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 分量: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
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
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
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
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
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
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
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
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
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
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
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
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
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
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
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
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
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
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
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
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
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
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
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
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
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
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
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
《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
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
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
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
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
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
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
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
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
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
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
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
一不可。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
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学说具有博大的包容性,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孟;道家思想具有开放性,主要代表人物是
老庄。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
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
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
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
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醋栗
【俄】契诃夫
我们弟兄两个,我伊万·伊万内奇和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他比我小两岁。家父本来是
骑兵,立有战功升做军官,给我们留下贵族的身份。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我
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喜欢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一年一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
抄写那些老一套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
并出售。便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
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他脑子里经常幻化出花园的小径、花
丛、果树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里必定有醋栗丛。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
饶有诗意的安乐窝,居然会没有醋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自家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
素来不同情。人们通常说: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
不是活人需要的。盼望有个庄园,像是不错。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离开城
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人所需要的
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
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已年过四十,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听
说他结婚了,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
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变得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
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
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这种生活把她弄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
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对她的死负有责任。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
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百余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
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
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我去探望过他。那天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圆墙、篱笆,和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
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去。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
它想叫几声,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她告
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老了,胖了,皮肉
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看上去,跟猪那样陷进被窝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
生活,过得很有滋味。他吃得很多,常去澡堂里洗澡。他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土地官司。
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大为恼火。他关心自己的灵魂得救,做好事装模作样,不是实心
实意的。当初在税务局里他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
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我会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都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
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这些话,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
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
是个农民。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
种的。自从栽下那些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
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
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
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
醋栗实在又硬又酸。不过正如普希金所说:“对我们来说,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
许许多多的真理。”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人,他心心念念的梦想显然已经实现,达到了生活中的
目标,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感到满意了。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想
起人的幸福,思想里不免夹杂着伤感的成分。现在,面对着这个幸福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近
乎绝望的沉重感觉。入夜,我辗转难眠,不要容自己昏睡!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醋栗》创作于 1898 年,正值沙皇俄国民主解放运动高潮时期,作家致力于探索新生活。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醋栗》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人生全部理想就是为了拥有一座小庄园,而丧失原有的优秀品质,
变得庸俗、冷酷的故事。
B. “醋栗”在小说中不断出现,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还象征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
为之一生追求的幸福和欲望。
C. 醋栗果实其实又硬又酸,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却装出它真好吃的模样,毕竟醋栗是他大
半生向往的幸福生活的标志。
D.《醋栗》末尾借普希金的话表达对真理以及真幸福的思考,对社会中沉浸于个人小幸福的狭
陋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批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痴迷醋栗的小职员的故事再现沙皇制下的凡俗人生,揭示当时社会
只关心个人小幸福的人是极少数,具有批判性。
B.小说采用对比手法塑造尼古拉·伊万内奇这一前后反差巨大的形象。他原本善良,喜欢田野,
热爱自由;却为一已梦想,将整个人性扭曲了。
C.小说按顺序展开一幅幅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图景,尼古拉童年时的原野、青年时的税务局
办公室、当地主时的田庄等环境,都具有典型性。
D.小说并非一味地讲述,作者借伊万·伊万内奇的口发出了呐喊: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幸福
生活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而是整个大自然。
8.简要分析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作用。(4分)
9.契诃夫的小说常常极尽讽刺之能事,试分析《醋栗》中的讽刺艺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默写(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
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谓其妻柳氏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
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
因字曰庆门。
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
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
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
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
许。大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
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吉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
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
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
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
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
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B.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
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C.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
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D.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
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
殿试及第者之称。
B.“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
C.“父忧”,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D.“元和”是年号,古代纪年方法之一,古代帝王在位期间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如“康熙”、“乾
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
他的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
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
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
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4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14.杨嗣复担任礼部员外郎为何要请求改任别职?皇帝拒绝他的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
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
照应第二句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
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6.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神地描写了琵琶女在
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
军队在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斟酒赋诗的形象。
(3)《诗经·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年少时分青梅竹马的美好时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名著阅读(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北京的胡同,最初的感觉是两边垣墙之矮,令人顿悟武侠的飞檐走壁不可不信可以全信,
脚下的泥路晴久了就松散如粉,下雨,烂作长长的沼泽,而矮墙多年不刷石灰,病恹恹地连过
去连过去,连过去。北京的“胡同”是寂寞的,西风残照也没有汉家气象了。
杭州的“巷”呢,也早与油壁香车遗簪坠珥的武林韵事不相干。高墙里面有的是妯娌争风、
姑嫂怄气、兄弟夺产、婆媳斗智——墙白着,门黑着,瓦灰着,巷子安静着。
上海的弄堂,条数巨万,纵的横的斜的曲的,如入迷魂阵。每届盛夏,溽暑蒸腾,大半个
都市笼在昏赤的炎雾中,傍晚日光西射,建筑物构成阴带,屋里的人都蟛蜞出洞那样地坐卧在
弄堂里,从前的上海的夏令三伏,半数市民几百万,这样睡在弄堂里。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一时众人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
之母也。
B.我在上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八千多呢!——我能抽
支烟吗?
