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语言表达多向考察之连贯、修辞、病句修改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07语言表达多向考察之连贯、修辞、病句修改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

ID:678982

大小:649.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突破点一衔接连贯 语言运用之“连贯” 《考试说明》对语言表达提出要求,即“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 一考点一般进行综合考查,主要知识点表: 考点 考查方式 答题技巧 简明 选择 改错 句子不简明——多与“成分赘余型”病句结合考查, 删掉赘余词语;句群不简明——把握主旨,删掉游离 于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连贯 选择 排序 “七个关注” 得体 准确 鲜明 综合运用 ①看准对象,讲究分寸;②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③ 把握语体,用词准确;④态度鲜明,观点明确。 生动 综合运用 1 确选用词语;②选用合适句式;③恰当运用修辞; 关于语句连贯的“七个关注” 秘籍 07 语言表达多向考察之连贯、修辞、病句修改 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 )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寓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 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做 馅,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如今,黄州烧梅在工艺上更讲究。① 黄州烧梅不仅颜 色亮丽、造型别致,味道也是独具一格,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尽管黄州的烧梅小店遍布市井,但每个热气腾腾的窗口,几乎都是排队的长龙。戴着白帽的伙计揭开蒸笼,糯米脂 油的浓香喷薄而出,腾腾的白气把半条街道熏得香气浓郁,人的口腹之欲自然被撩拨得蠢蠢欲动。这种情势,生动地渲 染了黄州人生活的众生相,成为江城街头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②戏曲是精神文化食品,而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 悦和满足。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 B.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C.其原因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 D.其原因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 答案.B(根据语境“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括号内的语句主要强调“乡土情 结”。A.“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强调的是“味蕾的诱惑”;B.“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 乡土情结” 强调的是“乡土情结”;C.“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用并列关系的连词,没有强调出“乡土情结”; D.“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用并列关系的连词,没有强调出“乡土情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 160 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 40 年的心血,为 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 1500 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 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 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 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 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第 22 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 22 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 22 展室 D.三楼的第 22 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答案.B(由上文“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可知,是在讲“这座楼”, 需要填写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承接上文的“这座楼”,排除选项 C;先“收藏”,再“展出”, 所以排除选项 D;A 和 B 比较,以“三楼”开头,更符合原文题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27 题。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 )办婚礼、过春 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 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 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 无花的日子里,窗花却在窗格上或调皮喧闹,或平和优雅地绽放着。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 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 3 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 答案.C(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以及下文“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的提示,此 处的主语应是“剪纸的颜色”,排除 AB;“因为”意味此处解释“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的原因,排除 D。故选 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8-30 题。 风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最早的人类的风 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之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 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 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还是一种游艺活动。人们说春季草长莺飞, 最适合放风筝。放飞风筝,其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对话。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清风筝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在大小、样式、放飞技艺、扎制技术和装饰上,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 盛时期。 