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3课 背影
敞 开 你 的 心 扉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
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
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
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
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
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
重的爱,这就是父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
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
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
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
《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
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
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
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
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实,……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
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
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
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
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
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
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
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背影
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
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质疑探究 精心赏析
n
父
亲
的
语
言
n
父
亲
的
动
作
n
父
亲
的
背
影
n
儿
子
的
眼
泪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①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
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
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
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戴 穿
走 探
穿 爬
攀 缩
倾
流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
含的意思。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
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
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
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
——辛酸的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感激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惜别的泪
情感迁移 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
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
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
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
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
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
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
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第四单元
第14课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
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
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
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
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走进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
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
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
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
精致入微的笔风。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
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
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
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子夜》
《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
花》等。
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
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
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
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
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
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
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
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
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
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
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
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
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字词积累
毡子( ) 开垦( ) 外壳( )
主宰( ) 坦荡如砥( ) 潜滋暗长( )
无边无垠( ) 诸如( ) 倦怠( )
婆娑( ) 恹恹欲睡( ) 丫枝( )
晕圈( ) 虬( ) 参天( )
初融( ) 秀颀( )
zhān kěn qiào
zǎi dǐ qián
yín zhū dài
suō yān yā
yùn qíu cān
róng qí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
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颀,高。
整体感知
何为礼赞?
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
—— 表示崇敬和赞美。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
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
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
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
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
“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
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阅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细节感悟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高原在作者眼中是什么
样的形象,作者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高原在作者眼中就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
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
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
作铺垫。
朗读文章第5段,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
的词。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它的含义又是什
么?
外形:
干——“笔直”;
枝——“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
斜出” ;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
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
子的不同效果。
排比 反问
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
特点的北方农民。
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
抗日军民。
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
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
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
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
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
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
扬,赞美由树到人。
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
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
(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
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
(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
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
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
“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这对比的用意在于:
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
表示愤慨、鄙弃之情
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
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层
层
深
入
树 ——人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北方的农民
抗日军民
白杨树
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
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
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
北方的抗日军民。
写法归纳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
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格式:我由 想到了 他象征了 。
主旨探究
本文以人格化的白杨树为依托,以赞美白杨树的“不
平凡”为抒情线索,通过对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美、外在
形象美、内在精神美三个方面的着力描绘,表现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并由树及人,歌颂了像白杨树一样的
北方抗日军民为民族解放而顽强斗争的精神,歌颂了他
们的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意志,为他们唱出了神
情的赞歌。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
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
艺术境界。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
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
题白杨
茅 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第四单元
第15课 散文二篇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
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
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
井的答案吧!
导入新课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
属武汉)人,作家。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
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
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
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作者简介
给下列的红色字注音
臼齿
洗涤
茸毛
凋谢蔓延
jiù
diāo
róng
màn
dí
感知课文
第一层(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
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2、3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
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4、5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
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分析课文
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作者把生命比作“地面上的
小草”,虽然卑微、柔弱,但是
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
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
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
去的寒冷从未存在。生命充满了
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研读课文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是指生命
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
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
去。 “合起来”是指那
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
远存在。
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这句话?
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
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
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
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
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
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1.巩固生字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3.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认识。(200字左右)
作 业
关注生活并思考生活的人,无论是散文家还是数学家
他的笔下都会流露出对生活的哲思。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罗素又会写出怎样带有哲理的文字呢?让我们走进《我为
什么而活着》,来看看他的生活感悟吧!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
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
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
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
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
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
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
析》等。
①我寻找爱情。
②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
③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
总把我带回尘世。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理清情感脉络
这几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对人类苦难不可
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
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由此可以看出全文的脉络:总提人生追求—分
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
品味语言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
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在罗素动荡的一生中,他有过深深的痛苦,也曾陷入
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
他以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他从
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
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是说,这三
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
总把我带回尘世。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
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
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整体感知
作者说“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
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又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
得我活着值得”。请思考一下,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
么是“值得”的?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他一生都在热诚地
为公众的良知辩护。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
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1961年,
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和他的妻子一起被判两个
月的监禁。他认为值得,是因为他一直把关爱人类、救
民于水火作为自己的梦想,而且他一直也是这样做的。
你从全文中体会到作者具有怎样崇高而伟大的情操?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仙境的缩影;
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
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
救民于水火。
作 业
1.复习生字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实际,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
后感。
第四单元
第16课 昆明的雨
作者简介
• 汪曾祺(1920—1997)
•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
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
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
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
一个士大夫” 。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
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
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
《晚饭花集》《大淖纪事》
《晚翠文谈》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
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
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
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
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还结识
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对于有着强烈家乡
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积累字词
辟邪(xié) 鲜腴(yú)
八卦(guà) 鸡枞(zōng)
扳尖(bān) 吆唤(yāo)
炽红(chì)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生词解析
辟邪: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鲜腴:新鲜,肥美。
暮年:晚年,老年。
无可方比: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比喻和形容它。
张目结舌: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
呆的样子。
炽红:鲜亮的红色。
情味:情趣,情谊。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课文理解
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
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
篇的?
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
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
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
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
土从、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
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
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
2.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
者给宁坤的画呢?
①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3. 画旁的题字有什么特点?
画旁题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
世态的如实描绘,体现了汪老对他所生活过的那
片土地的真情,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 4.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
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结构: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
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
缘由的抒写。
5.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浓绿的、使人动
情的。
6.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
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请简要分析。
这些植物生长旺盛、肥大、滋润,以此来表现昆明的
雨季时间长、雨水均匀。
7.第⑦段写了哪些菌子?各有什么特点?
菌子有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牛肝菌的特点:便宜、好吃。
青头菌的特点:略贵、浅绿色、格调高。
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
的贵得惊人。
干巴菌:深褐带绿、样子难看、好吃。
鸡油菌:银圆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似鸡油,只
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中蘑菇
牛肝菌
青头菌 鸡枞
干巴菌 鸡油菌
缅桂
花
8.作者“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
说说实际上他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
物?
①仙人掌
②各类菌子
③果子杨梅
④缅桂花
9.作者在第⑩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
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
作者“忘不了”呢?
“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
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10.第11段有什么作用?
此句短小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
想念之情,
结构: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末全文,使结构显
得完整。
主旨归纳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
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
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