C.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
精神。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有门路的带工老板都会来。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病恹恹地连过去连过去,连过去”可以改写成“破旧不堪,连续不绝”,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 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注】①馁:饥饿。
21. 上述材料体现了儒家什么思想?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忧道不忧贫”的理解。(6分)
22.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位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床的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②2020 年 10 月
27 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 1 万米,开创了中国載人深潜的新纪录。③据统计,人
类目前探明的海底仅有约 5%左右,大部分区域都还没有被探索过。④而这主要就是因为大洋海
底非常深,同时巨量的海底气压使大部分设备无法承受导致的,这也就使得人类探索海洋的效率
非常低。⑤在奋斗者号之前,无论是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对海底进行过探索。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的表达。《诗经》《论语》等国学
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从“出国热”到“归国
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
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要求为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C项以偏概全,“都讲‘和而不同’,都
讲和则生万物”错,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走向”与原文不符,材料三
说“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由此可
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
2.答案 C
解析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由材料二第二段“故此,我们
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可知这个观点没有偏颇。“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
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
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说“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答案 B
解析 代表人物只能是指不同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相同的。
4.答案 ①引证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
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答案 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
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
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言之有理即可)
6、C(据小说“自从栽下那些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
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
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可知
尼古拉不是“装出它真好吃的模样”。尼古拉已然满足了一己的小幸福,醋栗于他是幸福生活的标志,
当然是“真好吃”。)
7、A(“当时社会只关心个人小幸福的人是极少数”于原文无据,据小说文意,尼古拉·伊万内奇沉
浸于个人幸福有其社会基础,故不应是少数。)
8、①“我”是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尼古拉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观察和讲述一一展开的。②
“我”是主人公的哥哥,见证了尼古拉为实现个人的小幸福,不断抛弃善良,最终使人性扭曲的过
程,极具真实感。③“我”是麻木人群中的清醒者,“我”的呐喊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主
旨。(答案仅作参考)
9.①漫画式的人物形象。如几年后再见尼古拉“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跟猪
那样陷进被窝里”,揭示了安逸生活对人灵魂的腐蚀。
②夸张性的环境描写。如尼古拉的庄园“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
球似的”,暗示尼古拉生活的封闭和对现实的逃避。
③辛辣味的语言表达。如“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
们的祖父是个农民”,表现尼古拉的堕落和忘本。
(答案仅作参考,还有“人物形象前后巨大反差”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B【解析】本句的翻译为: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
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
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决事”译为“决断事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近
代隋文帝”作主语,“信”作谓语,“此言” 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故选 B。
11.D【解析】D 项,“一个帝王只有一个年号”表述错误,故选 D。
12.A【解析】A 项,“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
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可见韩滉是愿意把女儿嫁给杨于
陵,而不是杨嗣复。故选 A。
13.(1)因为杨于陵从太子少傅的职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杨嗣复请求辞官侍奉父亲,皇帝没答应
他。(致仕:退休;恳辞:恳求辞官;不之许:不许之,没答应他;每点 1 分,句意 1 分,共 4 分)
(2)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荆轲)。(“宾客知其事
者”与“白衣冠”各 1分,句意 2 分,共 4 分)
14.①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为避免与其同在尚书省任职而招猜疑。
②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这些都不必避嫌。(第一点 2 分,
第二点 1分,共 3分)
【解析】根据文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
