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十校 2021 年 4 月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按规定用
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恩格斯手捋美髯.(rǎn)娓娓道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
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
(dǎng)滑行。
B.因为他稔.(rěn)知眼前的现实,于是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jiān)
默,用厮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正常人的声音,倒很像凶猛动物
的咆哮声。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虎啸.(xiào)深山,驼走大漠,这些雄浑开阔的场景
让人陶醉;帝王将相,功过饰非,钟鸣鼎食,琼楼玉宇,这些光芒四射的字
眼让人目眩.(xuàn)。
D.从两弹元勋钱学森,到让满天星斗璀璨.(càn)的孙家栋,一代代科学家怀着
深厚的爱国之情,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为祖国竭忠尽智,他们的贡献彪炳.
(bing)史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5 分)
【甲】“红酥手,黄滕酒,泪湿鲛绡人何在?桃花落,闲池阁,依然春去又春
来。梦断香销,屈指算来四十载……”经典的唱腔一出便让人沉沦其中,这就是
有“戏棚官话”之称的粤剧。【乙】对于粤剧来说,故事是躯体,唱腔是血肉;音
律是灵魂,文学是营养,四者缺一不成戏。古典词牌、曲牌在剧本中的运用,则
最能体现人物复杂的情绪,营造欲往不前的张力,把情节一步步推向戏剧冲突的
高潮。有了这些优美的词曲,一场戏便不仅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而且是一个有追
求的艺术作品。这是粤剧最诗意的语言。粤剧善于向其他剧种和时尚艺术学习,
因而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成为时尚潮流的剧种之一。【丙】无论其开放灵活的表
演,还是丰富优美的唱腔、舞美,都显现出敢立戏剧潮头的先锋姿态。正因为如
此,粤剧的戏剧风格既有传统戏剧的风采,又灵活善变。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沉沦 B.因而 C.先锋 D.灵活善变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现在围棋培训的火爆,似乎与过去全民学奥数并驾齐驱甚至赶超的态势,无
论中心城区还是市郊,几乎每一个商圈都入驻了几家青少年围棋培训机构。
B.戏剧艺术的发展,既需要有立足时代的新创作,更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不断
演绎和诠释。当代艺术家的思考、开掘、深耕和创造,其意义在于回应时代
的需求和观众的期待。
C.语言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知识宝库促进了
人类发展,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D.金融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将在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的前
提下加速金融业开放力度,更好地吸引聚集各类金融机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3 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 (1) 。在实
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
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 (2) ;在美感的态度中,我
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
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
丑就毫无意义。可见,真善美 (3) 。
6.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 分)
(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8 个字。(不得以“无题”为题)(2 分)
▲
(2)描述漫画内容并揭示寓意。不超过 100 字。(4 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敦煌学是在东方学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也具有东方学的一些特质,即学科的
体系和理论架构还不够完善,研究的对象也比较分散,并不断在转换研究重点。
因为敦煌学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敦煌文献被称为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社会、哲学、宗教、考古、艺术、语言、文学、
民族、音乐、舞蹈、建筑、科技等,都在敦煌有所反映,或者说都有研究的材料。
敦煌学的研究犹如东方学一样,除了传统的艺术、历史、语言、文学研究外,也
是根据时代和需要在转换研究的重点,如 20 世 80 年代国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
产力”时,敦煌科技尤其是敦煌医学研究就是一个热门话题,除了对敦煌发现的
本草学著作——《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集注》、敦煌发现的医经——《内
经》《伤寒论》《脉经》《新集备急灸经》等进行整理、探讨外,还将敦煌文献中的
医方运用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实验。另如 2013 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
