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莆田第十五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测试卷
高二 语文
命题人:黄丽玉 审核人郑博 黄坚 蔡振洪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
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 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述
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东汉孝明帝时,
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史太守屡
屡捉拿不果。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震怒:“贼
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并严厉追责刺
史太守。十天之内,剧贼伏诛。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
赦。”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崇尚以法治国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
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
亡,则其政息。”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
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荀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
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
治,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
定良好的法律。”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
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
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
重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
因为,如果法律不能被实施,那么就算制定了最好的法律,最终还是会沦为一纸空
文。相反,如果从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实施开始,让法律活在人民具体的日常生活
中,一方面逐步树立法律的信用和权威,一方面逐渐培养人民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就算法律存在某些不足,也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正当程序加以修订完善。如果一定
要获得真正的“良法”再予以实施的话,那么不仅美好的法治文明会变成海市蜃楼,
国家也将危机重重。“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历史已经给出了经验和教
训。
⑤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吴起、李悝,改革内政,厉行法治,令出必行,使魏
国很快强大起来,一时称雄列国。然而后世魏国君臣,虽继承文侯时代良法,却不
能予以有效实行,于是魏国迅速由盛转衰。几乎与此同时,李悝一位名叫公孙鞅(商鞅)
的学生,带着老师所写的《法经》奔赴秦国,以魏国改旧制行法令的经验为基础,帮助
秦孝公改革政事。徙木为信,有功必赏,很快就树立了法律和政令的权威。秦国迅速强
大,最终平定六国。六国都想统一天下,为何秦国成其大功?原因很多,但其中枢纽,
无疑在于秦国对法律实施之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和一贯坚持。
⑥问题在于,秦国既然靠令出必行而强大,那么秦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涉及法
治理念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追求良法的问题了。所谓良法,虽然有
一般性的理念原则,但具体历史生活中的“良法”,却不可一成不变,而是要随世损益,
以应时需。秦法没有在新的时代满足新的历史需求,反而以举国之力将其强行推行到六
国各地,最终引发了激烈反抗,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故而秦国之兴,兴于“行法令”;
秦朝之亡,亡于其所行之法不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良法”,而是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
落后之法。
⑦以史为鉴,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更加适合时
代需要之“良法”的追求。这样的良法,一定会因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顺应历史
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活在人民中间,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法令行则国治”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篇中提出来的,王符认为,
消除盗贼,只能靠严明法令,不能靠屡屡赦免。
B.中国法治传统源远流长,与荀子的看法不同,孔子、孟子则认为法律必须由合
适的人去执行落实,良法善政不会自动发生效力。
C.中西先哲一致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首先要求人们执行既定法律,其次要制
定更好的法律,这两点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D.制定的法律一旦完善,就要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逐步树立起法律的信用和权威,
逐渐培养起人们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①段用较长篇幅写东汉孝文帝杖捶茂才的故事,交代了“法令行则国治”的
出处,同时阐明了“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
B.第②段运用例证法,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贤的言论,明白透辟地论
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观点。
C.第⑤段借用魏国、秦国通过变法而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正反对比,有力地证
明了树立法令权威、坚持实施法律的重要作用。
D.笫⑥段通过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揭示秦亡于强推落后之法的历史教训,论
证“良法”要“随世损益,以应时需”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少先哲认为,实施法律比制定良法更重要,若法律不被实施,即便制定出最
好的法律,最终也是一纸空文。
B.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起来,这得益于他徙木为信,厉行法治,并非其老师
班
级
姓
名
座
号
分
数
…
…
…
…
…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2
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
C.秦国兴亡的历史告诉我们:“行法令”贵在坚持,令出必行;“定良法”应
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D.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追求良法。良法要适合时代需求,否则便是阻碍历史进
步的落后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玉碗金莲
厉周吉
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会这种技艺的
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朝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
艺也近乎失传。
莒东冯家是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 200 多年。
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淡泊名利,低调处世,
技艺也鲜为人知,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
只能算业余爱好,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冯淳制作金镶玉很用心,作品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当地很多名流都渴望拥
有冯淳制作的金镶玉,无奈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多数人难以如愿。
冯淳这样,世人多有微词,然而他照旧我行我素。
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好友老孙拿来一只玉碗,这碗做
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两处碰伤,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
损,下面连着一道差点到达碗底的裂纹。
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感慨一番,然后慢慢斟酌镶嵌方案。冯淳知道,修好了,
玉碗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从前,修不好,这碗就彻底毁掉。因为自己对这种玉的硬度
把握不准,在开槽与嵌入金丝等环节都可能把玉碗弄坏。
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把玩琢磨,中间十
多天又在思考所用图案,最后十几天,他一直在仔细镶嵌、处理。
老孙再次见到玉碗,顿时惊呆,碗里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从碗侧生出一只
莲花,花朵含苞欲放,正好盖住了玉碗的破损之处。因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逼真,
一般人难以看出这碗曾是件残品。
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才知道“玉碗金莲”获市文艺奖民间艺
术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儿子都曾劝其报名参加评选,他
却拒绝了。拿这件作品报名是老孙和儿子一起商定的。
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
器弄坏了来找他修补。冯淳哪有这么多的精力,他只能拒绝。越拒绝,人家越求他,
也有不少人打算买冯淳已经制好的物品,可是除了一些小物件,上档次的大作品他
一件都不舍得卖。这日邻居笑问冯淳,面对发财机会,他何以能如此淡定。冯淳淡
淡地说:“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那样,就不是
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所玩了!”