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可知,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为避免与其
同在尚书省任职而招猜疑;根据文本“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并
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可知,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
务和考核官员。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这些都不必避嫌。
【参考译文】
杨嗣复的字是继之,是仆射杨于陵的儿子。一开始,他父亲杨于陵十九岁就考中进士,浙西观
察使韩滉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看见他十分赏识。韩滉有一个女儿,刚要选择女婿,就把女儿嫁给他,
并回去对妻子说:“我看到的人很多,今后显贵并长寿没有比得上他的,他有儿子一定当宰相。”
后来杨于陵任期满了,居住在扬州并生了杨嗣复,韩滉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名声和地位都超过你
父亲,这是杨家值得庆贺的事。”因此定字叫庆门。
他七八岁就能拿笔写文章,二十岁考中了进士。元和十年,多次升迁到礼部侍郎。当时他的父
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上疏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任职不便,请求改任别的职务,皇帝下诏说
“:同部门官员有大功以下丧服的亲戚,只要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的长官,都不要回
避。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即使是父子和亲兄弟也不避嫌。”两次升任为兵部郎中。文宗即位,任
命他为户部侍郎。因为父亲杨于陵是在太子少傅任上退休的,年龄大身体多病,他恳切辞官想要侍
奉供养父亲,皇帝没有答应他。太和四年,父亲去世,为服丧而免职。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
使职责。三年正月,进阶为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对宰相说:“人们说的符咒预言的话,从哪里开始的?”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
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
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皇帝又说:“天后任
用人才,有从平民身份到达宰相职位的,果真可以顶事吗?还”嗣复曰:“武则天皇后注重刑罚,
看轻官员,这都是为了图谋自己的大业罢了。凡是用人的道理,要经历试验才能看出,能否在艰难
之时掌管政务或者须当在无事之事提拔。不如暂且按照资历等级,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太平之
时,大概不能获得而任用。”
宣宗即位,征拜他为吏部尚书。大中二年,从潮阳回京,到岳州生病,一天就去世了,当时六
十六岁。追赠为左仆射,谥号孝穆。
15.A【A 项错误在于“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的说法,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16.①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
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
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君主无道。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任答 3 点,层次要鲜
明,有理有据,每点 2 分)
【诗译】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处登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
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
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甫吟》。
17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总角之宴 言笑晏
晏
18. B(B 项和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话题转变。A 项表示解释说明;C 项表示对上文的总结;D 项
表示意思的递进。)
19.C(C 项和原文都是比喻的修辞)
20.①原文“连过去”连用,运用反复,强调并突出胡同的深远。②原文“病恹恹”运用拟人修
辞,生动地呈现胡同的现状,更具视觉冲击力。③原文和整个文段叙述风格一致,文风更和谐。(1
点 2分,2 点 4 分。)
21. (1). 安贫乐道(义利观、重义轻利)的思想(2分) (2)①君子要有社会责任感,应担心
的是“道”能否推行而非一己衣食好坏,不应“忧贫”。②君子志于道而学,不以“利”为目的;
但在实现道义的过程中,“利”亦在其中,自然会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因此无需“忧贫”。(4分)(言
之有理即可)
22. ②动宾搭配不当。“开创”改为“创造”。③重复赘余。去掉“约”或“左右”。④句式杂糅。
去掉“导致的”。⑤关联词搭配不当。“和”改为“还是”。
【范文】让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
从图书馆里的著作琳琅,到家庭书橱中的墨蕴飘香,阅读场景变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没变。
新时代的我倍感喜悦,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盐铁论》中一言正是说明,社会发展中的我们是明智的,
因为我们随时代而变。《诗经》与《论语》不再高悬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家中读物。
一方面,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国学著作若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即使可贵也无价
值可言,而若在家中能随时取阅,潜移默化中便会受益匪浅。就如融合了 3D 技术的打铁花表演一般,
当民间艺术碰上高新科技,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终能大放光彩,走近家庭书橱的国学定能
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正是我们生活在改善、时代在进步的鲜明体现,因为渴望
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热衷于先贤哲思的程度更深。这一种“变化”,实在是太为宝贵,值得
点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中“源头”二字,正是我们在变化背后不
变的坚守——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时代固然在变化,而经历千百年能沉淀下来的著作拥有其不可磨
灭的价值与不被时光黯淡的光芒,我们流转在变化的阅读场景中,内心坚守着对先贤的学习、欣赏
与景仰,这体现了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传承精神,表现了乐于学习,向先贤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更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在时代发展中有着坚守精神,守得根本,方得始终。这“不变”透露出来