敦煌与丝绸之路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又成了研究的重点。
(摘编自刘进宝《再论敦煌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材料二:
写本学之外,社会学范式也被引入到敦煌文献研究中。如孟宪实的《敦煌:
民间结社研究》重点从结构、功能的视角重新解读敦煌写本社邑文书,以及敦煌
社邑及其活动,这是以往文献学和历史学范式未曾涉及的视角。佛教本生故事画
的产生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也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如在对睒子本生故事画、
鹿王本生故事画等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思考图像产生的社会、宗教背景,以及
图像背后的宗教功能,表明将艺术史和宗教学、社会学紧密结合的研究范式逐步
得到应用。钟海波的《敦煌讲唱文学叙事研究》和王昊的《敦煌小说及其叙事艺
术》,则是利用叙事学范式重新解读敦煌的讲唱文学和小说,分析了敦煌词文、变
文、故事赋、话本和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语言、叙述者及修辞等。胡连利
的《敦煌变文传播研究》,从传播学视角考察了敦煌变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在文学传播史上具有的独特意义,由此探讨变文的传播所反映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赫春文《用新范式和新视角开辟敦煌学的新领域》)
材料三:
在我们基金会成立的第三年,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去连接传奇丝
路上那座佛光万丈的洞窟与上海这个璀璨的东方都市,去挖掘这座千年历史的宝
库所承载的中国人的力量,传给下一代。第一季《莫高霞光》是造窟的开端,是
西行史上最壮美的《大唐西域记》;第二季《温柔的脊梁》见证石窟的曲折,在时
光里衰败,也在时光里永恒。第一季用的是动画师的手,用同样的材料在同样的
地点记录同一段故事;第二季用的是时装设计师的手,在上海用新疆绣娘的一针
一线致敬临摹师拿着画笔的手、修复师染满泥沙的手。第三季选择榆林窟,这几
十年来,榆林窟被守护者悉心守护,那些守护的人,一待就是一生。那些石窟的
故事,需要被讲解,你方能真的领会。于是,《榆林之灵》成为了“西遇知美 l 教
煌”的第三季,我们用平面设计师对洞窟的“视觉翻译”,来致敬讲解员对洞窟的
“同声传译”。
(摘编自彭佳《敦煌石窟;千年万籁有声》)
7.下列对材料中“敦煌学”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教煌学是在东方学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体系架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等
方面也具有东方学的一些特质。
B.传统艺术、历史、语言、文学研究是敦煌学一直以来不变的研究对象,而医
方运用则是敦煌学近年来的新出现的研究重点。
C.近年来,人们开始将社会学范式、叙事学范式、传播学视角等新的研究方法
引入到教煌学研究中,开辟了敦煌学的新领域。
D.“西遇知美|敦煌”以现代的视角与独特的方式再现了敦煌的历史和艺术,
作为新时期的教煌作品,它也是敦煌学的内容组成。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科体系和理论架构不完善、研究对象较分散和研究重点复杂多变是敦煌学
的主要特质。
B.敦煌文献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社会等都在敦
煌有所反映。
C.在孟宪实的《敦煌;民间结社研究》之前,学者基本只以文献学和历史学范
式研究教煌学。
D.胡连利的《敦煌变文传播研究》探讨变文传播所反映的文化意义,开辟了敦
煌学的新领域。
9.根据材料三,概括为了传承敦煌文化“西遇知美敦煌”三季的公益视频另外
两方面的独特匠心。(4 分)
(1)总体构思:以时间为线,体现敦煌石窟的历史与传承。
(2)主题: ▲ (2 分)
(3)载体: ▲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迎春图
肖复兴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我们又叫迎春、送春、打春、咬春、
踏春、邀春、讨春。春字前面的那一个个不同的动词,无一不透露着我们对春天
到来的喜悦和跃跃欲试之情。迎春、送春、打春。说的是一回事;踏春、邀春、
讨春,说的是一回事;咬春,说的又是另一回事。
先来说咬春,立春这一日,民间是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的,这叫“咬春”,因
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这个风俗自什么时候开始,
我不清楚;皇宫内,要不要咬春,御膳单里有没有记载,我也不清楚。但是,我
知道在民间,这一日却是人人要咬春的。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
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这是我小时候还能够听到的声音,见到
的场面。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北京卖的是那种心
里美萝卜,都是经过了一冬储存的,哪怕便宜得糠了心呢,也是要咬一咬的。
踏春、邀春和讨春,是指踏青郊游,皇都佳丽日,春日艳阳年,这是无论皇
宫内外一律都要的必备节目。明诗专有记述;“东风渐次步青阳,龙过抬头蛰不藏。
水出御河凝鸭绿,柳摇金屋变鹅黄。”这是官宦人家的踏春了。而民间流传的“高
梁桥踏青,万柳堂听莺”,则是一般百姓人家了。高梁桥在城北,万柳堂在城南,
是那时的一片旷野,清风朗日不花一文钱的,当然是穷人家的最好去处。在老北
京,百姓人家的踏青郊游,在每年的三月三蟠桃宫庙会,达到高潮。清末震钩写
的《天咫偶闻》中说蟠桃宫“庙极小,庙市最盛”,并形容它“地近河埂(埂,即
河边空地),了无市语;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农香人影,
摇题春风,凡三里余”,并盛赞它是“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春天在这里,
