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考点:主题的表现方式与主题层层推进(以《丹柯》
为例)
考点:
(一)多元主题
(二)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法
1.序幕的“抑彼扬此”与主题基调的奠定——人物出场方式
2.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味——故事的精彩程度
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艺术手法
4.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人物形象
(三)常规突破口
1.人物显示主题
2.环境烘托主题
3.情节凸显主题
【考点研究】
一、主题的形成途径与实现效果
(一)小说的母题与作用
1.小说的母题
爱情、战争、 复仇、英雄……
2.小说主题的作用
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中心主题,
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二)按主题分类的小说
1.以思想为目的小说——
《丹柯》
(1)模式——①依赖人物表
现主题,如《丹柯》;②侧
重事件表现主题,人物为事
件所导引,在事件的推动中
成长或沦落。
(2)意境——①给人哲理;
②发人深省。
2.以故事为目的小说——
《一千零一夜》
主题意识不自觉不明确
(三)主题的选择与主题观的演变
1.主题的选择
主题的精神高度应使小说不会随
事过境迁而磨灭,应永恒地存在于
人类的心灵之中,能引起人们广泛
的、持久的兴趣,具有普遍意义,
能够超越地域和历史。
2.主题观的演变
(1)单纯——复杂
(2)确定性——模糊性
(2)具体——抽象
(3)道德——哲学
(四)主题传达的途径与原理
1.途径——故事
2.原理——故事越精彩,主题传达越有效。
(五)主题实现的方法
1.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
2.形象大于思想
(1)材料先行,戒主题先行。
(2)主题与材料的矛盾关系
①材料所蕴涵的思想比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厚
②材料所蕴涵的思想比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贫乏得多
③材料所蕴涵的思想与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
3.模糊处理——象征、隐喻暗示
(六)读者角度:接受美学
1.“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
绝对的权利
作者对
小说主
题的基
本把握 +
读者的
人生体
验、阅
读视角
多元化、
个性化的
主题解读
和感悟
接受美学
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丰富
补充
丹
柯
高尔基
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是阿列克
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
匠家庭。4岁丧父,10岁起独立谋
生,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
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 他还干
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1884
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
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
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
完成。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
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
象。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
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
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高尔基是列宁的好朋友。列宁不断在思想、工
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鼓
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直到生命垂危的时候,
列宁嘴里还念叨着高尔基。
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学,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他
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
学等方面的知识。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短
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
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
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
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
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
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
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
“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
“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高尔基”的意思
是“痛苦”。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
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作品风格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
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
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
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
和他们的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
情绪。
后期他用更鲜明的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
代生活,并用更崇高更适当的语调来谈论它,
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小说的灵魂——主题
代表作
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品:
《伊则吉尔老婆子》(主人公多是极力思
考生活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激烈
冲突的人物。)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和《我的大学》。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
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背景补充:
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
期,黎明前夕的黑暗中,正需要一种精神
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创造了
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人
们黑暗中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
向光明。
•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
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2021-4-23 18
《伊则吉尔老婆子》小说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方式:
有一天,伊则吉尔老婆子向过路人“我”讲了三个
故事。
1、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
故事;
2、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
3、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
1、桠枝 2、虬曲
3、黏泥 4、篝火
5、宿愿 6、泥沼
7、龌龊 8、疙瘩
9、胸膛 10、合拢
yā qiú
nián gōu
sù zhǎo
wòchuò gēda
táng lǒng
二、具体分析表现小说主题的方式
考点:
1.人物显示主题
2.环境烘托主题
3.情节凸显主题
探讨:
情节环境人物
凸显显示 烘托
小说的主题到哪里去寻找?
