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 文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上个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来,中国画开始经受西风东渐的强劲时代风潮。如果说此前中
国画的生长基本上是在古典内部的“自能”状态,那么,现在它则开启了“他用”生长。“自能”
与“他用”,是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思想文化交织中的中国画的两种生长方式。齐白
石的笔墨融入民间情趣及金石派笔意;黄宾虹重温宋元并从金石学中寻求笔法;潘天寿将传统的勾
勒填色写意化,挥写出强悍性格的笔墨新形态……代表了“自能”的生长方式。而徐悲鸿拿来写实
的素描造型,与传统笔墨嫁接形成写实水墨;林风眠援入印象派的光色、立体派的结构以及水粉颜
料……则代表了“他用”的生长方式。
与古代中国画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完全内生长不同,在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国门的时代背景下,
纯粹“自能”的生长方式是不存在的。比如,齐白石在“自能”生长的同时,也会“他用”西洋红
颜料,黄宾虹也会“他用”塞尚式笔触,潘天寿也会“他用”现代构成,等等。另一方面,中国画
毕竟拥有绵延千年的生长历史,毫无传统根基的一味“他用”也不可能。如林风眠在“他用”的同
时,也通过借鉴汉唐壁画及民间瓷画而完成“自能”生长。而饶有兴味的是,还出现了一种反馈式
的生长模式。如前所述,瓷画原本是纸上中国画在瓷面上的生长形态,而林风眠则又让瓷画重回到
宣纸上生长。可以说,从此中国画生长已经进入一种自如状态,它是多元交杂、扩张弥散式的。
近代以来中国画的本体生长经历了三次与外部环境的应对与交合。第一次是“五四”时期,中
国画本体所应和的是来自西方的科学写实观及色彩、透视等技法以及写生方式,其结果是使中国画
的笔法从书法性向绘画性发展,以更广义的笔法来应物象形,从而扩展笔迹形态,也促成笔、色、
墨三者的融汇形态。第二次是新中国时期,中国画本体所应和的是“反映现实,表现新生活”的文
艺政策感召,其解决方案是对景写生,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前一次应对方式的延续,但增加了更为
丰富的现实生活及景观内容。第三次开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新时期,中国画本体所应和的是西方
现代艺术思潮,其解决方案有四:一是重温古典笔墨,如新文人画;二是在写实水墨中强化笔墨意
识,如新现实主义水墨;三是移植抽象表现,消解笔法,强化墨法,形成实验水墨;四是复兴工笔
画,以对造型、色彩、材质及制作的认同与推崇,开启“笔彩”新生长。
经过这样三个生长阶段,中国画抖落掉上世纪初的一片唱衰,进而顽强、昂扬地生长。生长永
远在路上,所有的经过都凝结为一个个宝贵而伟大的传统,我们因此会看到董其昌的传统、黄宾虹
的传统、林风眠的传统,等等。同样,在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全球化、网络时代、图像时代、生态
危机等时代环境下生长的当代中国画,也将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中国画家献给未来的传统。
(摘编自牛克诚《中国画:生长的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个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技术等逐渐流入我国,对我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B.中国近代画的生长方式有自能和他用两种,“自能”是古典传统内部的完全内生长。
C.中国画纯粹“自能”的生长方式的消失与列强侵入中国的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
D.近代以来中国画经历与外部环境的三次应对与交合,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时代背景谈起,阐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画的两种生长方式的含义及其关系。
B.文章分别从两个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画与外部环境的三次应对与交合情况。
C.文章在结尾谈到了中国画的发展及对未来的影响,全文层层深入,结构清晰明了。
D.文章每一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可以说举例论证是本文最典型最突出的论证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恺之、吴道子、张择端等古代画家在创作中可能也曾与西方绘画实现艺术嫁接。
B.上个世纪初,人们并不看好中国画的前景,但在外部环境的促进下,中国画走出了困境。
C.画家黄宾虹曾经重温宋元并从金石学中寻求笔法,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
D.中国绘画应对外部环境的解决方案有四个,重温古典笔墨、复兴工笔画都是重要方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2011 年,朋友们建议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答问方式与读者作一次交流,以感谢
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杨绛先生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历年来投稿较多、比较熟悉的《文汇报·笔
会》。主编周毅获此机会,与杨先生作了以下笔谈。《笔会》于 1946 年 7 月 1日出版第一期,是中国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现有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之一。
周毅:尊敬的杨先生,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您的生日是 1911 年 7 月 17 日。
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 月 17 这个公历生日您是
什么时候用起来的?
