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学课件

ID:678661

大小:3.69 MB

页数:200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 第21课 《孟子》二章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 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 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 辩的情况。 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 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 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 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 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 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 写作背景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 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 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练出 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妾妇之道( ) 不能淫( ) 贫贱( ) yǎn 字词注音 ɡuàn qiè yín jiàn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字词释义 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 富贵不能淫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 横家,曾在秦国为相, 又曾佩五国相印。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 横以服从秦国。 指战争停息, 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住。 住所。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得,实现。得志:得,实现。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惑乱,迷惑。这里 是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这里 是使动用法。 威武:威胁暴力。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 操守。形容意志坚定。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 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 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屈服。这里是使动 用法。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 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 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 为理想。 p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 p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思考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 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 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 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p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 丈夫之道”的不同。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 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 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 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p 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 的话作答。 u古今异义 安居而天下熄( ) 与民由之( ) 古义:安静,平静;今义:定居。 古义:太平;今义:熄灭 古义:遵循;今义:介词,从 文言小结 u通假字 往之女家( ) 戒之曰( ) 通“汝”,你 通“诫”,告诫 u一词多义 之 丈夫之冠也( ) 往送之门( ) 妾妇之道也( ) 与民由之( ) 此之谓大丈夫(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 动词,到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正道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 戒 往送之门,戒之曰( ) 必敬必戒( )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u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u文言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 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 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板书设计 富 贵 不 能 淫 论点: 此 之 谓 大 丈 夫 ( 不 淫 , 不 移 , 不 屈 )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论据:学礼、居·立·行 类推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 始,阐述了做到“大丈夫”的标准,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 立身处世态度。 课文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畎亩( ) 傅说( ) 曾益( ) 胶鬲( ) 法家拂士( ) quǎn 字词注音 yuè zēnɡ ɡé bì 舜发于畎亩之中 字词释义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 人。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 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 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 捣土用的杵。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 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仲(字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臣,纠与 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 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 桓公任用为相。士,狱官。举于士,被从狱官手 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 相。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 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 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责任,使命。 语气助词,用在前 半句末,表示停顿。 使动用法,使……痛苦。 思想意志。 使……劳累。 使……饥饿。 财资缺乏。这里是动词, 使他身处贫困之苦。 拂,违背。 乱,扰乱。 用这些办法。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增加。曾,同“增”。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犯错误。 困惑。 通“横”,梗 塞,不顺。 奋起。这里 指有所作为。 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 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征, 表现。色,脸色。 流露在言谈 中。发,显 露、流露。 了解,知晓。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 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 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 可以使人死亡。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 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 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p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人物共同点是什 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 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 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p “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 “是人”, 这是什么顺序? Ø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Ø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Ø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 中国的历史 Ø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p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p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 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p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 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p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 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 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 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 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 国家常常会灭亡。 p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 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p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 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 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 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u 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举于版筑之间( ) 举于士( ) 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文言小结 u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增”,增加 通“横”,梗塞、不顺 通“弼”,辅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征于色( ) 而后喻( )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古义:明白;今义:比喻 u 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 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 在国外 u一词多义 发 发于畎亩( ) 发于声( )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动词,显露、流露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在 以 以天下之所顺( ) 所以动心忍性( ) 介词,凭借 介词,凭借 而 而后作( ) 而死于安乐( ) 承接连词 并列连词 u文言句式 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 被选拔。)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理解。 合作探究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 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 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 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 从磨炼中来。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 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 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 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 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 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 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 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板书设计 天将降 大任于 是人也 生于忧患 (正面) 摆事实:古代六个名人都经历磨砺 讲道理 天将降大任: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空其身 乱其所为 人恒过然后能改 死于安乐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 的名人的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 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课文小结 第六单元 第22课 愚公移山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 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 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 含蓄。 万仞( ) 魁父(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 箕畚( ) 汝( ) 曾不若( ) 诸( ) 亡以应( ) 惩( ) 塞( ) 雍( ) 太行 ( ) hè rèn Kuífǔ chèn sǒu kuì cuò lǒng jī běn rǔ yōng 读准下列字音 zhū sèchéng wú Shuāng háng céng 解释划线词语: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汝心之固 4.杂然相许 5.以残年余力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面积) ( 河北面或山南面) ( 顽固) (答应,赞成) (并) (之于,兼词) (凭、靠) 8.吾与汝毕力平险 (竭尽) (险峻大山) 9.杂曰 (纷纷说道)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成年男子) 11.叩石垦壤 (凿) (挖)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13.而山不加增 (更加增高)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聪明) 一厝朔东 厝: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垄 4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古今异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 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 渤海之尾。 4.甚矣,汝之不惠。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 用箕畚运渤海边上。 你太不聪明了!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以太行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显示了移山工 作的艰巨。