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79003

大小:104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 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 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 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 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 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 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 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 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 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 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 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 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 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 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 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 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 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 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 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 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 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 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 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 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 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 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 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 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 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 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 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 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 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 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 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 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 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 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 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 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 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要小聪明,不投机取 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8.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4 分) 9.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 些特点的?(6分) 6.C 【解析】“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 7.A 【解析】B 项,“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 之处”表述错误,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C项,“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 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D 项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8.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 “贵妇”的身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 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 光”等多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 “稳稳地”“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 分鲜明。(4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 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 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 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6 分,每答出 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古 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 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 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 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 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 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 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 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 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 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 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 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 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文物商店 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 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 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 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 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 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 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 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 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 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 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 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 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 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 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 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 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 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 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 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 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 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 易,体现了他的淡泊。 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 不说出真相。 C.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 人要诚信。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 的主题,引人深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采用顺叙的手法,从舒老书台上新添的一方古砚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由此引 发的一系列故事,条理清晰。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将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舒老的自我审视与反省 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C.小说对舒老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实现的,不同描写手法 的运用使人物更加丰满。 D.小说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用“先是惊呆继而尴尬”刻画姚斌得知古砚是假的这一真相时 的神态,贴切传神。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4 分) 9.陆涛声先生谈到本篇小说创作时说:“(小说)是胃镜探头插入的内窥式叙述,以自省对灵魂 的微垢做洗涤。这种微垢,不是常人共知的对与错,而是从大众常识的‘对’中辨析出实质 的错来,从而体现认识价值。”请结合文本分析“大众常识的‘对’”、“实质的错”和“认识 价值”分别指什么。(6 分) 6.C 【解析】“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错。 7.A 【解析】“采用顺叙的手法”错,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8.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 不重名利、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 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本题共 4 分,答出一点得 1 分, 两点得 3 分,三点得 4 分。意思对即可) 9.①“大众常识的‘对’”是指俞季年以及舒老两个学生从“常情”“常理”出发,建议舒老 不要说明真相。这样照顾了姚斌的情面,顾及了人情的“灵活”。②“实质的错”是指让舒老 将真相隐藏,将姚斌蒙到鼓里的做法,带给舒老很大的精神负担,是对舒老秉持的向真向善情 怀的掩盖,是不正确的。③“认识价值”是指小说呈现出来的舒老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人生 追求,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人格魅力。(本题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3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 蒋子龙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 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 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 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 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 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 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 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 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 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 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 “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 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 