其后,几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 30 岁的儿子因为没在城里买房而一直没
找到媳妇,二是岳父因冠心病住院自己却没钱帮助治疗,三是村里就要进行旧村改造,
冯淳家至少需要投入 20 万才能购入改造的楼房……
因为一直拒绝沾染铜臭,冯淳家有限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计,几乎没有盈余。面
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
有无数人找老孙求购“玉碗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后来恐怕还是悄悄卖掉
了,据说卖了 30 多万。后来冯淳得知这玉碗是老孙花 2000 元从古玩市场淘来的。要不
是经过镶嵌,2000 元怕已经是最高价位了。冯淳心里颇感不平。
这年下半年,老冯一直深居简出。有一个多月时间,干脆闭门谢客,即便与家人也
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待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
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筹钱在县城繁华地点开一家金
店,经营金玉制作,并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盒,冯淳
打开顿时惊呆。
“你不是早把这宝贝出手了吗?”冯淳惊问。
“是有无数人打算买,可我能卖吗?即便卖,那也得你卖呀!买这碗时,我就打算
送给你!至于以前为什么故意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说这话时,老孙笑得
高深莫测。
冯淳定定地看了老孙好一会后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老孙也急
忙作揖回礼。那时,人们看见老人的眼里都有泪光闪动。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4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金镶玉技艺近乎失传的现状,既凸显了这门技艺的珍贵,
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
B.冯淳身怀绝技,却只当作业余爱好,世人也把他看作普通农民,体现出主人公
为人低调,也暗含着对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
C.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玉碗的修复
过程,让读者领略到民间手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D.小说以玉碗金莲为线索展开叙事,反映了民间手艺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又展现
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引人深思。
5.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冯淳原本只是把金镶玉手艺作为业余爱好,后来还是决定开店营业,你是否认
同他的这个决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 分)
3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 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
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
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 10%以上,旅游
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 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
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 1-3次的受访
者占比最高,达 72%,其次是计划出行 4~6 次的受访者,占比 19%,2017 年计划出
行 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 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 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
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今年
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 1万元,其中 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 2万元以上、5万元
以下,占比最高。还有 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 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
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
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 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
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
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
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 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
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
方式。2017 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
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
团游,定制旅游将在 2017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 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 年 03 月 27)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 月 15
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
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
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
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
心。”
(2017 年 5 月 3 日《经济日报》记者 郑彬)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的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 20
-40 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2016 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
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
品。
(摘自《2016 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下列针对中国游客的出行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多数游客的出行是为了观赏自然风光和体验人文风情、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
只有极少数人是为了躲避雾霾。
B.旅游可以增进人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人、朋友和恋人,16.4%的出外旅游者
的目的就锁定在这一点上。
C.“花钱买幸福”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
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这一点与提倡勤俭的理念格格不入,应引起警惕。
D.2017 年出游,消费者最关注的排在前两位的是安全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两点成
为影响着旅游者意愿的关键点。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
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报道了
旅游市场最新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意用数据说话,客
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
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
E.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
4
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9.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
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
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
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
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
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
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
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
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
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
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
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
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B.岂其虑之未周欤? 周:考虑周全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寻找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几:先兆,预兆
11: 下列对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郡县”是从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的郡县制度。由中央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
若干县。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C“太宗”是对殁世的皇帝所用的谥号,如汉武帝,陏炀帝,后来由于谥号的文字字数
膨胀,则改称庙号,如文中的太祖等。
D“篡” 指旧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弑指弑君杀父,亦仅指弑君。
1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
无者/而岂天道哉!
B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
者/而岂天道哉!
C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
者而/岂天道哉!