B.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 盛时期。 C.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 大进步。 D.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大小、样式、放飞技艺、扎制技术和装饰上,明清风筝都有了超越前代的 巨大进步。 答案.C(由前文“南北朝”“隋唐”“宋代”可知,应先写朝代“明清时代”,排除 A、B。“大小、样式、扎制技术、 装饰和放飞技艺”,逻辑先后顺序,排除 D 项。) 突破点二 修辞手法的辨析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是恰当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手段。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能根据特定情境运 用一定的修辞格,以生动、鲜明地表情达意。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和反问等九种,以及次常用的引用、双关、顶真。从目前的高考命题看,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 辨识,二是对修辞运用效果的分析。 掌握主要修辞手法的作用 手法 效果 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 化繁冗为简洁 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借代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 4 清晰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 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两 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相比较。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2)表示猜度。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表示想象。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本体和 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的比喻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如: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暗喻) (3)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借喻,借“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比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 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不少考生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对拟物却往往 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拟人和拟物混淆了。其实,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 物当作乙物来写。如: (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拟人) (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拟物)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特征代本体。如:墙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4)专名代泛称。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5)形象代本体。如: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了。 (6)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材料代本体。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运用借代应注意: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 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 5 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4.夸张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做扩大或缩小的“言 过其实”的描述叫作夸张。夸张可分为三种类型: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如: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 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把两者说成是同时出现的。如: 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夸张的作用:表明情感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营造气氛,引人联想。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相似、相关或相承 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 三种: (1)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 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②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2)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如: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3)串对:上下联内容在意义上有因果、承接、条件、假设等关系。如: (3)串对:上下联内容在意义上有因果、承接、条件、假设等关系。如: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 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需符合严式对偶的部分要求即可。 对偶一般是两个句子,如以上各例;也有的是句子成分。如: 对于他们,第一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 加重感情的修辞格叫排比。从结构上可分为四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 6 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 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 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4)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 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匀称;文意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就是反复。