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 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 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 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 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 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 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 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 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 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 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 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 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 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 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 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 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 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 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 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 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 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 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 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 “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 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 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 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 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 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 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 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 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 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 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 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8.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4 分)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6 分) 6.D(3 分) 【解析】文章不能体现“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7.B(3 分) 【解析】A 项,沈家门“历史悠久,岛屿众多”并非其“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 的中转大港”的理由。C项,沈家门风俗中的“仁”与子夏关于“仁”的观念并不一致。D 项, 沈家门人没有“用行动来体现”“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8.①想象和引述明清时期沈家门外抗倭御敌的情境,表现了沈家门人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杀敌的 无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沈家门的精神品格。②想象乾隆年间沈家门的大港气象,表现了此地 的热闹繁华,体现了沈家门的独特风貌及其历史传承。(4分。每点 2 分,对历史的想象 1分, 精神品格 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章的写作源自真心,是由对舟山纯天然野态产生兴奋和好奇而激发的,是散文“活趣” 的基础。②注重在真人真事中挖掘沈家门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真情真意、真思真感,是 其“活趣”的前提。③文章旁征博引、虚实相生,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在文学层面上表达优 美,是其“活趣”的保障。(6 分。每点 2 分,观点 1分,分析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4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重返雪峰山 韩少功 三十多年前,我在怀化地区林业局挂职,经常在下林区时蹭货车,搭乘那种拉木头的解放 牌货车,叮咚恍当响一路,尘土飞扬。因此我认识了潘司机。 老潘胖,怕热,常冒油汗,入夏后多是光膀子上路,有时还把车门打开,找根木棍代替右 脚顶住油门,半个身子探出车外兜一把风,那时驾驶室里没空调,烤得人肉都有几分熟。 这种野蛮操作把我吓个半死。好像吓得我还不够,他回到座位,抹了一把脸:“不好意思, 一热就特别困,刚才都睡着了。” 我差点跳起来:“你活够了,活腻了,莫拉上我呵。” “没事,没事。”他笑了笑,“就是个打屁觉,不耽误开车。午饭时要不是你夺了我的酒杯, 眼下精神头肯定更好。” 他驾驶技术极好,二十多年来没出过事故,把雪峰山里的每条路都跑得顺溜。不论在哪里 遇到路面塌方走不成了,他都能在附近找到熟悉人家,高声大气,呼朋唤友,有吃有喝。大概 是他来得多,帮山民们销带过私客私货,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有时一进门就检查这个娃娃写 字,指导那个木匠打墨线。 他说,眼下有公路了,有汽车了,一天可以跑上几百里,要放在以前,雪峰山的几根木头 要运出去,难呵,只能钻山缝,走水路,人们先扎成小排,用的是藤条蔑缆,不可用铁丝钢钩, 以便整个排筏柔软一些,缓冲一路上可能发生的挤压或碰撞,防止排散人亡。驾着小排由溪洞 进入江河,才能把小排积攒成大排,上下叠加,前后左右串联,大若一座座浮游的人工岛。一 声长啸报客往,他们迎山送,顺流而下,一直漂到洞庭湖或长江那些大码头,把“人工岛”交 付客商,这才算一次日落星沉的远行结束。 那些职业放排的“排拐子”,相当于那年头的物流公司,对沿途的地名都如数家珍,对各地 的水情已了如指掌。同样是一片平静碧波,他们只要瞟一眼,就知道哪里水急,哪里水缓,哪 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还有暗涌或暗礁。但他们从不吹嘘自己的本领。