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1
必修下册期中复习试题(四)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班级 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
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
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
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
发生变化,更多地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
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
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
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
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
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
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
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
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
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
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
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
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
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
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
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
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
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
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
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
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
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
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
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
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
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
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2
到初中毕业的 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 5 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
前度过的时间大约 18 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 12 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
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
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
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
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
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 20世纪
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
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 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
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
从 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
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
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
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
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
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
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
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
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
体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
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
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
的手段。
3.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3分)( )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
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
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3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
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4分)
答:
5.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云中谁寄锦书来
左建明
从前的情形,隔上几日到办公室去,总有那么一摞信件候在那里,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
的惊讶、欢喜,或许还有失望与牵挂——不管怎样,都足够一天的心潮起伏了。但是,不知
从什么时日起,那桌面上竞渐渐地荒凉起来,即使半月二十天去一趟,也鲜有书信出现,惟
有一些硬邦邦的印刷品,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摸也懒得去摸,于是,生活中平添了许多寂
寥。
有次出差,妻子跟我说,你给我写封信吧。我说,电话这么方便,还写什么信,就没有
写,兜里揣了手机,拿出来就讲,用得着再写信,再贴邮票,再往邮局跑吗?妻子的深意被
我忽略了。
孩子出国读书已经两三年了,家里竟没收到过一封亲笔信,自然是因有电话。后又上了
网,有了电子邮件。现在更是方便,用上了电子语音通话,不花钱,每天晚上对着麦克风尽
管聊,直聊得搜肠刮肚没话找话,几成了天气报告和烹饪交流了。
现代信息技术把时空为人制造的期待消解了。
也因此,我们再也体会不到“望秋水”“目尽飞雁”的诗意。遥想青春初恋时,正值朔
风吹雪,戎马辽东。“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对于书信的期盼,大约没有谁能比过当
兵的人。盼信——读信——复信,这循环往复经年不衰的美妙激情,正是人生的菁华,至今
想起那包被妻子珍藏起来的两地书,耳边即刻传来列车“咔嚓——咔嚓”的车轮声,那就好
像我们的专列,专为我们传书送信。
书信实在是有不可替代的品质。
你可以反复地阅读,阅读中又可生发出无穷的想象,那信纸的质地,那熟悉的字迹,那
字句的删改涂抹,都令人亲切感动遐思绵绵。你甚至偶然可见信纸上轻微的汗渍,浓湿的泪
痕。于是写信人的气息、心境、情感扑面而来,这时,你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记忆与想象,
进而收获了一次色彩斑斓的艺术体验,对于书信,定要收藏。这比那些古玩字画等物质性收
藏更为珍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旧信重读,你会发现生命从来就没有被
时光的水流冲走,过去的欢乐也好,痛苦也罢,它们全被酿成了幸福。你被幸福包围着,充
实而又富足。
作为语言符号,一旦将文字落在书面上,它的表达便显得更为郑重,书信的基本品质是
真实。(除非将它用于阴谋,群英会蒋干中计,也正是基于对书信真实品质的信任。)书信最
能切近情感、事件的本原,因为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有关“我们从哪里来”这样永恒
苍凉的生命叩问,也许能从书信中获得最温暖的回应。书信既是个人清洁的经验史,又是宽
广悠远的血亲网。假如你不仅仅收藏着自己的所有信件,而且还继承了父母、祖父母、曾祖
父母们的书信,那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家谱,如果我们妄发谵想,将此类“家谱”伸展到秦
汉之前,那真正是一部伟大壮丽的画卷!有这样的参照与镜鉴,文明的脚步该是多么强健。
书信还是艺术的。它至少具备了语言和书写的艺术。为了将情感表达得强烈或含蓄,为
了将事件叙述得准确且生动,为了将理性阐述得缜密与通透,等等,你必得尽其所能选择最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4
美的语言,最美地书写。于是,许多经典的艺术从书信中诞生。《两地书》《傅雷家书》《曾国
藩家书》等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二王、欧、褚、柳、米等大书法家的信札则成
为后人临池的范本。
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
而今,城市里的电信大楼是越来越气派堂皇了,端的是人如水流车如龙。零落一隅的邮
政所却日渐寒伧——但是,它门前的邮筒依然恭候着您,虽然目光已有些酸楚:那小屋里依
然散发着邮票、蘸水笔和浆糊的温馨,虽然有点儿清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时候,一位退休的老邮差正乘了月色蹒跚前行。他老伴的生命正处弥留之际,他记起
了从前老伴的抱怨,因为他当了一辈子邮差,却从来没给她写过一封信。现在,他终于写好
了,他要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发信。
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网络等手段使人们对书信的热切期待消解了。
B.作者认为电话和伊妹儿不如书信那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价值,让
人感到幸福、充实而富足。
C.作者认为书信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具备语言和书写的艺术。
D.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对书信传统的热爱,呼吁回归到书信时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的惊讶、欢喜”中“鼓胀”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从前书信数量
多时,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B.“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这个比喻写出了作者对硬邦邦的印刷品的反感,从而衬托出
对书信的热爱和期盼。
C.文章以李清照的诗句为题,使文章含蓄,典雅,更有韵味,问句也能启发读者思考。
D.文中引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使文章富有诗意,也能表达