杨绛: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
7月 17 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地说:
“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 月 17 日是我生日,不是比 10 月 10 日早一
百天吗?
周毅:您出生于 1911 年,1917 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
代文学”的气息。请问杨先生,您觉得您作品中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
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
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
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
周毅:在您翻译的四部作品中,《斐多》是您的跨界之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哲学,苏格
拉底而对死亡“愉快、高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主治忧愁的译作,有纪念钱先生的特别意
义吗?
杨绛:1997 年早春,1998 年岁末,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
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我选定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
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
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钟书并没有
走远。
周毅: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
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艰难困
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
有念想。
周毅: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
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
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
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
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
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
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
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摘编自《坐在人生边上》,《文汇报·笔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关于公历生日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问题,杨绛表示她的父亲是维新派,在她一岁时满清灭亡,她
就开始用起公历生日。
B.被问到作品中利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时,杨绛认为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不应追赶潮流,自己
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
C.关于跨界翻译《斐多》的原因,杨绛坦言是为了逃避亲人离世的悲痛,这不是怯懦的表现,苏格
拉底给予她生活的勇气。
D.关于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什么的问题,杨绛认为这个品质是肯吃苦,这也是她亲身经
历的艰苦孕育的智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绛与《文汇报·笔会》在本次笔谈前就较为熟悉,有较多交流,《笔会》借此次访谈机会为杨
绛和读者创造了交流的平台。
B.周毅作为提问者,为访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了解杨绛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采用笔谈的方式
可以让回答更加从容而深入。
C.杨绛作为回答者,面对访谈问题给予了坦诚而真挚的答复,展现了一位走过百岁人生的作家、翻
译家的精妙文笔和深刻哲思。
D.副刊在一份报纸中承载了更多的文艺性和思想性,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质地,不同于报
纸的新闻版,不具有新闻性。
6.本文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展开对话的?请结合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翰墨街
田双伶
黑槐成荫的翰墨街上,宜兰轩和翰墨斋相邻,除了两家店主人一个擅操琴一个喜弄墨之外,与
别家无甚区别。
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人们多喜临池研墨,平时来翰墨街逛的人从未断过。
来翰墨斋的人,一进门都会眼晕。满壁悬挂的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
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茶沏上;若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
铺纸研墨切磋一番。
有人把一幅幅卷轴细细看过,说,您这,都不是真迹呀。
他吁叹一声说,这可都是好字。
来者指着其中一幅问,这幅价钱多少?
他顺势望一眼,脸上满是虔诚之色,哦,这幅,您好眼力,这是弘一法师的字呢。
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
他就呵呵一笑,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
最后搞定价钱,不过两三百元。他恭敬地将书轴取下,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说,这大家的字也
都是写给百姓看的。若藏在书斋里,又标得价高,谁个舍得买,谁个去欣赏呢?您说是不是?
来店里逛的人从翰墨斋出来,拐进宜兰轩,一进门先觉得自己俗了几分。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
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听闻店主朱先
生所结交的多是书画名家,在古城也算知名。
他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印落款皆是名家。他给人讲,我这里可都是名门正派。你看这幅山
水画,大气磅礴,庄严肃穆,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
谓我的镇店之宝。
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吧。
那日,他店里的一幅墨兰小方卖了三万块。这在翰墨街上已算是高价了。
可偏偏那人的亲戚是同在翰墨街经营的纸墨店老板,于是就找回到宜兰轩。翰墨街从南到北都
是做书画的,谁个不懂行呢?
你这可欺不得人啊。这不就是您自己画的兰花嘛,怎么混同名家的价钱出售呢?那人说。
朱先生面不改色,正颜道,我画的兰不输于名家啊。再说我画兰也有三十多年了,难道名家画
的是兰,我画的是韭菜不成?画兰,讲究的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得
三万块?若说名家,那润格更高,哪是三万块就能求得的?寻常人家挂幅兰花,让陋室添几分雅意
就行了!