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家里人:子孙“杂然相许” 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周围人:京城孀妻遗男:“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 否相同?(注意读法) 其妻献疑 曰 河曲智叟笑而 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 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献:提出,不 反对 笑:讥笑 君:是尊称 残年:极端 鄙视 损:减少山之 土 “毁”“一 毛”:拔根汗 毛的力量也没 有 “其” 字加强 了反问 语气 妻子的态度:关心 智叟的态度:嘲讽 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 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 志坚 强,毅力顽强,坚信人定胜天,令人尊敬的人 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 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 奋斗的道理。 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 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智叟”之不智在于他目光短浅, 用静止 的观点看问题,看不到人力的伟大力量;“愚 公”之不愚在于他目光长远,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因此我们说,愚公实智,智叟实愚。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 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本文以神话结尾,是迷信吗?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 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 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 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 泣鬼神。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 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 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 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 “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 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 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 “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 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 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 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 “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 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归纳总结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 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 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地奋斗。 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 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 神;就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 精神。 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会遇 到像挖山一样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 不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我们今天仍需要 愚公精神。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能, 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 永驻我们心中! 第六单元 第23课 周亚夫军细柳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从传 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 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鲁迅赞《史记》:“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 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 作品简介 72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采取“和亲” 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 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抢掠了不少 财物。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 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 安附近;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 亚夫驻扎在细柳。 一、词语解释 入:侵入;边,边境 备:防备 之:到 直:径直 约:规定 徐:慢慢地 兵:兵器 揖:行礼 介,铠甲。胄,头盔。 称谢:告诉说 1.匈奴大入边 2.以备胡 3.已而之细柳军 4.直驰入 5.将军约,军中不得驱 驰 6.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7.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8.介胄之士不拜 9.使人称谢 军:驻军 军:军队 军:军营 军:军队 使:派遣 使:使臣 诏:皇帝的命令 诏:通告 劳:慰劳 劳:慰问,犒劳。13 11 12 10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军细柳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曩者霸上、棘门军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皇帝敬劳将军 上自劳军 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 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 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 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上(指汉文帝)自劳军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 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已而之(到、往)细柳军,军士吏被(披)甲, 锐兵刃,彀(拉弓)弓弩,持满。 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 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得如满月一般,戒 备森严。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 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 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 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上乃使(派)使(使者)持节(节:符节, 古代使 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 乃传言开壁(营垒)门。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 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规定),军中 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 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按 住缰绳,让马慢慢行走。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双手抱拳行礼)曰:“介(铠甲) 胄(头盔)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 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天子为动(感动),改容式车(在车是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 表示尊敬)。使人称谢(告知):“皇帝敬劳将军。”成 礼而去。 皇上被感动了,脸上的神情 改变了,俯身靠在车前横木 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 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 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 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 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被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能被侵 犯?”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 者(刚才)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 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 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 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 第三层:从“至营”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 一丝不苟。 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从 正面、侧面较详细地来描述刻画细柳营威赫森严的军容,和 一丝不苟的军纪。 第一段:简明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开端,交待了边境的 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文章结构 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 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 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 的? 你同意文帝的观点吗?请 你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军容严整 军纪严明 军礼严谨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 取位。” (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 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 位。)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请你说 一说!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 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你来讲一 讲!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 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将军令曰 将军约 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 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 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 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 对比四:借文帝之口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 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 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 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 犯邪? “细柳”“细柳营”“细柳兵”等成了 后人用来比喻军纪严明的典故。 “棘门霸上”则成了比喻军纪松弛 的典故。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 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 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 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 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 诗116首。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 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 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 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 记》。 按节奏诵读诗歌: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 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 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 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 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 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 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 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 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 谛。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在自家的菊 园里采菊以 佐酒,悠然 闲适的抬头 来欣赏南山 美丽的景色。 显示出了诗 人超然物外 的生活方式, 与那些官场 中人孜孜以 求名利截然 不同。 (写诗人高尚情致)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 飞鸟,都显得那样美 妙,诗人从中体会乐 趣。而飞鸟归巢自然 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 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总结全篇)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 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 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 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 象映入眼帘。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 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 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 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 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 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 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 中。后人评杜诗为“诗史”, 称杜甫为“诗圣”。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 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 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 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 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 象。