(一)序幕的“抑彼扬此”与主题基调的奠定——人物出场方式
【材料句】开头段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周围三面都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
第四面便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回困难
的时期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
处去了。 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地缠
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
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
此接连地死去。这个时候妻子、小孩子们伤心痛哭,父亲们静默沉思,他
们让悲哀压倒了。他们明白,他们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这只有两
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
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
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
朋友们这样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
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
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
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分析句】
1.黑森林的象征——
困难,恐怖
2.“快乐”“强壮”“勇敢”(形容词)的深意——
①曾经拥有自由和梦想(“快乐”)
②穿越森林的威胁之大,貌似勇敢,实则在关键时刻缺乏挑战
困难、拯救族群的勇气。(“强壮”“勇敢”)
3.丹柯的开场白——“你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世界
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勇敢,坚强)
【结论句】
抑彼扬此——
烘托出丹柯的勇敢与坚强,奠定主题的基调。
(二)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味——故事的精彩程度
1.“悲剧”解读
(1)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美——人物在抗争中与对立面的力量对
比越悬殊,主体的抗争越艰难,读者越能感受到真善美这种祟
高的精神力量的强大。
(2)鲁迅名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2.全文情节
序幕:
族人陷入困境
开端:
丹柯挺身而出
发展:
族人抱怨审问
高潮:
丹柯燃心引路
结局:
丹柯微笑倒下
族人遗忘践踏
3.情节“一波三折”
【材料句】
这条路很难走! 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
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
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每一步路都要那
些人花掉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
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
儿去的。
可是有一回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
话来。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
中在这儿了。这些渺小的人在那种吓人的雷电声里,在那些巨大的树木中
间走着;他们向前走,那些摇摇晃晃的巨人一样的大树发出轧轧的响声,
并且哼着愤怒的歌子,闪电在林子的顶上飞舞……这条路的确是很难走的,
人们给弄得疲乏透顶,勇气全失了。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
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的丹柯的身上。他们开始抱怨他
不能够好好地领导他们——瞧,就是这样!他们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
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
他们说:“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
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分析句】
(1)众人的报怨——遇到密林(抱怨他年轻,没有经验),
大雷雨来临(争相诋毁、责难他)
【结论句1】主题分点概括
小说《丹柯》通过叙述族人对丹柯的高尚行为不理
解、不尊重、不知感恩,最后还将他的心踏碎的可悲可叹
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尊重、爱护、敬
仰英雄,珍惜、学习英雄的高尚品质。
【材料句】
然而树林 一直在唱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
依旧在卜着……
“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
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
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
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
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
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
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分析句】
(2)丹柯的自我牺牲——掏
心(真诚的、燃烧着的心)
【结论句2】主题分点概括
小说《丹柯》通过叙述
英雄丹柯用自己燃烧的心照
亮族人走出黑森林、走出黑
暗的故事,歌颂了丹柯勇于
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
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
于牺牲的精神。
【材料句】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
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做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
来——死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
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
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做的心上……
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在雷雨到来前,
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3)众人忘却丹柯——族人欢呼胜利时,胆小鬼用脚踏灭丹
柯燃烧的心
【结论句3】主题分点概括
小说《丹柯》通过叙述族人在困难面前只顾思想、悲伤
却不行动,最后在丹柯的带领下才走出黑森林的故事,启示
我们面对困难一定要勇敢,有信心、有毅力,敢于斗争,坚
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境,迎来胜利。
【结论句4】主题总概括
小说《丹柯》通过塑造丹柯这一伟大形象,歌颂了勇于实
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
的精神。也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国人民渴望自由、追求
光明的理想。批判了一般民众对英雄的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
(三)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艺术手法
1.困境与英雄
命题——选择做奴隶
丹柯——带领族人不做奴隶
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森林、大雷雨),
二是人为因素(族人、敌人)。
2.设计“浪漫主义”的方法
(1)人物对比——美(丹柯),丑(族人):爱憎分明
【材料句】
①“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于是丹柯领着他们……
【担当责任】
②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自信】
③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
的丹柯的身上。……开始审问起丹柯……“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
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可是这些话反倒使他们更生气了。
【忘恩负义】
④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
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看见
这个,以为他发了脾气所以眼睛燃烧得这么亮,他们便警戒起来,就像一群
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丹柯,
弄死他。可是他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
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
【爱憎分明】
(2)夸张——险恶环境的描写
【材料句】
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
地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
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
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
……
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
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
去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
去。每一步路都要那些人花掉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
……
可是有一回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
低声讲起话来。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
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
……
【勇敢】
(3)虚构的情节——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碎裂的心
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
【材料句】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
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
……
“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
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
可是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
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
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
……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敢于牺牲的精神】
2.浪漫主义风格的作用
(1)暗合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
(2)有助于小说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有力传达主题意识。
(四)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人物形象
1.小说通过缔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
(1)形象大于意义——多元主题
①丹柯的高贵品格:
自信勇敢、一心为公、勇于牺牲、永不言败
②族人的卑鄙品格:
胆小,不知感恩,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英雄
(2)模糊处理——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
主题
①丹柯:
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
②族人:
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③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向广阔的草原——
先驱者带领人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考题对接】
一、[俄]卡邱申科《一根琴弦》
一根琴弦
[俄]卡邱申科
①我沉浸在我的小提琴的音乐声中。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我
觉得弓子握得很正确,压的力气也不大,但一根琴弦还是断了。
我担心地想:一星期以后,我们要在幼儿园举行一个协作机关
主办的音乐会,我叹了一口气:在工会的会议上又要挨骂了。
②“断了一根琴弦,”我对妻子说,“我完了,社会活动不积
极,住房排队又要推迟了。”
③“咳,你真笨!”妻子毫不客气地说,“到商店去买一根好
了。还有好多天呢。你还在排练嘛……”
④我一大早就跑到商店去了。那儿没有琴弦卖。
⑤我整整一个晚上在小提琴旁徘徊。我拿起来试着拉了拉,但
是小提琴缺一根弦就像牛叫一样难听。
⑥我有一个熟人的熟人,叫彼得罗维奇。妻子建议给他挂个电
话,我说:“他曾经给瓦列奇卡弄到过一双长筒靴,可是我要
的是琴弦啊……”不过我还是打了电话。
⑦“劳驾,”我说,“我非常需要一根琴弦。”
⑧“什么‘琴弦’?”