反复常见的形式有: (1)连续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间隔反复。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反复的作用主要有: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怀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加强节奏感, 增强旋律美。 使用反复时应注意,反复不是某些语句的简单重复,必须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抓住关键性词语,突出表达 一个中心。层次要清晰,节奏感要强。 8.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手法叫设问。如: ①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②社会主义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 术的力量。 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掀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段首,有引 起下文或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9.反问(反诘)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手法叫反问。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 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如: ①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②这也不足为奇。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凿那些窝儿是为了淘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什么秘 密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7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青 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 “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 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2.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 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 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 要求不太严格。 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 下两句不重字。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 的思想,答在问中。 突破点三 病句修改 综 合 判 断 有 些 病 句 从 语 法 上 找 不 到 病 因 ,可 以 从 事 理 、情 理 上 分 析 。逻 辑 分 析 法 主 要 从 概 念 、 判 断 、 推 理 方 面 考 虑 , 看 句 子 表 述 的 逻 辑 是 否 正 确 , 句 意 关 系 是 否 合 理 等 。 还 可 以 从 以 下 特 征 方 面 辨 析 : 一 看 并 列 词 语 , 辨 析 是 否 种 属 并 列 、 种 属 异 类 或 种 类 不 一 、 不 合 事 理 逻 辑 顺 序 。 二 看 否 定 词 , 尤 其 是 隐 性 否 定 词 , 如 “ 防 止 ”“ 避 免 ”“ 切 忌 ”“ 禁 止 ”“ 难 免 ”“ 杜 绝 ” 等 , 以 及 反 问 句 “ 难 道 … … ” , 辨 析 是 否 否 定 不 当 。 三 看 数 量 词 语 , 辨 析 表 述 是 否 前 后 矛 盾 、 不 合 事 理 逻 辑 。 四 看 介 词 , “ A 对 (于 )B ” “ A 与 ( 和 )B ” , 辨 析 是 否 主 客 颠 倒 。 8 五 看 表 范 围 、 程 度 的 副 词 , 如 “ 全 ” “ 都 ” “ 凡 ” “ 历 来 ” “ 从 来 ” 等 , 辨 析 是 否 自 相 矛 盾 。 六 看 表 因 果 的 连 词 , 如 “ 因 为 … … 所 以 ” “ 由 于 ” “ 因 此 ” 等 , 辨 析 是 否 强 加 因 果 。 病 因 判 断 与 修 改 一 、 精 准 判 断 病 因 —— 修 改 之 前 提 修 改 的 前 提 在 于 判 断 , 判 断 哪 句 有 问 题 。 判 断 的 方 法 与 技 巧 都 是 平 时 使 用 过 的 : 1. 抓 住 标 志 判 断 2. 通 过 审 、 梳 、 仿 、 通 判 断 二 、 精 准 修 改 —— 修 改 之 根 本 1. 对 症 下 药 , 有 针 对 性 。 简 单 地 说 , 就 是 什 么 地 方 有 毛 病 , 就 改 什 么 地 方 ; 是 什 么 样 的 毛 病 , 就 用 相 应 的 方 法 来 改 。 所 以 对 各 种 病 句 类 型 一 定 要 做 到 心 中 有 数 , 针 对 造 成 语 病 的 原 因 进 行 修 改 。 2. 尽 量 保 持 句 子 原 意 。 每 一 个 病 句 , 一 般 都 包 含 双 重 意 义 , 一 是 没 有 正 确 表 达 出 来 的 句 子 的 原 意 , 二 是 已 经 表 达 出 来 的 歪 曲 了 原 意 的 错 误 意 思 。 改 正 病 句 时 , 应 尽 量 分 析 并 把 9 握 它 所 要 表 达 的 原 意 ; 在 尽 量 保 持 原 意 的 前 提 下 , 将 错 误 的 地 方 加 以 适 当 的 修 改 、 调 整 。 切 忌 违 背 原 意 , 另 起 炉 灶 , 按 照 个 人 意 志 另 选 一 个 句 子 去 代 替 原 句 , 或 者 添 枝 加 叶 来 修 饰 句 子 。 这 样 做 , 往 往 会 背 离 原 意 而 达 不 到 正 确 修 改 语 病 的 目 的 。 3. 要 善 于 运 用 多 种 方 法 进 行 修 改 。 每 一 个 病 句 , 几 乎 都 可 以 从 语 法 、 修 辞 、 逻 辑 等 角 度 来 分 析 其 造 成 语 病 的 原 因 。 这 样 , 同 一 个 病 句 , 也 就 可 以 有 多 种 不 同 的 修 改 方 法 。 至 于 用 哪 一 种 方 法 来 修 改 更 加 合 适 , 这 就 要 看 病 句 本 身 的 语 病 类 型 , 看 表 达 的 需 要 , 看 具 体 的 语 境 。 4. 改 后 注 意 进 行 复 查 。 整 体 阅 读 一 下 , 看 是 否 通 顺 、 有 无 新 语 病 产 生 。 三 、 综 合 修 改 语 段 语 言 表 达 问 题 语 段 语 言 表 达 问 题 的 修 改 涉 及 多 方 面 问 题 , 应 注 意 以 下 几 点 : 1. 明 确 题 干 要 求 。题 干 没 有 明 确 的 专 项 修 改 要 求 (如 表 达 不 得 体 、格 式 不 正 确 、标 点 使 用 错 误 等 ), 只 是 笼 统 地 说 语 言 表 达 存 在 问 题 。 这 时 应 对 其 全 面 排 查 : 重 点 查 有 无 语 病 , 有 无 不 得 体 , 有 无 不 连 贯 , 有 无 不 简 明 、 不 准 确 ; 次 查 标 点 、 格 式 等 问 题 。 2. 注 意 修 改 数 量 。 这 类 题 目 一 般 要 求 修 改 四 到 五 处 , 为 了 考 查 的 全 面 性 , 这 几 处 存 在 的 问 题 往 往 不 全 部 相 同 , 比 如 有 两 处 语 病 (这 两 处 语 病 病 因 一 般 也 不 相 同 )、 一 处 不 连 贯 、 一 处 不 得 体 等 。 要 求 会 根 据 “修 改 数 量 ”来 确 定 存 在 的 语 言 表 达 类 型 。 3. 注 意 对 语 段 的 整 体 理 解 ,要 有 大 局 观 。这 样 做 特 别 有 利 于 对 语 言 不 连 贯 问 题 的 排 查 , 防 止 “只 见 树 木 , 不 见 森 林 ”。 