相反,每一次放排前 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敬天祭神,祈盼自己一路平安。他们的禁忌也特别多,比如从不说“散” “塌”“沉”“翻”这些字,各人自带筷子,不得在桌上分筷子,不得在桶里握洗筷子,更不能 用筷子盖碗、用筷子插饭…诸如此类,似乎小筷子就是大木排,就是大木排的魂,受不得惊扰 和胡闹。 作为雪峰山放出去的主要耳目,一些新鲜的重磅消息也总是由“排拐子”们带回山里,使 一个个山寨不至于悠悠坠入历史之外的深远寂静。 阿哥放排三月三, 阿姐河边洗衣衫。 桃花落水雾不散, 棒槌打手泪不干。 潘师傅就曾唱过这首情歌。 我眼下已听不到他的歌声,连往日林区的简易公路也几乎看不到了。这次入山的邀访者是 陈,在不少人看来,他有点傻和二——都什么年代了,不知打了什么鸡血,他从上市公司老总 一路打拼成家乡的农民头,从繁华都市一鼓作气高歌猛进到穷山寨,所有的身家血本砸下去, 在雪峰山多点开局,建起了五大景区,一心用沥青公路和过山缆车接通城乡,让山里的富氧、 幽泉、古树、刺绣、篝火、美食、歌舞、梯田、先人传说、冬日的雪以及夏日的凉等,统统变 成游客的幸福和山民的财富,而且果真打造了一个企业扶贫的省部级知名样板。有意思的是, 为个黑大汉有时忙得一身臭汗两脚泥,据他同事说,他还总是激情和精力过剩,随便逮住路上 一位陌生阿婆,也能滔滔不绝,详细解说他手上一块石头的地质特征和美学价值,阐述他穷乡 僻壤遍地宝的变金术。一直说到老阿婆迷迷瞪瞪,对他的深刻理论胡乱点头。 这一次,我也想去听听他如何解说石头。时值深秋,雁阵南飞,高铁“复兴号”从省城滑 出,一路上静静地暗中加速,很快就有了时速近 300 千米的飞翔感。眼一眨过桥,眼一眨钻洞, 眼一眨又是桥……整个行程几乎就是桥洞相连,上天入地反复切换,闹着玩儿似的,对沿途的 山山水水压根儿就是粗枝大叶视若无物没心没肺,已把旅行简化成一条喇删喇任性的直线。我 完全找不到感觉了。这还是雪峰山吗?一匹匹翠绿翻阅过去,当年的“排拐子”们在哪里?当 年潘师傅的简 叮咚咪当尘土飞扬在哪里? 我突然有一点心酸,至少是心慌。现代科技正在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却也三再刷新世界图景, 一步步放大了时间距离,如同电影在播放时突然提速,让往日的人和事速来遮去,很快就变得 模糊不清,了无踪影。我只能面对身后一片模糊,凭吊自己三十多年前的记忆残片——那是我 青春的一部分。 也许,我这次完全算不上重返了,不过是奔赴一个重名的陌生之地,一片让人无措的茫然 异乡,只能像一个两鬓斑白的婴儿,被山里的阳光刺得睁不开双眼,在那里经历新的一轮再生, 一切都重新开始。 你飞翔吧一 我真不希望这样,但也希望就是这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老潘粗犷豪爽,不但有一手好的驾驶技术,而且有一定学识,精通木工,可以指导孩子做 作业和木匠做工。 B.职业“排拐子”敬天祭神,平日颇多禁忌,这反映了他们工作环境的凶险,也反映了劳动 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C.陈是一位富有学识魄力、眼光独特的投资者,他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和 时代的进步 D.“这还是雪峰山吗?”表达了作者在高铁上观看雪峰山之后,再也找不到旧影和感觉的怅 然若失的心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重返雪峰山”为题,通过回忆,将与雪峰山不同时代交通状况有关的人与事串联 起来,表现了然电山的发展变化。 B.文章有意突出了“排拐子”、老潘、陈三人所处时代的工作环境、思想观念的不同,为结尾 部分的相关思考做了铺垫。 C.“一声长啸报客往……日落呈沉的远行结束”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排拐子” 水路运输的风采和不易,语言流畅优美。 D.文中引入情歌,一方面隐约地表露“排拐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巧 妙地由对过去的回忆过渡到当下。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9.请结合文本,谈谈对文末“我真不希望这样,但也希望就是这样”的理解。(6 分) 6.A “有一定学识,精通木工”于文无据。指导孩子做作业和木匠做工是老潘在山民那 里“从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体现。 7.C 这几句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描写”的表达方式。 8.解析:赏析句子时,首先要指出句子的表现手法,主要从遣词、造句、修辞等角度考虑; 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主要从用词的准确性、修辞的形象性、句式的灵活性等角度考虑。还要 注意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及与前后文的呼应、铺垫等关系。 答案:①恰当地选用动词、拟声词,如“滑”“钻”“刷删刷”等,准确形象地描写了高铁 在山间轻快、灵动穿梭的情形;②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眼一眨” 的重复使用,突出了高 铁速度之快;3 长短句、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4 以高铁穿越崇山峻岭的轻松与前文所描 写的车行山路、水路运输木材的艰难形成对比,突出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为下文的抒 情和议论做了铺垫。((每点 2 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9.解析:题干中的句子出现在文末,对它的理解关涉全篇,也就是要在全篇的范围内理解 和揣摩这句话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前一个“这样”,关涉文章倒数第三、四段,“真 不希望这样”照应倒数第四段中的“心酸”“心慌”,从这两段中找出作者“心酸”“心慌”的原 因即可。后一个“这样”关涉全文:原来山路难行,水途坎坷,现在由于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 展,高铁让山路变得轻松方便,旅游开发使现代人很方便地享受原来藏在山里的美好事物,这 是作者希望看到的。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的矛盾心理:①“我真不希望这样”, 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在大大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拉大了时间距离,让人对过去的人和事模糊 不清,无法真切地凭吊往事,现代科技带来的巨变让人茫然失措,这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3 分)②“也希望就是这样”,是因为现代科技把过去的艰难坎坷变成今天的方便快捷,让现代的 人们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作者愿意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开始,这是作者希望看到的。 (3 分)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再见,流沙河先生 曹可凡 ①说起流沙河,人们自然会想起上世纪 50 年代那篇《草木篇》,这首长诗以白杨、藤、仙 人掌、梅和毒菌为赋,表达诗人的爱憎。现在读来平平常常,但那时却掀起轩然大波,被认定 为“毒草”。于是,流沙河被打入冷宫,只得做木匠活糊口度日。对此,写过《死水微澜》的李 劫人大为不解。他认为像《草木篇》那样拟人化的诗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流沙河何以凭这 样的诗出名,故复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②晚年的流沙河远离尘嚣,闭门谢客,蜗居在一幢简陋的公房里,吟诗作文,怡然自得。 因为余光中先生缘故,他破例接受采访。