的“坚守”,值得发扬。
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作为新青年的我,看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心生喜悦与
触动。《中庸》有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时代还会向前发展,而变化与坚守并
行的局面亦不能停留在当代。因此,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我认为青年
们都应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之中。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也许阅
读场景还会变,但我们对哲思的追求不能变,若青年能将此思想贯彻一生,新时代之火轮,必定能
转得更快。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青年,正是行动时。
于时代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底色。手捧《论语》,我愿以新青年的姿态,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
携手同行的大势之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
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
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
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追梦方向和价值体现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
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该作文题由三则材料和一则引导语组成。材料紧扣时代的“变”与“不变”,分别从交流
方式、阅读场景和逐梦方向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三个方面很有社会代表性和价值启示性,交流方式
的发展折射出科技的强大,阅读场景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梦方向的变化体现出
国家实力的壮大。而时代之“变”蕴含着“不变”的底色。该如何坚守“不变”的底色?这为考生
提供一定的写作空间。总之,要辩证性地理解关键词“变”与“不变”,也不能空洞地谈“变”与
“不变”,而应该从这三则材料出发来理解关键词。引导语帮助考生降低阅读难度,在审题上不设
置障碍,“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进一步
强调写作内容为“变与不变”。任务提示明确了写作主体,厘清了作文的写作范围。“面对这些时
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再次圈定写作内容,并强调写作主体是
“新时代青年”。“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是该作文题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按照其话语指
向,此处的“方面”指作文材料的论述角度,“选好一个方面”也就是从交流方式、阅读场景和逐
梦方向这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来写。
参考立意:阅读场景变化,先贤哲思永恒;阅读形式虽异,哲思底色不变;时代在变,底色不改;
逐梦方向在变,价值追求不变;变的是交流方式,不变的是真挚情谊等。
行文结构:先确定一个响亮的标题“变化寻梦路,不变赤子心”,从“出走还是归来?这是一个问
题”分析,引出观点“在剧变的时代中,变化的只是寻梦的方式,不变的是那颗追求价值实现的热
忱之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上世纪初开始的出国潮,是在百废待兴的时代下,追求
个人发展更大天空的勇敢之举。于是一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如今的归国潮,
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支援祖国建设的爱国之举;在忙碌的生活奔波中,有一种声音也始终在
耳旁响起。实现一个人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个人价值推动国家发展,才能收获更大的价值
实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时代变,寻梦路在变,但我们青年向上的心不变;我们新
时代的青年都能怀一份热爱,在巨变的时代,追逐个人和国家共同的梦等。
【素材】《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
的追求。
先哲前贤,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千百年,原因就在于其在纷繁万千变化之中,寻求不变之理。譬
如孔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巨变,乃于思变中求理,寻求解决之道。不过,孔圣的仁义之
道不是无源之水,更非闭门造车、无中生有,而是传承先贤周公礼乐的哲思。先贤的不懈探求、持
续的代际传承,便是中华文化流传五千年的根本原因。而先贤,也因此而得以人生不朽。
即使阅读的大场景有变,我们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可改变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世间万物,变是常态,不变是真爱。阅读场景之变,不变的是对真理的热爱;“出国”“归国”
之变,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变的是外在,不变的是本真内在;变的是圆缺,不变的是皎洁明月。变的是浮云,不变的是雨
后青山;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热恋。然而真爱的可贵,恰恰是飞过千山跨越万水历经千变万
化后的纯洁如初。
人间最香是书香。无论载体媒体如何改变,书(文字)中有前人的经验智慧、人类的科学真理
不变,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故而有香,有味,有养分。我们对它的感情永不变。
“出走”是为了“归来”。出国是求知,归国是用知;出国是学艺,归国是施展;出国是远行,
归国是回家;出国是少年,归国是老翁;出国是披枝散叶开花结果,归国则是鸟倦知还叶落归根,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永远不变。
激流之下,仍有磐石。激流在变,磐石坚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爱亲人爱真理爱祖国的新不
变。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
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
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
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
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
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
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
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
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
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