网] 1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窗子谈不上美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窗子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逝,使 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 在中国,有多少工匠,(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或单独存在或互相交替使用,看起 来就像有无数的组合。有简单的图案,也有独具特色的图案,一切都用薄薄的棕色或红色木条制作成。 每当夜幕降临,从中国传统院落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发光的抽象画一样的木制窗子, 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甬道长廊,婆娑竹影上。偶尔有人在室内 走动,身影在洁白的窗纸上滑动,充满神秘的色彩。 (节选自《汉字王国》有删改)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B.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C.即使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窗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D.即使对称变化是窗子的设计原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11 2.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A 2.B 3.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括号后的内容“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是在列举窗子 的类型,而且都是对称图形,据此括号内后半句应说窗子的造型特点是对称的,排除 CD。括号前面话没说完整, “在中国,有多少工匠”,注意里面的“有”,恰好照应 A 项“就可能有”,而 B 项前半句“窗子就可能有多少 种装饰图案”在表达上与上文不照应,显着结构混乱,应该追求“有多少工匠”“就可能有多少窗子”的结构模式, 只有 A 项符合。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把人的特征“勾画”(行为动作)赋予自然物窗子。 A.此句属于用典。“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北魏主拓跋焘的 重创;“封狼居胥”指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B.“湖月……送我……”运用拟人手法。 C.“樯橹”指的是桅杆和船橹,此处借指战船,运用借代手法;“灰飞烟灭”运用夸张兼比喻手法,形容惨败状 况。 D.“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手法,将“愁”比作“一江春水”。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 一句有两处语病。一是“随着……,使……”成分残缺,是滥用介词导致的主语残缺,可删去“使”或“随着”; 二是语序不当,“中国建筑的”属于领属性质的定语,应该放到“最富有”(形容词)前面,同时将“的”改为 “中”。 整个句子修改为: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1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 个新坑、3000 多年前的丝绸、500 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文化热, 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无数网友 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在了青铜神树上、 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晋帖唐画…… 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传承它们,发扬它们,携着辉煌的文 明走向未来。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转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C.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 4.A 5.C 6.第一处:“古蜀国”和“我们”调换顺序;第二处:删掉“在……中”或“让”。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所填句子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些文物首先是见证历史,守望沧海变迁,然后等待着人们发掘,才能苏醒绽放,最 后惊艳世界。据此排除 BCD。 故选 A。 13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文:拟人修辞,写古蜀文化沉睡。 A.用典,运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B.夸张修辞,落笔可摇动五岳,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C.拟人修辞,桃花追逐着杨花飘落。 D.互文修辞,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故选 C。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主客体颠倒,应是“我们对古蜀国知之甚少”; “在……中”“让”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删掉其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孤芳自赏。可要是 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鸡零狗碎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 俗世烟火,是书中喜怒哀乐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 么一些人和事是超尘脱俗的。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则是书的精髓,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 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三分仙气,七分俗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7.括号里填写的句子最佳的一项是( ) A.烟火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有的吗?B.一个人一生中到底需要有些什么? C.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 D.每个人真的都需要有烟火气吗?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答案】 7.C 8.C 9.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分析】 7.根据后句说的“烟火气少了……。可要是烟火气过多……”这两种情况分析,其前句是对“烟火气少”和“烟 14 火气过多”这两种情况发问的,所以此处可以填写“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A 项问的是每个人是否需 要烟火气,B 项问的是一个人到底需要什么,D 项问的是每个人是否真的都需要有烟火气,这三项都不能与语境中 “烟火气少了……。可要是烟火气过多……”衔接,所以,都是错误的。 