当然话题也由余光中衍生开来。说起余光中,流沙河 先生摇着折扇,语调不紧不慢:“1981 年初秋,差旅东行。列车长途,不可闲度,终于在酷暑 与喧闹间,读了余光中等数位台湾诗人的作品,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飞将军》海祭》等诗最使我感动。读余光中的诗,就会想起孔子见老聘时所说的话,‘吾始见 真龙’。”之后,流沙河在《星星》诗刊长文介绍余诗,并开设讲座,专题分析余光中《乡愁》 鷹等你,在雨中》《唐马》《所罗门以外》等诗作的艺术成就。 ③说着说着,眼前这位面貌清瘦的老先生,逸兴遄飞,金然沉醉于诗意和友情之中。“光中 的诗不但可读,且读之而津津有味;不但可讲,且讲之振振有词。讲余光中我上了瘾,有请必 到。千人讲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讲两个小时,兴奋着魔,不能自己,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 原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大哥叫余光远。因此,有读者误以为余光中是他二哥,并且推测家 中还该有个三哥“余光近”,这样,远、中、近就齐了。而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 ④1982 年,余光中给流沙河写信,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声,就以为那是在四 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曾在四川度过抗战岁月,自称“川娃儿”。几年后,余光中在《蟋蚌 吟》中表达了相同的故国之思,“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⑤受心灵的触动,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蝉》作为回应,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朋友间 的酬唱之作,竟被人误以为是“蟋蝉统战”。说到此处,连流沙河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开怀大笑。 ⑥流沙河先生自称“成都文人”,除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其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 在成都度过。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一个 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活之极, 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故而,他倾注全部心力写下一部有关成都的著作《老成都:芙 蓉秋梦》,对成都的历史、地理、掌故、街道往事,进行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考证。对他来说,爱 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爱自己的祖国。 ⑦谈及自己,流沙河先生谦称没有什么能耐,最合适的工作便是当一个读者。读了书,再 写点文章,挣一点碎银子养家糊口。所以,他写过一副对联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凑凑拼拼写些 长长短短句,多多少少换点零零碎碎钱”,以戏谑方式表达出旷达的内心世界。 ⑧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起伏,滤尽众声喧哗之后,流沙河先生早已笑 看人生如戏、世事如弈。 ⑨老先生深得老庄之道,对人生的体验也更为谦虚、幽默而超脱,就像他最喜欢的那句话 “天道好还,世事无常”。“天道好还,这是古人说的话,我倒还信奉这个。我如果乱骂人,那 将来别人也要痛骂我,我糟蹋了别人,别人也要糟蹋我。我如果和别人讲道理,轻言细语讲事 实,那么,也许将来我有问题,别人也会采用这种态度,而用不着糟蹋我的人格。” ⑩流沙河先生这一生,因诗而祸,也因诗扬名。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 唐诗,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一世的悲喜与荣辱,到最后,依旧是一个读书人 的清明与孤傲。晚年的流沙河,是名副其实的“书虫”,每天必须读书。 ⑪再见,流沙河先生! ⑫请乘理想之书,挥鞭从此启程。 ⑬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原文有删改) 文本二: ①流沙河用传统的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对此,先生说:“这和我这一生,和我受的 教育分不开。因为从少年时代读《诗经》起,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 作品。现在我老了,还能背诵《诗经》中的许多作品,而且很热爱它们。我觉得,这些诗歌滋 养我的灵魂数十年,无法改了,因此就形成了我的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 ②对于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关系,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至今都不相信,中国的 诗歌能够把传统抛开,另外形成一种诗。最大的可能是把传统的东西继承过来,然后与现代的 一些观念、各种认识结合起来才有前途。我最近看到报纸上介绍一个打工的诗人,他写了一首 诗,叫做《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他写的诗是现在的生活,写他在外头打工的苦。我就 突然注意到,他很讲究韵脚,也很讲究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念起来有节奏感。我觉得,这是 中国人的一种本能,要是离开了传统,完全凭空形成一种新的诗是非常困难的。” ③在流沙河看来,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现代诗,有极少数写得好的,比如台湾的纪弦、 症弦,还有后来的余光中、钟鼎文。他们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会了一门本领,就是用最少的文 字表达最多的含义。“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松松垮垮,没有节奏,难以上口,无法朗诵的诗。无 论那些诗的内容是写个人,还是社会,也无论作者的眼界高低与运用文字的方法如何,他们都 废弃了中国古典诗歌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那是一种失败。”他说。 (摘编自关捷《关于流沙河先生 7 年前的专访》) [注]文本一为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为中国当代诗人流沙河写的纪念性散文。文本 二摘编自作家关捷《关于流沙河先生 7 年前的专访》。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写李劫人的感叹,虽含有作者对流沙河的同情,也暗示了流沙河当时的诗作水平 还并不算高。 B.流沙河是一个谦虚、幽默、旷达、超脱的人,他酷爱读书,一生经历悲欢荣辱,晚年远离 世俗尘嚣,清明与孤傲。 C.文中流沙河既有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形成对比,突显了流沙 河的个性特点。 D.流沙河引用《庄子》中的“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是因为 庄子带给了他知性的慰藉。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流沙河一生时间大都生活在成都,爱成都,爱祖国,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堪称浓厚 家国情怀情结的代表作。 