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皇帝的新装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课前导入
我们看电影、电视中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
袍加身、皇威显赫的?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
帝吗?就是有这样的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
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者安徒
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自主预习
【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73年,当时,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
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资产阶级则穷奢极欲、
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
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目,并无情地
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
《皇帝的新装》等。
1.重难字词。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 随声附和(hè) 炫耀(xuàn)
勋章(xūn) 称职(chèn) 钦差(qīn)
御聘(yù) 赐(cì) 妥当(tuǒ)
呈报(chénɡ) 精致(zhì) 爵士(jué)
2.词语释义。
①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②呈报:用公文报告上级。
③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④精致:精巧细致。
⑤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⑦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内容探究
1.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首先,皇帝恋新衣成癖;其次,骗子赋予布的这一“特性”能够
满足皇帝辨别官员是否称职、聪明,以及自证英明的心理。因此,骗
子的话能使皇帝上当。
2.为什么说第一位受命去看布的老大臣,刚开始“把眼睛
睁得特别大”,继而“眼睛越睁越大”,最后又变成“仔
细地看”?
刚开始把眼睛睁得特别大,一是因为太过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
任何东西而感到恐慌;二是内心不相信这是事实,睁大眼睛想赶快看
清楚。接着骗子叫他走近一点儿看,他的眼睛越睁越大,这表明老大
臣仍心存希望,希望看仔细一点儿从而发现些什么。最后说他仔细地
看,这是对老大臣装模作样之态的描写,其心理活动就是决不能让人
看出他看不见布料,而要表现出他在认真欣赏布料。语言运用得恰到
好处。
3.文中写诚实的大臣一再强调布料“美”有什么用意?
诚实的大臣一再强调布料“美”是为了掩人耳目,表明自
己不愚蠢,并且很称职。一个反复,就把他虚伪的嘴脸、自欺
欺人的个性和惶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4.细读课文,请说说为什么全文反复地说“他们什
么也看不见”。
反复强调“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其实是在揭示各色人物
的虚伪嘴脸,本来什么东西都没有,但他们因为怕别人说自己
愚蠢、不称职而说谎,突出了他们的自欺欺人。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
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昏庸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赞美了孩
子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1.情节张弛有度,吸引眼球。
本文作者以“骗”构思全篇,以“新装”贯穿全文,采
用儿童最易接受的记叙顺序,将故事情节依次展开,一环紧扣
一环,逐步引向高潮。为了使读者留有更深刻的印象,作者还
对重要的情节和细节,采用渲染和反复的手法,如写大臣、官
员等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神态等。其中部分具有相似性的
情节,看似啰唆,却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有利于引起其阅读
兴趣。
特色品鉴
2.想象奇特,手法夸张。
从整体构思看,骗子设计的骗局、皇帝及大臣们乃至百
姓们的上当受骗、最后演出的一场皇帝裸体游行的闹剧,本身
就体现了极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从局部看,也是如此。
如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说“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
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便是一种极端夸张的手法。在写骗子的骗局时,亦是夸张和
想象的手法兼用,如他们如何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如何装作从
织布机上取下布料,如何用大剪刀在空中裁剪等,作者都对其
进行了详细描述。奇特的想象,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1.文章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一
个怎样的人?这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
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
马车去游公园”,“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
都“在更衣室里”的情况。这表明他是一个昏庸懒惰、荒废朝
政的人。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他还喜欢“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
“新装”——不穿衣服游行预先埋下伏笔。
重难探究
2.本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夸张而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
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
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
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
史上穷奢极欲、昏庸虚伪的皇帝,做出超乎常理的事情是屡见不鲜
的。高官世宦一味地阿谀逢迎皇帝,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安徒生
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展开大胆的想象,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
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
样的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憎恶之情。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符合一定的
逻辑,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引起共鸣。
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替安徒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后记吧!
[示例]:那个光着身子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
布:“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
不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
把胸膛弄脏了!”就被打入冷宫。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也不
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也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行
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杀了一千多老百
姓。有一个慈心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他对皇帝说:
“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
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把他关进了监狱。人们请求皇帝给予“言论自由,
嬉笑自由”,皇帝仍然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有笑声的家里,都要把人
抓出来杀掉。结果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大家一起拥至到皇帝跟前,撕他的
肉,并大声喊:“撕掉你空虚的衣裳!最后,连士兵也站在人民一边。皇
帝就被天上掉下的一块大石头砸在头顶上,身体一软就瘫在地上。于是大
家就推举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当上皇帝,造福于民!