气得那人要砸店。
一时就嘈嘈杂杂围聚了好多人。
这时老陶过来,说,既然肯花高价买《墨兰图》,看来是真心喜欢。这样吧,我店里有幅隶书,
写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幽兰生前庭》,赠您,算是给这幅《墨兰图》做伴礼吧,您就别再
为难朱先生了。
旁边有人就笑出了声,就您店里那些临摹的画作,赠人不显得失礼吗?
老陶赧然一乐,从屋里捧出一幅卷轴,打开看,当时惊得众人大赞:一行行字体线条凝练,气
势通达,既有《曹全碑》的丰腴,又有《礼器碑》的峻拔,还可见《封龙山颂》的宽博。落款是松
龄。
你从哪儿得来松龄先生的墨宝?那人惊疑地问。
老陶说,您没看见我店里那张留墨台吗?松龄先生来店里喝茶,随手写的。
他的字您也舍得送人?
老陶说,这有什么不舍得。若他的字价高得吓人,或是只闷在屋里独赏,还会有几人看他的字
喜欢他的字呢,那样写得再好又有多大意思?
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字,又看看老陶,又看看店内的留墨台说,故弄玄虚,这松龄先
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以跑到这儿留字给你?倒是天天见你在那儿练笔。
不过……你以前送过我几幅兴起的得意之作,我看着和这幅字形似得很呢。哦,我想起来了,好像
你落款只署名不钤印,倒是有腰章闲印,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
不料,老陶竟然点头说是,松龄乃鄙人拙号。他说,平日喜欢研墨习字,不承想名气在外,市
价虚高,让朋友们破费了。我也心存愧疚,因此不再让字悬于市面上叫卖。经营这个字画店虽是个
小营生,却让我结识了许多喜欢书法的好朋友,平日将他们所托的字画平价出手,他们也很乐意。
书画本来就是让人欣赏的嘛,若价高了岂不是孤高了自己?各位若喜欢,欢迎以后常来这里切磋技
艺,留墨台上的笔墨纸砚随意用。
天色将晚。那人取了字连连道谢,众人散去。
朱先生朝翰墨斋不屑地呸了一口,恨恨地说,不就会写个“字”嘛。他咬着牙把“字” 说
得很重。
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
(选自《2019 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介绍两家店主人一个擅操琴一个喜弄墨,既介绍了两位主人公的喜好,也为情节的发展
做了铺垫。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在抑扬对比中,表现陶朱二人迥异的为人处世之道,为读者展示了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
C.“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推测字画的创作者松龄就是老陶,显示出朱先生对松龄先
生的崇敬之情。
D.小说中老陶希望书画艺术能真正走人百姓家,亲近大众;朱先生则希望画作尽可能地卖出高价并
从中牟利。
8.小说中画线部分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9.文中的两个主人公老陶和朱先生,你更欣赏谁的经营之道?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一)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
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日:“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
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日:
“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
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
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二)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
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
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
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
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
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
士田光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节选自《史记·荆轲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B.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C.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D.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卿,在古代有多种意思。有时是古代高级官名,比如三公九卿;有时是古代对人的敬称,材料一
中“荆卿”中的“卿”就是这个意思。
B.足下,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辞,相当于“您”。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
纪》。
C.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之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
世子。
D.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弦乐器。因演出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故有“击筑”
之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面对秦军的势如破竹,燕太子丹恐惧害怕,委婉地向荆轲表达了希望荆轲刺杀秦王的要求。但面
对荆轲需要樊於期头颅的要求时,却又显得仁慈不忍。
B.樊於期在听了荆轲的话以后,毫不迟疑,自刎而死。他这样做是为了感恩太子丹对自己的收留之
情,并表示他自己很早就想这样做了。
C.荆轲喜欢读书舞剑,在卫并没有得到卫君重用。在榆次时,被聂盖怒目而视,离开榆次;在邯郸
时,又被鲁勾践叱骂,默然逃走。
D.在燕国时,荆轲洒脱随性,燕国处士田光对他也非常好。常与狗屠和高渐离饮酒作乐,旁若无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分)
(2)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九日
【注】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762 年至 763 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
学》中也有直接提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
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