D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
者/而岂天道哉!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
清楚,中心明确。
B.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
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
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
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1 分)
夏夜
【唐】姚合
闲斋深夜静,独坐又闲行。
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
5
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
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
1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题为“夏夜”,却无一字着“夏”和“夜”,真可谓不着痕迹。
B.颔联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描绘了密树丛中静态的月影和疏篱外动态的水声,
共同展现了夏夜户外的宁静。
C.断猿意为孤独悲啼之猿。颈联中“断猿时叫谷”既冲淡了山谷的幽静,也渲染
了悲凉的气氛。
D.诗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平仄相错,诵读时有音乐的美感。
E.尾联表现了作者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16.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4分)
17
1)虞美人中千古传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中点明不吸取历史教训让人痛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8 课内翻译6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
机和衰退,而且会影响他国经济发展,导致“双输”局面。
②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
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③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
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④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
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需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
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
⑥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向前发展,但“一体化”势头明显受阻,东亚各
种组织机制叠床架屋....却缺少主导和方向,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也毫无进展。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
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
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
家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D.我们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中
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
请在家等候。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
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文学创作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
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②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点前人早有
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
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
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
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才华的人很多,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我还要说,奋斗本身就
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春节团拜
会上的讲话中,用一句朴素而深刻、平实却充满力量的话深刻诠释了幸福的丰富内涵。
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写篇文章,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6
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一)答案
1.解析:选 A。B项,“与荀子的看法不同”不符文意。C 项,
原文第③段末“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不等同于“中西先哲一致认
为”;“这两点同等重要”也不对,据第④段可知,“执行既定法律”
重于“制定更好的法律”。D项,文中要表达的是“就算已经制定的法
律不太完善,也要付诸实施”。
2.解析:选 B。“论证了即便是儒家也强调‘行法令’更重要的
观点”错误。原文第②段运用例证法,意在论证“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
史与传统”。
3.解析:选 B。“并非其老师李悝所著《法经》的功劳”错误,
“并非”属于完全否定,与原文第⑤段意思不符。
4.解析:选 D。A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够全面,开头
部分只交代了历史背景,并没有体现小说的现实背景,而且因为没有后
文的映现,并不能称之为伏笔;B项并没有暗含“对漠视传统手艺这一
社会现状的批判”; C项玉碗的修复过程没有神态描写,也没有不同
角度的描绘。
5.解析:“老孙”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可从情节、形象和小说
主题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老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让情节更具波澜。②老孙引发
了冯淳内心的纠结矛盾,有利于对冯淳的形象刻画。③老孙的形象与冯淳
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揭示和深化。
6.解析:金镶玉对冯淳来说是一门手艺,同时也是他的个人爱好,但
后来冯淳决定开店营业。对于这种做法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既可
认同,也可反对。但理由必须充分,能体现出考生的思维高度和价值取向。
答案:(示例一)认同。①冯淳如果只是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埋没了
这一珍贵的民间手艺,不利于手艺的传承。②开店营业能够带来收入,切
实改善冯淳的生活现状。③开店营业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到这项技
艺,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示例二)不认同。①冯淳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不受名利干扰,心无
旁骛地进行创作。②开店营业有可能会因为追求利润而影响创作质量。③
开店营业虽然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但他们只是追捧金镶玉的经济价值,
未必有利于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
7.解析:选 C。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一点与提倡勤俭的理念格格
不入,应引起警惕”属于妄加臆测,与材料不符。
8.解析:选 AD。B项,“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有误,应为“时效性”;
C项,“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错,主要目的应该是为
旅游市场决策者提供依据;E项,“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不确切,
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
9.解析:要细致通读材料,抓住三则材料提供的不同信息,站在“决
策者”的高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看法。比如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得出要把
7
握时机,从第二则材料中可以得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答案:①抓住当前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②改善旅游环
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③开发旅游资源,占领文化旅游市场;④甄别
旅游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服务。
参考答案
15、BD
16、孤寂和知音难觅的伤感。前两联叙述静夜中一人或坐或行看到眼前一幅夏夜宁静冷寂的景
象,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颈联描写了断猿哀鸣,栖鸟摇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
哀伤;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孤寂之情和世无知音的感慨。
小题 10:A惩:警戒,借鉴;
小题 11C
小题 12:A
小题 13B: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
而不可以谋天”
小题 14
1 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2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
己的子女吗?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
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
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
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
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
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
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
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
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
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
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
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
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
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
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
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
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
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
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
会如此安排吗?
19.解析:选 D。①“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
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②泾渭分明:是非分明、界限分明。
不合语境。③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也比喻在困境
8
中出现转机。④“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
途。此处不合语境。⑤“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
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不合语境。⑥叠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20.解析:选 C。A项,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
观现实”;B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D项,语
序不当,应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21.解析:选 D。A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
B 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
成”学校领导,不当。C项“指点”“不吝赐教”是敬辞,不应该从自
己嘴里说出。
22.解析:先弄清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再逐层分析,弄清所填空格
的内容。第①处要结合创作者的“才华”来谈;第②处从后面引用的戴
复古的名言来看,是强调“情怀”重要性;第③处是强调“忧国伤时”
的情怀高于才华。
答案:①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 ②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 ③但
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23.解析:首先,明确所给文段的主旨;文学是心灵的抚慰剂。其
次,仔细研读内容,找出推断存在问题之处。最后,参照例①的方式表
达出来即可。
答案:②真正爱好文学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 ③
以文学钻营的人并不一定死无葬身之地
24.【写作提示】 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名句组成,包含了
责任、诗意地生活、生命不息、重视人才、爱国、历史观等丰富内涵,
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又彼
此关联。
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
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
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