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阅读指导—理解、领悟景中情、典中情(附:典诗例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古诗词阅读指导—理解、领悟景中情、典中情(附:典诗例析)

ID:678927

大小:20.2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古诗词阅读指导—理解、领悟景中情、典中情(附:典诗例析) 一、理解、领悟景中情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 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 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情与景的内 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 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作者处理情 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 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详见前面“隐性‘情语’”内容)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 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 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 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 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 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①词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 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 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 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 种棠梨。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 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赏析本诗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案 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 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 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 误国。 鉴赏 这首诗的新奇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 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 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兴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 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此句写游绣岭 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 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 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 手法高妙。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 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么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 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为 了申足此意,三、四句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 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 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 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 诗歌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 诗歌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 于字背、寓深意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陡转,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 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 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 要说明。 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 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 和境地。秋雨初晴,碧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 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路陡转, 疑无地。”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其下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 开合顿挫,饶有风致,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 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 “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 不由己,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 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 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 旅宿的孤寂情景。结尾四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 禁黯然神伤。“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 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 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 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 二、理解、领悟典中情 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 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 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 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 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 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 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 典故,牢固记忆这些典故的含义。 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 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 3.(2014·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附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 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 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 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鉴赏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韦曲美妙春光的赞叹,前人也肯定这 首诗通篇用“反言”来形容春光“佳胜”。但是,细细品味全诗,我们会感到这首诗 无论是整体意味还是具体诗句,都不完全是仅仅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于春 光的赞叹。比如“花无赖”,比如“恼煞人”,在这里是否也包含实实在在的诗人觉 得因花“无赖”而“恼”的意味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我们注意到颔联的作用, 就应该肯定“花无赖”和“恼煞人”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反言”。颔联“绿樽须尽日, 白发好禁春”,是说虽然可以整日里樽酒对春光,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又哪里能尽 情领略这春光的明妍 美好呢?由春的勃勃生机而感及自身的衰老,这应该是白发诗人面对明媚春光时 候的一种真实的心情。然而,春光不会因为它会引起老人生出自身已老的感伤而收敛 自己的烂漫,春花也不会因为这老人的感伤而掩饰自己的绚丽。由此思之,在诗人的 感觉中,这不解人意的春光、春花,倒也实在是有些“无赖”而“恼”人了。颈联描 写了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游玩,消受春光,玩得尽兴,以致衣服被 石角钩破,藤条树梢迎面刺眼而来。钩衣刺眼,本是可憎可气之事,而在诗人则觉可 喜,恰如俗言“痛快”,即愈痛则愈快,诗人运用反语,透过这些细节描写,可见诗 人游玩尽兴,内心可喜。刘岩隐居不做官,常常身穿黑 衣头戴小乌巾,“小乌巾”即黑头巾、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佩戴。“何 时”一词表达了一种急切和渴望,“占丛竹”表达了对韦曲春光美好的喜爱和向往, “头戴小乌巾”表达了对像刘岩那样的隐居不仕的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这首诗是杜甫 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我们从“何时”一词中隐约感受到此时杜甫在求 仕与隐居之间纠结、彷徨,欲罢不能的无奈等复杂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 苏武牧羊。(阴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奴极北之地的湖泊;窖指地窖, 群指羊群。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雪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 牧羊北海的苏武)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内容,表现了作者从容面对风雪,以古 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 古诗常见典故的含义 红豆——爱情或相思 梦蝶——做梦、梦幻 鹊——传信的使者 阳关——古关名,后指送别之曲 商女——歌女,代指统治者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 投笔——弃文从武 桑榆——暮年 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折腰——屈身事人 采薇——隐居避世 班马——惜别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烂柯——离家年久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