作者对书信传统逐渐丧失的叹惋以及对书信文化回归的渴盼。
8.文中画线句子“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中,“这一切”包含
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
答:
9.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实则不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
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
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
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
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
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
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
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5
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
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
又困于饥寒,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
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
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
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
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
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 ①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②永历:朱由榔(1623—1662),南明最后
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
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
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
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⑤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
不能见的光辉。指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
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
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
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
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
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
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唐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翔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
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
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
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
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
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
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
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4
分)
译文:
(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惧此事终已废弃。(4分)
译文: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6
14.有人评论“《与余生书》是一封书信,同时又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文中时而慷慨
陈词,时而忧愁幽思。叙事环环相扣,说理层层深入”,文章是怎么叙事和说理的?请简要
说明。(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赠曾子固①
王安石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② 。
[注] 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位列“唐宋八大家”,
世称“南丰先生”。②班: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扬:扬雄,西汉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
15.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曾巩文章出众,像长江、汉水一样才华横溢,像星斗一样熠熠生辉,表现出
作者的赞美之情。
B.第三句重在表现曾巩凭自己卓绝的才华和纯正气质从不向权贵及小人低头,体现出
曾巩为人刚正不阿。
C.作者对曾巩的遭遇不平,告诫小人们不要以为诽谤可以伤害曾巩,曾巩怎会因诽谤
而整天惶惶不安?
D.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不幸死去,但日后将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
名,光耀千古。
16.世人评价王安石的诗瘦硬刚健、遒劲有力,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儒将装束,
用“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
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
(3)韩愈《师说》的末尾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李蟠的
儒学素养则通过“ ”得到了说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近日,真实版的“45度让路法”在成都上演,3公里左右,救护车用了不到 4分钟穿越
而过。相关资深交警、救护车驾驶员都表示,该让路法是 ① 。( )“45度让路法”在
现实当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执行,( )它至少让不少司机知道了遇到紧急车辆时可以选
择科学的方式来合理让行。可以说,“45度让路法”的关键不在于“45度”,而是“让路”。
它的成功传播,是对社会避让意识的一种推广和普及。
这对互联网时代的科普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启示。像“45度让路法”模拟视频在朋友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7
圈流行,( )有趣、直观,( )完全没有刻意强调科普,( )能够吸引更多的转发和参
与。( ),当前的科普工作,就应该多挖掘互联网传播创新的潜力。
当然,科普传播在互联网媒介上,并不意味着科普信息公布该有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
可以打折扣。如何 ② ,同时又避免伪科普乃至谬论的传播,则需要相关机构、科普信息
发布方以及普通民众多一些求真、求实的意识和行动。
18.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 即使 那么 因为 所以 却 因而
B 虽然 但是 由于 尽管 也 因而
C 虽然 但是 因为 即使 也 因此
D 即使 那么 由于 尽管 却 因此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科普传播在互联网媒介上,并不意味着公布科普信息该有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可
以打折扣。
B.互联网媒介上的科普传播,科普信息发布并不意味着该有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可
以打折扣。
C.科普在互联网媒介上传播,并不意味着科普信息公布该有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可
以打折扣。
D.互联网媒介上的科普传播,并不意味着科普信息发布该有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可
以打折扣。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4分)
答:①
②
21.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
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网络文学是文学,时至今日我们对此已没有什么争议和争论。②因而从作品质量看,
文学形式不够新颖,③思想内容也不够深刻,④使得网络文学与有着数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学
存在着巨大的差距。⑤因此,适当地创新文学形式,⑥发展思想内容水平,⑦网络文学才能
走向与传统文学的融合。⑧那时,对它的关注将不再是其媒介和载体,⑨而是它的艺术特色
和思想内容。
答:
22.下面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的构思框架,请把它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
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90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网络传播着真相,利于正义的抵达。
有人说,网络沟通着你我他,传递着温馨、温暖。
有人却说,从沉默是金到众声喧哗,围观没有改变中国。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8
对于以上几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
点和路径”说法错误。材料一首段说的是“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地选择记忆重要
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化”,只是“记忆策略发生变化”;也
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而是“更多地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获取路径。B项,
“借助抽象符号”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
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是“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C项,“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媒介被称
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
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项,“这是‘人—物—人’的互动
交流方式所导致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
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并未提到人可能被新技术
控制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导致的,选项强加因果。