迁移拓展
第20课 天上的街市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朗读并背
诵这首诗。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根据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理解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热
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目标
文题解读
《天上的街市》“街市”指商店较多的市区,“天上的街市”
指的是诗人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以此为
题,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向往,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
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
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的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
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星空》等,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自主预习
1.重点字词。
缥缈(piāo miǎo) 隔着(gé)
2.词语解释
①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定然:必定。
③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④闲游:闲逛。
内容探究
1.全诗是如何展开想象的?试简要说明。
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进而由街灯想
象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再想象出街市上有陈列的物品和过着幸福生活的牛
郎织女等,借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诗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作者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只能一年一
次靠鹊桥相会。诗歌中的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美满。作者这样改
编,是借“牛郎织女”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3. 作者想象天上街灯的美丽,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作者想象天上街市的美好,是为了反衬人间的丑恶,表达了作者对
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自由、幸福、美满生活)及对人民
苦难生活的同情。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天上的街市》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天上美好的生
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及追求。
特色品鉴
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
诗人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
进而想象天上有美丽的街市,想象天上的街市里有“世上没有的珍奇”。
不但如此,就连牛郎织女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诗人通过对天上美好生
活的描绘,表达了其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意境美好,寄托向往。
诗人注意诗歌意境美的创设:第1节,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
天上的明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第2节,想象的翅
膀得以延伸,一下子步入理想的境界——天上的街市;接下来作
者想象天上街市的构成,这里有人世间没有的珍奇,有自由来往
的牛郎织女等。这些美好的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天上街
市图,与现实的黑暗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了诗人的理想和追
求。
《天上的街市》的后三小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
一个“定”字,这说明了什么?
“定然”“定”都表示肯定的语气。尽管所描绘的事物都是
出自想象,诗人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
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我们读
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重难探究
第21课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神话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运用。
3.感悟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想象力。
【课题解析】
“女娲”是神话中威力无穷的神。“女娲造人”点明了本文的主要
人物和中心事件。
【走近作者】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古
代神话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自主预习
1.重点字词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团(róu) 掘起(jué)
澄澈(chéng) 掺和(chān) 疲倦不堪(kān) 搅混(jiǎo)
寂寞(mò) 气概(gài) 绵延(mián)
2.词语释义
①开辟:文中是开天辟地的略语,指宇宙开始。
②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③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④蓬勃:繁荣;旺盛。
⑤澄澈:清澈透明。
⑥灵机一动:形容灵敏机智,突然想出办法或主意。
⑦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内容探究
1.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用两种方法:一、用泥捏人(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二、拉
藤溅泥(“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 就把一根绳子放到
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第一方法使女娲疲惫
不堪,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
2.课文为什么详细叙述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联系全文分
析其作用。
详细叙述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
的起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能做出的丰富想象。
3.作者是怎样塑造女娲这个形象的?
作者以大胆奇特的想象,塑造了女娲这个神通广大的神,赋予了
她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又赋予了女娲聪
明勤劳、有悲有喜的人性。女娲的创造力使世界上有了人类。她虽是
神,却有人的情感、心态、智慧、生活体验。这一切使得女娲的形象
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
4. 第三段“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它是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女娲造人一事。
5. 第四段中作者对女娲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女娲什么特点?