降下了帷幕。这里所说的踏春、邀春和讨春,无论皇宫,还是贵族,还是百姓,
体现的都是人们对土地的亲近之情和土地那种水乳交融的天然状态。
再来说迎春、送春、打春。三个词,打春的“打”字最抢眼,最生动。打春
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到底自什么朝代开始,我不清楚。只知道传说立春这一
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
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
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将春牛
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
之为吉祥的象征。
这里说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这在《礼记》和《左传》里,
都有记载。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卖“春牛图”,前面牵牛的那
个男人,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哪怕已经进了城,不是农民了,也会把“春
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
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收获的保佑。
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还有人装扮成春官跑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
这样的仪式,历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官里亲自出马操办这一切的,是要在
宫内亲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时皇上还要像模像样做亲自扶犁状,剪彩一般,
做个象征性的造型。宋《东京梦华录》书中曾经记载: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
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可谓礼仪隆盛备至。
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那时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众
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鸟兽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不过,礼
仪似乎更加繁复,一列逶迤,由府尹带队,将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朝服,
彩仗鞭牛,把那场面推向更加壮观的高潮,那场面颇似外国狂欢节时分满城沸腾
热烈懒打春牛之后,众官退朝时,还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赠贻”,那些官员
如以前农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样,乐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其祈祷与
保佑的含义,是和前辈一样的继承和延续。
据说,那时民间里泥制的春牛和以前也有所不同,肚子里要装有五谷,打碎
之后散落出来的五谷,象征着五谷丰登。
明朝有许多诗是描写这种“打春“风俗的,说的就是这种意思;“春有牛,其
耳湿湿,京师之野,万民悦怪。”“春有仗,其朱孔扬,丰年穆穗,千万礼箱。”因
此,拿回家彩仗也好,抢其春牛的碎片也好,撒落一地五谷也好,还是鞭打春牛,
劝其勤耕也罢,实际上都是对新的一年丰收的鞭策和期盼,算得上是从皇宫到民
间的一次迎春总动员。虽然,现在再也见不到那壮观的场面了,但是,回想在北
大荒插队时候,每年二次的春耕动员大会,晒场上,地头边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二排排拖拉机、播种机上披红戴花,多少和那场面有些相似。
清著名诗人钱谦益有诗;“迎春春在风城头,簇仗衣冠进土牛。”说明一直到
清前期,这种彩仗鞭牛的风俗,还是盛行的。民俗的东西,就是这样演绎在宫廷
内外,蔓延在历史的变迁之中,成为我们的一种想象,一笔财富,一幅遥远过去
垂挂在今日的长卷迎春图。
(有删减)
10.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
11.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咬春,再写踏春、邀春和讨春,最后写迎春、送
春和打春?请简要分析。(4 分)
▲
1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 分)
▲
13.结合全文,探究“迎春图”的丰富意蕴。(6 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嘉善徐君兴黔西橡茧①说
(清)黄本冀
朝廷设官,凡以为民也。或以利小而不必为,或以官卑而不能为,故设官虽
众,而.有益于民者卒少。然利之大者,往往由纤细而兴,官之尊者,或不能久于
其任,欲兴一利,民难遍喻.,以致旋兴而旋废。不若利小则用力不劳,推而行之,
易于久远;官卑则身与民近,指而导之,易于率从。要非具大本领负大经济者,
不能感孚甚速而流誉于无穷也。
若嘉善徐君兴橡茧之利于黔之正安②,是真有益于.民者也。君之阶,一吏目耳。
由吏目而上,正从之阶凡.十数级,孰不欲为民兴无穷之利?然利未兴,而害辄随之。
即使无害,亦且流弊百出,阻挠万端。非利之不可兴也盖所兴之利非切中民要以
好名之心干违道之管故其利差创而不善因而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
橡茧之利,因其.土宜橡,故教民种橡;因橡之宜于蚕也,故教民饲蚕。而衣
被之利,遂及四方。使必泥.前人九州之土皆可蚕桑之说,谓茨充③治桂阳,课民种
桑,黔西之土独不可桑乎?是犹强民所难,而非因民之利而利之也。
且橡之为类,见于经典者,曰栩,曰栎,曰柞,曰杼,皆是物也。其材可为
薪炭,其芽可代茗饮,其实可供染皂之用,可疗肠胃之疾,可充俭.岁之粮,独未
闻其叶可以饲蚕。自徐君兴一利而百利具焉,岂仅遵义橡蚕得与吴越桑丝比价乎?