3、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项,“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
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
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品格素
养,不属于媒介素养。
4、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媒介影响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从正反
两方面阐述;②材料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体的具体作用及存
在的问题,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本题中,材料一采用并列结构,主要论证了新媒
介产生的影响,即“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传
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媒体扩展了表
达渠道”四个方面。在论述“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这个方面时,文章从加快
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和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在论述“新媒体
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这个方面时,文章从“解构权威、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和“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
在论述“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这个方面时,文章从享受技术优势和防止人的异化
两个层面进行正反论证;在论述“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这个方面时,文章从新媒体造就
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两个方面进行正反论证。材料
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了“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
手段”“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即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
会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即媒体的具体作用。接下来论证
了媒体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
击和挑战”。最后提出了解决办法:“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
养以自救”。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9
5、答案 ①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
②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③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
以规范。④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以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应对新媒体带
来的挑战,从材料一中论述的“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
式”“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
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四个方面各自的正反作用来看,我们应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
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从材料二中的“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
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
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可以看出,我们要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
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从材料三中“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可以直接概括出政
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根据材料三中澳大利亚、美国和我国内地的媒介素
养策略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
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可以概括出我们
要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以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6、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D项,“呼吁回归到书信时代”无中生有,
作者表达的是对书信文化回归的渴盼。
7、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B项,“反感”一词过重了,这里只是写出
作者的失落之情。
8、答案 ①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价值,让读者感到幸福,充实而富足。
②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③具备语言和书写的艺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作答时找准答题区间,即从“书信实
在是有不可替代的品质”到“这一切……替代得了吗”这几段内容。梳理归纳出书信带来的
美的享受或书信的价值即可。
9、答案 ①是对书信品质的具体表现,再次体现了书信的价值。②是对文章主题的形象
表达,有利于引发现代人对书信传统的重新思考。③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分析作用时,应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对
文章主旨表达的作用;二是对书信本身的作用或艺术效果;三是以这种形式结尾的现实意义。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志其梗概”的意思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
过”,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两项。“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的意思是
“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使其流传下来”,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传”后
断句,排除 D项。故选 B项。
1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足下”也可用于下称谓上。
1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
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原文第二、三段“昔者宋之亡也……而史犹得以
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
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
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明朝却无翔实的史书记载,
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
13、答案 (1)现在凭着永历帝在西粤、滇黔称帝,土地方圆达数千里(的情况),如果用
春秋大义来衡量,难道竟比不上宋朝帝昺在崖山抗元的往事吗?
(2)我没有什么才能,私下却有志于(明末历史的整理),但是无法广泛搜集购买书籍,又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10
被饥寒所困扰,担心此事最终要废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以(第一个):凭着。地方:土
地方圆。揆:衡量。岂遽:难道竟。(2)鄙人:我。窃:私下。广购:广泛搜集购买。惧:担
心。
14、答案 文章第一段写作书的目的,以自己无缘见僧人犁支说起;第二段阐述编写南
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写搜集南明史料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志愿与
决心。文章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尾圆合,显得极有法度。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把握住文章每段的中心意思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
结构。文章第一段表明了写作的目的,第二段作者指出编写史书的意义,第三段诉说编写史
书可预见的困难和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段再次重申自己的愿望,与第一段照应。纵观全文可
以看出,文章结构条理严谨,层层递进。
参考译文
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的事情。
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了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
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
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看完信后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
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
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得颇为精确翔实,而犁支所说的又
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
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只像个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
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现在凭着永历帝在西粤、滇黔称帝,土地方圆达数千里(的情
况),如果用春秋大义来衡量,难道竟比不上宋朝帝昺在崖山抗元的往事吗?但事迹逐渐湮没
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
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
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使其流传下来,
不久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
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
子误国之事,以及百姓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难道不可叹吗?
