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盂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
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要求:请根据以上对话的内容,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
【名师解读】
这则材料在立意的开放性上具有多重角度,加上试题要求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
立意空间变得更加充裕。同学们不难有话可说,但是要说得精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常见的构思是:对“不能”与“不为”作一下简要比较,将话题材料中的现象重新“复述”
一遍;然后再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两个类似于话题材料中的例子,进行一番“描述”;最后再对
“不能”与“不为”的诸般现象作一下“批判”。这样的构思自然可以成文,但是这种“就
事论事”式的构思难以使文章摆脱平庸的“面相”。同学们不应只就“不为”与“不能”的
表面做文章,而应该深究“不为”与“不能”背后的原因,这才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所
在。此角度具体解析如下:“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
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
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让“不为”
消泯,有赖于教育,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
为”的现象发生;区分清楚一个人是“不能”,还是“不为”,才能慧眼识英才。
立意角度一:不能则可不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凡事
要量力而行。事情真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则无须“打肿脸充胖子”,放弃另选才是出
路,硬撑下去只会增加自身的痛苦,甚至将事情弄坏。做到量力而行,不能则不为,做最
好的自己,虽然此种处世观不能保证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可以确定的是,不量力而
行,一个人一定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选材小贴士:
这一专题素材较多,可以从古今中外俗语名句中选材,选择前人有关量力而行的语录,
如成语“螳臂当车,自不量力”,俗语“鸡蛋碰石头”;道格拉·拉赫的语句:“如果你不能
是一只麝香鹿,那就当尾小鲈鱼——但是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或举古今不自量力的
事例,如春秋时期,有两个小的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息国实力相对弱一些,
但息国夜郎自大,向郑国发动了战争,最终落得大败。
立意角度二:不能也要为。世间有一种壮烈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对于
不能做到的事情,人们也拼命去做。不可否认,人类不是超人,有时候确实会遇到无法改
变的事情,但这些事情一旦涉及到一个人是站着死还是跪着生的尊严问题时,人们就会无
视“不能”,勇敢前行。正是靠着这种倔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缔造了无数奇迹。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名言素材如指挥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朱可夫元帅的话语“假
如我知道前进的路上有雷区,我也会让部队直接开过去”。还有中国的俗语“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事实类材料如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例子:40 岁那年,梦想着成为一名画家的歌
德游历意大利,在看到了真正的造型艺术杰作后,决定放弃绘画,转攻文学。虽然他知道
自己这样做是一种冒险,但他认为自己已无退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歌德日后成为
一名伟大的诗人。
立意角度三:
不为则可耻、无能。材料中的“不为”指的是能做却不愿意做或者逃避做,是一种推
卸责任的心态。这样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进一步而言,这样的态度实际上牵涉到一个人
的品质——自私、缺乏责任心、不诚信、不善良、怠惰等。而故意屏蔽了能力的人,从长
远角度讲也就意味着无能。
选材小贴士:这一方向可从责任以及品质两个角度选择材料。关于责任,可以选用《蜘
蛛侠》电影中的台词“如果你有能力解决困难,却不去做,一旦有坏事发生,就是你的责
任”。关于品质,可以通过分析“故意不为”后面的原因得出,比如自私、懒惰、没有社会
责任感等。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知道你能做什么,甚至在做之前,连你自
己也不知道有这个能力。”
素材点拨:这段名言素材可以用来阐述“不能则可不为”“不能也要为”等观点。这则
素材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应量力而行,对于确实不能做的事情,则不必勉强;另一方
面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激发自己的潜能,则不能有“大作为”。
推荐素材二:
地震中 17 秒护孩子撤离
2020 年 7 月 2 日上午 11 点 11 分,贵州赫章县突发 4.5 级地震。乡村幼儿教师何梅用
时 17 秒,将 32 名孩子有序撤离教室,无一人受伤。这场被称为“教科书式的撤离”是贵
州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何梅在地震发生时交出的一份“安全答卷”。
接受记者采访时,何梅说道:“当时来不及想自己,脑袋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孩子躲
起来。”何梅说,“这完全就是一种本能,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退步的空间。既然孩子交
到我们手上,保护他们就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素材点拨:这是一则新闻材料,可以用到“不为则无能”这一观点。何梅老师以“本
能”拯救了孩子,实际上是勇于作为的体现,和若干年前汶川地震中抛离学生率先跑出的
范姓老师相比,后者则是“有能”而“不为”,也就变成了“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