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 ,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 的。它只供应 4 种咖啡,且一天只
营业 4 个小时。门口告示里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
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
和训练干预是 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
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是漫长
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 80 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
但老师和“顾客”们都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
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
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
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乃至融入社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厌其烦
B.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厌其烦
C.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胜其烦
D.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胜其烦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大多数人小时候的记忆都是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往往只有看相册的时候才能回忆,至于三
岁前的记忆, 。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三岁前的记忆?原来,三岁以前的大脑皮
层和海马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主要负责记忆的海马区存储能力有限,人的经历在脑海里逐渐被
新的经历所取代。另外,语言和逻辑对大脑储存记忆也至关重要,可三岁前的孩子大部分连话都说
不清楚, ,所以也就很难刺激到大脑被储存下来。其实,在三岁之前也不是完全没
有记忆,只是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被深深隐藏甚至破坏了。世事无绝对,如果三岁之前,经历过
令人非常恐惧的事情, 。
21.下面是某自来水公司一则广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 分)
为方便群众,我公司想在最近这段时间对小区自来水管子进行改造,施工时间为上午八点到十
一点半,下午两点到五点半,到时候可能会对用户用水造成不便,特此告诉大家,敬请谅解。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他们在充
分探讨与论证的基础上,就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处罚措施提出了修改建议,该建议获
得修订部门的认可与采纳。
材料二:在当前时代,有些人还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在校园里,
有些同学漠视班级、学校事务,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有些同学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管
理都是大人的事,学生只需要好好学习。
为此,振华中学高三(1)班召开了“参与社会活动,提升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引发了同学
们的热烈讨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及自身经验体会或社会现实,以高三(1)班同学“治平”的名
义就此向振华中学全体同学写一封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语 文 (一)答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自能’是古典传统内
部的完全内生长”表述不符合原文,该表述违背作者第二段观点:“与古代中国画在中国文化系统
中的完全内生长不同,在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国门的时代背景下,纯粹‘自能’的生长方式是不存在
的。”故选 B。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能力。D.“文章每一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错误。第三段不是举例论证,而是分析论
证。故选 D。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辨析文本中观点态度能力。A.“顾恺之、吴道子、
张择端等古代画家在创作中可能也曾与西方绘画实现艺术嫁接”中“可能也曾与西方绘画实现艺术
嫁接”推断错误,通读文章,原文观点是“古代中国画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完全内生长”。C.“因
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推论武断,强加因果,是对原文“我们因此会看到董其昌的传统、
黄宾虹的传统、林风眠的传统”的误读。黄宾虹也向西方绘画借鉴学习。D.“国绘画应对外部环境
的解决方案有四个”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次开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新时期,中国画本体所
应和的是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其解决方案有四:一是重温古典笔墨,如新文人画;二是在写实水墨
中强化笔墨意识,如新现实主义水墨;三是移植抽象表现,消解笔法,强化墨法,形成实验水墨;
四是复兴工笔画,以对造型、色彩、材质及制作的认同与推崇,开启‘笔彩’新生长”可知这四个
解决方案是针对第三个阶段的。故选 B。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不应追赶潮流”错,原话是“我生性不喜
趋时、追风”,表达的是自己写作不追赶潮流,而不是所有人写作都不应该追赶潮流。故选 B。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和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不具有新闻性”错,副刊也会
具有新闻性,如本文是在杨绛百岁生日来临之际完成的问答式访谈,这就包含了一个新闻背景。副
刊的新闻性不像新闻版那样强调时效性,但副刊也要具有时代感、切中读者当下所关心的事物。故
选 D。
6.