在这里,作者采用动作描写,如“走”“蹲”;神态描写如
“笑”“假装生气”。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个活泼、可爱的 女神。
正因为她的可爱,当她感到孤独时,她才想到造人,造和自己一样的
人。
6.读第五段,体会“掘”“掺”“揉”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
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娲造人时的慎重、娴熟、认真、执著。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
来源的好奇、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
解释。
1.想象大胆。
作者通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塑造了女娲这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女神形
象。她既有非凡的能力,又有超群的智慧。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
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2.详略得当。
文中先后写了女娲造人的两种方法。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了第一种,
后一种方法则写得十分简略。这是因为前者最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独创性
和精神,它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详略安排,有助于突出重点。
特色品鉴
3.语言清新。
如女娲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
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
加入到世间呢?”她的这种口吻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使读者
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语言清新、质朴,饱含情感。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不是真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
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
探求自身的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大胆
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没有想象,就没有神话
故事的存在。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重难探究
Ø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
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Ø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古希腊的亚里
士多德
Ø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
名言积累
第22课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分析寓言故事
的情节,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寓言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的人格及
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知识链接
寓 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
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
可以是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
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文题解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
神,是众神之首宙斯的儿子。雕像者,雕像的人。题目点明了寓言中
对话的双方,使人对故事的主人公一目了然。
《蚊子和狮子》 题目交代了文中所写的两种动物,以此为题,对比悬
殊,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穿井得一人》 题目的意思是“开凿一口水井后,相当于得到一个人
的劳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文章以此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中心事
件。
《 杞 人 忧 天 》 “ 杞 人 忧 天 ” 的 意 思 是 “ 有 个 杞 国 人 担 忧 天 会 崩 塌 坠
落”,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简洁明了。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伊索 (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与克雷洛夫、拉·封
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
《伊索寓言》。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秦相,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
家。他与其门客共同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列子终生
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
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
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
等。
知识梳理
1.重难字词
爱慕(mù) 雕像(diāo) 庇护(b ì ) 凯歌
(kǎi)
溉汲(jí) 杞人忧天(qǐ) 躇步(chú)
2.重点词语
①庇护:袒护;保护。
②爱慕虚荣:贪图表面上的光彩,而不注重实际。
③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④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3.古今异义
①国人道之(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家的人)
②身亡所寄(古义:无,没有;今义:灭亡)
③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使人知道)
④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果)
⑤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⑥奈地坏何(古义:塌陷;今义:与“好”相对)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地,积块耳(“耳”表判断)
省略句
①常一人居外[省略介词,正常语序为“常一人居(于)外”]
②告人曰[省略主语,正常语序为“(丁氏)告人曰”]
倒装句
①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丁氏问之”)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
也”)
③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亦之有光耀者积
气中”)
④奈地坏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地坏奈何”)
固定句式
奈何忧崩坠乎(“奈何”翻译为“为何,为什么”)
内容探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1段中写“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其原因是什么?
赫耳墨斯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和最高的神一比高下
之意,足见其狂妄自大;当知道价格不高时,心里非常满意,因
而又笑问赫拉雕像的价钱,这一笑把他骄傲、沾沾自喜的心理暴
露无遗,为后文他满怀信心地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做铺垫,起到
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蚊子和狮子
1.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故事的,使用什么描写手
法来塑造蚊子的形象的?
本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故事的;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的勇敢
机智、敢于藐视强大的敌人;用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蚊子得胜后嚣张的
形象。
2.读了《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后,蚊子战胜狮子,却败给
了蜘蛛,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要战胜对方必须知己知彼,要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②面对强手
和困难,应毫不退缩、勇往直前;③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
终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穿井得一人
1.结合《穿井得一人》全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宋君形象。
宋君听到传言,并没有轻信,而是详查事情的真相,可见他是一个不
轻信人言、做事谨慎的人。
2. 你认为《穿井得一人》一文中以讹传讹的根源在哪儿?
首先应该归因于第一个传言者,他曲解了丁氏话的本意;其次在于后
面的所有传言者,他们不辨事情的真相,盲目传言,最终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1.联系《杞人忧天》全文,说说“晓之者”是如何开导杞人
的。
面对杞人毫无理由的担忧,“晓之者”联系杞人的生活,如“若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来劝说杞人,不但如此,他还采用假设的方法,
退一万步讲,“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让杞人放宽心,不必忧虑。
另外,反问句式的运用,也让开导显得委婉含蓄,拉近了与被开导者的距
离,增强了开导者的说服力。
2.如何理解“杞人”和“晓之者”的“大喜”?