B.流沙河的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是受了余光中《蟋蟀吟》而产生的心灵触动,两首诗 都表达了相类的家国之思。 C.流沙河列举余光中《当我死时》《海祭》等诗作,是为了表现他对余光中诗作的喜爱,表 现他跟余光中的深情厚谊。 D.流沙河认为自己形成了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从他在最困苦的年华里对庄子、诗经、楚 辞、唐诗的钟爱可见一斑。 8.有人认为文本一最后两段多余,写到“再见,流沙河先生!”就可以结束。对此你怎 么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9.流沙河用传统的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概括流沙河心目中 传统诗歌的美学特征。(6 分) 6.A (“暗示了流沙河先生当时的诗作水平还并不算高”有误;李劫人的感叹,表面是说流 沙河的《草木篇》平平常常,实际上是对当时“极左”思潮的嘲讽.) 7.C (“表现他跟余光中先生的深情厚谊”有误,因为“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 8.(4 分)观点一∶最后两段多余。(1)从内容上看∶感情充分表达,"再见"一词本是人 们平时告别之意,不必赘述。(2)从结构上看,行文到"再见,流沙河先生!"结束,与题目相呼 应,文章结构完整。 观点二∶最后两段不多余。(1)从内容上看∶最后两段仍把流沙河先生当作在世之师友, 表达作者对其美好祝愿。(2)从情感上看∶“青春”与“理想”是对流沙河一生最好的注脚,进 一步表达作者对流沙河的难分难舍之情。(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9.(6 分)(1)语言美(或∶含蓄美、凝练美)。从“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义”“高密 度、高比重的文字”等语句可分析出语言美(或∶含蓄美、凝练美)的特征。(2)音乐美。从 流沙河很赞成《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讲究韵脚,也很讲究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念起 来有节奏感。”等语句可分析出“音乐美”的特征。(3)意境美。从“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 美丽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等语句可分析出"意境美”的特征。(每点 2 分,每点概括、分析各 1 分。意对即可。)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看见阿尔山 梁豪 ①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 ②阿尔山有矿泉水,一瓶紧挨一瓶立在商场的货架上,晶莹剔透,气傲心高,你或被吓住,直 接跳过。阿尔山有个所谓网红小火车站,听过的,不长记性,与宝岛的阿里山小火车相混。阿尔 山是北国不可多得的度假地,多少广告,多少新闻,多少动人的画报大字等着撩拨你,你却一个 不领情。 ③此番去,都见识了。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与 山水同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过来。 ④序幕掀开是在一处花岗岩石林,独异而惹眼。当地人叫它红石砬子。当初地壳抬升,这些 内含红色矿物的花岗岩得以蹿出地表,又经河流下切,劲风削割,修理出几分荒诞色彩,状貌多 端。峰不高,登上去,讨一点开阔舒展胸臆。山道旁遇三两株当地人称马尿臊的红果灌木,气味 当如马尿般烘臭。据说,马尿臊全身是宝,能治跌打损伤、风湿、骨折和出血,故又称接骨木。取 名了当爽快,可见乡民本色。在山尖,看远天雾雨蒙蒙,时值夏末,草木尚且绿得磊落,风也柔和, 雨也舒松,恍如身处南国闲远处。 ⑤小雨乍歇,天空灰云游荡、集结,似乎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安 逸,带着柔柔的草香。驱车去到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国门当前,车子不能再开,众人下车观望。 正前是两车道的水泥桥,是为界桥。桥栏杆刷成深绿,其上站立各具造型的金色骏马,动态十足, 将口岸所处地带的特色交代无余。国北边陲,肉眼可见外蒙山川原野,鲁莽而生机。听同行的林 人讲,蒙古国地广人稀,为了来年春天草势葱郁,常趁着西北风吹,人为把火一点,任其在原野上 自燃自灭。火光滔天,早前试过烧到阿尔山的白狼一带,所以边境防火形势严峻。登高望远,细细 搜寻一遍,群山起伏,茫茫无人,却又直觉人无所不在,你因而更能感受到某种人与自然、人与人 互动以至博弈的微妙。雨雾管不得那么多,一整片游过对岸去,照着更远处发蓝的山岭,安然而又 磅礴。 ⑥界桥下,流水潺潺淙淙,是那哈拉哈河。河水过口岸,就此远别故国,继续逶迤复逶迤,像个 童心未泯的大男孩,非要折磨自己,也是游戏人间。他日,又归转呼伦湖,方才消歇下来。在口岸 处逗留良久,一行人改赴阿尔山火车站,一睹历史残片,该火车站为日据期建,躲过战火风云,褪 下历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小巧而温实。 ⑦阿尔山散落着不少玛珥湖,是富含水蒸气的岩浆爆发所形成的小型火山口。口上积水成 湖,即为玛珥湖。水窝在火山口上,日积月累,攒成平心静气的一面椭圆,压得火山没脾气。之 后,那湖面便可雅兴大发地临摹高远的云天和近处的松林。阿尔山的天空本就用色豪放,几乎不 遗余力,湖有所映,更加魔幻不清,似乎一切不能当真,此之谓梦。上下左右,得对称亭匀之美, 加之水面低于地面,人在岸上如在山腰,另能感受到一股子以退为进的险峻气,也是聪明气、英俊 气。水到底是老早便自修出灵性的,什么都奈何得住。 ⑧在阿尔山逡巡三日,这下大体看真确了,阿尔山是地球把自己的内部翻出,献给当世的表 层定居者的一份厚礼。阿尔山全名哈伦阿尔山,蒙语的意思是“热的圣水”,原先就跟山不挨着, 是山偏偏贴着伊。而阿尔山的山,也不过是更为矫健、更为孤傲也更为冷酷的地下熔岩。此地确 有四十余处温泉,富含矿物质,自是得益于地下的鬼斧造化。说到底,阿尔山其实是给地上的人看 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脾 性。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 ⑨我们平日津津乐道的看,通常是被过往看的理念、权力与意志、经验、意识磨蚀出来的看。 对于阿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华章来。 你捆不住它,它压根不受你的旁注、你的编译、你的观看法则之限制,也不怕你那一点点磨损, 它就那么呆呆地懒在那里,自成一格,却是天资过人的眉目情态——自然,它也懒得管你如何去 看。看过走过想过,私下佩服得一塌糊涂。阿尔山好样、好境界! ⑩良辰美景,终有一别。飞机落降北京,回到家,歇坐下来,顿感气味动荡相撞,才意识到自己 也是一身的草梗、羊膻、牛粪和泥腥味,虽自束于市朝高阁中,却俨然自在逍遥的绿林好汉。在 城市放眼望去迹近雷同的水泥丛林里,这股味道显得如此冒失而率真、土气而可贵。借由它, 我分明从那样的自己身上,再见阿尔山,芥子须弥间,恍同海市蜃楼,却真有了些难舍的滋味,实 实在在。 ⑪此刻,哈拉哈河依然在遥远的北方,不舍昼夜地奔流,经峭壁、石滩、草原、林地,终而归 于悠悠呼伦湖。皆是屏障,又为依托,都是成全。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 (摘选自《散文》2020 年 12 月,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通过对独异惹眼的花岗岩石林、流经界桥的哈拉哈河、火山口的玛珥湖等的描写,写出 了阿尔山山水的特色。 B.文章第⑥段写界桥下的哈拉哈河流出国门又返回呼伦湖,似一位故人留恋故国,从而表现了 阿尔山水的多情。 C.文章第⑦段写玛珥湖“压得火山没脾气”,突出了玛珥湖对火山日积月累的压力,致使火山 没有再次爆发。 D.