【参考答案】①从回忆生日开始,到杨绛谈“回家”而终,由生谈到死,表现了杨绛的豁达通透。
②从杨绛谈受到维新派的父亲的影响开始,到自己历经艰苦,也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③从谈杨绛
作品的特点,到她从翻译作品中获取生活的勇气,表现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④从杨绛的文学创作
谈到她对人生品质、人生境界的领悟,体现杨绛的生活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文章开头“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
祝百岁寿辰。您的生日是 1911 年 7 月 17 日。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
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 17 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谈论的是“生”的问题,文章
结尾“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谈论的是死的问
题,由生谈到死,表现了杨绛的豁达通透。“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
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谈论杨绛先生受到维新派的父亲的影响;“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
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我觉得在艰
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
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等谈论杨绛先生经历苦难,拥有信仰。“新文学革
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
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
承传统,旁汲西洋”谈论杨绛先生作品的特点;“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
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
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谈论杨绛先生从翻译作品中获取生活的勇气,表现了文学与人生的关
系。文章前半部分谈论杨绛先生作品的特点,翻译《斐多》的原因等,侧重文学创作,“我的‘向
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细
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等谈论杨绛先生对人生品
质、人生境界的领悟,体现杨绛的生活智慧。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显示出朱先生对松龄先生
的崇敬之情”错误。朱先生推测字画的创作者松龄就是老陶,并不能显示对他的崇敬,选项过度解
读。故选 C。
8.
【参考答案】①渲染气氛。交代两个字画店的环境:一个杂乱,接地气;另一个高雅,有品位。②
衬托形象。环境描写间接衬托了老陶和朱先生的形象。③铺垫情节。翰墨轩的环境描写为下文老陶
沏茶待客、研磨切磋、落款署名等情节做铺垫:宜兰轩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朱先生卖“名家名作”做
铺垫。④暗示主旨。通过环境描写与后文情节内容的对比,启示人们看待人和事物不能只看表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以及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满壁悬挂的字画,
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
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是对老陶的翰
墨斋和朱先生的宜兰轩环境的描写。老陶的翰墨斋“满壁悬挂的字画”“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
朱先生的宜兰轩“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交代了两个字画店的环
境:一个杂乱,接地气;另一个高雅,有品位,都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小说的中的环境描写除
了渲染气氛之外,还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中老陶接地气,希望书画艺术能真正走人百姓家,
亲近大众;朱先生“有品位、高雅”,则希望画作尽可能地卖出高价并从中牟利,环境描写间接衬
托了老陶和朱先生的形象。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小说中描写的翰墨轩环境的布置高雅,有品位
“雅意非常”,故“结交的多是书画名家”,“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茶沏上;若遇到性情相
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翰墨轩的环境描写为这些情节做了铺垫。宜兰轩“壁悬挂的字
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故下文朱先生卖“名家名作”的情节发展自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暗
示主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构成对比,与之对应的情节也是对比鲜明,老陶希望书画艺术能真正走
人百姓家,亲近大众;朱先生则希望画作尽可能地卖出高价并从中牟利,并非像他的翰墨轩那样真
的“高雅脱俗”,启示人们看待人和事物不能只看表象。
9.
【参考答案】更喜欢老陶。①他为人和善,待人真诚热情,不欺客。②他热爱书法,致力于书法艺
术的推广和普及。③他诚信经营,不以声名为个人牟取暴利。更喜欢朱先生。①他善于创造购物环
境。②他善于把握顾客心理。③他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理解句子含义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本文简
要分析文中的两个主人公老陶和朱先生,你更欣赏谁的经营之道。此题答案不固定,言之有理、言
之有据即可。
更喜欢老陶。老陶热爱艺术,热爱书法:前文写一幅卖出两三百元的画,老陶对其恭恭敬敬,
可见他尊重艺术,而老陶说“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若藏在书斋里,又标得价高,谁个
舍得买,谁个去欣赏呢”,可见,他尊重艺术,更认为艺术应当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不是用来藏在
书斋里给少数人欣赏的。老陶为人和善、诚信经营:“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他就呵呵一笑,
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写他面对别人讨价还价,不气恼,不计较,尊重百姓,不以声名
为个人牟取暴利。
更喜欢朱先生。朱先生善于创造购物环境,如“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
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环境幽雅,不俗,雅意非常。朱先生
善于把握顾客心理:朱先生店里挂的都是名家的作品,布置的环境,吸引顾客,如“你看这幅山水
画,大气磅礴,庄严肃穆,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谓
我的镇店之宝。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吧”。朱先生有一定的艺
术造诣,如“再说我画兰也有三十多年了,难道名家画的是兰,我画的是韭菜不成?画兰,讲究的
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得三万块”。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
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读书”“击
剑”均为“好”的宾语,中间不用断开,排除 AB 两项;“其后”为“秦伐魏”的时间状语,“其后”
之前要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D。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能力。B.“古代上称下”错,应是“下称上”。
故选 B。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B.“为了感恩太子丹对自己的收留之情,并表示
他自己很早就想这样做了”错,原因还有想报毁家之仇。同时,以前不知道怎么办。故选 B。
13.