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
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简略,并不翔实,毁誉失真。唉!世上没有子长、孟坚(司马迁、
班固),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私下却有志于(明末历史的整理),但
是无法广泛搜集购买书籍,又被饥寒所困扰,担心此事最终要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
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
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
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
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
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
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
自身与士大夫接触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的足迹不曾远涉四方,
所以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
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
15、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曾巩虽被小人诽谤、轻视,不幸死去”错
误,“借令”是即使的意思,从诗句内容和题目“赠曾子固”可知,当时曾巩并没有死去,这
仅仅是个假设。
16、答案 我赞同此评价。①诗人用“长江、汉水”“星斗”来比喻曾巩的文学才华,
气象宏大,遒劲有力;②诗人直接告诫小人们不要诽谤曾巩,赞扬曾巩的坚定与执着,语言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11
不加修饰,显得十分瘦硬刚健;③诗人感叹即使曾巩不幸被小人中伤、轻视,死去也将与班
固、扬雄一样青史留名,自信中又带着刚健,极为遒劲有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题干已经告知语言风格,即“瘦硬刚健、
遒劲有力”,考生需要从诗歌的用语、情感等方面分析体会。从诗歌的语言来看,首联以水
中的长江、汉水和天空的北斗来喻指曾子固的文章,所选意象大气宏阔,非常有气魄,这体
现了王安石诗歌的“遒劲有力”这一特点。颈联中作者对小人们的行为不平,直接告诫他们
不要以为诽谤可以伤害曾巩,曾巩怎会因诽谤整天惶惶不安?语言显得非常“瘦硬刚健”。从
诗歌的情感来看,尾联意思是曾巩即使不幸死去,日后也会像汉代的班固和扬雄一样青史留
名,光耀千古,语言中充满了对曾巩的推崇,体现出“刚健”“有力”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些
方面答题即可。
17、答案 (1)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易错字:“纶”“樯”“橹”;(2)易错
字:“隆”“颓”。
1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虚词的选用一定要遵循文气一致、文意连贯的原
则,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意关系来判定。第一处和第二处,“即使”常与“也”搭配,
表示假设关系,没有“即使……那么……”的关联搭配;“虽然”常与“但是”搭配,表示
转折关系。“‘45度让路法’在现实当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执行”与“它至少让不少司机
知道了遇到紧急车辆时可以选择科学的方式来合理让行”是转折关系,所以应选“虽然……
但是……”。第三处,“因为”可以用在后一分句,而“由于”不可以,所以应选“因为”。第
四、五处,“尽管”表示已经做过某事;“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依据“完全没有刻意强调”
可知,这里应是让步假设情况,应选“即使……也”的搭配。第六处,“因此”的意思是“因
为这样,所以”;“因而”的意思是“因为这样而”。“因此”可以用在主语前,“因而”不可以,
故应选“因此”。故选 C。
19、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公布”和“发布”都有宣布的意思。区
别在于“公布”一词宣布的范围比“发布”广,通常是某个权威的机构或政府对人民宣布的,
比如政府机关的法律、命令、文告等的公开发布。而“发布”一词仅有宣告的意思,如某人
在某网站上发布留言,某人在电视台发布录音,这些信息不一定能传到所有地方。所以据此
可排除 A、C两项。其次,B项是中途易辙,前文是“互联网媒介上的科普传播”,未表述
完,后面却变成了“科普信息发布”,所以排除 B项。故选 D。
20、答案 ①一种科学高效的让路法 ②保障科普信息高效传播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
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
角度进行作答。①处,依据前文“3公里左右,救护车用了不到 4分钟穿越而过”可知,此
空强调的是“高效”;依据后文“它至少让不少司机知道了遇到紧急车辆时可以选择科学的
方式来合理让行”可知,此空强调的是“科学”。所以可填:一种科学高效的让路法。②处,
依据后文“同时又避免伪科普乃至谬论的传播”可知,此空强调科普信息传播;依据前文“像
‘45度让路法’模拟视频在朋友圈流行……有趣、直观……能够吸引更多的转发和参与”可
知,科普信息传播是高效的。所以可填:保障科普信息高效传播。
21、答案 ①删掉“争议和”或“和争论”;②将“因而”改为“但是”;⑥将“发展”
改为“提升”;⑧在“对它的关注”前加“人们”。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争议”和“争论”意思重复,二者删除其
一;②与前句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可将“因而”改为“但是”;⑥搭配不当,“发展”