这篇游记散文在主旨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由此引发出作者对阿尔山“性格” 的敬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思路明晰,围绕标题“看见阿尔山”,写出了从对阿尔山的“视而不见”,到“见山见水、 见不见”,到“再见”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未亲至之前,对阿尔山的种种无视,与后文写对阿 尔山见之“多”形成对比。 C.文章写山道旁的“马尿臊”,写物是为了写人,无论是“马尿臊”还是‘接骨木”,名字直截 了当,作者借此突出了当地的山民本色。 D.文章结尾“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暗指前文所写建于日据时期的火车站“褪下历 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一事。 8.文章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请根据文意回答,“看见不见”的内 涵。(4 分) 9.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6.C 【解析】“压得火山没脾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火山没有爆发。 7.D 【解析】“哈拉哈河”虽是阿尔山的一部分,但此句是对阿尔山品格的一个总结,不 仅限于指阿尔山火车站。) 8.①从表层含意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本是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形成的,它让人们看到了 人类远未当家作主时地下的光景。(2 分) ②从内在精神的角度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不管游人如何主观臆断地“看”,它自美它 之美;这让人们看见了平日里那些“无视之见”一如阿尔山一般“无私奉献、不受拘束、自成一 格”的精神品格。(2 分) 9.①从修辞角度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如写哈拉哈河的“童心未泯”, 使阿尔山的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特色更鲜明。(2 分,另举其他比喻、拟人、对比的例子均 可参照给分)②从句式运用角度看,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短句。如概写阿尔山山水“无情而 多情,朴实又绝艳”,运用对称句式,使文章声韵和谐、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 分,另举其他整散结合、短句的例子均可参照给分)③从语言风格角度看,本文语言率性明朗、 雅俗并重、富有哲理,如对阿尔山直接夸赞“阿尔山好样、好境界!”这种通俗的口语语言,使文 章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2 分,另举其他或雅或俗、富有哲理的例子均可参照给分。) (八省新高考)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 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爱时而脆弱 (美国)罗伯特·M·罗斯 再怎么伤心的人,也不得不吃东西。咒骂了女人、食物及其他人们追之不倦的事物之后十 六个小时,丹顿来到街角的一家杂货店,吞了一份凤梨圣代,两份花生酱三明治,一块掺了麦 芽糖的双层巧克力,外加一袋饼干。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 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 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他希望那女孩的步伐别迈得那么大,要从一街之遥一下子赶上去,他 办不到。 “嗨!你也走这条路?”他说。她只是把头转过来,长长的睫毛对着他眨了眨,然后继续 坚定地走下去。 “假如你迷了路,”他又试了一次,“我可以告诉你你在那里,这个地方我住了好多年了。” 女孩仍然不为所动。他开始觉得困窘,不过还不到足以教他打退堂鼓的地步。 “左边是菲尔德宅子,”他说。 “自从菲尔德先生买下它以后,它就一直叫做菲尔德宅子。他们的女儿是一丝不苟型的, 但儿子们却油里油气。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在这种地方停留的。” 女孩是没有停留。她有着清晰的侧轮廓,尖端微翘的俏皮的鼻子。虽然吃了闭门羹,丹顿 的耳朵却痒了起来。每当有爱的钟声响起时,他的耳朵一定觉得酥痒。 “我的‘五点钟忧郁症’已经痊愈了,我敢打赌——”这完全是一次一厢情愿的打赌。女 孩倏地向左转,丹顿的话凝在半空中。眼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一幢既长且广的房子里,他叹了 口气。不过至少知道她是谁。她八成姓弗烈格,这片老格利斯渥德区是给弗烈格家租去的。 那天晚餐的时候,他母亲说:“丹顿,我很高兴你自己觉得好点了,但是你看起来不像。人 不可能没有吃饭而不将饥饿的神情显示在神色上的。” “也许他又恋爱了。”他父亲猜测着。 “你和玛格莉特重修旧好了?”母亲问? “玛格莉特!”丹顿哼着说。“那个蠢货!” “丹顿!”母亲惊呼起来。 “青春易逝啊!”老温特渥斯下了这样一句评语。 “我现在交了一个新的女朋友。”丹顿鲁莽地宣布。 “真的?”温特渥斯太太问?“这次是谁?” “弗烈格小姐。” “还好是位小姐,”温特渥斯先生说。 “她叫什么名字?” “她自我介绍时说她是弗烈格小姐。” “喔?那你就称自己是温特渥斯先生?”父亲说。 “你反正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说。“是不是?” 丹顿郑重地站了起来。 “当你们在我这个年纪时,大概不会随便跟刚认识的人深交吧!”他不悦地说。 次日,丹顿向父亲借了一套白色法兰绒装,从阁楼里挖出一把用旧了网球拍,然后上街闲 逛。他步伐踱得慢极了,慢得前后让五个家伙对着他大鸣喇叭,其中有三个还鸣了两次,因为 他们不得不绕道而行。 终于,他的耐心有了代价。他猛练反手拍,直到她走近。然后丹顿开口:“你好!我相信我 们以前见过面。” 那次邂逅,显然并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快地她又走了。丹顿一下子坐在消防栓上, 一下子坐在街旁镶路石上,一下子又坐到地上。到那女孩回来为止,他一共等了四十分钟。 “抱歉,”他谦卑地说。 “我真的很呆,但我只是想见一见你。我的名字是丹顿——丹顿·温特渥斯。你姓弗烈格, 至于其他的我就不晓得了。” 有那么一刻美妙的时光,丹顿觉得全身浸润在她湛蓝冷漠的眼神里。但很快地,这眼神随 着她的后退移开了。 丹顿有好几个礼拜没跟韦伯·哈斯汀说话,因为他们为了一个女孩子正闹得不愉快。丹顿 收起了自尊,打了电话给韦伯。 “好吗?”他说。“出来喝杯可乐吧!”直到扯到正题前,韦伯已经喝掉他三杯可乐。 “你认识住在你家后面的女孩吗?”他问得漫不经心。 “哪一个?” “搬到格利斯渥德区那个。” “认识又怎样?” 丹顿涨红了脸,双手紧抓着椅子的扶手,黏下一团口香糖。他努力保持平稳的声调。 “假如你认识的话,也许可以帮我引见一下。” “你要见她?”韦伯挑衅着说。“你是本镇的大情圣啊?” 这个占了地理位置便宜的人,竟然如此不可理喻。然而丹顿并不太愤怒,因为韦伯也曾受 过他这种气。丹顿思索着其他可能帮得上忙的人。于是,他满心不情愿地找上了珍妮·弗瑞斯 特——一个有着一口暴牙,动不动就咯咯笑的女孩。 “珍妮,”他说。“我一直满喜欢你的。” 珍妮咯咯地笑了。 “下一次我们开车去兜风时,希望你也来。事实上到时候我们需要有人担任烹调的工作, 所以希望能再找一个女孩来。你有没有什么新朋友可以带来?” 珍妮摇了摇头。丹顿毫不在意她给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他接着问:“住在格利斯渥德区的那 个女孩怎样?” “梅琳·弗烈格吗?她不会去的。” “为什么?” “她不喜欢你,”珍妮又咯咯地笑了起来。“她觉得你乳臭未干。” “听好,珍妮!”他一脸严肃地说。 “我才不是乳臭未干。