“杞人”和“晓之者”的“大喜”含义不同。“杞人大喜”,喜的是再
也不用担心天地崩坠,“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喜的是终于让杞人放下包
袱,为开导成功而喜。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店自取其辱的故事,讽刺了
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
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被蜘蛛消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
得意忘形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穿井得一人》
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一定要详查,弄懂其
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会走入误区,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
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特色品鉴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语言简洁,主题突出。
全文用白描的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如赫耳墨
斯听到雕像者说宙斯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笑”的细节
描写;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
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毕肖。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
性和文学性。
2.运用反衬,构思精巧。
全文仅一百五六十字,除雕像者的最后一句答话外,大部分
文字都着墨于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最后用雕像者的“假如你买
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的答话,轻轻一笔,如烘云托月,
点出了自命不凡的实际价值,而作者讽喻之意亦暗寓其中。全文
错落有致,构思精巧。
蚊子和狮子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寓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
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
切。如把蚊子的叫声比喻为“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
忘形之态,十分新颖,妥帖。
2.巧用对比,寓意深远。
文中写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被小小的蜘蛛逮住并消灭,
通过对比,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与所短。强者有
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
以弱胜强。相反,强者或胜利者,如果骄傲自满,失去清醒的头
脑,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穿井得一人
1.叙事简练。
文章通篇只有110个字,却有原因,有经过,有结果,叙事
简洁,层次清晰。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四字,可让读者想象
出整个都城都是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景象,可见叙事简洁。
2.运用对话。
文章运用对话展开情节,开篇由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引出话题,接着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再有国人
道之,最后以丁氏出面澄清事实“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收束。运用对话描写,便于展现不同人的心态,更让读者有
身临其境之感,增强表现力。
杞人忧天
1.详略得当。
文章不足二百字,但详略得当,略写杞人忧天的忧,
详写“晓之者”的开导,让读者了解不必忧的原因,从而
突出了杞人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瞎担心的可悲,增强讽刺
效果。
2.三问三答。
全文采用三问三答结构全篇,都是先写杞人之忧,
后写“晓之者”有针对性的开导,这样一问一答的构思,
既便于读者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又使文章有层次感,条理
清楚,脉络分明。
重难探究
1.试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中主人
公的性格特点。
(1)赫耳墨斯的性格:从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可以看出
他爱慕虚荣;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
定不值多少钱,表现出他自以为是的性格;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
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
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2)蚊子的性格:蚊子向狮子挑战并取得胜利,表明了它能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蚊子战胜狮子后的行为,表现出它得意忘
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蚊子将要被蜘蛛吃掉时,叹息说的话,
表现出它到死才明白自己的缺点。
2.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位“晓之者”的解释?
文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日、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
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诗
词
课
题
总
览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
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
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
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
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
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词语解释】
①寂寥:冷清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这里泛指志气。
⑤碧霄:蓝天。
【原文呈现】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参考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
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推开云而飞起,
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整体赏析】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人们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
秋的诗却有爽朗明快之感,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诗的前两
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看法;诗的后两句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
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他们对
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诗人
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赞同他们悲观、失望的态度。针对这
种寂寥之感,诗人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
强调秋天的勃勃生机。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
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
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
围,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
是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
志”,“诗情”即志气。人如果有志气,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
寂寥。
【创作背景】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
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
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
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
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
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唐代诗人。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有《李义山诗集》
传世。
【词语解释】
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②何当:何时将要。
③却话:回头说,追述。
【原文呈现】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参考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巴山整夜下着暴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何时能够与你共坐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
追述巴山秋雨之夜时我对你的无限思念。
【整体赏析】
诗歌前两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接着写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
秋池”,雨的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
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
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料。然
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
(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
发出来的。
“共剪……”“却话……”,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未来欢乐的
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
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
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
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
象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
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
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
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
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
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
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临死还念念不忘国家统一。他
勤于创作,写诗六十余年,仅保存下来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诗的
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诗风平易晓畅,达旨传神,兼具李白的
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而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
【词语解释】
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
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文中代指边关。
③夜阑:夜深,夜将尽。
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原文呈现】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参考翻译】
僵直地躺在孤寂的荒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那风雨的声音,
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场面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诗词鉴赏】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
壮志之情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
一片赤胆忠心。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
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个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的生活现状,渲
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
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但他需要
别人的理解。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
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则显得渺小、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前两句。写诗人因“思”而夜不能眠,如
此就能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
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又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
“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一腔御敌
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
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
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参加领
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词语解释】
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原文呈现】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参考翻译】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
阵阵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
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诗词鉴赏】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
为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
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
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
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
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都
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山水写活了,读来颇有
冲击力,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