【参考答案】(1)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
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荆轲到燕国之后,燕国的处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平庸(无所作
为)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把,抓住;揕,刺;然则,这样,那么;见,表被动,
被;(2)之,动词,到;善待,友好地对待;庸人,平庸(无所作为)的人。
【参考译文】
(一)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
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
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 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
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
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
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
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
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
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
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 得到樊将军的
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
胸膛。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
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 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
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二)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
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
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曾漫游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
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
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
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 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勾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
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
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
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
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荆轲到燕国之后,燕国的处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一个
目光短浅、平庸(无所作为)的人。
1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C.“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故选 C。
15.
【参考答案】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
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
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
史之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感情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可以从抒情对象(人、物、景)和产生情感的原因(事)两个角度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颔联“苦
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的意思是苦于满头的白发总是不肯放过自己;人老了,羞于见到
那些年年新开的菊花。两句诗借满头白发和年年变新的菊花衬托自己日益衰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
流逝的无奈之情。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中“世乱”“久为客”“路难”“常
傍人”写出了诗人因遭逢乱世,长时间漂泊在外,过着依靠他人救济的生活,内心忧思不断,抒发
了诗人乱世漂泊、依附他人的伤感之情。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中“十年事”
结合注释“本诗作于 762 年至 763 年这一期间”可知是指安史之乱,通过回忆往事,写出了作者因
唐玄宗荒淫无度致使国家动荡不安而深感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16.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3)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
“臾”“诵”“章”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
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使用的正误
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
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
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
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不胜枚举:无
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根据
语境“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填入“不胜枚举”。第二组,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辟蹊径:
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根据语境“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填入“别具
一格”。第三组,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根
据语境“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填入“行之有效”。第四组,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不厌其
烦:不嫌繁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根据语境“但老师和‘顾客’们
都”,填入“不厌其烦”。故选 A。
18.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
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括号
前的句子,“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从“仅”字来看,后面的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即
“还要……”,排除 ACD。故选 B。
19.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
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
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AB 项,“改善病痛和生
存能力”错误,不搭配,D项,“提升自理能力”错误,不搭配;“乃至融入社会”错误,“乃至”
表结果,“进而”表递进。故选 C。
20.
【参考答案】则是完全想不起来 更谈不上逻辑 或许会被大脑记录并保存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语境分析,①空应
是写大多数人三岁前的记忆情况。根据后文语句“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三岁前的记忆”可知,
应填“则是完全想不起来”。第②空,结合前面语句的关键词“连……都……”,②处应是前面内
容的更进一层。再根据前面语句“语言和逻辑对大脑储存记忆也至关重要,可三岁前的孩子大部分
连话都说不清楚”可知,应填“更谈不上逻辑”。第③空,根据前面语句“如果三岁之前,经历过
令人非常恐惧的事情”可知,③处是假设的结果。结合前面内容“世事无绝对”可知,此空可填“或
许会被大脑记录并保存下来”。
21.