宜其庆流后裔,占籍于黔、楚、浙三省者,皆科名鼎盛。而黔人之食其利者,于
百馀年后,犹尸而祝之。既私祀于社,复专请于朝,专祀名宦,以.报其功。是非
具大本领负大经济,其能因一时兴利而能成不朽之令名乎?
君名阶平,字荀令,生平行事,具新化邓君显鹤所撰神道碑铭,不具述。
【注】①橡:栎树的果实。茧:蚕成蛹期前吐丝所做的壳。②正安;县名,
属贵州省遵义府。③茨充:人名,光武时举孝廉,教民养蚕得利。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难遍喻. 喻:明白
B.正从之阶凡.十数级 凡:总共
C.使必泥.前人九州之土皆可蚕桑之说 泥:拘泥
D.可充俭.岁之粮 俭:节俭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而.有益于民者卒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是真有益于.民者也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因其.土宜橡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以.报其功 不赂者以.赂者丧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指出朝廷设置官吏的目的是为了管理百姓,并为百姓谋利,但由于种种
原因,真正为民谋利的官吏很少。
B.作者认为很多官吏确实想兴利,但是他们许多人都沽名钓誉,所兴之利并不
是人民最需要的,所以求得的名声也只是暂时的。
C.徐君在黔西大兴橡茧之利,使得遵义这个地方的橡树养蚕获得的利好超过了
江浙一带,当地百姓都很感念徐君的恩德。
D.本文言浅而意深,赞颂了徐君能切中民要而为民兴利,不教民种桑而种橡的
政绩,委婉地讽刺了一些以好名之心而扰民害民的官员。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非利之不可兴也盖所兴之利非切中民要以好名之心干违道之管故其利差创而
不善因而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要非具大本领负大经济者,不能感孚甚速而流誉于无穷也。(4 分)
▲
(2)是犹强民所难,而非因民之利而利之也。(4 分)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陇头吟
(唐)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①
,节旄落尽海西头。
【注】①典属国:汉代官职名,掌管外国归服等事物,官阶不高。
19.作者在诗中写到长安少年、 ▲ 、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分别关照了戍
楼看星、月夜吹笛、 ▲ 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2 分)
20.宋代张戒说:“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请结合诗歌后四句,分
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心中事的。(6 分)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
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
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21.第一则材料阐明 ▲ 是仁爱的基础,“君子务本“中“务”的意思
是 ▲ (2 分)
22.请分析两则材料中对“孝悌“认知的异同。(4 分)
▲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 ▲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
语》)
(2) ▲ ,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西当太白有鸟道, ▲ 。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
《蜀道难》)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守着窗儿, ▲ !(李清照《声
声慢》)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 ▲ 。(陆游《书
愤》)
四、作文(共 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对于物理学的“边界”来说,当下人们常说的“边界”是一种无形的边界,
如在个人隐私、感官、角色等方面的边界。
有人将“边界”视为交往的蜜糖,也有人认为“边界”制造了交往的隔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