与“水平”不搭配,可将“发展”改为“提升”;⑧“对它的关注”前缺少主语,可加上主
语“人们”。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12
22、答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借助场景应用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学习有关跨
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达到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等能力,促进求真求实态度的养成的目
标。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先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明确此题属于包
含类的框架。该框架主要从“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三方面介绍跨媒介阅读
与交流学习,其中材料是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目标是培养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等能
力,促进求真求实态度的养成;借助的方法是场景应用和实例分析。理清关系后,再按照逻
辑顺序组织成一段话即可。
23、【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言论一的关键词是“传播真相”“正义”,群众可利用互
联网监督扑朔迷离的社会事件,督促真相浮出水面。言论二,网络可以拉近时空距离,让人
们可以为帮助陌生人走出困境贡献一份力量。言论三中“沉默是金”与“众声喧哗”是两种
不同的态度,本质均是“看客”的“围观”,即人们以旁观者的姿态面对事件与人,不论何种
性质的事件,都如同看戏一般,对当事人没有理解与同情的心理反应,其背后是社会责任感
的丧失,须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考生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立意,最
多只能归到二类文;若能结合正反两方面来辩证思考,则为上佳之选。
【参考立意】 ①传播正义,沟通你我,做有节有智的网民。
②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
③做理性网民,莫让网络网住灵魂。
④做互联网的“驯火者”,让网络属于正义。
⑤传播真相,传递温馨,拒做网络看客。
⑥网络传播真相,不明真相者请勿喧哗;等等。
【佳作展台】
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仿佛一叶扁舟,载着信息瞬时漂洋过海,带着正义的风
浪,也卷着评论的乌云。它既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来传播真相与正义,传递温馨与
温暖,也让围观者的阴暗与苟且有了肆虐的空间。
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确实,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工具,其优势十分明显。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
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比尔·盖茨曾说过:“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备受青睐,如朋友圈、视频聊天等都在无形中跨越时空的障碍,拉近人
与人之间的距离。前几日的河南郑州,44个小时内,全城接力,在朋友圈为 3岁的男孩然然
寻找丢失的人工耳蜗,更是给严寒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天的温馨与温暖。
但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弊端亦不容忽视。
网络发言有自由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少部分人素质不高、不辨是非,引起了许多不良现
象,如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围观起初形成的舆论的确可能倒逼管理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督促
事件从失衡走向公平和正义。可是在缺少约束的网络虚拟时空中,自私、狭隘、刻薄等深潜
在人性深处的“魔鬼”也会悄然伸出它的触角,很多人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妄加评论,
甚至诋毁辱骂。
这样的肆意评论一旦主宰舆论风气,反而会遮盖事情的真相,进而“借刀杀人”。比如
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一位正常驾驶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险
些丧命的她却被扣上了“始作俑者”的帽子。若不是公安机关及时发文澄清,这一盏生命之
灯可能在网络暴力下就此熄灭也未可知。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一个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社会。在这个
社会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充当无聊的看客与隐匿的喧哗者,这注定是一个没有公共精神的社
会。
因此,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保证网络言论的文明,确保自己言行有“节”;还要提高对不同信息的辨别能力,既不做言
新教材·语文 必修·下册
13
论自由的滥用者,也不做推波助澜的看客,做到有“智”明辨。正如《止学》中所言:“天
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为了良好的网络风气的形成,我们每个人,都应在道德法律约束范围内趋利避害,理性
使用网络,做有节有智的优秀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