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ID:678985

大小:208.5 KB

页数:38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自然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它是源于 17 世纪,莫基于 19 世纪,形成 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文学虽然在传统上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 的影响,但是鉴于它产生于以“伊甸园”与“新大陆”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便自然有着其 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从一开始,它就注定是一首“土地的歌”。美国著名历 史学家亨利·纳什·史密斯在其著作《处女地》中指出:“能对美利坚帝国的特征下定义的 不是过去的一系列影响,不是某个文化传统,也不是它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而是人与大 自然的关系……” 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 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 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也 有人形象地将它称作:“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为一身的美国荒野文学。” 自然文学的主题,由最初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如今探讨自然与整个人 类及其文明和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这一主题也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不 容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自 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西方自然文学作家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兴趣,看到了多 种文化的相遇。 无论是在爱默生的《论自然》还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我们都能看到东方思想的 影响。当代自然文学作家苏珊·兹温格在其著述中对老子的思想极为推崇,称老子的《道 德经》充满人生智慧,教诲人们如何贴近土地,过一种平静、简补、知足的生活。令美国 自然文学作家感兴趣的不仅有中国的儒学、道学,而且还有文学作品。他们将《诗经》视 为“诗歌之母”,将谢灵运、王维、李白等中国诗人的诗作称为“中国的荒野诗歌”,并以 “山野家园”为名翻译出版。因为这些诗人将自然与心灵深切地融进了内在的荒野,所以 才引起了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关注。 (摘编自程虹《荒野情结》) 材料二: 1985 年,《美国遗产》杂志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美国历史学界“班克罗夫特奖”得主罗伯特·D·理查德森代表作《梭罗传》呈现了梭罗多 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代表的 19 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 梭罗是美国自然文学典范作家,但是,在美国文学史和思想史里,人们通常视梭罗为 爱默生的弟子或传承者。梭罗与爱默生的友谊,是这本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梭罗从爱默 生的《论自然》里汲取了很多营养。1837 年的秋天,他们成为朋友,爱默生成功地说服梭 罗从事写作。 梭罗大量阅读博物学著作,林奈的分类学、达尔文的进化论,都让他着迷。这些著作 唤起了他对自然的向往,《沃楚西特山之旅》《冬季远足》等早期作品,已经显现出了梭罗 “远行体”的风格。 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零两个月,但《瓦尔登湖》让梭罗永远 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表。正如作者所言,“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每个美国知识分子内心景观永久 性特征”。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活并非纯粹的、原始的,它的意义在于作者所说的“实验性、 代表性或象征性”,或以梭罗自己的话表达:“在我的想象中,即便身处物质文明当中,过 一种原始的垦荒生活也是不无裨益的。” 今天,想起瓦尔登湖,想起梭罗,有多少人能不向往那一小片荒野里的绿洲呢? (摘编自林颐《这是一场关于自由的实验——读(梭罗传)》,《温岭日报》2020 年 8 月 8 日) 材料三: 自然文学的功能是什么? 首先是慰藉的功能。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 唐代诗僧寒山三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 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白话诗。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跟父亲的关系闹僵,双 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 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 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游记》是自 然文学经典之作。徐霞客是一位奇人,是毛泽东多次盛赞的人物。毛泽东甚至说,自己有 个志向,就是想学徐霞客,如有可能就去游历长江和黄河。徐霞客在没有任何官方资助的 背景下,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上千次游历,踏访过无数山峦河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 所之未知”,写出了 260 万字的旅行日记。他的日记涉及地质、地貌、山脉、水系、火山、 温泉、植物、动物、气候、宗教、风俗等博物学知识,还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的结论和认 识。《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 自然文学还有完善人格的功能。这里必须说说苏东坡。有人说,苏东坡一生不得志, 遭受了种种磨难。遭受了种种磨难是事实,但一生不得志却未必。他曾官至三品,举朝能 匹者,不过尔尔。才华成就了他,也几乎毁了他。然而,他仍旧活得通透,洒脱,其乐陶 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人该如何对待外 物?人该舍弃什么?苏东坡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此话何解?也许, 对外物的欲望会占据人的内心。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会在无边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摘编自李青松《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光明日报》2020 年 12 月 23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文学是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但其发展过 程受到东方思想的影响。 B.《梭罗传》呈现了梭罗多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代表的 19 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 潮,是自然文学典范。C.材料一介绍了自然文学“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 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这一点可以从材料二得到证实。 D.材料三在阐述“自然文学的功能”时提到的寒山等人的作品,属于材料一中美国自然 文学作家感兴趣的东方文学作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自然文学的主题由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探讨自然与人类及其文明和文 化的关系,是因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B.当代自然文学作家对老子充满人生智慧的思想极为推崇,认为道家比儒家更贴近土地, 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 C.《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作者以此为例证明自 然文学更关注的是科学普及。 D.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中西方文学共同关心的文学主题,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时,自然 文学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书写自然,以及对这种文学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的 纠纷及挑战。” B.“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 开来,区别对待。” C.“在各种生活的迫使、各种欲念的引诱以及各种矛盾的驱使下,深藏于心灵的所有恶 念会被无限制地放大。” D.“回归自然是一件好事,符合人们对田园牧歌的追求,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谁也做 不到彻底地逃离。” 4.梭罗对美国的文学史和思想史分别有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 分) 5. 中西方自然文学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张冠李戴。《梭罗传》是人物传 记,不是自然文学作品,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才是自然文学典范。 2.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强加因果。“这是一 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原文中并没有和前文构成因果关系。B 项,无中生有。“认为道家比儒 家更贴近土地,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C 项,曲解文意。“作者 以此为例证明自然文学更关注的是科学普及”错误,《徐霞客游记》的例子证明的是“自然 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确定材料三的观点,材料 三论述自然文学的功能问题,认为自然文学可以慰藉心灵、普及科学知识、完善人格。