⑨“是演奏要用的,小提琴上的弦。我有这样的爱好,难
道……”
⑩“要这样的缺门货呀?您记下电话号码,就说是彼得罗维奇
叫您打的。虽然十分缺货,但人家肯定帮忙……”
⑪我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女人。我说明了情况。
⑫“我很高兴,”对方回答,“但是您接受我的条件吗?”
⑬“什么条件?”
⑭“看来,彼得罗维奇忘记告诉您了。可以弄到琴弦的那个人
需要把女儿安排在游泳部或者花样滑冰学校。您的琴弦……”
⑮我想对她说:无论是在游泳部,还是在花样滑冰学校,我都
没有熟人。但是她显然很忙,挂上了电话。这时,我回忆起我
的朋友沃夫卡,同体育运动有点儿关系。我找到他的电话号码,
打了电话。我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是说:“沃夫卡,我非常着
急……需要赶紧把一个小姑娘安排在游泳部或者花样滑冰学校。
否则,由于社会工作的完全失败我要完蛋了。”
⑯“我一点儿也不明白,”沃夫卡说,“你干嘛要答应这种
事?”
⑰“救救我吧,朋友!”我说道,“我很需要安排一个小姑
娘。”
⑱他踌躇起来。
⑲“现在大家,”他说,“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去学花样
滑冰或是去游泳。你是一星期以来第五个给我打电话的人。
首长已经干预了这件事。他说,要是没有他的签字,任何一
个无能之辈都别想进这种热门的地方。不过……”
⑳“不过什么?”
㉑“他急需一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订书单。要是你弄得到的
话,我说话就有了借口。”
㉒我叹了一口气:“好吧!”
㉓离演出就剩三天半了。
㉔这时,我妻子又想起她的堂兄弟有个侄女在书店工作。她已
经打算要去给她打电话了,可是却突然说道:“不好意思给她
打电话,因为她曾请求你通过你们局给她弄一套……可你说这
些请求使你烦死了,并且你们没成套的……”
㉕“够了!”我的手在桌子上一拍,“我已经够了,我决不在
任何地方演奏任何东西了。那个木头玩意儿在什么地方?”
㉖我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寻找那把小提琴,想把它扔到角落里
去,然而就在这时我的儿子跑了进来。
㉗“爸爸,”他喊道,“琴弦有了,有了!”
㉘我坐了下来。“琴弦在哪儿?”我问。
㉙“隔壁的海卡有,几乎还是新的呢。只是他这根琴弦要换一
张《波尼·米》的唱片和一只狐种狗……”
(有删改)
1.请探究这篇小说揭示出了哪些社会问题。(5分)
2.小说的标题“一根琴弦”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请赏析小说的结尾部分。(4分)
4.请对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5分)
1.请探究这篇小说揭示出了哪些社会问题。(5分)
1.
①人们变得现实而冷漠,物质交换胜于友情、亲情。
②社会已经变成了关系的社会,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依靠人
际关系。
③社会成了一些爱好钻营逢迎的人的天堂,正直善良的人难
以生存。
④以权谋私的现象很普遍,很多人用手中的特权牟取私利。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用现
实化的叙述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当然这里的社会问题是
多方面的,只要能依据小说情节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2.小说的标题“一根琴弦”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
①是全篇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以小见大,强化主旨,小事物揭示出了大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能力。针对“好处”“作
用”这样的提问,大致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
答。形式主要指情节的发展,内容主要指小说的主旨。
3.请赏析小说的结尾部分。(4分)
3.
①发人深思,深化主旨。海卡提出交换条件,说明这种丑
恶的社会风气已经侵蚀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②跌宕起伏,吸引读者。前文儿子喊道“琴弦有了,有
了”,已使“我”的心情豁然放松,但结尾处的交换条件
又使“我”的心陡然一紧。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的鉴赏能力。鉴赏小说的结尾,就
是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可从语言技巧、主题表达等角
度来分析。
4.请对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5分)
4.
①“我”是一个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小职员。为了一根小
小的琴弦,“我”低声下气,求东求西。
②“我”比较正直、善良。“我”相信别人,不愿意为身
边的人谋私利。
③“我”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竭尽全
力却找不到琴弦,“我”想要扔掉小提琴,表现出“我”
对丑恶社会的愤怒。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人物形象是通
过情节来表现的,抓住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是解题的基本
思路。“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围绕着一根小小的琴弦,
“我”的行动充分表明了“我”的身份地位和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