要是在学期期间,我就有办法证明我不是。她会在足球队、篮球队, 还有学生集会中看到我。然后她会明白我的生活有多么严谨。 ” 这一次,令他宽心的是,珍妮并没有那样笑。她反而皱起眉头,以充满智慧的口吻说:“人 们一旦对他人有了错误的印象,想要改变他们的成见是很难的。梅琳觉得你没有深度,你应该 主动有所表示,让她明白你的诚意和目标。” 丹顿生平第一次由衷地欣赏珍妮的智慧。 步行回家的途中,他不断忖度着各种表明自己的方法。假如他能够在危急的情况中救出一 个婴儿,或是一条狗也好,梅琳一定会因此对他有进一步的认识。只不过,经验告诉他,婴儿 与小狗很少处于危险的情况中。想着想着,他来到费兹花店门前。橱窗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 写着:“花是一切爱人的语言。” 这段文字点醒了他。 “爸,”在晚餐桌旁他说。 “你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点钱给我,做为整理草地以及其他杂物之用?我算了一下,大概要 十八块。” “等等,儿子,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 “你拿钱到底做什么?”他母亲问。 “喔,我得买一份礼物。” “给女孩子?” “嗯,差不多。” “我不答应!”他母亲说。“再说,这个月以来,你已经拿了不止十八块了。” 温特渥斯先生抿一抿嘴唇。 “想一想,这个月也许不好过。” 在结束他银行的账户前,丹顿还有十一块钱。有了十八块,还有那十一块,他威武地朝费 兹花店前进。一个新面孔的女孩,站在柜台里。她有一双弯弯的眉毛,和甜美温馨的笑容。他 心里想着梅琳。 “买廿九块钱兰花!”他喊着。 那个女孩不相信地盯着他看。最后,她想:“天哪!”一个充满意义的字眼。丹顿感觉得出 她的惊羡。 “把花送到多佛路的梅琳·弗烈格小姐。”他冷峻地说。 “天哪!”同样的话,不同的含意。这一次像是一个爱怜的抚弄。 “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柔的 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他将一堆钞票搁在柜台上,望着那个女孩,就像望着北 天的星星一般,她变得如梦如幻,清澈闪烁。 “你叫什么名字?”他哑着声音问。 “黛安娜。”她回答。 丹顿搔了搔耳朵,它又开始痒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因失恋而伤心的丹顿在杂货铺里大吃一顿后,终于顺利地遇上了自己的真爱——梅 琳·弗烈格。 B.得知儿子又重新恋爱后,丹顿的父亲说“青春易逝啊”,意在告诫儿子好好珍惜自己的感 情。 C.为了接近梅琳·弗烈格,丹顿不惜和正在闹矛盾的韦伯和好,但韦伯并不想帮他,只是喝 他的可乐。 D.梅琳·弗烈格并不喜欢丹顿,觉得他没有深度。她通过珍妮·弗瑞斯特对丹顿表达了自己 的拒绝态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物对话潜台词丰富。丹顿向父母要钱,父亲说“一个月草地只需要整理两次就行了”表 明丹顿曾经以此为借口要过钱。 B.小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丹顿痴情,对感情坚定不移;韦伯无理,拒绝好友的请求;珍妮 单纯,对好友直言不讳。 C.语言风格诙谐风趣,充满喜剧色彩。韦伯拒绝了丹顿的请求,还讽刺对方“你是本镇的大 情圣啊”,令人忍俊不禁。 D.小说题目意蕴丰富,充满反讽意味。“爱时而脆弱”,对于丹顿来说,爱不是时而脆弱,而 是“经常”脆弱。 8.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8 分) (1)店里有个女孩。女孩坐下时,他瞥了一眼,站起来时他瞥了一眼;离开时,他瞥了两 眼。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 (2)“廿九块!”当钱只是一串冰冷、无人性的数目时,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一旦它经由轻 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 9.请简要概括丹顿为“恋爱”成功做了哪些努力,作者写这些情节有何用意?(3 分)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终于顺利地遇上了自己的真爱”错误。 首先并不顺利,梅琳·弗烈格根本不搭理丹顿;其次并非真爱,小说结尾写丹顿“丹顿搔了搔 耳朵,它又开始痒了”,暗示他又恋上了黛安娜。B.“意在告诫儿子好好珍惜自己的感情”错误。 丹顿的父亲并非告诫儿子珍惜感情,而是有揶揄的口吻,从后文的对话也可以看出这种语气。D. “她通过珍妮·弗瑞斯特对丹顿表达了自己的拒绝态度”错误。梅琳·弗烈格没有通过珍妮对 丹顿表达拒绝,而是珍妮自己的理解。故选 C。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丹顿痴情,对感情坚定不移”错 误。丹顿并非痴情,只是年轻的冲动,从后文移情别恋可以看出。故选 B。 8.【参考答案】(1)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丹顿在失恋后迅速地移情别恋,表现了丹顿的幼 稚和浅薄。(2)心理描写,比喻修辞。写出了戴安娜的声音令丹顿着迷的情形和独特感受,为 后文丹顿再次移情别恋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要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1)文中写丹顿爱上梅琳·弗烈格“瞥了一眼”“瞥了一眼”“瞥了两眼”以后的决定,速度极 快,超出了常理,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丹顿的幼稚,他根本不懂事什么是爱情。 (2)“一旦它经由轻柔的嗓音转译出来,听来仿佛是祝祷之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丹顿的心理活动。把“戴安娜的声音”比作“祝祷之声”,写出了戴安娜的声音令丹顿着迷的情 形和独特感受,为后文丹顿再次移情别恋作铺垫。 9.【参考答案】努力有:①和梅琳·弗烈格搭讪、表白;②精心打扮后去“邂逅”梅琳·弗烈 格;③请求韦伯和珍妮帮助;④向父母借钱买花。用意:内容上表现了丹顿的幼稚和冲动;结 构上为结尾的情节陡转蓄势,增强喜剧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小说情节以及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请简要概括丹顿为“恋爱” 成功做的努力以及用意。概括情节可以用“人物+事件”的句式概括。用意其实是考查情节的作 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努力:由“付过账离开了杂货店,他朝北走去。这可是 与他原来打算走的方向一百八十度的不同。他希望那女孩的步伐别迈得那么大……”“嗨!你也 走这条路?”“你好!我相信我们以前见过面”可概括出:和梅琳·弗烈格搭讪、表白;由“次 日,丹顿向父亲借了一套白色法兰绒装,从阁楼里挖出一把用旧了网球拍,……他猛练反手拍, 直到她走近”可概括出:精心打扮后去“邂逅”梅琳·弗烈格;由“丹顿收起了自尊,打了电 话给韦伯”“假如你认识的话,也许可以帮我引见一下”“下一次我们开车去兜风时,希望你也 来。……所以希望能再找一个女孩来。你有没有什么新朋友可以带来”可概括出:请求韦伯和 珍妮帮助;由“想着想着,他来到费兹花店门前。橱窗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花是一切 爱人的语言。’”“你可不可以先预支一点钱给我,做为整理草地以及其他杂物之用?我算了一下, 大概要十八块”可概括出:丹顿想用花向梅琳·弗烈格示爱,于是向父母借钱买花。用意:从 内容上看,丹顿因为失恋邂逅梅琳·弗烈格,“瞥了一眼”“瞥了一眼”“瞥了两眼”之后就快速 的爱上了她,为了博得心上人的青睐,做了许多努力:各种搭讪示好,托朋友表情,买花等等, 无不表现了丹顿的幼稚和冲动。从结构上看,丹顿的努力无不是表现他的幼稚可笑,前面越是 郑重其事,越是千方百计,到后面情节陡转的时候,就越有喜剧效果,为他去花店买花送给梅 琳·弗烈格又迅速的移情恋上黛安娜蓄势。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