符 合这个观点的论据是 A 项。“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的纠纷及挑战”, 意为自然文学及其研究,可以让人更好地面对纷繁的世界,体现了自然文学的功用,所以, A 项符合题意。 4.①文学史方面:是美国自然文学典范作家,作品《瓦尔登湖》对美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 性格影响深远。②思想史方面:代表 19 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每点 2 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作者对梭罗做了介绍和评价, 根据题意筛选相关信息,分角度组织答案即可。从“呈现了梭罗多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 代表的 19 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检罗是美国自然文学典范作家,但是,在美国 文学史和思想史里,人们通常视梭罗为爱默生的弟子或传承者”等语句中,可以梳理出文 学史和思想史两方面的成就,再把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及其影响归纳到文学史方面即 可。材料二是荐书、评书类文章,作者对作品及其内容的评价是重要信息,应当予以关注。 5.①时间:以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为代表的西方自然文学发源于 17 世纪;我国古代自然文学 可以上溯到《诗经》和诸子百家的时代。②文体:西方自然文学以散文、日记为主;我国 古代自然文学还有大量诗词,比如寒山、苏东坡的诗词。③表达方式:西方自然文学以第 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我国古代自然文学的诗词散文并不一定是写实的,也不一定是第一人称,多以抒情为主。(每 点 2 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本题,需综 合梳理三则材料,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一和材料三。材料一主要介绍以美国当代自然文学 为代表的西方自然文学的发展历史,最后一段谈到东方思想对其产生影响,有儒家、道家 思想的影响,也有文学作品的影响,主要梳理筛选材料中提到的中西方自然文学各自的特 点。“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 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 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这 段话从形式、内容、表达方式三个角度概括了西方自然文学的特点,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对 中西方自然文学做对比,找出二者的不同。材料三主要介绍自然文学的功能,举例多用中 国古代自然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自然文学作品在文体上还有很多诗词,诗词并非 以写实为主,也不一定是第一人称。整合以上信息,分条作答即可。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 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 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 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 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 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 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 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 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 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 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 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大丈夫精神,弘 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 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文化强调“民贵君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 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 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 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 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 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 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 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 国人“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 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 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谤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 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 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对珍贵的音像档案进行抢救整理,这一举措意义深 远。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音像历史资料,在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久性保存之后,如何 才能避免成为缺乏生命力的“木乃伊”而复兴为活的文化?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双重的悖论,危机与机遇 并存。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 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社会,蚕食各地区传统文化 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的地方文化。 但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又特别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 潮,使很多人,尤其是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 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 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 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 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 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 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 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 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 3D 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 2014 年登陆好莱 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 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毫无障碍地聚集,形成独特的文化群落,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教、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 把传统文化变成因脱离大众而失去了活力的“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 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 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 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传统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 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非完全征服 自然。 D.中国思维有整体观与阴阳观两大特征,其内涵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传统美学观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 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B.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强调“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荀子所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中国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种种特质为文化底蕴的,古人所设想的“天下为公”“天 下一家”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经过口头传唱扎根民间的蒙学读物,带有儒家文化密码,是 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可能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应改变其原有文化基因。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将决定本民族的未来。