【参考答案】“想在”改为“将于”;“最近这段时间”改为“近期”;“管子”改为“管道”;
“到时候”改为“届时”;“告诉大家”改为“告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
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
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出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
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本题题干指出语段为“下面是某自来水公司一则广告初稿的片段”,且
指出“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要求“找出并作修改”,所以做本题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
雅正,不能用口语。通读语段,语段中“想在”“最近这段时间” “管子”“到时候”“告诉大家”
为口语,不符合启事的语言要求,改成规范雅正的书面语即可。
22.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能力。
审题:一、解题
(一)任务指令为:振华中学高三(1)班召开了一次“参与社会活动,提升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
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结合你的自身经验、体会或社会现实,结合上述材料,请以高三(1)
班同学“治平”的名义向振华中学全体同学写一封倡议书。
1.第一句话给出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和主题。①具体情境是振华中学高三(1)班召开主题班会。
其中,“振华中学”暗含中学生要勇担振兴中华的重任之意,高三是一个特殊节点,意味着学生即
将由中学毕业,走向成年,迈向社会,担当社会责任。②主题是“参与社会活动,提升核心素养”,
“参与社会活动”是做法,“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根据材料可知,社会活动既含学
校、家庭活动,又含广义的社会活动;“提升核心素养”是目标与方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文化
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指向“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此处为责任担当与参与实
践。意即青年要积极参与各类事务,肩负青年责任,担当时代使命。
2.第二句话给出了写作文体要求和写作内容要求。①文体是倡议书。倡议书的基本格式要符合
要求,必须有称呼语、落款、时间、标题。其中,如果只有主标题,主标题要出现“倡议书”;如
果采用副标题,则主标题无须出现“倡议书”,但副标题必须出现,副标题的位置在主标题下一行
偏右。称呼语必须正确,必须是振华中学全体同学,称呼语必须在文章开头顶格。落款必须为“治
平”,“治平”暗含“治国平天下”之意,暗扣主题,日期不限。但落款与日期必须在文尾右下角,
落款必须在日期上一行。
另外,作为倡议书,必须要有具体的倡议内容。②写作内容要求有两点。一是“请结合你的自
身经验、体会或社会现实”,即引导学生落实关注生活与现实的要求,考虑身边存在的相关现象,
做到言之有物,论述真实。二是“结合上述材料”,要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紧密关联材料,
不能仅将材料作为议论文的“引子”,应该结合材料深入思考和探讨“参与”的具体内涵和表现,
思考如何才能“积极参与”,做到“提升核心素养”。
(二)材料层面
材料一:①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②他们
在充分探讨与论证的基础上,③就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处罚措施提出了修改建议,④
该建议获得修订部门的认可与采纳。
材料二:①在当前时代,有些人还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②在校
园里,有些同学漠视班级、学校事务,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③有些同学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参
与社会管理都是大人的事,学生只需要好好学习。
1.材料部分由两则材料组合构成。材料一是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具体事例,材料二是拒绝参与
班级、学校或社会事务的思想观念或做法。两则材料呈对立关系。
2.材料一分析:第①句“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
修订”为事实陈述,中心词为积极参与;第②句“他们在充分探讨与论证的基础上”是参与的前提,
指明“参与”不能脑门一热,而是要有理、有效;第③句“就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处
罚措施提出了修改建议”为做法,体现积极关注社会现象,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充分发扬
小主人翁精神的态度。第④句“该建议获得修订部门的认可与采纳”是结果,可见学生正确参与社
会事务是能够获得认可与接纳的。材料一从“如何做”与“做的可行性”两个角度进行提示。
3.材料二分析:第①句“在当前时代,有些人还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
思想”,“当前时代”是现象产生的背景,“当前时代”的特征可以有较为具体的表现,如中美贸
易战、中国复兴梦、高新技术竞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样的时代必然不会允许单打独斗者的存
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箱”是错误思想,可以根据时代特征思考这种思想的害处;
第②句“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漠视班级、学校事务,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为错误做法,“漠视
班级、学校事务”是态度问题,“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是行为表现。“班级、学校事务”“社
会活动”是对社会活动的具体阐释,可以从参与“班级事务”“学校事务”“社会活动”等角度进
行探讨;第③句“有些同学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管理都是大人的事,学生只需要好好学习”
学生的错误观点,割裂了学习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参加社会活动是学习的具体实践,
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可以结合学习与社会的关系讨论参与实践的重要性。
立意:1.参与社会事务,担当时代使命;2.参与社会活动,提升个人素养;3.家事国事天下事,
我在;4.不做只会学习的书虫,要挑时代进步的重担等。
总而言之,立意要结合学生参与学校或社会事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从学生要参
与什么,为什么要参与,怎么参与的角度展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