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金华十校 2021 年 4 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A 项,美髯(rǎn)——美髯(rán);B 项,厮哑——嘶哑;C 项,
功过饰非——功过是非
2.A 【解析】A 项,“沉沦”的意思是陷入疾病、厄运之中或罪恶的、困苦的境界
或者指死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沉醉”。
3.B【解析】 B 项,分号改成逗号。
4.C【解析】A 项,成分残缺。在“似乎”后加上“有”之类的动词;B 项,语序
不当,应改为“既离不开对经典作品的不断演绎和诠释,更需要有立足时代的新
创作”;D 项搭配不当,应为“加大……力度”。
5.(1)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2)心理活动偏重思考(或思维)(3)都含
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6.(1)换位思考(或“立场”“角度”等)(2 分)
(2)内容:地上有一个数字,左边的人手指数字张大嘴巴说是 6,右边的人手指
数字张大嘴巴说是 9。(2 分)
寓意:站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同。彼此之间多一些换位思考,也就会多一
些理解,多一些和谐。(2 分)(表达合理即可)
7.B 【解析】偷换概念。材料一中的“传统”修饰的是“研究”,而不是“艺术”。
8.D 【解析】A 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句说的是“特质”,非“主要特质”;B 偷换
概念,材料一中原文说的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C 扩大范围,材料二
的原文说的是“解读敦煌写本社邑文书,以及敦煌社邑及其活动“,而并非所有
敦煌学的研究。
9.(2)主题:以致敬敦煌文化守护者(动画师、临摹师、讲解员)为主题。(2 分)
(3)载体:以现代职人(动画师、时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的视角与表达方式
为载体(2 分)
10.(1)内容上:交待了立春的丰富内涵。
(2)结构上:引出了后文对立春内涵的分类讲述。(每点 2 分,共 4 分)
11.(1)由咬春写起,承接上一段末尾收束的内容,行文流畅自然。
(2)由浅入深,由略至详。从生活中易见的、浅近的的习俗,到有历史可考的习
俗,最后到历史个旧、文史资料丰富的习俗,层层递进,脉络分明。(每点 2 分,
共 4 分)
12.(1)使用短句(晒场上,……锣鼓喧天),节奏明快,读起来铿锵有力,写出
了春耕动员大会的喜庆和热闹。
(2)使用排比(或铺陈),用三个“也好”,以及后面的选择句式。展示出“打春”
时人们的各种活动,渲染出当时的壮观场面。
(3)语言既典雅又朴实,亦庄亦谐。既有古诗文的引用,使文章典雅、严肃;又
有朴实生动的叙述,如“迎春总动员”的形容诙谐有趣。(答“用典”或“化用诗
句”得 1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13.(1)作者生活记忆中迎春时的各种场景。
(2)呈现了迎春场景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
(3)承载着我们的祖先对春天、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的各种民俗活动。
(4)成为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丰富想象和精神财富。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得 6 分)
14.D 【解析】俭:不丰足,歉收。
15.B 【解析】于,介词,对。A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C 代词,那里的/
代词,代自己;D 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
16.C 【解析】文中并未说遵义这个地方的橡树养蚕获得的利好超过了江浙一带,
而是说两地获利等价。
17.非利之不可兴也/盖所兴之利/非切中民要/以好名之心/干违道之誉/故其利善
创而不善因/而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
18.(1)总之,不是具备大本领、怀抱经世济民之才的人,是不能很快感动百姓
并获得其信任而永久留下美名的。(“要”1 分,“经济”1 分,“感孚”1 分,语句
通顺 1 分。)
(2)这就如同强迫百姓做他们感到为难的事情,而不是顺着百姓的利益而使百姓
受利啊!(所字结构 1 分,“因”1 分,第二个利字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19.陇上行人 驻马流泪