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1.B 【解析】A 项,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 要”。C 项,说法错误,材料二第 2 段说的是“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而非选项所言“顺其自然而非完全征服自然”。D 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 6 段可知,整 体观与阴阳观的内涵不同。前者强调联系性、系统性,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 系的对立与平衡。 2.B 【解析】A 项,变“已然”为“未然”,材料一原文关键词为“成为”,选项将其变 为“将成为”。C 项,偷换概念,“‘天下为公’‘天下一家’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错, 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历史文化基础”。D 项,“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无中生有。 3.A【解析】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 焕生机提供契机”,只有 A 项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的。 4.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 后分段列举特质的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 ②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论证(或答“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 梦的关系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传统文化名句,如“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使论证 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并从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 的现代转化。(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5.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 化,以民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 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③做好传统 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借助大众流行文化之力,使其以鲜活形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每 点 2 分)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 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 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 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制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 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 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三分显然不可能是最 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领对应的三分,这三者本身的时代 差距也很大,比如国风、小雅中仅有部分诗作可能产生于西周。另外,传世文献对风、雅、 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 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 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幽》谓之《幽诗》,亦谓之《雅》, 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幽》《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 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因为 《部风》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X 召南》和《幽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 所以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断、雅、颂四类。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雅、领先不论,二南与《幽风》除时代较早外,同其余国 风相比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先说《幽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 生活于幽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幽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 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箭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幽诗”“幽雅”“幽颂” 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 “幽”归入“风”就很不合理。 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南 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 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 是“房中之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论语·阳货》谓:“人而不为《周南》《召 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 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后来才归属于国风。 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部分篇目时代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 祀诗,这应是“雅”类得以确立的核心。也就是说,最初的雅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小雅》 则更是礼制演变及宴享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所以《仪礼》所载士阶层的礼制,大量使 用了《小雅》中的篇章。至于颂,因为《商颂》《鲁颂》比较特殊,这里只讨论《周颂》。 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 那么,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幽、 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它们分别代表了构成 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许也代表了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即周王母族、 周之旧贵族、灭商过程中诞生的新贵族、殷遗民贵族。周初的礼乐制度建设,正是为了调 和这几种文化或政治势力,建立并维持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因而,随之产生的《诗经》,也 就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这种文化、政治生态。 (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光明日报》2020 年 11 月 30 日) 材料二: 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制 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 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周王沿袭了殷商的社会结构,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 即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阶级。在周王朝,阶层间的界限不但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庄严、 不可逾越的。 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目的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是推行这种制 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就是周王朝为了 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这一机构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部分。“礼乐制度” 中的“乐”基本指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由春官中的大司乐领导,并由贵族担任音乐 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在音 乐教育方面,礼乐机构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帝王和贵族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民间选拔 出来的青年。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被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 习音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以《六乐》防万民 之情,而教之和。”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的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 室统治,使人民保持和平的态度,防止奴隶反抗。 (摘编自丁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