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句子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烟火气”代指俗世生活的气 息,“铜臭”代指金钱的气息。 A.使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前句是夸张,后句是比喻。 B.使用了比拟和对偶手法。把“花”说成“无可奈何”,赋予花以人的情感,所以运用的是比拟;“无可奈何” 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所以又是对偶。 C.使用借代修辞手法,“落红”是用颜色特征借代花。 D.使用了比喻,把“西湖”比喻成“西子”。 C 项和画线句子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 C。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中“三分仙气,七分俗气”语序不当,“三分仙气”应该对应“趣味”, “七分俗气”应该对应“俗味”,所以应把“三分仙气”和“七分俗气”颠倒过来,改成“七分俗气,三分仙气, 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运河老了,一个衰老的生命总是喜欢选择沉默的。它或者就这样老去,直至死亡,像世界上绝大多数中世纪 的伟大建构那样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成为后人永远的追忆与凭吊;或者在冷落中等待——等待一个更加强有力 的崭新时代,( )。那么就等待吧,对于一个经历了二千四百多年的伟大生命来说,这次的等待大概不会太久。 又一个黄昏莅临了,木叶萧萧,衰飒如诉,古运河上弥漫着美丽的伤感。帆船从远方驶来,一群燕子殷勤地追 逐着桅杆,几千年以前它们就是这样追逐的,从江南追逐到蓟北,又从蓟北追逐到江南。夕阳的佘晖下,你渐渐看 清了航船的每个细部:油亮发黑的船板,被磨出了金属般质感的舵柄,高大的帆篷上缀满了补丁,有如一位浪迹天 涯的独行客,破旧的衣衫上扑满了秋风。这条古老的航道,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 怨无悔地向你驶过。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B.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C.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D.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15 1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0.B 11.C 12.在这条古老的航道上,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来。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面“崭新时代”来看,后面陈述主体为“时代”前后衔接更 连贯,因此排除 A、D;而 C 项后面分句主语又变成了“中华民族”,前后不一致,排除 C。选择 B。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与 C 项均使用拟人手法;“无怨无悔”“溅泪”“惊心” 都是拟人。A.对偶。“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B.夸张;“扪参历井”,山势高峻,可 以摸到参、井两星宿。为夸张。D.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上,“它”应是指帆船,划线句子的“它”成了“古老的航道”, 不合逻辑。加上介词,让“古老的航道”作状语即可:在这条古老的航道上,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 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即使能走进“红楼”世界,也不一定能对作品的全局准确地把 握。但临渊羡鱼,( )。 所谓凡例,就是作者对作品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解释说明,王力先生说得更好:“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 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 是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作者、创作技法、写作动机、内容、 主题、读者等方面的解读,通过这些预设的帮助,更容易理解《红楼梦》的内容。 红楼梦本来有梦幻和现实两个世界,那么虚假和真实就并行不悖。尽力表现的,往往视而不见;竭力隐藏的, 可能欲盖弥彰。读《红楼梦》不一定能读出真味,但不读《红楼梦》绝对体会不出意趣来。比如这篇短短的凡例, 能读出作者的诸多苦心孤诣,那么红楼一梦,不知能悟出多少智慧来。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6 A.想要得出什么高论,不深入《红楼梦》的文本研究,我觉得也只能是痴人说梦。 B.不深入《红楼梦》的文本研究,想要得出什么高论,我觉得也只能是痴人说梦。 C.不深入《红楼梦》的文本研究,想要得出什么高论,我认为只是痴人说梦而已。 D.想要得出什么高论,不深入《红楼梦》的文本研究,我认为只是痴人说梦而已。 1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 13.B 14.A 15.在“通过”前加上“我们”或“读者”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由前面语境“但临渊羡鱼”可知,后面应是“临渊羡鱼”的具体表 现,即“不深入《红楼梦》的文本研究”,所以 B、C 项第一个分句与前文衔接紧密,“深入文本”与“想要得出 什么高论”是做法和结果关系,所以排除 AD。分析 BC 两项最后一个分句,“觉得”“只能是”语气上比“认 为”“只是”更委婉,“也”与前文“也不一定能”呼应,排除 C。故选 B。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尽力表现的,往往视而不见;竭力隐藏的,可 能欲盖弥彰”运用了对比和对偶的修辞,“尽力表现……”和“竭力隐藏……”构成对比,分号前后句子结构一致, 构成对偶。 A.使用对比和对偶,“假作真时”和“无为有处”结构一致,“真亦假”和“有还无”结构一致。 B.运用了对偶,秋水(名词)共(连接词)长天(名词)一(状语)色(谓语),落霞(名词)与(连接词)孤 鹜(名词)齐(状语)飞(谓语),结构一致。 C.运用了比喻,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是比喻。 D.运用了拟人(比拟)和对偶,用“偷来”“借得”来写白海棠,这是拟人;偷来(动词)梨蕊(名词)三分(数 量词)白(名词),借得(动词)梅花(名词)一缕(数量词)魂(名词),结构一致。 故选 A。 17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句子“通过这些预设的帮助,更容易理解《红楼梦》的内容”成分 残缺,属于主语残缺,应该在“通过”前加上“我们”或“读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不似江南雪景的含蓄柔丽,北方雪景是大刀阔斧的,极度的严寒扑面而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家乡到哈 尔滨,我始终没离开东北。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冬藏、秋收,对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当我 们住在温暖的房子里安居乐业的时候,寒冷的冬日不过是窗外可供欣赏的审美客体:松花江的冰面在阳光的映射下是钴青 色的,隐约能看到凝固的波纹;树木的枝杈间堆积着白雪,厚重如大朵的棉花……而今的银白世界里物质丰富,闲食琳琅 满目,想起小儿时代的零嘴,如同白雪覆盖着的金银木红艳的果实,既是诱人的,又是审美的,尽管那可能是一种贫困美 学。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 B.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的是有它不适之处的冰雪环境。 C.