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齐读课文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dǐ 值的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ēng 能够承受 一种束发的首饰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简直hún 整体感知 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了哪几 个形象?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译文: 国都已变得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可是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只 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 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人已久无音信,此时的一封 家信可抵得上万金那么宝贵。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 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抓绾(wǎn )起来连簪子也别不 住了。 ▲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 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 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 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 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 让草木丛生吗?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 句,一种注解为:诗人因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 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 怕 。还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以花、鸟拟人写法, 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 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的主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 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 ,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 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 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 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 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 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 物 以上两种理解皆可,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 语启下。 整体把握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小 结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 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 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由弱而强, 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 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 半部分——想望亲人。 他是唐朝宗室后裔;他幼年丧父,跟寡母过着窘困 生活。他虽家道中落,但志向远大,勤奋苦学;他博 览群书,才学甚高,但受小人嫉恨,不得参加科举考 试;他怀有一腔报国之志,但报国无门;怀才不遇、 仕途坎坷的愁苦愤懑在他的内心是涂抹不掉的;他只 好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他经常骑一匹瘦马,背一 个破囊,得句即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是中唐的 浪漫主义诗人,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里驰骋,以大胆的 想象构建奇幻的艺术境界,他和李白、李商隐并称为 唐代“三李”,他就是诗中之鬼……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cuī ), 甲光向日金鳞( lín )开。   角( jiǎo )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 yān zhī )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 霜重( zhòng )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写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于中唐以后,藩镇飞 扬跋扈,河北地区战事仍频,严重破坏了国家的 统一安定。李贺模拟乐府古题而填写的这首新词, 虽然带有想象成分,并非纪实之作,但在当时是 有典型性的,且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领会诗意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每句诗歌的大意, 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小组间质疑难字难句。 理清内容 首联 (白天) 严阵以待 形势危急 颔联 (黄昏) 刻苦练兵 战斗惨烈 颈联 (夜晚) 天降重霜 潜师奇袭 尾联 抒情 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 齐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赏析三、四句。 合作探究 •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 鲜血染成。 •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赤 壁 • 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 之,晚唐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 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兵法, 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 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 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 绝。有《樊川文集》。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 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 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 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 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 将: 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 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 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 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 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 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点评 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 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 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 全改观。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 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 展。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兴 感 之 由 议 论 感 慨 咏 史 诗 怀 古 伤 今 赤 壁 《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 你认为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 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 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 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 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 把周瑜的 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 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 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 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 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 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 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 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 流寓南方,张明诚病死,境 遇孤苦。有《漱玉词》传世。 南渡以前,李 清照足不出 户,多写闺中 女儿情。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 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 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 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 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 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 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 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 的。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释: 星河: 帝所: 天语: 路长、日暮: 嗟: 谩: 九万里: 鹏: 蓬舟: 三山: 银河。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帝的话语。 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 喻理想难以实现。 慨叹。 徒然,空。 长空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九”是虚数,是多。 这里形容风的大。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像蓬草飞旋一样快的轻舟。 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 仙山。 v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 转千帆舞。 v 仿佛梦魂归帝所。 v 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 归何处。 v 【翻译】 v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 云涛。银河欲转,千帆 如梭逐浪飘。 v 梦魂仿佛回天庭。 v 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 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v 我报路长嗟(jiē)日 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v 九万里风鹏正举。 v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 山去! v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 漫长啊,又叹日暮时 不早。学做诗,枉有 妙句人称道。 v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 天飞正高。 v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 我这一叶轻舟,直送 往蓬莱三岛去。 v 李清照这首词开篇两句描写 了哪些景物? v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v 试分析“接”“连”二字的 妙处? v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 晓雾、星河、千帆, 景象极为壮丽。 v “接”“连”二字把 四垂的天幕、汹涌的 云涛、弥漫的大雾自 然地组合在一起,展 现出一幅辽阔、壮美 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 的境界。 赏析 v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 河欲转千帆舞。 v 试分析“转”“舞” 二字的妙处? v “转”、“舞”两字,则 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v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 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 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 动一般。 v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 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 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 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 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 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 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v 总结:本词上阙写 了什么? v 词的上半阕以磅的气 势,展现了一幅辽阔、 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 画,描绘出一种瑰奇 雄伟的境界。而现实 社会里,腐朽黑暗的 政治使她幻想出了一 个态度温和、关心人 民生活的明君和神奇 的境界. v“我报路长嗟日 暮” v 句中的“报”字与上 片的“问”字,便是跨 越两片的桥梁.“路长 日暮”,反映了词人晚 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 历 v 用“路长”、“日暮” 四字,便概括了“上下 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语言简净自然, 用典 出处是《离骚》:“欲少 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 暮。……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v学诗谩有惊 人句。 v “谩”字,流露出对现 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 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 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 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 发胸中的愤懑, v 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 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 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 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 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 感慨. v九万里风/鹏 正举 v 想到《庄子.逍遥游》 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tuán 凭借]扶摇(旋风)而 上者九万里”.