20.①这首诗后四句反映出统治者爵赏不公、压抑人才的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志
士不遇的悲哀。但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 分)
②对比。老将与手下将士的对比:手下的将士都有了很高的赏赐,但老将自己却
始终沉沦下僚,不得重用。(2 分)
③用典。用苏武牧羊回国只封为典属国的典故,说明功大而赏小。(2 分)
21.孝悌弟致力,从事(每空 1 分)
22.①这两则材料,都体现出儒家对孝悌的认知,那就是孝顺双亲、尊敬兄长。(1
分)②不同的是:孔子认为,推行仁道必须从孝悌入手,遵从孝悌,就不会冒犯
父兄,更不会犯上作乱。孟子认为,“仁”和“义”是人不必通过学习和思考就具
有的“良知”“良能”。孟子则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人人固有的是良心和本心,自
然而然会做到爱亲敬兄,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3 分)
23.(6 分)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4)如今有谁堪摘 独自怎生得黑
(5)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24.作文审题参考;
(1)边界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感受,如何利用好边界,合理地构建良好的社会秩
序和美好的人际关系,是写作的要点。
(2)能够承认边界并能够辩证思考,认识到边界是人际交往中的正当需要。
(3)不能脱离材料,离开“边界”只谈“中庸”“社交”等话题。
附文言文译文;
朝廷设置官吏,完全是为了安民啊! 但有的人认为做官获利不多就不必来做
官,有人认为官职卑微而有些事情就不能做,所以朝廷设置的官吏虽然多,但最
终对百姓有好处的官吏却不多。然而,大利,往往由微小的利益衍生出来,做官
做到高位,有的人不能长久地在任上,想要兴办一件有利的事情,百姓又不能都
明白,所以导致刚刚兴起又随之废弃。不像兴办一件小事情来求的利益,不用费
太多力气,推行此事,容易推行得久远;官职卑微,那么就会与百姓亲近,指导
百姓,百姓就容易遵从。总之,不是具备大本领、怀抱经世济民之才的人,是不
能很快感动百姓并获得其信任而永久留下美名的。
像嘉善徐君在贵州的正安兴办种植橡树养叠抽丝的事业,是真的对百姓有利
啊!徐君的官阶,只是一个吏目罢了。从吏目这个官阶往上数,正职副职的官阶就
有十几级,谁不想为百姓兴办许多有利的事业? 但是有利的事业没有兴办起来,
祸害却随之而来。即使没有祸害,也会出现许多弊端,对兴办有利的事业形成各
种阻挠。这并不是说有利的事业不能兴办,而是因为兴办的有利事业,并不是人
民最需要的。用喜欢求名声的心态来追求违背正道的称誉,那些利好之事容易创
建,但不容易继承,他所求得的名声也只是暂时的而难以长久。
橡茧的利好,因为那里的土地适合种橡树,所以徐君就教老百姓种橡树;因
为橡树适合养叠,所以徐君就教百姓养蚕。因此徐君对百姓的恩惠润泽四方。假
如一定要拘泥前人所说的中国的土地都可以养蚕的说法,说茨充在治理桂阳郡的
时候,教那里的百姓种植桑树,黔西的土地难道不可以种植桑树吗?这就如同强迫
百是做他们感到为难的事情。而不是顺着百姓的利益而使百姓受利啊!
况且记录在经典中的橡树,那些被称作相、栎、柞、杼的,都是这一类植物。
它的村质可以做柴碳,它的芽可以做茶,它的果实可以做黑色的染料,可以治疗
肠胃病,也可以充当荒年的粮食,只是没有听说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自从徐
君兴办了一件有利的事业之后,许多利好也就随之而来了,难道只仅仅是遵义这
个地方的橡树养蚕获得的利好和江浙一番委桑获得的利好是同样的价格吗?他们
的后代子孙应该很幸福,黔、楚、浙这三个地方的居民,在科举考试中都颇有成
就。如今获得利好的黔地百姓,在百多年后,依旧会记得徐君的息息而祝祷他。
他们已经在神庙里祭祀过徐君了,又向朝廷请求给徐君专门再进行祭享,来报答
他的大功劳。这如果不是具备大本领、怀有经世济民思想的人,他难道能够因为
一时间兴办有利的事业而成就不朽的美名吗?
徐君名叫徐阶平,表字荀令,他平生的作为,具体都刻在新化邓显鹤撰写的
神道碑键中,在此不再全部叙述。
附经典文化研读译文:
孟子说:“人无须学就会的,是他的良能;无须思考就知道的,是他的良知。二三
岁的小孩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到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兄长的。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这没有其他原因,因为仁义是通行于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