小,但不仅介绍了画作的内容,而且连画作
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也清晰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