“九” 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v “鹏正举”,是进一步 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 虚,形象愈益壮伟,境 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 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 喝一声:“风休住,蓬 舟吹取三山去!” v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 去! v 蓬舟”,谓轻如蓬草的 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 轻快. v “三山”,指渤海中蓬莱、 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 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 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 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 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 旋风的风力,吹到三山,胆 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 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 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 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v 千古传诵的名句赏 析: v 九万里风鹏正举。 v 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v 下阕的“九万里风鹏 正举”三句虚实结合, 形象愈益壮伟,境界 愈益恢弘。词作中对 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 于浪漫主义的想象, 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 刚健昂扬的气概,词 风豪放。 用 典 出自《庄子·逍遥 游》:…鹏之徙于南冥 也,水击三千里,抟 [tuán凭借]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这一句,表示 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 v总结:本词 的主旨(思想 感情) v 主旨句“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虽 有出众才华,但在朝廷昏庸 无能、国家前途黯淡的时刻 却毫无用处的感叹。即对自 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v 这首词与李清照的 大多数词截然不同,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彩,请分析其具体 表现。 v 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v (1)写梦中景象和梦 中感叹; v (2)写到了传说中的 “天帝”“鹏”“蓬 舟”“三山”等; v (3)想象非常丰富; v (4)意境极其开阔。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 女子能做到忧国忧民是怎样的不易,一 个女子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不能为国奉 献又会遭到怎样的白眼。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清 照能无视所有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所在 乎之事,她是勇敢的。 李清照的杰出,为她之后那些深闺中 的女子照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她是一轮明月。 小感: 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显露, 而是表现得谦卑,柔顺这才是女子 的德行所在。) 这里所谓“无才” 不是真的没有才干, 而是“我虽然很有 才干,但一点也不 自炫其才,依然自 视若无”的意思。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有关词的知识: 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刘永、 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 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 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 川(今江西抚州),北宋前期著名词。七岁 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进京参试,与千 余进士一起参考。颇受真宗赏识为好贤,范 仲淹、韩琦、孔道府、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的一生创作丰富,并以词著于文坛, 尤擅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雅致,语 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其代表作 有《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等 多首,其中《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huàn páihuái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 徘徊。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 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 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眼前景:花落——燕归 ★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奈何——似曾相识 “无可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 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走 近 作 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 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 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 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他的政论 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 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 文并至。诗作采用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 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 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 来的歌唱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 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 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 的水鸟,掠过湖岸在飞翔。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 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 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写得如诗如画,有动有静,把春末 夏初的西湖景致描绘得十分迷人,体现出作 者对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和不同流俗的审美 情趣。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 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 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 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形成了一 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 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 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 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 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 湖好”全词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 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 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了由湖心经水面 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 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 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 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无风” 二字为关键所在,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 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 而且合乎逻辑。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 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 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 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 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 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 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 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的引 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 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 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 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有很强的吸 引力。 走 近 作 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 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 (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 (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 (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 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 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 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 (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 歌》。 写 作 背 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 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 城楼所写的。  文学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 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 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 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 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 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 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 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 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 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 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 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 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 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 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 “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 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 •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 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 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 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 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 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 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 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 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 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如梦令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 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 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 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 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 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 《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 品。 如 梦 令 李 清 照 常 记 溪 亭 日 暮 , 沉 醉 不 知 归 路 。 兴 尽 晚 回 舟 , 误 入 藕 花 深 处 。 争 渡 , 争 渡 , 惊 起 一 滩 鸥 鹭 。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 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 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至 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兴尽, 方才回舟,在“沉醉”中小船走 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 急着寻路回家,情不自禁地叫起 来“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 渡)”,声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 白鹭。 词欣赏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词中 哪个词语可看出? 3.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4.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夏季.黄昏) 2.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藕花”“日暮”) (常记) (常) (愉快.欢乐)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沉醉) 思考与讨论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 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 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 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 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 令”。 关于“词”的常识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