冰雪环境虽有它的不适之处,但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 D.冰雪环境让人们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虽有它的不适之处。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C(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由上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推知,主语应是环境,故排除 AB;“不适之处”与“创生 出独特的生活美学”是转折关系,且“创生出独特的生活美学”与下文的表述内容一致。) 2.A(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比作“棉花”。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作“雪”; 把“新月”比作“钩”。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扶”赋予“轻风”以人的动作。C.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用了夸张,用来形容庐山瀑布的落差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 18 既生动又贴切。D.运用设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用杏花村代指“酒家”。) 3.乡村的生活图景仍然遵从自然时序,春耕、秋收、冬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却大有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天鹅是世界上可以长途飞行的鸟类,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往返于南北之间。在迁徙途中,( )。它们一面 跋涉,一面寻觅适合安家过冬、孵化爱情结晶的风水宝地,那抉择有多困难也没有人知道。这次它们选择凯江为落脚点, 当它们的倩影通过眼睛投屏到大脑,我彻底沦陷。 一轮夕阳红着脸挂在山头,凯江变得柔和起来。江心的小岛旁,那对黑天鹅悠闲地漂游着,时而深情对视,时而相互梳 理羽毛。明净的天空倒映在水里,它们就游走在云层里了,那样优雅、美丽、互爱,长诗短歌般的山水瞬间也多情起来。它 们那黑得发亮的羽翼、饱含深情的眼珠子,我的心也变得柔软,一不小心生怕就惊扰了它们的清净。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体会,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 B.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没人知道,多少饥饿威胁也没有人能体会 C.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体会 D.没有人知道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也没有人能体会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C(由后文“它们一面跋涉”以及“那抉择有多困难也没有人知道”可知,本段在强调天鹅在困难中生存,故补写句子 应该先说天鹅面临的困难,排除 A。根据“在迁徙途中”可知,主语应该是天鹅或者“它们”。排除 D。B.“多少饥饿威 胁”前缺主语,排除 B。) 5.A(由划线句子“时而深情对视,时而相互梳理羽毛”可知。运用拟人手法。A. 由“相倚恨”和“背西风”可知,运 用拟人修辞。B.由“红胜火”和“绿如蓝”可知,运用比喻修辞。C.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知,运 用夸张修辞。D.根据整首诗可知,运用对比手法。) 6.①“眼珠子”改为“眼眸” ②在“我的心”前加“让” ③“一不小心”与“生怕”互换位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 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 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写了一篇传记《万石君 罗文传》,由此,“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 19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 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 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 ),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 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7.C(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而 A、B 两项的主语是“心愿”,故排除 A、B 两项。介绍砚的文化 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 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 D 项。) 8.B(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A.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岭上晴云”比作“絮 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B.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C.运用夸张修辞手 法,“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D.用了通感修辞手法,“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 觉。) 9.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 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 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转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 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 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 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 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 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20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1.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10.D(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排除 AC;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 不准确的具体阐释,排除 B。) 11.C(A.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考 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 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12.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